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原核微生物的形态与构造

合集下载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2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2

一般结构
(二)细胞膜cytoplastic membrane
5、细胞膜的内膜系统
细菌不含线粒体与叶绿体之类的细胞器,但许多G+的细 胞膜内凹延伸延伸,形式多样的内膜系统,以提供或折叠形 成为某种功能所需的更大面积。如间体、载色体、和羧酶体。
间体(mesosome) :由细胞膜内褶形成 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一般位于 细胞分裂部位或其邻近。
柄细菌不等二分裂示意图
三、细菌的繁殖
• 1、裂殖:
– 2)三分裂
• 暗网菌属中的绿色硫细菌, 大部分细胞能进行正常的二 分裂,但一小部分子细胞不 分离,而是形成菌链。链中 相邻两个细胞进行“一分为 三”的三分裂,形成一对 “Y”型细胞,随后仍进行二 分裂,其结果就形成了环状 结构。许多这样的菌链交织 构成三维网眼状结构。
– 3、培养特征
• 一般特征
– 较小、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挑起(菌体与基质结 合不紧密)、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 一致。
• 特殊特征
– 无鞭毛的:较小、较厚、边缘圆整的半球状菌落; – 有鞭毛的:大而平坦、边缘多缺刻(甚至成树根状)、不规则形
的菌落; – 有糖被的:大型、透明、蛋清状的菌落; – 有芽孢的:外观粗糙、“干燥”、不透明且表面多褶的菌落。
• 1、概念:
–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 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 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 性强的休眠构造。
• 2、特点:
– 1)每个细胞只有一个芽孢,故 不是细胞的繁殖型;但可发芽 成繁殖体,一个芽孢萌发只产 生一个营养状态的细胞。
– 2)在生命世界中抗逆性最强 (抗热、抗化学药物、抗辐 射),故应以杀死芽胞为灭菌 效果的指标。

原核微生物的构造和形态观察、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原核微生物的构造和形态观察、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三、衣原体
3 生活周期
四、立克次氏体
1 立克次氏体概述 ➢ 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可引起 斑疹伤寒,斑点热等传染病。1906年,美国病理学家霍华德·泰勒·立克次( Howard Taylor Ricketts)(1871-1910年)首次发现洛基山斑疹伤寒的独特 病原体并被它夺取生命,故名立克次氏体。
微生物学基础
原核微生物的构造和形态观察
项目三 其它原核微生物
一、螺旋体
1 螺旋体的概述 ➢ 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 细胞型微生物,以横向二分分裂繁殖; ➢ 对抗生素敏感; ➢ 依靠轴丝屈曲与收缩而运动; ➢ 在生物学位置上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 ➢ 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寄生或腐生,亦有的存在人体口腔或动物体内。
➢ 轴丝夹在细胞壁外鞘和细胞膜之间,可有2-100根以上的轴丝。
二、支原体

支原体的概述
➢ 支原体(mycoplasma):没有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用人 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小为0.1~0.3微米;
➢ 由于能形成丝状与分枝形状,故称为支原体,形成“油煎蛋”形菌落;
四、立克次氏体
2 生物学特性 ➢ 呈多形性,球杆状或杆状,细胞大小为0.3~0.6μm×0.8~2.0μm,革兰染色阴 性; ➢ 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没有核仁及核膜; ➢ 会通过蚤、虱、蜱、螨传入人体、引起斑疹伤寒、战壕热等疾病。
➢ 有细胞壁,有DNA和RNA;有核糖体,不能合成ATP,能量寄生; ➢ 衣原体可分为4种,即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和牛衣原体。
三、衣原体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当前27页,共70页,星期日。
革兰氏染色
当前28页,共70页,星期日。
(二)、细菌的结构
1 细 菌 的 基 本 结 构
图1-4 细菌细胞构造模式图
当前29页,共70页,星期日。
1.细菌的一般结构 (1)细胞壁
细胞壁(cell wall)是位于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 膜的一层无色透明,质地坚韧,而富有弹性的构造。
双糖单位
图1-6 G+细菌肽聚糖的立体结构(片段)
肽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 萄糖胺(NAG)和N-乙酰 胞壁酸(NAM)通过β1,4-苷键交替连接成的 多糖链,每条多糖链含
10~65个双糖单位
当前34页,共70页,星期日。
A、肽聚糖
1、细胞壁
L D
与由
型 交 替 方 式 连 接 而
四 个 氨 基 酸 分 子 按
成型
当前35页,共70页,星期日。
肽聚糖
溶菌酶的溶菌作用:双糖单位中的β-1,4-糖
苷键很容易被溶菌酶(lysozyme)所水解,从而 引起细菌因肽聚糖细胞壁的“散架”而死亡。
图1-7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肽聚糖结构 M:N-乙酰胞壁酸;G:N-乙酰葡萄糖 丙谷赖丙:四肽侧链;x:甘氨酸五肽
当前36页,共70页,星期日。
最 大 八 叠 球 菌 ( Sarcina maxima)
旋 动 泡 硫 菌 ( Thiophysa volutans)
大 肠 杆 菌 ( Escherichia coli)
普 通 变 形 杆 菌 ( Proteus vulgaris)
伤 寒 沙 门 氏 菌 ( Salmonella typhi)
嗜 酸 乳 细 菌 ( Lactobacterium acidophilus)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构造汇总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构造汇总

6. 细菌及与之相近的原核微生物细胞
壁中所特有的一些成分:
胞壁酸
磷壁酸
二氨基庚二酸 D-氨基酸
细胞膜
为单位膜结构,半透性膜。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 构成。
内膜系统: 由细胞膜向内凹陷和折叠形成的特殊结构,
它们大多数在结构上与细胞膜没有完全分开, 因而不同于 细胞器.
内 膜 系 统
间体 类囊体 载色体 羧酶体
(1)保护作用
(2)屏障作用
(3)鞭毛运动的支点
(4)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及对噬菌体
的敏感性有关
5. 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在某些时候, 通过人为处理或自然变异,细菌可
失去完整的细胞壁,成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1)原生质体:细菌完全失去细胞壁. (2)原生质球:革兰氏阴性菌失去内壁层, 保留外壁层. (3)L-型细菌:是某些细菌在特定的环境下基因突变 而产生的, 无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一般呈多形态.
磷脂
蛋白质 极性基
脂肪酸链
细胞膜模式图
原 核 细 胞 部 分 结 构 模 式 图
质粒
间体

核糖体
间体: 又称中体或中间体, 由细胞膜向内凹陷形 成的层状、管状或囊状结构。
间体的功能:
1. 相当于高等生物的线粒体, “拟线粒体” 2.具有合成细胞壁特别是横隔壁所需酶类. 3.与核分裂有关. 4.与真核生物的内质网相似. 5.与芽孢的形成有关.
1.营养细胞
2. 轴丝形成
3.隔膜形成
5.皮层形成
4.前芽胞逐渐形成
6.胞子衣形成
7.芽胞成熟
8.芽胞的释放
芽胞的作用
有助于抵抗不良环境,尤其对干燥、高温有 很强的抗性。
芽胞耐热的机制:

02-2第二章原核生物(其它微生物)110223_815005920

02-2第二章原核生物(其它微生物)110223_815005920

第二章第二节放线菌1一、放线菌的一般特性•至今发现的放线菌都是G+陆生性强的原核生物(一)放线菌的基本特征2(二)放线菌的分布与生长环境“泥腥味3(三)放线菌的应用最常见的是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分解纤维素、石蜡、琼脂、角蛋白、橡胶4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营养菌丝(培养基内部)气生菌丝(567三、放线菌的繁殖与生理特性借孢子分生孢子:最常见孢囊孢子89•对氧的需求:•温度条件:•pH 条件:•对水分要求:•营养特点:微量营养元素对其生长影响显著(参见教科书)一般生理特性四、常见的放线菌诺卡氏菌属(Nocardia)(又名原放线菌属)(Proactinomyces)1011五、放线菌的群体特征(一)菌落特征121314(二)液体培养特征静置培养:振荡培养:第三节丝状菌在第十章讲15生物统称丝状菌,如丝状细菌常见的丝状细菌16球衣细菌17丝状细菌与污泥膨胀污泥膨胀18第四节光合细菌19一、光合细菌的一般特性非产氧光合作用•对氢的利用特性:•细胞颜色:•细胞形态:•对水分的要求:2021102~103cell/ml 1~10cell/ml 105~106cell/g 103~104cell/g 106~107cell/g湖泊(BOD 10ppm )江河(BOD<1.0ppm )水稻土海滨土曝气池二、光合细菌的分类:<红螺菌目Rhodospirillal> 共4科1、Rhodospirillaceae科<红螺菌科> 红色无硫菌科•碳源和氢源:属于光能异养型细菌•存在环境:•能量获取形式:呼吸方式获取能量•好氧黑暗条件下:22红色无硫菌的培养232、Chromatiaceae科—着色菌科(红硫菌科)•碳源和氢源:(光能自养型);•存在环境:•能量获取形式:光合作用;3、Chlorobiaceae科—绿菌科(光能自养型);244、Chloroflexaceae科(绿弯菌科)•碳源和氢源:光能异养型2526+--+有机物+--+有机物±---有机物厌氧,黑暗(脱氮或发酵)H 2S+CO 2H 2S+CO 2无光合色素有光合色素-±--好氧,光照或黑暗(呼吸作用)-+++厌氧,光照(光合作用)红螺菌科(Rhodospirillacea e)着色菌科(Chromatiaceae )绿菌科(Chlorobiaceae )绿色丝状菌科(Chloroflexaceae)培养条件细菌科名27非循环光合磷酸化的基本过程:O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非循环光合磷酸化三、光合细菌的生理特性IIII28非循环光合磷酸化的特点:反应中同时产生、还原能力29302、循环光合磷酸化(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菌绿素+菌绿素*e -铁氧还蛋白泛醌eCyt.fCyt.b ADP+PiATP核酮糖—5-磷酸核酮糖二磷酸2H A 2A Glucose循环光合磷酸化的特点NADPH3132载色体,绿色泡囊CO 2或有机物H 2、H 2S,其他硫化物,有机物不产生(除蓝绿细菌外)无(除蓝绿细菌外)有菌绿素细菌类囊体CO 2H 2O 产生有有叶绿素高等植物细胞器碳源供氢体氧气非环式磷酸化过程(Ⅱ型光反应中心)环式磷酸化过程(Ⅰ型光反应中心)光合色素33四、光合细菌的应用1、制造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 )—SCP 细菌62~73%10~15%10%6~12%11~13110~1304.8~7.60.11~0.17酵母54%10%26%7%2~2030~6040~50——红色无硫细菌66%7%23%4%12μg/g 50521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灰分B1B2B6B122、产氢气3、提取色素344、提取辅酶Q(UQ—10)UQ-10是治心脏病的药物成分之一。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周德庆-期末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周德庆-期末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ð内毒素).L型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0.1mm左右)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如产甲烷菌及大多数嗜极菌。

革兰氏染色机制: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使细胞退成无色.复染: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这一染色,几乎可把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

又由于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结构、成分、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简单的革兰氏染色,就可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2 菌物界: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3 二级菌丝:又称气生菌丝,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

它是担子菌中由相应的异性的初生菌丝进行体细胞接合而形成的菌丝。

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一)

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一)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一) 原核微生物一. 名词解释1. 拟核(类核,或核区,或核质体);2. 球菌;3.杆菌;4. 螺旋菌;5.螺菌;6. 弧菌;7.螺旋体;8.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9.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10. 质壁分离;11. G-外膜粘合位点;12. 脂多糖(LPS);13.原生质体;14.球状体;15. L型细菌;16.周质空间;17. 胞外酶;18.细胞膜;19. 磷脂双分子层;20.脂质体;21.整合蛋白;22.外周蛋白;23.间体;24. 载色体;25. 羧酶体;26. 类囊体;27.细胞质;28. 沉降系数;29. 分子伴侣;30. PHB ;31. PHA;32. 肝糖粒;33.淀粉粒;34.油滴;35.藻青素;36. 异染粒;37. 硫滴;38. 磁小体;39.质粒;40.糖被;41.荚膜;42.微荚膜;43.粘液层;44.粘接物;45.菌胶团;46.光滑性菌落;47.粗糙型菌落;48. S-层;49.鞭毛;50. “栓菌”试验;51. 趋向性(趋向运动或趋避运动);52. 趋化性;53. 菌毛;54. 性菌毛;55. 芽孢;56. 半孢晶体;57. 二等分裂;58. 菌落;59.放线菌;60.基内菌丝;61.气生菌丝;62.孢子丝;63.蓝细菌;64. 支原体;65.立克次氏体;66.衣原体;67.细菌;68.古细菌;69. “水华(water bloom)”现象;70.原体;71.始体;72.畸形菌;73. 衰颓形菌;74. 原核生物二. 填空:1. 所有的细胞都具有五个主要特征:()、()、()、()和()。

1. 原核细胞包括()和真细菌,真细菌又包括( )、( )、( )、( )、( )、( )等。

2. 细菌的形态可以简单地分为( )状、( )状和( )状三类。

3. 革兰氏染色简要操作分( )、( )、( )、( )四步。

4. 细菌的一般结构包括( )、( )、( )、( )等。

江汉湖第三版02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形态结构与分类

江汉湖第三版02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形态结构与分类
细菌之间) 细菌之间)
衣原体( 衣原体(elementory body):寄生 ):
2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细胞的区别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细胞的区别(cell distiguish)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细胞的区别
原核微生物 (procaryotic) 核 DNA 核糖体 细胞分裂 有性生殖 细胞器 呼吸链 细胞壁成分 运动器官 大小 拟核,无核膜、 拟核,无核膜、核仁 一条 70S 横二分裂 无 无 细胞膜上 肽聚糖、 肽聚糖、磷壁质 中空管状 1—10µm 真核微生物(eucaryotic) 真核微生物 真正的核, 真正的核,有核膜核仁 1 至数条 , 与 RNA 、 组蛋白 结合 80S(细胞质中 细胞质中) 细胞质中 70S(细胞器中 细胞器中) 细胞器中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有 有 线粒体上 多聚糖,几丁质 多聚糖 几丁质 9+2 10—100µm
3、大小(sizes) 、大小
• 细菌很小,但大小差异很大。 • 个体最大的细菌 ,一种硫细菌( sulfur bacterium ), 其大小一般在0.1~0.3mm,但有些可达0.75mm, 能够清楚地用肉眼看见。(1997年) • 个体最小的细菌,纳米细菌(nanobacteria),宽为几 十纳米,长为几百(1988年)
二、 细 菌
Section 2 Bacteria
是一类个体极其微小、 是一类个体极其微小、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 微生物。(细菌的个体是由一个原核细胞组成) 。(细菌的个体是由一个原核细胞组成 微生物。(细菌的个体是由一个原核细胞组成) 在自然界中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 在自然界中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
杆菌端部特征
Rod-Shaped Bacterium, hemorrhagic E. coli, strain 0157:H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菌利用。
H2S→S→SO4-2
功能: a.好氧硫细菌的能源 b.厌氧硫细菌的电子供体
④肝糖、淀粉粒、脂肪滴
淀粉粒和肝糖:都是α-1,4或α-1,6糖苷键的葡萄糖聚合物。
这些贮藏物通常较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内,颗粒较小。 若这类贮藏物大量存在时,用碘使对其染色,肝糖粒能被碘 液染成红色,淀粉粒被碘染成蓝色。 脂肪粒:脂肪粒的折光性较强,它可被脂溶性染料染色;细 胞生长旺盛时,脂肪粒增多,细胞遭破坏后,脂肪粒可游离 出来。
3 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1)细胞质:是在细胞膜内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 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细胞质功能: 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 酶系,是营养物质合 成、转化、代谢的场 所。
(2)细胞质中的内含物
颗粒状内含物
气泡
储藏物
羧酶体
碳源及能源类
氮源类
磷源类
聚 -β -羟基丁酸 硫粒 糖原
藻青素
异染粒
① 异染粒:
③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LPS,肽聚糖,磷壁酸)和 荚膜大分子的场所;
④进行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
⑤许多酶和电子传递链的所在部位;
⑥鞭毛着生点并为其运动提供能量。
(3)间体(mesosome)
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串状物,一般位于
细胞分裂的部位或附近。
功能(不完全清楚),推测可能有如下一些功能: ①相当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 ②与细胞壁的合成有关; ③可能与细胞分裂有关;
是普遍存在的贮藏物,用美蓝或甲苯胺蓝染成红紫色,主要成 分是多聚偏磷酸盐。 功能:贮存磷元素和能量,降低渗透压。
p
p
+ ATP
p
p
p
+ ADP + ADP
(
p
) n +ATP
(
p
)
n+1
含异染粒的细菌种类:棒状杆菌和某些孢杆菌等.
②聚β-羟丁酸颗粒(PHB)
是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常含有的碳源类 储藏物.PHB不溶于水,易被脂溶性染料 (如苏丹黑)着色。
⑤羧酶体
自养细菌所特有的内膜结构。大小约为50-500nm,由 厚约3.5nm的蛋白质单层膜所包围。 羧酶体中含有自养生物所特有的1,5-二磷酸核酮糖羧 化酶,是固定CO2的场所。如蓝细菌以及化能自养菌如硝化
杆菌科细胞中均具羧酶体。
气泡:由蛋白质膜构成的充满气体的泡状物。 有些细菌细胞质中含有几个或多个气泡。
功能:贮存碳源、能源和降低渗透压。
许多好氧菌和光合厌氧菌都含有聚β- 羟丁酸颗粒。
PHB:
CH3—CHOH—CH2—COOH

H--O—C—CH2—CO---OH n

CH3
(n﹥6)
③硫粒:是硫元素的贮藏体
形成:取决于环境硫化物含 量,当环境中H2S含量高时,在体 内积累S;当缺H2S时,氧化成硫酸
2 细胞质膜(cell membrane)和内膜系统
﹙1﹚周质空间(periplasmic space)
含有多种蛋白质:蛋白酶、核酸酶等各种解聚酶,运送某些物质
进入细胞的结合蛋白,以及趋化性的受体蛋白等。
(2)细胞膜 概念:细胞膜是紧贴细胞壁内侧包围细胞质的 一层柔软,富有弹性的半透明薄膜 组成: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构成。 细菌细胞与真核细胞的质膜很相似,但不含胆 固醇等甾醇。
方法一:电子显微镜(负染的方法)
方法二:普通光学显微镜(银盐染色)
(5)鞭毛的结构
鞭毛的基本结构:
鞭毛丝
鞭毛钩 基体
G–菌:L环、P环、S环、M环 G+菌:S环,M环
(6)鞭毛的化学组成
鞭毛蛋白,3万~6万Dolton,不同种由不同球
蛋白分子亚基构成,有些含多糖、类脂等,
为极好抗原。
(7)鞭毛运动与细菌的趋避性运动
结构:
极性头 非极性尾
极性头 磷脂分子 非极性尾
磷 脂 组 成
蛋白组成:
周边蛋白(表面蛋白) 整合蛋白
膜是由球形蛋白与磷脂
按照二维排列方式构成 的液态镶嵌式: 流动的脂类双分子层构
成了膜的连续体,而蛋
白质象孤岛一样无规则 地漂流在磷脂类的海洋
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
当中。
细菌细胞膜的功能:
①控制内外物质的运送、交换; 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
化学趋避性运动
趋避性运动
氧趋避性运动
光趋避性运动
2 菌毛(pilus)
菌毛又称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 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 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上的功能。 菌毛比鞭毛简单,无基体等构造,直接着生于细胞质膜 上。直径一般为3-10nm,每菌一般有250-300条。 菌毛多数存在于 G﹣致病菌中。借助菌毛可使自己牢固 地粘附在寄主体上。
气泡的功能: 调节细胞比重,以使其漂 浮在合适的水层中。 气泡吸收空气,空气中的 氧气可供代谢需要。
4 核区(nuclear region)
拟核:由大型环状双链DNA纤丝不规则地折叠或缠绕而构成 的无核膜、核仁的区域。 细菌DNA: 长度:一般为:1—3mm 生长迅速的细菌在核分裂之后 细胞往往来不及分裂,所以细胞 中常有2—4个核,而生长缓慢 的细菌细胞中一般只有1—2个 核,不在染色体复制时期一般 是单倍体。 功能:负载遗传信息。
菌毛使菌体附着于寄主细胞表面
菌 毛 的 功 能
新附着端
受体端
3 性菌毛(sex-pilus)
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且每个细 胞只有一至数根。一般多见于G﹣细菌的供体菌中, 具有向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的作用。
(三)特殊结构
1 鞭毛(flagella)
(1)概念: 某些微生物表面由细胞内生出的细长、波 曲的 结构。 (2)鞭毛的大小: 长度一般为15—20 µ m,最长可达70 µ m。 宽度一般为0.01—0.02 µ m.
(3) 鞭毛的着生方式
端生
周生
侧生
单端
双端
单根
一束
单根
一束
(4)如何观察鞭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