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课外古诗词)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2024)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2024)《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背诵诗歌。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任务群】任务一:诵读·音韵传情任务二:链接·文学常识任务三:译读·诗文大意任务四:赏析·把握情感任务五:比读·总结归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校拟修建文化长廊,《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入选“诗韵中国·走进唐诗里的思念"板块,请你帮助学校完成该板块各展板设计的相关任务。
二、教学新课任务一:诵读·音韵传情1.展板第一展区为“诵读·音韵传情”,请你大声诵读四首唐诗,读准音韵节奏,并把诗歌朗读录制成音频,制作成二维码镶嵌在“诵读·音韵传情"展区。
课件播放朗诵录音并展示: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ɡ)/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yú)州。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qí)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cén)参强(qiǎnɡ)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lián)/故园菊,应傍(bànɡ)/战场开。
夜上受降(xiánɡ)城闻笛李益回乐烽(fēn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lú)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任务二:链接·文学常识2.展板第二展区为“链接·文学常识”,请你根据课下注释和下面资料助读,以及查阅资料所得,帮助工作人员补齐下列表格。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PPT1

•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 建筑历 史,认 识古代 人民的 聪明才 智,培 养学生 的科学 探究精 神和创 造能力 ,确立 马克思 主义的 唯物史 观。
•
3.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 等相关 知识的 教学, 使学生 认识奴 隶制度 的实质 ,提高 学生认 识历史 事件本 质特征 的能力 。
首联交代“早行”。颔联纯 用名词组成诗句,借助极具 典型特征的景物,写早行情 景宛然在目,是“意象 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颈联写刚上路的景色,暗扣题目。 尾联补出夜间在茅店思家的心情, 照应开头;梦中的景色与旅途中的 景色形成鲜明的对照。
1.请默写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人 教 部 编 版 九级语 文上册 课件: 课外古 诗词诵 读
4.请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默写完整。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 声 茅 店 月, 人 迹 板 桥 霜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 思 杜 陵 梦 ,凫 雁 满 回 塘。
人 教 部 编 版 九级语 文上册 课件: 课外古 诗词诵 读
人 教 部 编 版 九级语 文上册 课件: 课外古 诗词诵 读
人 教 部 编 版 九级语 文上册 课件: 课外古 诗词诵 读
10.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即景生情, 以景来寄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是: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11.《商山早行》中“ 鸡 声 茅 店 月 , 人 迹 板 桥 霜 ”一联纯用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宛然在 目,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12.《商山早行》中“ 因 思 杜 陵 梦 , 凫 雁 满 回 塘 ”两句诗描写了因寂静的环境而勾起了游子 的思乡梦境。
寂寂江山摇落处, 在无疑处有意设问, 怜君何事到天涯! ⇨ 自怜之意,溢于言表。
小学必背古诗公开课

小学必背古诗一年级上册0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02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03悯m ǐn农(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04古朗月行(节选)【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05风【唐】 李峤qi áo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一年级下册01春晓【唐】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2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03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4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05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06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07画鸡【明】唐寅y ín头上红冠不用裁c ái,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二年级上册01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w èi有暗香来。
02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l ún,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03登鹳ɡu àn雀楼【唐】王之涣hu àn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04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05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su ō笠l ì翁,独钓寒江雪。
06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07敕ch ì勒l è歌北朝民歌敕ch ì勒l è川,阴山下, 天似穹qi ón ɡ庐,笼l ǒn ɡ盖四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
6.能够有依据地进行推理与联想,大 胆表达 对日食 现象的 更多看 法。进 而产生 继续研 究关于 日食和 月食更 多现象 的兴趣 。
•
7、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 处于月 影中时 ,因月 球挡住 了太阳 照射到 地球上 的光形 成了日 食。而 月食则 是月球 运行到 地球的 影子中 ,地球 挡住了 太阳射 向月球 的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课 外古诗 词诵读
•
1.通过画上学路线图和玩交通安全棋 ,培养 学生的 自我保 护意识 和珍爱 生命的 情感。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四首公开课ppt课件

6、 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 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31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 思念之情
32
课堂小结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
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 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 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 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 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 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课外古诗词诵读
王维《竹里馆》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岑参《逢入京使》 韩愈《晚春》
2
课外古诗词诵读
01 王维《竹里馆》
3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4
课外古诗词诵读
王维,右丞”,外号 “诗佛”。其诗与孟浩然 齐名,世称“王孟”。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 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 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表 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15
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 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16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 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 淡泊情怀的句子是: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7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 竹林的幽静,以“弹琴复长啸 来反衬。
28
4、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 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 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 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29
5、你是否同意“折柳”二字 是全诗的关键之说?为什么?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4 古代诗歌四首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1课时一、新课教学峨眉山月歌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又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2.美丽的峨眉山(PPT图示)3.诗歌朗读听范读,学习朗读节奏、语气、感情等。
然后学生自读,把握诗的诵读节奏。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理解诗意明确:峨眉山上悬挂着半轮秋月,月映影入平羌江水中,随江水流去。
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驶向三峡,想你却难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5.体会感情(1)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明确:思想感情:①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②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③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2)想一想,说一说:问: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明确:同意。
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如同思友之情。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6.诗歌小结本诗是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1.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等(公开课一等奖)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疏通文意
点出时令秋天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月影:诗人夜晚乘船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如此妙景
“入”和“流”两个字的妙处: 不仅写出了月映秋江的美景,同 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译文:秋高气爽,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 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清澈的水面,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出发
夜发/清溪/向/三峡,
写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写于李白出蜀远游, 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 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 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 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 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字音、节奏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qi月ān/g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这 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 过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 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 2.结合朗读展开想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在初步分析欣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本诗选自《李益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建中二年(781)左右,李益随朔方节度使崔宁“巡行朔野”, 本诗即作于此时。
朗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 “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 武西南)。
部编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完美版)公开课PPT课件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 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心境和 豪迈的胸襟。
夜雨寄北
李商隐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
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他的诗 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 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 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 诗也常有所寄寓。一些爱情诗和无题 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 诵。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 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 集》传世。
精读细研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后两句写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 夜的情景向妻子诉说,写出了诗人怀念妻子的内心活动。
【译文】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 诉你今夜的秋雨和我痛苦的情等词语,这样写有何作用?
整体感知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秋词(其一)
刘禹锡
liáo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 xiāo
便引/诗情/到/碧霄。
精读细研
秋词(其一)
悲叹冷清萧条。
刘禹锡
春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赏析: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 对秋天的感觉——寂寞、萧索、悲 凉,“自古”和“逢”,极言人们悲 秋这一传统的时代之久远,以及人 们不可改变的思维模式。
刘禹锡(772—842),字梦
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 学家。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 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 柳”。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 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诗歌采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运用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回答技巧: 描绘了怎么样的景,是怎样描绘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1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1分)。
诗歌常见的情感类型如下:
1、生活杂感
①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② 昔盛今衰的感慨 ③ 借古讽今的情怀 ④ 青春易逝的伤感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2、思乡怀人 ① 羁旅愁思 ② 思亲念友 ③ 边关思乡 ④ 闺中怀人 3、建功立业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 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 报国无门的悲伤 ④ 山河沦丧的痛苦 ⑤ 年华消逝,壮志未酬的悲叹 4、忧国伤时 ①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 反映离乱的痛苦 ,③ 同情人民的疾苦, ④对国家民 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长亭送别 ① 依依不舍的留恋 ② 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 坦陈心志的告白
古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有:
(1)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以 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衬托(正衬、反 衬),联想、想象、用典、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虚实相生等。 (2)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双关等
返回
试题演练:
十五夜望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问: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诗歌一二句写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看到天色已 晚,自己仍漂泊在外,诗人触景生情,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 人相亲相近,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3)运用恰当的形容词概 括特征。
(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 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 睡不动。此诗描绘了明净绚丽的 初春景象。
问题:这首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境?(2分)
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
野花。夕阳西下,余晖映照着乌衣
巷口的断壁残垣。从前在王谢两家
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平
常百姓人家。(1分)描绘了一幅
荒凉破败、今非昔比的萧条景象。
Hale Waihona Puke (1分)“情乃诗之胚” “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
以乐景写哀情、
托物言志、衬托(正称、反衬)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看 图 忆 诗
“景乃诗之媒”
提问方式一般是: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 意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 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描写画面类题型的解答: (2分) (1)展开联想、想象,形 成画面;(1分) (2)运用恰当的修饰语或 修辞通顺流畅地表达。
• 结合全诗,分析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诗歌一二句写了春天明艳的景色,三四句中“看又过” 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虽美,然而岁月荏苒,归期遥 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以乐景 写哀情,反衬出诗人思乡之情。
2、情感类题型的解答(2分)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① [清]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②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 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案:一个寂寞孤独、乐观旷达、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诗人行走在谪戍 伊犁的途中,面对高耸壮美的天山,行人稀少,环境空旷,不免感到寂寥; “相对笑”反映了诗人处于逆境还能笑着面对的乐观旷达;“满头晴雪”实 质暗含诗人的不忘国事壮志难酬。
答案示例: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 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描绘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 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后两句不直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呢?明明是自己在怀 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间接抒发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① [清]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②笏(hù):封建时代大 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作具体分析。
①借景抒情。如第一、二句,高耸壮美的天山导我西行,并与我这寂寥之人 为伴。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免感到寂寥。 ②比喻。如,第一句中“琼瑶”,是洁白晶莹的美玉,用来比喻天山上的积 雪,非常贴切。第四句中的“晴雪”是晴天的积雪,用来比喻诗人的白发。 ③拟人。“我与山灵相对笑”,承接第二句“伴寂寥”而来。诗人面对“寂 寥”的情景,无可奈何,似乎眼前的山灵面对自己含笑。 ④双关。“满头”,既指山头,也指人头。“晴雪”,是晴天的积雪,格外 洁白,语意双关,既指山上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 ⑤对比。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免感到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