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斯金德《香水》的文本解读

合集下载

欲望的坟墓--解读聚斯金德《香水》

欲望的坟墓--解读聚斯金德《香水》
的 能 力 :他 的 母亲 把 刚 出生 的他 无 情 的丢 弃 在 令 人作 呕
的烂 鱼 堆里 ,他 居然 还 活 着 ;在 加 拉 尔夫 人 的 育 婴所 里
受 尽 其他 孩 子 欺 负 ,甚 至 屡 次被 置 于 死地 ,但 是 每次 他 都侥 幸 躲 了过 去 ;他在 格 里 马那 染上 了严 重 的 的炭疽 病 , 差 点 丧命 ; 在 香水 制 造 商 巴 尔迪 尼 处 害 了恶 劣 的 梅毒 性 疱 疮变 异 症 , 还 并发 了晚 期 化脓 性 麻 疹 ,病 入 膏 肓 ,他 几 次徘 徊 在 死 亡 线 的边 缘 ,但 是 他 总 是 能得 到 继 续生 存

气味 的王 国里 变得 愈加贪 婪 ,甚至 一步步 被贪 婪所 吞噬 。
二 、弥漫在香水里 的死亡 气息
香 水 中 的每 一 粒 芳 香分 子 除 了 能给 人 带 来精 神 上 愉 悦 ,更 传 播 着 一种 摄 人 心 魄 的 能量 。从 格 雷 诺 耶 出生 的 那 一刻 起 , 死 神 长 伴他 左 右 。有 他 在 的地 方 , 人们 除 了 能 享 受 到 那 无 与 伦 比 的香 味 , 也 沾 染 到 了死 亡 的 气 息 。 “ 宰鱼 台下 那 才 生 下 来 的 东 西 出乎 意 料 地 哭 了起 来 , ”I 4 这 一声 啼 哭 , 吸 引 了人 们 的 注 意力 , 让人 们 发现 了在 发 出恶臭 的鱼 肚 肠 下 的婴 儿 , 也许 是 他在 面 临 死 亡 时 的本 能 反 应 ,他 选 择 了 生存 ,在 拯 救 了他 自己 的 同时 ,他 的 母 亲 也 因为 多 次 杀 婴罪 被 斩 首 。在他 短暂 且 悲 剧 的 一生 中,无 论 是孤 独 无 声 的 在 公 众 面 前 死 去 的 加 拉 尔 夫 人 , 是 可 笑 的在 酩 酊 大 醉后 淹 死 在河 里 的格 里 马 ,还 是死 在

香水影评

香水影评

香水影评导读: 香水影评(一)这部影片我看了三遍终于明白了一点点东西。

《香水》是一部讽刺着人性的虚伪对抗着固守的伦理,揭示了18C、19C法国巴黎的污秽气氛和揭示人性的一部非常有人生哲理的作品,批判现实。

我觉得是一部很值得去观看的电影即使看一遍很难看明白表达的是什么,但是从中你会有一种感触。

主人公格雷诺耶出生在一个贫民区中,一出生就被恶毒的母亲丢在了烂鱼肠的垃圾堆中,后来是格雷诺耶自己的哭声救了自己一命,但是他的母亲却被他的哭声送上了断头台。

这个长的丑陋看上去有点神经质的格雷诺耶有着非常灵敏的鼻子,对香味异常的敏感,而且热衷于香水,对香水的调配有找极高的天赋。

在一天晚上对一个少女身上的体香着了迷之后,在疯狂的满足自己嗅觉需要的情况下却把少女误杀了,与此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他在香水制造商那里学到了许多蒸馏香水的方法也同样为香水制造商提供了许多的配置方法,使香水制造商的生意越来越好。

为了找到传说中那种奇妙的香水,他离开了香水制造商,开始了自己的寻找香料之旅。

在几经周折下,格雷诺耶渐渐的意识到神奇香水制造的原料大概是什么,于是就开始去尝试用少女的身体去提取他们身上的体香,并把得到的东西进行蒸馏,蒸馏出不同少女的十三种精油,用精油进行提炼出那种神奇的香水。

在他提炼出香水的同时他也被捕了,在被送上断头台时,他用奇特的香水救了自己一命,当所有的人闻到这种香味时由愤怒转到兴奋,他们陶醉在香味中,相互抚摸,除掉衣衫……这种超现实主义的镜头真是让我不可以思议,让人有了长宽的想像空间。

最后格雷诺耶回到了自己出身的贫民区,把香水撒在了自己的身上,让疯狂被吸引的人用热情吃掉了他,格雷诺耶带着香水回到了没有养自己的贫民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寂静无声的夜,多么悲壮的故事!影片有用了许多超现实主义的镜头,我觉得也只有像这样的影片用这样的镜头才是最佳匹配的,很有冲击力。

影片故事结构严谨,没有一处是在说关于社会现实问题的,但处处都在批判现实,导演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通通表达给了自己观众。

小说《香水》中主人公的变态心理分析

小说《香水》中主人公的变态心理分析

小说《香水》中主人公的变态心理分析《香水》是一部由德国作家帕特里克·修斯金德所著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有着极端气味嗅觉能力的主人公让·贡特尔,如何通过生产香水来追寻他内心深处的欲望,从而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自我满足。

但是,仔细分析小说,我们会发现主人公背后隐藏着一种变态的心理,下面,本文将对《香水》中主人公的变态心理进行深度分析。

生命的孤独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让·贡特尔肩负着父亲的阴影,他永远无法忘记被遗弃在鱼市场的那幕,因此让他在内心深处对于生命和人类的孤独感存在着一种近乎变态的依赖。

他无法接受自己孤独的生活,始终在寻找一种能够填补自己内心空虚的东西,从而得到存在感和自我满足。

嗅觉和欲望在小说中,让·贡特尔拥有极端的气味嗅觉能力,这为他生产香水以及满足他的欲望提供了便利。

他对于气味的追求,不单纯是为了美感和知识欣赏,更深层次的说,是为了寻找一种自我存在的证明及其所引发的被人认可的欲望。

他的嗅觉直接影响了他的心理,把他引入了一种非常私人的、因为孤独而引起的欲望世界,这种欲望世界被他完全控制,然而却也离开不了他把所有能量都放在它上面的孤独和自己的影子。

对女性的依赖和偏执在小说中,让·贡特尔和许多女性有过接触,然而他并没有真正地和任何一个人建立起联系。

他无法和别人交往,与此同时,又极度依赖女性的存在。

让他无法理解的是,作为一个身上充满异味的人,为什么女性还会和自己接触,他因此开始渐渐陷入偏执,在这种偏执的状态下,他开始把女性看作是自己的财产和性的对象。

他甚至把自己的香水看作是一种摆脱女性的工具,然而这种偏执不断地加深,其中的恐惧感和独自感终于克服了他自己,把他推向了一种狂热的追求。

残忍的杀人欲望在小说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让·贡特尔因为无法得到他想要的香水配方,因此施展了残忍的手段,将许多女孩拐到了他的实验室,杀死他们以取得所需的香水成分。

这个行为背后反映了让·贡特尔的深层心理,即残忍的杀人欲望。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达斯汀· 霍夫曼——吉赛佩· 巴尔迪尼(Giuseppe Baldini) 一个雇 用让· 巴蒂斯特· 格雷诺耶的香水调配师,教导他如何撷取香味并制 造香水,死于房屋坍塌。
•卡洛琳〃赫弗斯(Karoline Herfurth)——卖梅子的女孩 是让〃巴 蒂斯特〃格雷诺耶的第一个杀害者,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一直 无法忘怀杀害她的事实。
二、传奇故事
1、全知视角,倒叙结构,旁白叙述,从主 人公出生到他生命的尽头,一路絮叨而微讽地 讲述 2、将格雷诺耶的“天才”嗅觉和“死亡” 的连锁反应神秘地交融在一起
三、电影内涵:“悖论”的展示
格雷诺耶追求的是“美”(处女香),但他却 以“恶”的途径(杀人)来获得。 为了寻求自我的存在,格雷诺耶要制造人体香 水,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逝于他手上时,社 会却离他更远,当他拥有了颠倒众生的香水时, 他并没有被接纳为人,反而被奉为神。 格雷诺耶最终选择让自己被拥护者吃掉,这样 爱就留存于每一个食人者(施爱者)的心中, 同时也完成了对自己罪孽的救赎。
•《香水》是德国作家帕特里克· 聚斯金德创作的一部小说, 于1985年出版,它构思奇特,寓意深刻,是有史以来最 畅销的德文小说。作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8世纪巴黎的故 事,主人公格雷诺耶生在巴黎的一个臭鱼摊子,但天生对 香水有着匪夷所思的辨别能力,为了制作香水,他杀害了 二十六名少女,以摄取其香味。
•电影运用闪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摄人心魄的故事。电影的开头就 是对主角格雷诺耶的宣判,地方官宣布格雷诺耶将被严刑处死,在 场民众慷慨激昂的怒骂声则表现出对格雷诺耶痛恨程度之深。
•主人公格雷诺耶的母亲是一个生活在巴黎社会底层的鱼贩,在他 出生之前,母亲所生的4个孩子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夭折了,母 亲把他生在鱼市里,跟臭鱼烂虾仍在一起等死。因为他的大声啼哭 引起人们注意,才活了下来。而他的母亲却因为他而获罪被处死。 后来他被送到孤儿院,又险些被几个大孩子给闷死。

芳香之旅中的人性追逐——评德国小说《香水》

芳香之旅中的人性追逐——评德国小说《香水》

旷世 奇 香 的故 事 。 通过 探 讨 “ 气 味 ” 的 丰 富 内 涵 , 以主 人 公 人 性 缺 失 —— 人 性 追 逐 — — 人 性 自省 为 线 索 ,剖 析 作 者 在
作 品 中 隐含 的 对人 性 、 欲 望 等 的 深 度 思考 。
关 键 词 :香 水 ;聚 斯 金 德 ;气味 ;人 性
中图 分 类 号 :I 1 0 6 .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1 — 8 1 6 X( 2 0 1 3 )0 2 — 0 1 1 3 — 0 4
T h e C h a s e o f H u ma n N a t u r e i n F r a g r a n t J o u r n e y 一 一 A Re v i e w o n P e r f u me Y A N G S i - j i n g
《 香水 》这 部小 说 出 自德 国当代 作家 、剧 作
家 、历 史学 家帕 克里 特 ・ 聚斯 金德 之 手 。作 者 赋
是 惊人 的天才 … …他 是 一个擅 长 于德语 的德 语作 家 ,一 个善 于叙 述 的 当代 小说 家 ,一个 不是 拿着 他 自我欣 赏 的东西来 戏 弄我们 的小说 家 ,一 个毫 不 令人 感 到厌烦 的青 年作 家 。 ” l 1 然 而 ,这 位 评 论 家 和 读 者 眼 中 的 “ 天才” 、 “ 文学怪 杰 ” ,虽然在 文 学创作 上 取得 了 巨大的成 功 ,但 他 为人却 非 常低 调 ,不 爱 张扬 ,很少 出现 在 公众 的视 野 中 ,基 本 上不 做任 何访 问 ,甚 至拒 绝 接受 各 种 授 予 他 的 文 学 奖 ,在 德 语 文 坛 可 谓 “ 若 隐若现 ,飘 忽不 定 ” ,再加 上其 作 品 内容 的亦 真 亦幻 ,因此被 德 国媒体 称 为 “ 德 国消 遣文 学 的 幻象” 。而 就 是 这样 一 位 生 性 腼腆 的作 家 ,用 他 丰 富 的想象 力 、优美 而不 失 幽默 的语言 为我 们创

电影《香水》简介

电影《香水》简介

电影《香水》简介这将是最完美的香水。

以少女的绝妙体香为基底,含苞待放的芬芳为主干,他将用这瓶香水,把她们的美永远地收藏……这部电影根据1985年畅销小说《香水——一个杀人犯的故事》得来,是由德国作家聚斯金德所著。

这是一部演义人性,社会,理性与感性非常透彻的的作品。

欲望一方面扼杀了人们固有的天真,另一方面又刺激着人类生存与向上的激情。

格雷诺耶在刚出道的时候,在刚刚进入专业香水世界的时候,只是留恋一些无生命的花草,有着人的气味的衣物,而一旦这类东西对他的创造没有了动力,他必然的走向了直接残杀有生命的人的道路,欲望驱使他直到生命的终结。

而在书的前半部他还未正式成为一个罪孽深重的杀人犯时,他甚至是被同情的。

欲望促使他谋杀了别人,同时也在无形中谋杀了自已。

在这点上他与书中的其它人物无本质上的区别。

《香水》的上映让人们期待了二十年。

二十一年前,Süskind的小说被文学界称为“一个重要的事件、一个奇迹,无数制片商争购电影版权,隐居的Süskind认为,只有《闪灵》和《发条橙》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才能执筒。

1999年,库布里克去世。

3年后,Süskind 的好友、曾拍摄《玫瑰之名》和《帝国陷落》的伯恩德.艾钦格以千万欧元求得《香水》电影版权。

《罗拉快跑》的导演汤姆·提克威获得伯恩德.艾钦格青睐执导本片。

根据畅销名作拍片,这种方式为电影增加了神秘感与亲切感。

面对大批书迷,伯恩德.艾钦格说:“我们用意象、声响和音乐的力量。

营造出气味的氛围。

” 为了忠实于原著的场景,他辗转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用17吨的鱼和动物尸体淹没外景地的街道,20几次的鼻部特色和深呼吸镜头、以慢镜调动近千名群众演员再现香水魔力下纵欲狂欢的人群………不过,汤姆·提克威用须后水代替了重要的道具:香水。

一个从出生身上就完全没有味道的男子葛奴乙,却是个嗅觉天才,他能制造出全世界最独一无二的杰出香水,这些香水的制作方式和一般的并无不同,唯一差别之处,是他所使用原料—处女的体香,只要是葛奴乙挑选中的女子,他便不计一切代价将她杀害,将新鲜的尸体身上的香味用来作成香水的材料,让这个香味永远只专属他一个人……。

聚斯金德的《香水》——一个通俗化的小说范本

聚斯金德的《香水》——一个通俗化的小说范本

作者: 仵从巨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山东威海264209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74-77页
摘要: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学近20年的讨论十分热闹,但公说公理、婆说婆道,又可谓声调各异.但有一点却颇多认同,那就是"后现代主义"打破了"现代主义"的高雅与严肃.走向了"通俗化"或"大众化".如果想一想艾略特的《荒原》、乔依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现代主义经典,其"高雅"与"严肃"显而易见.假如再读读如德国作家聚斯金德(1949-)的《香水》这样的小说,对"后现代主义"所谓的"通俗化"更会印象至深.《香水》完全可以看作"通俗化"或"大众化"的一个范本.。

《香水》影评

《香水》影评

《香水》影评傍晚的拾穗者。

辛勤劳作的一天,带着一丝暖暖的祝福迎接《香水》。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小说还未来的及赏读,今夜就对格雷诺耶上瘾了,可爱之人都有钟情之物。

香水这一通过人的嗅觉打造的品味之物,正是这部电影时刻追寻的艺术,渲染,夸张,甚至看到后面还有些许滑稽之味,这些都是通过一帧幀炫美的画面让你去想象嗅觉带来的震撼感。

嗅觉中的香水——意味着主的恩典。

格雷诺耶出身低贱平微,却携着主的旨意来到人世,践行嗅觉巅峰之旅,为了保存香水气味,他拜师求学,得到了配置香水的秘方,从此踏上了不归路——一条香水有毒的迷途,注定结尾失意悔然。

女人的体香俘虏了他,他深深迷醉,一次次提取芳华少女的体香制作香水(体香到底能不能)。

起初,格雷诺耶刚到格拉斯,就跟随第一个少女,静静的享受无比美妙的气味——处女体香,少女不知不觉的走着,却未曾察觉身后紧随之人。

等到离集齐体香还差一份了,几经周折,格雷诺耶作好了离开格拉斯去追寻萝拉•李奇的准备。

原来,萝拉•李奇父亲做了一个梦,梦见女儿被魔鬼杀害,赤裸裸的身体斜躺在床上,让他震惊。

于是,带着女儿去修道院,父女俩到了海崖边的堡垒,叫店主要间密闭的房屋,黄昏邻近,她们用过晚宴,交谈了一会,道过晚安,休息去了。

这时,格雷诺耶已经抵达了,他到了父亲的房间取走钥匙,进入萝拉•李奇的房里,掩上门,走到床边,刚好挡住了射进她熟睡的脸的月光,她一下惊醒,好像刚好梦见了,格雷诺耶决意一棒捶死她,得到了想要的。

他已收集完了,正在那里完成最后的作品。

随即,抓捕他的人找到了他,准备当着群众的面处决他,让他受尽折磨。

到了这里,高潮来了。

格雷诺耶已得到了掳获人心的香水,紧握手心,狱卒嗅到了香水味,忘情忘我的味儿,抬头看他,偏身灵光,自觉臣服。

狱卒带着格雷诺耶来到广场,格雷诺耶站在人群中的站台上,拿出侵着香水的手巾在空中舞动,一下奇迹出现了,人群舒软,脱衣抚慰,阿门阿门…主降临了我们。

就这样,格雷诺耶站在台上,深深嗅着,脑中浮现出烟消的少女,漱漱的流泪,顿生悔意,内心怅然,决定自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斯金德《香水》的文本解读作者:梁星宇来源:《长安学刊》2019年第02期摘要:聚斯金德在《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中以主人公格雷诺耶追求气味为线索展开叙述。

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十八世纪法国巴黎的一连串“香艳”凶杀案:26位少女惨遭杀害,凶手只为获得她们身上的迷人体香。

谋杀犯格雷诺耶凭借绝世的嗅觉感官,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气味王国。

氣味赋予了他爱欲与权力,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他对自我认知的缺失,却无法荡涤物欲横流的污浊社会,实现人的精神救赎。

本文旨在通过对《香水》中几种对立书写的分析,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品内涵。

关键词:《香水》;对立;嗅觉媒介;个体认知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69-03小说《香水》共分四章,叙述的舞台由巴黎到康塔尔山,到蒙彼利埃再到格拉斯,最终又靠拢巴黎。

主人公格雷诺耶作为靠嗅觉感知世界,以万事万物的气味作为赖以生存保障的制香鬼才和杀人凶手,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的矛盾体。

他的内心仿佛本就存在天使与恶魔的两个极端。

聚斯金德创造性地以嗅觉作为媒介,在为这位气味王国的天才怪杰立传的同时,也通过其细腻的描写与充满黑色幽默的语言传达出对于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污浊不堪与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的嗤之以鼻。

下文将从香与臭的对立、对传统的反叛与感性和理性的碰撞三个层面切人文本,看作者如何构建爱与欲、罪与罚、毁灭与崇高的世界。

一,香与臭的对立作为小说贯穿始终的两个意象,香与臭的书写无疑是作品的一大亮点。

而气味作为以嗅觉为感官媒介的成果,原本并不容易以文字作为载体进行描述。

我们对香与臭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表达阶段。

而作者聚斯金德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格雷诺耶气味王国中所有的味道具象成符号,具象成我们可知可感的语言,一定程度上另嗅觉也具有了可读性。

香与臭的对立书写更容易将读者引入未可知的气味世界,为作品蒙上了一层奇妙而神秘的面纱。

1.城市的臭与旷野的香“在我们所说的那个时代,各个城市里始终弥漫着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臭气。

”在作品的开篇,作者就迫不及待地交代起故事发生地的气味,接着便不吝笔墨地描写十八世纪法国巴黎的臭:街道、屋子后院、楼梯间、厨房到处弥漫着特有的臭味,“不通风的房间散发着霉臭的尘土气味,卧室发出沾满油脂的床单、潮湿的羽绒被的臭味和夜壶的刺鼻的甜滋滋的似香非臭的气味。

壁炉里散发出硫磺的臭气,制革厂里散发出苛性碱的气味,屠宰场里飘出血腥臭味。

”凡是能够表达城市的腥臭和恶心的词语,全部被用来安排给了十八世纪的法国巴黎。

而巴黎作为整个法国最大的城市和整个王国最臭的地方,最能藏污纳垢。

格雷诺耶作为他母亲的第五个私生子,在一年中最热的一天降临在鱼台之下的腥臭中。

这个肮脏世界终究还是眷顾了他,鱼腥的恶臭没有将他吞噬,他从臭的极端开始,逐渐垒起自己的气味王国。

巴黎这座城无疑臭入骨髓了,这城市的细枝末节都散发着不友好的臭气,巴黎是最需要香气中和其恶臭的地方。

在老雇主巴尔迪尼的房子倒塌时,格雷诺耶正走在通往奥尔良的马路上。

离巴黎城越远,他感到周围的空气就越清新与洁净。

“格雷诺耶感到这种单纯宛如一种解救。

舒适的香味迎着他的鼻子飘来。

”这是我们知道他的嗅觉能力异于常人之后首次看到他如此如释重负的呼吸。

随着他不断向南方走去,到达康塔尔山地区。

格雷诺耶终于逃离了令他作呕的“人味”,他终日蜷缩在狭窄的石室里,让山野间绝妙的香气在他的鼻子周围戏耍。

他臆想出属于自己的王国,让自然的气息徜徉其中,这是他人生中最美妙的阶段之一。

巴黎与康塔尔山作为作者书写格雷诺耶传奇人生最重要的两个舞台,分别承载了城市的臭与乡野的香这两个对立面。

我们不禁思考,城市的恶臭的终极来源到底是什么?除了拥挤的居住与交通环境,格雷诺耶最想要逃离的是城市中人的臭味。

出于对气味的格外敏感,城市中堆积在一起的人的蒸汽,令他感到压抑和厌恶。

而到达旷野后随着气味负担的减轻,格雷诺耶渐渐明白,他所想逃离的城市的臭其实是众多的人的臭,在人迹罕至的旷野,他是可以生活下去的。

2.大众的臭与少女的香早在格雷诺耶出场之前,作者为交代巴黎的臭气熏天已经描绘了巴黎城中人们的臭:“人散发出汗酸臭气和未洗的衣服的臭味,他们的嘴里呵出腐臭的牙齿的气味,他们的胃里嗝出洋葱汁的臭味:倘若这些人已不年轻,那么他们的身上就散发出陈年干酪、酸牛奶和肿瘤病的臭味。

”除了这些来源于人类本身的“臭气”,还有资本主义横行之下唯利是图扭曲人性的丑恶——育婴所的加拉尔夫人,制革匠格里马,香水商人巴尔迪尼,他们都是被铜臭味俘虏的拜金主义者。

作者也用了极尽讽刺的手法,让他们的一生终以闹剧收尾。

这是这些特定的人和特定环境中的人的臭气让格雷诺耶“无法呼吸”,他曾一度为了逃离这种人味的熏染与压迫而远离城市。

他对人味的敏感和对自身体味的不可感知,最终成为格雷诺耶由天才走向恶魔的推手。

在格雷诺耶所能感知到的所有关于人的气味中,只有一种不被他归为“臭”的范畴而奉为另一个极端,即他穷尽一切手段所要占有的少女的体香。

马雷街红发少女的香味令他着迷,他惊异于这种美妙的气味是从一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他必须获得这种气味,占有这种香气,以至于将她杀害,嗅干她身上所有的味道——这种令他幸福地全身颤动不能入眠的香气。

正因如此,红发少女被格雷诺耶看作是不同于其他人类的物种,与其说是他爱恋的对象,不如说是承载他所需要的香气的载体,少女的躯体本身对格雷诺耶毫无价值。

马雷街是他发现少女体香的起点,这令他魂牵梦萦的香气让他返回城市在众人的臭气中孜孜不倦的搜寻、掠夺,将他推上了杀人狂魔的不归路。

3.自然的气味与人造的香上文所述的城市中所有的味道,各种状态下人的味道包括旷野中苔藓、树木、流水的味道,此处均概括为自然的气味。

作者以嗅觉作为媒介向我们所传达出这个世界所有的味道并将其符号化、具象化。

主人公格雷诺耶依靠嗅觉认知世界,从而想要占有和控制世界。

香水于他来说只不过是气味混合的游戏,确实污浊社会中人人所需要所追求的感官刺激。

那么香气到底是保护还是伪装呢?既然香气可以成为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象征,这些无疑都是人造的虚假的气味,那么嗅觉媒介是否可信呢?法国制香业的发达是为了掩饰城市的恶臭还是遮蔽人们身上无法言说的“人味”?这些都是格雷诺耶无法回答的问题,他掌握了几乎世间所有的自然地香却无法嗅出他自己的气味,他的制香本领不过是嗅觉天赋的合理利用,创造出区别于其余低劣化合物的令人舒适和欢喜的香气。

自然的香太庞杂了,即使纠其总和也抵不上少女的香气令他痴迷。

这是爱欲的香气,是必须占有的自然香。

25位少女的香气洪流最终被锁在玻璃瓶中,成为可以撼动世界的力量。

少女本身即作为自然香气的散发源头,又是格雷诺耶制香的“原料”,将作品中人的臭与人造香水的香这两个对立面统一了起来。

二,对传统的反叛到底是怎样的灵感激发聚斯金德创造性地从嗅觉媒介出发,塑造了格雷诺耶这样一个矛盾体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作品对感官异化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上文已有诸多列举在此不再赘述,对人物畸形心理的描写虽无意渲染,合书时也令人毛骨悚然。

格雷诺耶的诸多行为都是反传统的,他一面向现实妥协,一面卸下伪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恶魔般掠夺着无辜的生命。

1.从视觉占有到嗅觉占有“我们不能把公开处决仅仅理解为一种死法仪式。

他也是一种政治仪式。

即使是在小案件中,他也属于展示权利的仪式。

”⑤从这种模式的表现形式上来说,“看”无疑是一个象征权利的行为,或者说,给予民众观看的机会,更是一种权利的集中展示。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还是西方18世纪君主立宪制国家,公开处决都带有他的专横与暴虐,以及对普通民众带来恐怖的震慑。

脱离残酷的刑罚文化不谈,即使在今天这样的文明社会,女权问题,同性恋问题等依然困扰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归根到底人们还是在意别人的眼光。

如果说“看”是一种权利,那么“被看”便是人人无法逃脱的命运。

这种由刑罚文化引申发展而来的权力象征,加剧了看着与被看者之间的矛盾。

任何一个掌握了“看”的主动权的人,某种意义上都成为了权力的象征,“被看者”的弱势地位更是不言而喻。

而在《香水》中,作者将这种视觉占有转化成了嗅觉占有。

令人们难以置信的是被杀害的26名少女依然保留着少女的童贞,他将沾满油脂的布单包裹在裸露的少女尸体上,萃取她身上的香味,直到将少女的香气榨干,才算完成了一场嗅觉占有。

如此往复,这是感官异化带来的极端后果,25位少女都是被这种反传统的异于常规的占有方式夺走了年轻的生命。

对少女香气的追求是格雷诺耶满足欲望的方式,他以嗅觉为媒介,香水为载体,实行着一场反传统的嗅觉占有与猎杀。

2.缺失的个体认知格雷诺耶对自我的认知缺失造成了他对人伦道德的反叛。

他离开巴黎达到康塔尔山投入自然怀抱中后,拜托了来自人味的压抑从而第一次体验到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然而好景不长,他意外地发觉了自己体味缺失的“先天缺陷”。

而在蒙彼利埃,格雷诺耶得到侯爵的照顾,他发现自己可以通过气味来伪装,进而影响其他人对他的判断。

这不仅是作品内容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格雷诺耶人生的重要轉折,主人公由此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意识到自己没有体味的格雷诺耶陷入了无限的恐惧当中,他的内心无法平静下来。

他以嗅觉为媒介认识世界,在他的世界观当中,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有气味的——即使是最不堪的事物也有味道,而且气味代也表着他们的本质。

自己体味的缺失,对格雷诺耶来说这种缺陷是对自己的彻底否定。

他必须想办法弥补这种缺失,或者说承认自己某种意义上的存在。

和众人一样,他需要一种气味作为自己的标记。

而马雷街少女的香气无疑是他所中意的最佳选择,这也成为了他能想到足以弥补自己体味缺失的唯一出路。

于是他又返回城市“狩猎”,继续他多年前搁浅的计划。

三,感性与理性的碰撞1.自我的分裂与救赎格雷诺耶在下山时没有想到香水还有比起本身的香气所带来的感官刺激更为美妙的作用——香水不仅能使他免于恐惧,更能赋予他权力。

从这个意识开始萌芽的时候,一场分裂与救赎的较量便在格雷诺耶的体内展开。

“传奇人物格雷诺耶有一个特别灵敏的鼻子,他仇视人类,要制作一种香水征服人类,而最终却自食其果。

”我们不禁思考,他对少女的谋杀,对香味的占有到底是爱欲层面上对自我的救赎还是人性的恶肆意张扬的悲剧结果?又或者说,通过对少女体香的占有,是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格雷诺耶对个人认知缺失的弥补,对心灵无所依的救赎呢?“处死”格雷诺耶的行刑场闹剧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他用气味征服了民众,赦免了自己的滔天罪行。

而这气味的来源,正是25位少女体香的结晶,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气味。

在嗅觉的刺激之下,感觉至上让在场的民众纷纷失去了理性,格雷诺耶已经从十恶不赦的谋杀犯摇身一变成他们所景仰与信奉的神,人们就地滥交,陷人身体快感的狂热追求中。

当狂欢落幕,孤独和欲望还有出于本能的羞愧让包括格雷诺耶在内的行刑场的每个人陷入新的迷惘与失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