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的“瓶颈”约束研究
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因素及对策建议

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因素及对策建议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持续流出,乡村振兴面临着诸多瓶颈因素的制约。
本文将从土地制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才流失等方面,分析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土地制度难题土地是农村的核心资源,土地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到农村振兴的成败。
然而目前我国土地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无法有效流转、土地流转后的保障问题等。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农村资源无法进行合理配置,制约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
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可以建立健全的市场交易机制,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使得农村资源能够集中到具有规模效益和竞争力的主体手中,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还需要建立起健全的土地流转保障体系,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在流转后能够得到稳定的收益。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是农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存在着公路交通不便、水电供给不足、通讯网络不畅等问题,制约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网络。
针对公路交通不便的问题,可以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一批便捷的支线公路,解决农民出行的难题。
针对水电供给不足的问题,可以加大对农村水电设施的更新改造力度,确保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用电需求。
还需要加强对农村通讯网络的建设,提高农村通讯网络的普及率,促进信息在农村的畅通。
三、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发展不均衡是制约乡村振兴的又一重要瓶颈因素。
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存在着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农村企业发展困难等问题,制约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题目
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二、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农业经济面临诸多困境,例如农业现代化水平偏低、农民收入增长瓶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
因此,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农业现代化水平偏低。
随着社会发展,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
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是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存在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生产整体效率低、农村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此,我们需要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2.农民收入增长瓶颈。
农民收入的增长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至
关重要,但是在实践中,农民收入增长遇到了很多困难,如农民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受制约、农产品价格不稳定
等问题,本次研究将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瓶颈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3.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实践中,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给农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
本次研究将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四、意义
本次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为政府制定农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2. 为农民实现增收提供思路和对策。
3. 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对策和建议。
当前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制度瓶颈

当前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制度瓶颈【摘要】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制度瓶颈,包括土地制度问题、农业产权制度不完善、农业金融体系依然待完善、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以及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够健全等方面。
土地制度问题导致土地流转困难,制约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农业产权制度不完善使得农民缺乏对土地资源的保障和激励;农业金融体系不完善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支持;农村人才流失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够健全限制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制度瓶颈亟待解决,需要政府和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农业制度改革,为农业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关键词:农业发展、制度瓶颈、土地制度、农业产权、农业金融、农村人才、农业科技创新。
1. 引言1.1 当前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制度瓶颈当前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制度瓶颈,是指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制度性问题的存在和不完善,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等问题。
这些制度瓶颈不仅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土地制度问题是当前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制度瓶颈之一。
土地流转不畅、土地确权难题、土地承包期限不确定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生产资金的流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与此农业产权制度不完善也是当前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业产权多元化、产权确认不清晰、产权转让不便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农业金融体系仍有待完善是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村金融服务不足、信贷政策不够灵活、金融产品不够多样化等问题,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资金来源和发展空间。
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也是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制度瓶颈之一。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优化机制,解决这些制度瓶颈,才能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2. 正文2.1 土地制度问题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制度瓶颈之一是土地制度问题。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_杨少垒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杨少垒蒋永穆(四川大学,成都610064)摘要:我国特殊的人地矛盾、基本制度、区域状况和宏观背景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逻辑起点。
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核心要义,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利益协调为根本方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科学内涵*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07&ZD027),四川大学“985”工程三期“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创新基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项目(skgt201103)。
收稿日期:2012-9-25作者简介:杨少垒男(1983-)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蒋永穆男(1968-)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76(2013)01-069-(11)上海行政学院学报The Journal of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013年1月第14卷第1期Jan .,2013Vol.14,No1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科学内涵的分析框架对于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柯炳生认为,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发展战略、方式和途径。
①高帆认为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实质一致性与路径差异性”之间的某种组合。
②更进一步地,对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也有学者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如卫龙宝等认为其主要内容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富民强农的基本目标、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方针,按照整体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要求,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人力资源、市场潜力的优势,全面增强科技支撑、综合生产、市场竞争的能力,走出一条经济高效、功能多样、产品安全、技术密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发展农业的必然趋势。
农业现代化包括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等多个方面。
但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依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等问题。
本文将从发展路径和对策两个方面,探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1.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在加快农业转型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非常关键。
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完善农业科研体系,建设高水平农业科研机构,探索以企业、农民和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打造科技型农业企业,这些都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科技创新路径。
2. 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必须转变为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
具体实践中,可采取以温室增效为主要手段的种植模式、农业机械化、绿色有机农业等方式,使生产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3. 加强农业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需要加快农业产业升级和发展规模农业。
积极推动大户和集团化经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以保持农业稳定增长和市场供应的稳定性,保持农民增收。
4. 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持农业的强劲增长同时,也需要加快涉农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农村副业,推进农村电商,促进新农村建设,壮大农村经济。
这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还可以增加农村经济总量,提高农村发展水平。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1. 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大力发展的事业,政策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国家应加强对农业现代化的引导,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支持。
通过加强农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 加大投入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支持。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保障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3. 鼓励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农业合作社和企业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
农业发展论文范文

农业发展论文范文篇一《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瓶颈及破解路径》一、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瓶颈约束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瓶颈约束有很多,王国敏教授曾从人口众多与耕地面积锐减的矛盾等八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瓶颈约束,然而,不同地区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鉴于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特殊之处,我们以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外部条件不利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的GDP总量和增速均居中部六省首位,2022(二)家庭分散经营与土地零碎化人口数呈现平缓增加的趋势,常用耕地面积在平稳中有上升趋势。
尽管河南的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并没有减少,一直保持在0.07公顷(约合1.05亩),但是仍低于山东(0.08公顷/人)、河北(0.084公顷/人)这两个农业大省的人均耕地面积,而且主要采取家庭分散经营、农户小规模经营的模式,这与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大规模经营的要求不相符合。
又因为耕地有肥沃与贫瘠之分,为了使每户所分的田地肥瘦相当,各个地方基本上是把一大块区域的土地分割成若干小份,分给各个农户承包经营。
这种做法是必须的,它保证了每个农户利益的平等,但是却造成了土地零碎化的问题。
以河南省林州市为例,该市背靠太行山,其中山坡、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86%,一家农户拥有的土地分别分布于山地、丘陵和平地,平均为8~9块。
土地零碎化、分散化经营一方面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农业集约化经营。
(三)农民种粮积极性低,农村劳动力缺乏河南粮食生产成本调查分析,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对全省40个县(市、区)600个农户粮食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的调查显示,农民辛辛苦苦耕作一(四)农民思想保守,文化水平偏低农民是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整体文化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慢。
河南省处于内陆地区,近代历史上受新思想影响较少,当地农民多数保持着勤俭、朴素、善良的传统美德,这是积极的一面。
但是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尝试变革,较难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存在着严重的内陆意识,现代化意识不强。
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和现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在这一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二、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首先,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和利用,农田面积不断减少。
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严重污染,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三、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其次,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于时代,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
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生产效率不高,农作物品质不佳,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四、市场需求与农产品品质再者,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五、农业规模化和产业链延伸同时,农业现代化发展还面临农业规模化和产业链延伸的挑战。
传统小农经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需求,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的加工环节亟待加强完善。
六、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研发能力是解决农业发展中所面临问题的根本途径。
只有不断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七、农业人才培养与产业融合此外,农业人才培养和产业融合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培养具备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推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八、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农业技术合作社参与现代化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九、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场化运作建立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和推进市场化运作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
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农产品。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中国农业现代化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问题分析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缺乏现代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手工劳动和自然资源,生产力低下,规模小,效率极低。
是否实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是影响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品质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
2.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目前,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仍处于不足的状态,缺乏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向,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
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必须加强研究和推广,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和农业产业,并将之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提高农业强大自身的能力。
3.农产品质量不高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方式,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然而,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农产品品质不稳定,不符合市场期望和国际贸易标准。
这种情况在许多地区尤其严重,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和经济效益不佳。
4.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导致交通、通讯、能源、物流等方面出现问题,同时也使得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难以在农村推广使用。
为了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水平。
二、解决方案1.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方式上,我们应该改变以传统手工劳动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而是采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利用大量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解放劳动力,促进生产效率和市场需求的匹配。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必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创新,加快发展面向未来的新型智慧农业产业,注重前沿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而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3.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关键。
必须借鉴国际的农业产品标准,并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在技术层面,可以加强农业产品品种的培育、选育和育种等方面的技术,以达到高品质的农产品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的“瓶颈”约束研究摘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八大"瓶颈"约束:(1)人口众多与耕地面积锐减的矛盾;(2)农业总产值低与农村劳动力众多的矛盾;(3)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吸纳能力较弱的矛盾;(4)农业劳动力生产率低、土地零碎化严重与农民渴望增收的愿望相矛盾;(5)农村壮劳力的大量转移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矛盾;(6)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种粮积极性低的矛盾;(7)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矛盾;(8)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与农业战略地位不相称的矛盾。
由此提出四大应对措施,即转变思想观念,把农业发展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入比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竞争力。
关键词: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瓶颈”剖析;对策研究;Abstract: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pecialty today is confronted with eight "bot-tleneck" restraints:a. the great number of people versus the increasingly decreased land to plow;b.low agricultural output versus too many laborers in villages;c. the shit of many farm laborers versus the weakness in receiving them in cities and towns; d. low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serious situation of a great amount of small pieces of land versus the desire to secure harvest among farmers;e. strong farm laborers shift to the cities versus the building of modern agriculture;f. the security of state grainprovision versus farmers' slight desire to grow grain;g. grain provision versus its demand;and h. the weak infrastructure in agriculture versus its high strategic position. The writer proposes four ways to deal with the situation,namely,to change the conception and regard agricultural growth as one of the keys in the whole strategy of the country;to transform its growth patterns and establish farmland fluidity patterns;to 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building and raise the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investment;and to enhance its comprehensive productivity and raise its competiveness.Key words:China;Road to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Bottleneck" Analysis;Policy Studies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化。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出发,既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情,充分反映了中国的具体实际。
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农业发展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过程中,这必然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冲击逐渐凸显,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各种矛盾的挑战,农业发展将经受新的考验。
一、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八大“瓶颈”1.人口众多与耕地面积锐减的矛盾我国人口不断增长与农村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
据统计:1996年我国人口为122389万人,到2005年人口增加了8367万人,达到130756万人。
但与此相反,耕地面积却在大量减少,1996-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25亿亩,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我国人均占有土地仅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58,加拿大的1/48,俄罗斯的1/15,巴西的1/7,美国的1/5。
1998-2001年我国耕地面积还保持在19亿亩以上。
由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工业园区、房地产、大学校园等对土地的大量占用,从2002年开始农村耕地面积急剧下降,到2007年耕地面积已经接近18亿亩的红线。
据悉,全国已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2]。
由于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越来越突出。
因此,党中央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不得不非常严厉地提出“坚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一战略决策。
2.农业总产值低与农村劳动力众多的矛盾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偏差十分严重,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1978年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占了28.19%,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却占了全国总就业劳动力的70.5%,到2000年农业劳动力下降到50%,但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却下降到15.1%,偏差值为34.9个百分点。
3.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吸纳能力较弱的矛盾我国从总体上看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4.9%,城镇人口达到5.9亿人[4]。
但是,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看,转移的速度和数量并不理想。
20多年的不断转移,到2006年我国已有1.2亿左右的农民工群体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5]。
2007年基本稳定在1.2~1.25亿左右,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已有2000万左右的农民工失业[4.农村劳动生产率低、土地零碎化严重与农民渴望增收的愿望相矛盾我国农村劳动生产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土地的零碎化现象十分严重。
我国土地细碎化问题是随着“分田到户”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施行后出现的新问题。
目前,中国农户数量巨大,有2.3亿户,平均每个农户占用耕地规模仅为0.5公顷,相当于韩国和日本的1/3,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 。
5.农村壮劳力的大量转移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矛盾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存在既“过剩”又“短缺”的现象,过剩是指总量的过剩,短缺是指结构上有技术、有能力的壮劳动力的供应严重不足。
我国近几年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特别是向城市转移趋势加强,出现了两个不协调的现象:一是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二是青壮劳力投入严重不足,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障碍。
6.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种粮积极性低的矛盾“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粮食不仅是一种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特殊商品,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战略物资。
粮食安全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在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粮食、能源、金融)中粮食安全居于首位,某些西方大国把粮食作为控制其他国家的重要手段。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转型中的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脆弱。
7.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粮食是基础性的准公共产品,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物资,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涉及千家万户,具有“放大”效应和连锁反应。
我国粮食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呈下降趋势。
二是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
三是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
四是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偏紧。
8.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与农业战略地位不相称的矛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
我国现有灌溉面积9.28亿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为8.68亿亩,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6%,但却生产了全国总产量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可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才能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才能为建设粮食核心产区和开发粮食后备产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破解农业现代化发展“瓶颈”的对策研究1.转变思想观念,把农业发展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被长期实践所证明了的一条真理。
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经济社会发展都无不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但是,过去我们对农业的认识仅局限于对其基础地位的认识,没有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充分反映出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因此,我们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农业的地位,绝不能把农业当作垫背产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农业放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突破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法,也是现代化农业的根本要求。
第一,积极推行农村土地入股,使土地资本化,让农民向土地要收益。
因此,国家应当大力发展农业股份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并通过有效的政策积极引导和支持土地的集中使用,政府应当把更多的补贴经费用于规模化生产,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二,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使农村土地流转有序进行。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入比例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第一,农村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
第二,农田水利设施。
第三,农村能源设施。
我们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农业公共财政投入的增长率不能低于全国基础建设支出增长率的17.57%,其用途主要是: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改善和发展生态环境,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成长。
4.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竞争力第一,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农村应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培养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