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茶叶生产与加工研究
凤冈茶叶“不允许生产独芽”之我见散文

凤冈茶叶“不允许生产独芽”之我见散文凤冈茶叶标准如何走?核心还是两条,一是锌硒特色,二是有机品质;除此之外,都是皮毛。
一个茶叶企业要做到这两点,主要在于:一、生产经营的手续必须齐全,这是一种“准入”;二、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包括茶园管理,茶叶釆摘,鲜叶和干茶的贮存、运输,加工环节,包装环节,等等,都必须环保,都必须要按照有机标准来要求和标准;三、原材料产地是凤冈,并富含锌硒,且其含量属于人体所需的最正确区间;四、生产的茶叶产品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并遵守合法的行业标准。
有人认为,生产凤冈锌硒茶,应把独芽生产排除在外。
理由有四:一、独芽是发育不成熟的茶;二、独芽产量低,比拟效益差;三、独芽滞销,茶商压力大;四、生产独芽,茶农难以增收。
对这几点理由,我逐一分析。
一、是否发育成熟,可能不会影响。
不成熟,就不高端吗?未必。
茶叶是否高端,主要看是否是有机食品,是否具有品牌优势,是否存在本钱高昂,是否物以稀为贵,是否客户认可,是否包装精美,等等。
影响营养吗?未必。
如不成熟就没有营养,那么小鸡就没有营养了,蜂窝也没有营养了。
影响人们喜好吗?未必。
椿芽未发育成熟但人们还是喜欢吃椿芽,春笋未发育成熟但人们还是喜欢吃春笋。
这叫什么?叫“萝卜白菜各有所”。
二、独芽比拟效益差吗?大多数的茶叶企业,利润都在独芽里。
只有极少局部茶叶企业利润在一叶一芽、二叶一芽里,但这些企业是靠做“量”,或靠高端人脉,或靠出口欧盟,或靠工程扶持,但不是所有的茶叶企业都能够如此。
而且,明前釆独芽,对明后釆一叶一芽、二叶一芽并没多大影响,如果前期独芽釆得好,反而对后期釆一叶一芽、二叶一芽相得益彰。
三、独芽滞销问题,不是品质问题,也不是产量问题。
这是市场供需问题,是企业自身实力问题。
茶叶企业要量体裁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加工数量。
四、生产独芽茶农难以增收吗?明前生产独芽并不排除明后不生产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何来此语?茶农是否增收,不能单单看这个,还要看产品竞争力,企业市场拓展能力,等等。
凤冈茶分析与现状

茶旅一体化的发展与茶文化推广是分不开的。
最近几年,各地广泛开展的各项茶文化活动,有效地普及茶文化,宣传茶知识,带动茶叶消费的增加,推动了茶旅游一体化的兴起。
以安溪县铁观音发展为例,在1990年以前,安溪的乌龙茶主要还是供应出口,国内消费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广东两个省。
到2002年,安溪乌龙茶内外销数量已平分秋色,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安溪县茶商和茶农的营销网络,而且乌龙茶内销价格也远高于外销茶的价格。
现在,安溪铁观音内销量和金额远远超过外销数量。
安溪铁观音发展一个十分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重视茶文化的推广,从1993年开始,安溪县政府组织当地的茶商和茶农,把当地传统的赛茶方式推向市场,先后在香港、澳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举办茶王赛,并且把当地乌龙茶的泡饮方式进行艺术提升,创造出一套完美的乌龙茶茶艺表演,让大家更加全面了解乌龙茶和乌龙茶文化,同时也促进当地的茶旅一体化的发展,也使乌龙茶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国内消费者所接受。
安溪茶叶在成功地走出去后,又在2000年—2002年期间,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单位合作,在安溪县举办了三次以茶文化为主体的大型宣传活动,并且投资建成全国乌龙茶最大的交易市场—--安溪中国茶都,安溪从乌龙茶重点产茶县开始向全国的乌龙茶信息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发展,传播了当地的茶文化,促进当地的旅游。
学术背景现代学术界对于茶旅一体化的研究主要是在茶旅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茶旅一体化的实践研究两个方面。
理论学术背景由于茶旅一体化的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了茶经济,茶旅游,同时也包括了及其配套的相关服务业。
同时,茶旅一体化所覆盖的学科十分的广泛,包括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等。
近几年来,关于茶旅一体化的文章越来越多出现在相关的茶学杂志,如《中国茶叶》、《茶叶》、《茶叶科学》、《茶叶通报》等。
许多的学者将茶旅一体化的新模式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发展,文化形象开发,旅游项目扩展,产业一体化融合结合起来,发表了许多具有相当深远意义的学术论文。
茶叶质量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凤冈县田坝村为例

[收稿日期] 2525 [基金项目] 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贵州茶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黔科合重大专项字()65]。
[作者简介] 刘声传(),男,硕士,研究方向茶叶质量安全生产及茶树遗传育种。
3通讯作者罗显扬(56),男,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茶叶生产管理。
茶叶质量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凤冈县田坝村为例刘声传,罗显扬3(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贵州湄潭564100) [摘 要]研究茶叶质量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维持茶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
通过实地调查和野外取样分析,分析田坝村茶叶产业质量安全生产的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结果表明:土壤P H4.0~6.5,土壤有害重金属铅、镉、铜、汞和砷的含量都在无公害茶园产地环境土壤环境质量范围内;茶叶重金属、农残符合无公害茶叶标准;坚持茶叶质量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
实施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是维持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茶叶;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Rese ar ch on Te a Quality and Saf ety in Production andIts Sustaina ble Development ———From Tian Ba Feng G angL IU Sheng 2chuan ,LUO Xian 2yang 3(Tea Resear ch Institute ,Guiz hou Aca demy of Agricultura l Scie nces ,Meitan ,Guiz hou 564100) A bstract :The rel ationship bet ween qualit y and safet y and sustaina ble development in tea i ndust ry wasre searched ,in order to offer evi dence for keepi ng sust ainable development.Through field sa mpling a nd re search i n practi ce ,t he st udy anal yzed t he stat us of t ea quali t y and safet y ,benefit and p roble ms.t he re sult s showed t hat soil p H4.0~6.5,t he content of harmful heavy metal as l ead ,cadmi um ,copper me rcury a nd arsenic i n soil of t ea pl ant ation was wit hi n soi l qualit y envi ronment.Heavy metal s ,pest ici de re si due s in t ea meet no 2poll ut ed tea st andards.K eeping t he qualit y of tea production achieved good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effect s.Imple me nti ng qualit y and saf ety of tea p roduct ion ,was t he effecti ve pat h t o mai nt ai n sustai nable develop ment t ea indust ry.K ey w or ds :tea ;qualit y and safety ;sust ai nable development引言 茶叶质量安全(Tea Qualit y and Safet y )主要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有害微生物污染、磁性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等因素[1]。
凤冈县茶产业整体情况汇报

凤冈县茶产业整体情况汇报凤冈县位于贵州省中部,是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茶树生长。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凤冈县茶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将整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茶叶种植规模扩大。
近年来,凤冈县大力推动茶叶种植规模扩大,通过科学种植、精心管理,茶叶产量不断提升。
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100万亩,其中包括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多个品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茶叶产业链条。
二、茶叶加工技术不断提升。
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凤冈县积极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和设备,加强对茶叶加工人员的培训,推动茶叶加工工艺不断创新。
现在,凤冈县茶叶加工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加工流程,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茶叶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凤冈县注重茶叶品牌建设,通过加强宣传推广,打造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茶叶品牌,如“凤冈碧螺春”、“凤冈红茶”等,产品畅销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同时,县政府还积极参与各类茶叶展会和交流活动,扩大了茶叶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茶叶产业带动就业增收。
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凤冈县农村地区带来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效益。
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茶叶物流、包装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茶叶产业生态效益凸显。
凤冈县茶叶种植以绿色生态种植为主导,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有机种植、无公害生产等措施,有效保护了土壤、水源和空气质量,提升了茶叶的生态效益,也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茶叶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在茶叶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品质提升、品牌建设等多重挑战。
未来,凤冈县将继续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提高茶叶品质,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努力打造更多的知名品牌,推动茶叶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贵州凤冈茶产业发展综述

一
、
发 展 历 程
茶业总产值 1 0亿元 以上 , 把凤 冈真正建成名副 其实的 “ 中
14 9 9年前 , 冈没 有成 片茶 园 , 有 零 星 茶 丛 和 野 生 茶 凤 只 国富锌 富硒 有 机 茶之 乡 ” 。
树 。1 5 , 9 8年 县人 民政府为解决人 民饮用茶 叶的供求矛盾 , 发动群众在水河村开辟茶园 ,并创办 了第一个社办茶场 , 以
育 绿 色 基 地 , 施 绿 色 加 工 , 造 绿 色 品 牌 ”的 “ 实 打 四绿 ”工 程 , 叶产 业 发 展取 得 了令 人 欣慰 的成 果 。全 县 充 分 利 用 自 茶
兴畜 、 稳粮 、 重特 ” 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进一步提 出了发展 “ 生态工业 、 生态农业 、 态旅 游业”的建设 目标 , 生 更加确 立 了茶叶产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中的重要地位 。 经过 3年努 力, 使茶园面积达 到 2 0万 亩 ; 再通过 5年努力 , 使茶园 面积 突破 3 0万亩 ; 再通过 1 O年的努力 , 争达 到人均 1 力 亩茶 的 目标。要建成 1 个以上区域性茶叶综合批发市场 , 打造 1 个
此带 动 全 县 茶 叶生 产 的发 展 。凤 冈 县茶 叶产 业 发 展经 历 了 3
个 阶段 :
三 、具体做 法
在茶叶产业发展 中, 坚持按 “ 四化 、 五优” 来指导和推动
全 县茶 叶产 业发 展 。 所谓 “ 四化 ”, 是 标 准化 , 一 即按 有 机 、 色 的标 准进 行 绿
二 、工 作 思 路
十年前 , 凤冈县 即确立 了 “ 建设 生态家 园 , 开发 绿色产 业”的 “ 以茶兴县 , 以茶扬县 , 以茶 富民”发展战略 , 并进行 了“ 四绿工程”( 营造绿色环境 、 育绿色基地 、 培 实施绿色加 工、 打造绿色品牌 ) 的战略设计 。在 中共凤冈县委部参与茶 园建设。 县委 、
凤冈锌硒茶加工技术规程

凤冈锌硒茶加工技术规程1.引言1.1 概述在编写中,"凤冈锌硒茶加工技术规程"一文的概述部分时,我们可以简要介绍凤冈锌硒茶的背景和目的。
凤冈锌硒茶是一种利用尖茶树叶片中富含的锌和硒元素的茶制品,通过科学的加工工艺,将这些天然的营养物质保留在茶中,为茶叶赋予了更高的营养和价值。
锌和硒作为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保健作用。
而凤冈地区的土壤独特,茶叶中的锌和硒含量较高,因此该地茶叶制作成锌硒茶,对保障人体健康和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凤冈锌硒茶的加工技术规程,以便茶叶生产者和相关从业人员了解和掌握凤冈锌硒茶的加工工艺和方法。
通过遵循规程的加工流程,能够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安全性,提高凤冈锌硒茶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锌硒茶的加工原理和凤冈锌硒茶的加工流程,并探讨锌硒茶加工技术的意义以及凤冈锌硒茶加工技术规程的重要性。
期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进一步推动凤冈锌硒茶加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升凤冈茶叶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编写为: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凤冈锌硒茶加工技术规程的相关内容。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介绍锌硒茶的加工原理以及凤冈锌硒茶加工技术规程的目的,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锌硒茶的加工原理,包括锌、硒元素对人体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加工过程将锌、硒元素与茶叶结合的原理。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凤冈锌硒茶的加工流程,包括从原料的选择、处理到制成锌硒茶产品的各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锌硒茶加工技术的意义,阐明其在茶叶制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凤冈锌硒茶加工技术规程的重要性,为提高锌硒茶产品质量、推动茶叶产业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安排,读者可以系统了解凤冈锌硒茶加工技术规程的相关知识,并理解其在茶叶产业中的作用和意义。
凤冈县茶产业整体情况汇报

凤冈县茶产业整体情况汇报
凤冈县位于贵州省中部,是一个以茶叶种植业为主要农业产业的县。
近年来,
凤冈县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以下将对凤冈县茶产业的整体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凤冈县茶叶种植面积持续扩大。
近年来,凤冈县政府大力扶持茶叶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吸引了更多农民投身茶叶种植业。
目前,凤冈县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XXX亩,种植户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其次,茶叶品质不断提升。
凤冈县地处亚热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适合茶
叶生长。
加之当地农民对茶叶种植技术的不断学习和掌握,凤冈县茶叶的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和口感都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产品畅销国内外。
再次,茶叶加工技术不断创新。
凤冈县茶叶加工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加工技
术得到了不断创新和提升。
传统的手工制作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茶叶的加工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此外,凤冈县茶叶的营销渠道也在不断拓展。
县政府积极引导茶叶企业开拓国
内外市场,与一些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合作,将凤冈县的茶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县内也建立了多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户之间的合作,提高茶叶的整体竞争力。
总的来看,凤冈县茶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茶叶种植面积
扩大,茶叶品质提升,加工技术创新,营销渠道拓展,这些都为凤冈县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凤冈县茶产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凤冈锌硒茶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五)凤冈锌硒茶的质量技术要求:
• 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等品种。 • 立地条件:选择海拔800米至1200米,pH值
4.5至6.5微酸性土壤。土壤含锌量80mg/kg 以上,含硒量1.0mg/kg以上。 • 栽培管理: 1. 耕作:密度为3000株至3200株/667m2(亩)。 适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施肥以有 机肥为主。
凤冈锌硒茶的历史及 发展现状
• 凤冈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史可考的记载始于唐代茶圣陆 羽所写的世界第一步茶书《茶经》,距今已有1200多年。
书中写道:黔中生思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 佳。凤冈县绥阳镇是古夷州的一部分。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凤冈县茶叶生产的发展历程
(一)恢复阶段(1949-1981年):这一时期茶场分布散、规模小、
(二)凤冈锌硒茶的品质特征:
• 凤冈富锌富硒茶毛尖茶条索紧细、翠芽茶扁平直滑、色泽绿润、香气 清高、汤色绿亮、滋味醇厚、叶底嫩绿鲜活。茶叶富含人体所需的17 种氨基酸和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锌含量40mg/kg-100mg/kg, 硒含量0.25mg/kg-3.5mg/kg。
• 茶树品种:凤冈县内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主要浙江中小叶种、福鼎大 白茶群体种、福鼎大白茶、金观音、黄观音、龙井长叶、龙井43名等。
2. 修剪:控制顶端长势,扩大立体采摘面。
(六)凤冈锌硒茶的采摘
• 鲜叶采摘:
1.采摘时间:3月至9月。 2.标准采摘:单芽、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一芽二
叶、三叶。鲜叶的嫩度、匀度、净度应基本一致。 • 加工工艺:工艺流程:鲜叶摊放→杀青→做形→烘
(炒)坯→造形→足干(提)香→精选→成品。 • 产品质量: • 1. 感观特色:芽叶完整、条索匀整、色泽嫩绿、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冈茶叶生产与加工研究
作者:安忠财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4期
摘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茶叶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本文分析了凤冈县茶叶产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对促进凤冈县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茶叶生产;问题;发展时策
贵州省凤冈县位于贵州北部。
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独特,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发展茶叶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态自然气候条件。
凤冈春茶以早收而闻名,素有“闻道金盆玉水好,凤冈新茶吐春早”的美誉。
清香嫩匀的茶叶。
配上古老的牙舟陶茶具,再加以传统独特的茶道泡制工艺,清澈如玉、茗香袭人,这是凤冈名荣“玉水毛尖”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极为重视茶叶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意见》的文件精神,把茶叶发展列入为农民增收致富。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来抓,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
加大对茶农的扶持力度,使全县掀起新一轮发展茶产业的高潮。
一、凤冈茶叶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的茶叶生产和发展一直没有成为规模,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起落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现有投产茶园规模小,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技艺落后,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我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商在我县茶叶生产中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
外商所租赁的茶园面积大,而本土企业或大户种茶所占的产量,产值比例小。
我县的“玉水毛尖”虽有“贵州春茶第一壶”[1]的美誉,但茶叶基地规模小,正常投产面积仅600余亩。
克度光明茶场虽经过10多年的发展,但由于资金积累薄弱。
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导致茶园建设形不成规模、管理跟上不,加工设备无法更新或配套,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很难开展。
品牌效益、经济效益不明显。
(二)涉茶部门和乡镇在茶产业发展上,认识和重视不够,茶园基地的开垦难以获得项目的有效支撑,“资金捆绑”投入力度不大。
(三)新建茶园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农户发展茶园存在资金和技术上投入上的严重不足。
目前只能通过申请国家有关项目资金投入基地开垦。
(四)茶产业发展的考评机制尚未健全,导致部门和乡镇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措施不力。
(五)县茶办人员编制尚未得到落实,茶叶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力量薄弱,远远满足不了我县茶产业发展对农业技术力量的需求。
(六)茶叶加工设备陈旧,加工生产环境较差,不论是外地茶商还是本地企业在茶叶加工的环节中,有的还是小作坊式的加工方式,简陋的加工环境条件更谈不上Qs认证和有机茶认证。
二、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助推茶产业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凤冈县独特的宜茶荒山荒坡资源,配套出台更加优惠的茶业招商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外来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全县茶产业的发展。
实施良种良法配套,主攻名优茶,开发有机茶,发展无公害茶。
引导凤冈茶产业向环境生态化、茶园良种化、生产清洁化,管理规范化,产品无公害化,销售品牌化发展。
抓好当前茶叶发展的有利时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培养新型茶農,培植龙头企业,树立知名品牌,实现合理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机械化加工,提升凤冈县茶叶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凤冈县茶叶产业的经济总量,使凤冈县茶叶产业成为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使茶叶种植区的生态环境与农民的生活持续健康发展。
(二)措施及对策。
1.加大政府对茶农的扶持力度。
按照县委、县政府出台的茶产业发展意见精神,县政府每年预安排50万元以上的资金作为茶叶生产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茶产业发展的品牌创建、市场开拓、企业技改、新建茶园和苗圃基地建设扶持等。
今年,自筹和争取各种项目资金800余万元发展茶产业(其中,争取项目资金650余万元,自筹资金150余万元)。
在扶持措施上,茶叶企业(茶农)新建一亩茶叶苗圃基地县政府补助2000元。
新建一亩茶园,补助肥料款100元。
共为茶产业企业争取项目资金628,44万元,建成50立方米沼气池1口(配套储气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茶园电网建设。
在建引水工程项目1个,项目建成后,可满足项目区万亩以上茶园用水灌溉,为公司打造万亩有机茶园提供有力保障。
2.注重招商扶商,大力发展有机茶园。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和扶持“贵州正印土地开发公司”在我县注册成立“凤冈县山海原生有机茶业公司”,依托在大塘镇新开垦的3000余亩土地,大力发展有机茶园。
目前,已建成大塘镇新光村幼龄茶园3680亩,待栽茶园2600余亩。
由该公司扩垦的新塘乡2000亩茶园将于近期动工开垦;二是建成茶叶苗圃基地200亩,其中;扶持重庆市江津种苗繁育场在卡罗乡建成100亩,山海原生有机茶业公司在大塘镇新光村建成lOO亩。
3.抓好技术服务。
对已经成立的茶业公司,县茶办技术人员长期深入茶园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在茶苗移栽、除草、肥水管理期阃,实地蹲点,精心指导,认真把好技术关。
引导公司茶园管理人员利用麦草、树叶等对茶苗进行覆盖,使之起到保肥、保水、抗旱、增加土壤透气性的作用。
进入秋季后。
引导公司在茶园宽带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按照有机茶园建设标准,引导公司合理施入有机肥料,如:猪粪、鸡粪等;积极引导群众到茶园务工。
通过技术支持使新成立的茶业公司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4.强化品牌宣传。
一是认真总结我县供销社、县玉水一壶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参加“广州博览会”、“贵阳农博会”、“第二届都匀毛尖茶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8黔南都匀毛尖”品牌推介会等系列活动的经验,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推介我县的茶叶品牌;二是继续邀请省、州、县媒体记者到我县山海原生茶业公司茶园基地、县玉水一壶春有限责任公司茶园采风,对克度光明茶场、新建茶园规划建设、茶园管护、茶叶加工工艺等进行采访。
制作茶产业发展宣传片,加大发展茶产业的宣传力度。
5.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龙头企业是实施茶叶产业化的支柱,遥过壮大龙头企业的实力来实现规模经营、市场开拓,促进凤冈县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利用外来企业的强大资金、销售网络及先进管理经验等优势,对凤冈县茶叶产业进行系统整台和战略重组,摆脱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及恶性竞争,集中资源和优势,加大资金、科技投入。
扶持有潜力的茶叶企业,壮大其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凤冈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茶叶网,我国茶业可持续发展与有机荼开发[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