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赋的几点认识(推荐文档)
好奇心爆棚关于赋

好奇心爆棚关于赋
赋称辞赋,是古代一种特殊文体。
辞和赋有相同之处,辞不包含赋,但赋包含辞。
辞,《说文》曰“讼也”。
赋,“不歌而诵谓之赋。
”即是说赋不用来歌唱,而是用来诵读。
战国后期赵人荀卿的《赋篇》为最早的“赋”名篇,由此,“赋”开始被用作文体名。
汉人把屈原、宋玉的辞和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
赋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魏晋南北朝的小赋,唐代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等阶段,唐宋时代趋向散文化的文赋以及民间的俗赋。
使用铺陈其事、铺采摛文、体情写志是各赋的共同手法。
但因其赋种的不同,汉大赋、小赋、律赋、文赋、俗赋等在写作上有很大不同。
汉赋:因篇幅较长也称汉大赋。
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常采用问答体,韵散结合。
小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与人们崇尚独立、自由、潇洒的个性相适应,内容多为表现闲情逸致,形式上短小精干,注重对偶,在一定程度上讲究声律。
律赋:强调格律,即在内容上一般立意冠冕正大,在形式上严守声律规范且限韵,声调谐协、词藻华美、对偶精切,尤重隔句对偶和开篇破题。
文赋:是受唐宋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赋体,重视充实丰富的内容和清新流畅的表达。
5、俗赋:是流行于唐代的一种以诵读为主的形式。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赋”字略谈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赋”字略谈
“赋”这个字与古典文学深厚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留存至今的一种独特类型,在语文课本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古至今,古典赋的写作来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大致分为正史赋、诗赋、白
话赋、文赋、楚辞赋等诸种。
正史赋,就是指把正史朝代等介绍出来的赋文,如《赋汉之崇》,是秦始皇的帝王之风的真实写照;诗赋,就是把诗化为赋的形式,以唐代的《叠锦囊》为代表,它传达了古人关于人生哲学的思考;白话赋,改却古人赋文多言多辞而写出口耐且易懂,如《老子赋》,处处突出人间琐事,自然并且幽默;文赋,把中国古典文学形式关联起来,把“诗景相映续”大旨体现于文字中,《泊船瓜洲赋》就是一重典型;楚辞赋,即是以楚辞文学形式表达,以其自然、恬淡的美感得以传神的表现出去,如《嘉陵江行赋》。
从上可知,赋往往较诗多了临场景的写作,表达思想比诗要明快得多。
因而,
赋独具特点的艺术风格特征,将古人的理念思想及意象丰富的风俗习惯完美的实现了概括,充分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百态,起到了极大的熏陶作用,影响了日后一代又一代文学家乃至人们的心灵。
综上所述,古典赋文是中国千百年文学文化的精华所在,它蕴含的道德认知、
思想精神、情感表达,都能为人们的文学生涯中做出重要的指引。
对赋的理解

对赋的理解
对“赋”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赋”的字面含义:在现代汉语中,“赋”多指诗歌、词赋等文学体裁,如《赤壁赋》等。
此外,“赋”还常用于指“天赋”,表示天生的才能或属性,如“赋有才华”。
2.古文中的“赋”:在古代文学中,“赋”是一种重要的文体,主要通过描述事物、抒发情感来表达作者的意图。
例如,《阿房宫赋》就是通过对阿房宫的描述来表达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
3.文化背景下的“赋”:除了文学层面的含义,“赋”还可以与古代社会制度相联系。
在封建社会中,“赋”常指封建君主对臣民的赋予,如田地、官职等。
此外,在税收方面,“赋”也常指百姓需缴纳的税赋。
4.“赋予”的语义分析:作为动词,“赋予”的含义是给予或交给,常用于表示某种属性或权利的赋予。
例如,“赋予权利”意味着给予某人某种权利或资格。
5.“赋税”的特殊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赋税”一词通常指国家向纳税人征收的税款。
这个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君主通过征收赋税来获取财政收入。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对“赋”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在不同的领域和语境中,“赋”的含义和应用可能会有所不同。
有关赋的介绍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起源于先秦时期,盛行于汉唐,延续至宋元明清。
赋的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既有咏史抒怀,又有山水田园,还有讽刺讥讽,以及歌颂功德等。
赋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辞藻华美、意境深远、结构严谨、韵律和谐,被誉为“诗中之长篇,文之骈俪”。
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风”、“雅”、“颂”三部分。
《风》中的许多篇章,如《关雎》、《蒹葭》等,已经具有了赋的基本特征。
到了战国时期,赋的体裁逐渐成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赋家,如荀子、韩非子等。
他们的作品以议论为主,具有很强的说理性和教育性。
汉代是赋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如贾谊的《过秦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思玄赋》等。
这些作品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内容上更加广泛深入,表现了作者们对国家政治、社会风俗、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唐代是赋的另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赋家,如骆宾王、王勃、杨炯等。
他们的作品在继承汉代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如骆宾王的《夜泊牛渚怀古》、王勃的《滕王阁序》等,都是千古传颂的佳作。
宋代是赋的发展变革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创作手法和题材。
如苏轼的《前赤壁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都是在传统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形式上更加自由灵活,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展现了作者们的个性风采。
元代是赋的衰落时期,但在一些优秀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赋的魅力。
如白朴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都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明代是赋的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赋家,如杨慎、李梦阳等。
他们的作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性的表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如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李梦阳的《岳阳楼记》等,都是千古传颂的佳作。
清代是赋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赋家,如纳兰性德、袁枚等。
赋的名词解释

赋的名词解释赋,作为一个名词,具有多种含义和解释。
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一个充满了深层意义的概念。
在不同的语境下,赋可以涵盖艺术、文化、教育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尝试探寻赋这个名词在不同层面下的解释和意义。
一、文学艺术赋赋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学,是一种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诗歌形式。
它通过选取事物的特定属性或以及题材,创作出丰富多样的作品。
赋又可分为骈赋、错赋、绝句赋等多种形式。
例如,骈赋以其华丽的辞藻和雄奇的词藻而闻名,展示了作家的才华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错赋则充满了幽默和调侃的元素,常被用来讽刺和讥笑一些社会现象。
绝句赋则采用简练的句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直白的感受和思想。
二、政治和社会赋赋还可以指代对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描述和评价。
尤其在古代,赋常常被用来记录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风貌。
在这些赋作品中,作家通常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的描绘,传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赋作品可以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反省。
因此,赋也被视为一种社会文学形式,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三、教育和学术赋赋还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和学术工具,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子们常常通过写赋来提高文采和思考能力。
赋作为一种创作和研究的方式,不仅要求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底,还需要他们有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通过学习和写作赋,学生可以加深对文学常识和文化背景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生活中的赋除了以上几个层面,赋还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在个人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赋性,即独特的品质和才能。
赋性是指一个人在特定领域显示出的潜力和优势。
有些人善于表达,称为言赋;有些人善于观察,称为目赋;有些人善于思考,称为思赋。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掘自身的赋性,发展自己的潜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综上所述,赋作为一个名词,涵盖了文学、社会、教育和生活等多个领域。
赋的文体特征范文

赋的文体特征范文
赋是一种古代文学体裁,主要流传于古代中国。
它是一种既讲究文辞,又注重意境表达的文体形式,常常用于歌颂英雄事迹、描写风景和抒发情感。
首先,赋的文体特征之一是形式的多样性。
赋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田
园赋、山水赋、游记赋等。
每种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例如田
园赋以表现农村生活、农事景观为主,采用描述性的语言,让读者能够身
临其境地感受到农村的美好。
而山水赋则以描绘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色为主题,运用形象、比喻等手法,营造出美轮美奂的意境。
此外,赋的语言也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赋注重情感的表达,常常运
用感叹、抒怀的语言,以引发读者的共鸣。
同时,赋也注重对现实社会的
批判和关注,通过对时事的揭示和对社会弊端的描绘,使文章更加具有感
染力和思想性。
总之,赋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文辞华丽、富有变化为特征;
注重感染力和表现力;追求意境的呈现和艺术美的体现。
通过这些特点,
赋能够给读者以更深入的思考和美的享受。
赋的概念和分类

赋的概念和分类赋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学体裁,起源于古代的骈文。
赋是将对事物的描述和抒发情感相结合,展现作品的独特魅力的一种文体形式。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赋的分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赋的概念和分类。
首先,赋的概念是指一种以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为主要内容的韵文体裁。
赋的形式与绝句、律诗等有所不同,其篇幅比较长,并且以叙事性和散文性为主。
赋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赋的类别众多,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赋的分类:一、根据题材和内容的不同,赋可分为山水赋、田园赋、叙事赋、抒情赋、人物赋等。
山水赋以描写山川、江河、湖泊等自然风景为主,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田园赋以描述田园生活、农村景色等为主题,表达对纯朴生活和自然之美的赞美;叙事赋以叙述故事为主,常包含英雄事迹或历史事件;抒情赋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主题也更加广泛;人物赋以描述人物形象为主,塑造了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
二、根据文体的风格和特点不同,赋可以分为骈赋和辞章赋。
骈赋是赋的最早的形式,以七言或五言绝句为主,每句之间多有呼应和对仗,句子结构较为复杂,一般要求押韵工整。
而辞章赋则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简明流畅的赋体,辞章赋以古文或散文的形式写作,注重内容的表达和句子的流畅性。
三、根据创作方式的不同,赋可分为写景赋、抒情赋、咏史赋、议论赋等。
写景赋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通过对景物的形象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感受;抒情赋是作者抒发个人感情和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咏史赋以史事为题材,写出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英勇和悲壮;议论赋则通过议论或批评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不同类型的赋代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风格特点,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
通过赋的创作和欣赏,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也能够了解到古代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中国传统古文体——赋

中国传统古文体——赋赋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古文体,用赋来记录和彰显我国举办的这一彪炳奥史的冬奥会,主要是出于对赋所具有的文体独特优势的考较而定的。
为使一般非专业的广大读者对赋有所较深入的了解,在此特对该文体作一普及X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赋是一种什么文体?它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处于何等地位?它在文学体裁中具有什么分量和价值?这是一般接触赋的读者通常会提到的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若作详细解说,恐怕要用很大的篇幅。
但若作简约回答,即可曰:赋为中国独有的文体,是我国的国粹,始于三代,盛于汉唐,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和分量。
那么,具体点说,该如何表述和看待呢?从词义学看,辞书对赋的表述大体一致,但不尽相同。
《辞源》释为“赋者,古诗之流也”,“铺叙其事曰赋”,“乃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之一”。
《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
对赋的定义和特点,古代学人也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作过许多十分精辟的论述。
有说“不歌而颂谓之赋”,有说赋为“散韵结合之文”、“诗化之文”的。
刘勰则把赋的内容和形式概括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总之,无论是辞书还是历代学人,大都叙及了赋为亦诗亦文即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及概揽宏阔、铺张扬厉的特点。
从赋的结构看,它的句式构成基本为四六句,即“骈四俪六”。
讲究对仗声律,注意音韵和谐。
但随着时代的前进,句式亦有些变化,承传并历揽“骚”、“骈”、“律”、“文”诸体,故有“骚赋”、“古赋”、“骈赋”(又称律赋)、“文赋”等诸类之说。
对于界定或分类何为骚赋,何为古赋,何为骈赋及何为文赋,大体可据以下之不同划分之。
骚赋,指的是仿照或效仿《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在形式上同《楚辞》区别不大,且多以“兮”字入文。
其内容重在“写志”而不是“体物”。
汉初的骚赋开楚辞转化成赋体之发端。
古赋指的是骚赋以外的汉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赋的几点认识衣殿臣我国古代文坛,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而且由来已久,广为人知。
两千年来,赋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同诗、词、曲、散文、小说一道,组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画廊,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光彩。
今年三月,《光明日报》率先开展“百城赋”征文活动,截至目前为止,已刊发近五十篇作品,势头正劲。
在《光明日报》的带动下,哈尔滨、沈阳、苏州等城市,也掀起征赋热潮。
10月22日我市征赋结束,共刊作品42篇,可谓前所未有,盛况喜人。
我的这次讲座,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赋赋,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以铺陈扬厉的手法状物写情,讲究押韵和对仗,是非诗非文、亦诗亦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
所以郭绍虞先生把赋概括为跨诗与文的“两栖动物”。
对于赋,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
首先,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这是对赋的重要解释。
它指出了赋文体形式的由来,即源于古诗,由古诗衍化而成赋,所谓“雅颂之流亚”。
同时它还指出了赋的特征,与诗为类。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古籍进行了分类,也将赋和诗分在一起,称之为“诗赋略”。
这不仅是班固自己的认识,也包含了班氏所继承者刘歆的认识。
《艺文志》在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
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班固的看法是两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也是后世普遍承认的定说,值得重视。
其次,《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不歌诗,而是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称之为赋,可见赋在这里是作动词用。
春秋以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贵族已经不需要同时也没有机会运用背诵几句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
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
于是,这种“不歌而诵”的流传形式,便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遂称为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由原来的动词而变成名词了。
这样,以“歌”与“诵”来区分诗与赋,可谓抓住了赋的特征。
赋虽然和诗一样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与歌曲无关,也就是说赋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
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也不能由此而否定汉代以“歌”与“诵”来划分诗赋的时代意义。
“不歌而诵”虽不能概括赋的全部特征,但它仍不失为对赋的基本特征的一种探本之论。
所以这一概括,时至今日仍然被人们所常常征引。
再者,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这种看法最为人们所公认,因为它准确的概括了赋的基本特征。
先说“铺采摛文”。
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兴。
《周礼·春官·大师》“曰风、曰赋、”郑玄注:“赋之言铺,其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刘勰所说的“铺采摛文”,从字面上解释,就是铺陈词藻,彰显文采。
主要是讲写作技巧,一方面是强调文体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文体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二者相辅相成,这就从写作特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讲清了赋的特征。
再说“体物写志”。
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
文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写“志”,即言情。
《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主要是讲诗的抒情特点。
晋代的陆机作《文赋》,明确地提出了诗与赋的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
”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
刘勰更是把“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体“写志”的一种“载体”,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
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摛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相互统一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
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通过“铺采摛文”的夸张手法,写出了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语、花木、珠玉、宫馆等景物,以及皇上在上林苑中大规模田猎的逸乐情状,所以刘勰说此赋“繁类以成绝”。
东汉写衍的《显志赋》,也同样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反复写自己寻求崇高志向与情愫的情景。
可见,赋体文学的状景写情,都是以铺陈直叙为特征,所以刘勰说:“赋者,铺也。
”二、赋的流变赋产生于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后期,当时的代表人物是荀卿和宋玉,他们是最早以“赋”命名的作家。
此后的两千多年间,赋在不断发展,几经变化,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种具有独特的赋体作为它的标志。
1.大赋大赋,也称古赋或汉赋,一般相对小赋而言。
这种赋体兴起并盛行于两汉时期,从楚辞发展而来,以枚乘的《七发》为开端。
代表作品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长扬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以及左思的《三都赋》等。
这种赋的特点,大都是以问答为骨架,喜欢用古文奇字和双音叠韵词,凡铺排扬厉处多用整齐对称的骈语,叙述和提顿的地方常用散句。
一般说来,其体制宏伟,结构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颇有一种“包括宇宙,总览人物”之风貌。
动辄两三千言,或者四五千言,乃至近万言。
其内容多为描写宫苑游观,铺陈大都名邑,渲染出猎气魄等。
这种赋休,好用典故,文辞艰深、晦涩,不易读懂。
作者常于结尾处显示讽喻之意,以表明作赋的主旨,但往往是“劝百讽一”,适得其反。
2.骈赋骈赋,也称为“俳赋”,这是赋体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这种赋,是在大赋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骈赋体。
它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即骈俪,是指字句的对偶。
骈赋主要的特点是:句式整齐,文辞华美,对仗工稳,韵律和谐,炼词熔典都非常讲究,多以骈四俪六为节奏单元,以连缀丽藻雅词为谋篇根本。
和大赋相比,则少有铺陈文物、堆砌难字僻词的现象,还比较重视对情景的描述,呈现出较多的诗体美和音乐美。
孙梅在《四六丛话》论到赋的演变时说:“左(思)陆(机)以下,渐趋整炼,齐梁而降,日事研华,古(大)赋一变而为骈赋。
江(淹)鲍(照)虎步于前,金声玉振;徐(陵)庾(信)鸿骞于后,绣错绮交。
固非古音之洋洋,未如律体之靡靡也。
”这里所提到的几位名家,也都留有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传世,如陆机的《文赋》,江淹的《别赋》,鲍照的《芜城赋》,徐陵的《鸳鸯赋》,庾信的《哀江南赋》、《小园赋》等。
3.律赋律赋,这是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在骈赋的基础上形成的。
“律”,是指格律,也就是作赋必须严格遵守对仗、声律的要求,不得随意而为,和写格律诗相似。
律赋的出现和定型,是与唐代科举取士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当时的进士考试,既要作诗,也要写赋。
律赋的形成大约在唐中宗时期,其主要特点是:首先,讲究押韵。
比起骈赋来,更为注重音韵的平仄协和。
一般由考官或皇上命题,出几个韵字,规定几类韵脚,按韵作赋。
后来逐渐定型,限用八韵。
如唐代一次考《旗赋》,便以“风日云野、举国清肃”为韵脚,依次押韵,不得颠倒错乱。
其次,强调对仗。
大家知道,骈赋最重视的是对仗,讲究骈四俪六,要求严格。
而律赋在对仗、锤炼字句上比起骈赋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次,篇幅较小。
一般说来,字数为四百字左右。
如王启的《江南春赋》,只有361字。
所以李调元在《赋话》中说:“唐时律赋,字数定限,鲜有过四百者。
”最后,开头破题。
律赋作为应试文休,要求开端就要扣题,词旨既显豁,又不浅露。
如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试《日五色赋》,李成则以“德动天鉴,祥开日华”开篇点题,为时人所称,一跃而成为状元,传为佳话。
韩愈、元稹、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名家,都有律赋传世。
4.文赋文赋,这是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在唐代古文运动影响下产生的新赋体。
它一反骈赋和律赋在对偶、用韵方面的限制,强调像散文那样无拘无束,自由挥洒。
其代人物为欧阳修、苏轼、杨万里、范成大等。
文赋与大赋、骈赋、律赋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结构别致,议论纷呈,句式松散等几个方面,这在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杨万里的《浯溪赋》,范成大的《馆娃宫赋》中,都有明显的表现。
从总体上说,赋是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体裁。
骈赋、律赋侧重抒情与辞采,就声律方面看,接近于诗;而文赋则结构松散,句式灵便,从这行文面看,更近于散文。
所以,宋代的著名文赋作品,也可以当作散文来欣赏。
值得注意的是,文赋并不完全排斥对偶,有时也在运用这种形式。
如欧阳修《秋声赋》中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句子“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便是很好的例证。
另外,文赋也同样用韵,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就有十二次换韵。
与律赋不同的是,不那么太受约束。
三、赋的特点赋是同诗、词、曲并列的一种特殊文体,在长期发展中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赋必押韵赋既然是诗与文的结合体,亦诗亦文,在体制上要求必须押韵;不押韵就不能称为赋。
不过,赋的押韵不像诗那么严格,无须一韵到底,也可以平仄兼押。
归纳起来,有四点。
首先,可以换韵。
一般说来,赋的篇幅较长,几百字,几千字,甚至上万字,这就无法一韵到底,须中途变换。
有的大赋,换韵竟达几十次,乃至上百次。
像左思的《三都赋》、庾信的《哀江南赋》,都换几十次。
其次,适应段落。
赋的换韵,往往与内容段落相一致,有些赋家则用换韵来表示段落,提示内容。
如江淹的《别赋》,许多段是一韵到底的,换韵则另起一段。
再如15年前,云南周善甫老先生写了一篇《春城赋》,题下标明以“春城无处不飞花”为韵,全文七段,每一段一韵,中间不换,极有风韵。
其次,隔句相押。
赋的押韵,灵活多样。
有的一句一押,有的隔句一押,有的三四句或四五句一押,并没有严格规定。
不过,最基本的是隔句相押,和《诗经》、《楚辞》的手法是相近的。
2.讲究对仗对仗,是赋讲究文采的一种表现。
赋如果没有对仗,和散文又有什么区别?追根溯源,赋中最早使用对仗的,是西汉王褒的《洞箫赋》。
嗣后,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均有较为精工的对仗。
到了魏晋,赋中使用偶句越来越多,如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左思的《三都赋》,也用了大量的骈偶句,为洛阳纸贵增加了砝码。
陆机的《文赋》,由于对仗工整,又富于变化,使作品更加典雅与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