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关系

合集下载

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确立,为实现依法行政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依法行政又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所在。

不奉行依法治国的方针,就不可能有依法行政。

因为依法行政不是孤立的,依法行政需要权力机关增强立法和必要的授权,需要司法机关的保障,需要全国人民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以及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等等。

没有依法治国的大环境,就谈不上依法行政。

而依法行政又是依法治国的核心、难点,以至终点所在。

法律的实施是所有国家机关的任务,但最重要的还是行政机关。

大量的法律,包括涉及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以及和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很多法律都要靠行政机关去落实。

据统计,百分之八十的法律都有赖行政机关执行。

行政机关在依法治国中担负着最大量、最繁重的任务,能够说,没有行政机关,依法治国就失去了最主要的支柱。

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执法,立法方面的一切努力将变为徒劳。

正所以,江泽民同志指出:“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①d从与公民的关系说,虽然民事关系要比行政关系更广泛、更复杂,但民事权益的保障,离不开行政机关。

很多人以为保障民事权益,制止民事侵权行为,主要依靠法院,行政机关在此无能为力。

这是一种误解。

民事权益的保障和民事侵权行为的制止,首先关乎行政机关。

这是因为,民事侵权行为具有双重性。

例如,甲乙二人打架,甲将乙打伤,这是民事侵权,但同时甲也侵犯了治安管理秩序和公共利益。

民事侵权行为,侵犯的不但是公民权益,也侵犯了行政管理秩序。

行政机关为了维护良好的行政管理秩序,就必须给破坏治安管理秩序的甲以行政处罚。

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行为,即是对违法行为的制裁,也是对民事侵权行为的制止;即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也是对公民权益的保护。

因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数量多,程序简单,效率高,因而常常在处理了公民侵犯行政管理秩序的同时,也顺手将民事赔偿问题附带解决,这就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所规定的情况。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关系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关系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关系江苏顾建华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决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其中依法执政是党执政55年来的重要经验之一,并作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之一。

那么,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有什么区别和内在联系?一、主要区别1. 三者含义不同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执政就是执政党接受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努力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通过完备的制度和法律体系来治理国家。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方式。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

2. 三者行为主体不同依法治国的行为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范围最广。

依法执政的行为主体是执政党,主要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依法行政的行为主体是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二、内在联系1. 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来行使执政权力。

坚持依法执政,体现在政府工作中就要严格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只有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要创新,是政府正确行使权力的基本保证。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

推动政府依法行政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

2. 三者统一于法律规范、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统一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高中政治丨我国的政党制度常考知识点汇总,高二高三必背重点!

高中政治丨我国的政党制度常考知识点汇总,高二高三必背重点!

高中政治丨我国的政党制度常考知识点汇总,高二高三必背重点!考点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各级人大都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党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3)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人大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理念1.是什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3.怎么办: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关系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3.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4.区分两组概念(1)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①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

②中国共产党通过依法执政等方式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党不是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具体组织者。

政府要依法行政,通过履行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和生态建设职能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解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宪法学视角

解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宪法学视角

解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宪法学视角一九九六年三月召开的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构思;而在党的十五大那么加倍明确的指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

一时刻,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对依法治国问题展开了猛烈的讨论。

笔者以为依法治国第一应该是依宪治国。

“依宪治国确实是充分地正确地实施宪法,使宪法真正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集体、各企事业组织的全然的活动准那么。

”①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全然任务和全然制度,是国家的全然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劳”。

②它是其他法律制度的基础,是依法治国的全然和首要内容,离开了它,依法治国就会摸不着方向。

而依宪行政那么是依宪治国的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是依法治国的灵魂和精华所在。

依宪行政,确实是说国家行政机关其他行政公事组织和行政公事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利、治理行政事务和组织行政工作时,必需依照宪法的条文和精神来办。

其所强调的是作为行政主体和行政行为人的行政行为的合宪性准那么。

那个地址所讲的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即国家行政机关、其他行政公事组织和行政公事人员。

依宪行政作为政府治理国家的有效方式,是社会进展到一按时期的产物,也是行政权得以有效运作和正确利用的必然。

行政权是三权中最重要的一种权利,因此他的运作是不是正确、有效是极为关键的。

因此,依宪行政关系到一个法治国家的法制建设成功与否,也是对行政权在运行进程中避免走偏、走歪的有力保障。

依宪行政是宪法执行和实施的必然要求。

依宪行政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其他行政公事组织和行政公事人员依照宪法行使职权,这必将有利于成立有效贯彻执行宪法和保障宪法实施的宪法运行体系。

下面,笔者就仅从宪法学的角度对依宪行政进行一下具体的分析。

一、宪法的效劳表现上论述依宪行政的必然性宪法的效劳,从法理学的角度上讲,是法的效劳在实际运用中的最重要形式。

法的效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法的效劳是指“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它包括国家制定和公布标准性法律的效劳和非标准性法律文件的效劳;狭义的法的效劳那么“仅指国家制定与公布的标准性法律文件。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内容: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②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④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⑤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

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⑥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意义: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江泽民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意义: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第三,宪法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首先,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其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机关干部应知应会知识测试问答题

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机关干部应知应会知识测试问答题

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机关干部应知应会知识测试问答题1.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目标是什么?答:中央依法治国办从2019年启动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评估认定开始,每两年开展一次,树立一批批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新标杆,推动到2035年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奋斗目标。

2.建设法治政府应当坚持哪些主要原则?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法治政府建设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行政机关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坚持问题导向,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切实解决制约法治政府建设的突出问题;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政府建设模式和路径;坚持统筹推进,强化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推动、协同发展。

3.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 年)》提出的总体目标是什么?答:到2025年,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益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 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大幅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各地区各层级法治政府建设协调并进,更多地区实现率先突破,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4.如何实现健全行政决策制度体系,不断提升行政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答:(1)强化依法决策意识;(2)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 (3)加强行政决策执行和评估。

5.建设法治政府对坚持集体讨论决定是如何规定的?答:重大行政决策应当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部门领导班子会议讨论,由行政首长在集体讨论基础上作出决定。

行政首长拟作出的决定与会议组成人员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的,应当在会上说明理由。

集体讨论情况和决定要如实记录、完整存档。

6.建设法治政府对树立重视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导向是如何规定的?答: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把法治观念强不强、法治素养好不好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 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把严守党纪、恪守国法的干部用起来。

关于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_形势与政策

关于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_形势与政策

准确认识关于依法治国的“三大关系”教学目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

帮助学生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把握好几个关系: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清晰明辨依宪治国与西方宪政的根本区别。

课程内容: 1. 准确把握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2. 认清我国依宪治国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3. 准确理解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张伯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认真学习领会《决定》精神,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明确: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这是我们领会《决定》精神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之点。

第一讲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纵观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探索和奋斗历程,可以发现,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须臾不可离的根本要素。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1. 党领导人民推动依法治国的发展进程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推进的。

我们党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举,我们党在废除旧法统的同时,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制定了1954年《宪法》和众多法律法规,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而后一个时期,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特别是“文革”十年,“踢开党委闹革命”“无法无天”的内乱,使我国的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汲取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开启了法治建设发展的新时期,制定了以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为统领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推动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方针的法治建设。

浅谈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浅谈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浅谈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作者:韩艳花来源:《各界·下半月》2017年第02期摘要:本文從概念上分析了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区别,提出了依法治国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统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具体化,三者关系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关系论述一、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区别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政治、经济以及法制建设本身发展的结果,都是依法运行,三者存在共性,但是三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它要求国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公民要严格遵守法律。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执政就是党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全面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在当代,党必须和善于通过法律来治国理政。

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行的法治程度,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据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从概念上看,三者有以下区别:一是主体的不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机关,具体行使有关管理职能的行政部门和公职人员,只是代表人民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依法执政的主体是执政党,要求执政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凌驾于民意之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关系
篇一: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试卷及答案
篇二: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关系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关系
江苏顾建华
20xx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决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其中依法执政是党执政55年来的重要经验之一,并作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之一。

那么,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有什么区别和内在联系?
一、主要区别
1.三者含义不同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
务。

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执政就是执政党接受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努力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通过完备的制度和法律体系来治理国家。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方式。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
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

2.三者行为主体不同
依法治国的行为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范围最广。

依法执政的行为主体是执政党,主要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依法行政的行为主体是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二、内在联系
1.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来行使执政权力。

坚持依法执政,体现在政府工作中就要严格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只有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要创新,是政府正确行使权力的基本保证。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途径。

推动政府依法行政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

2.三者统一于法律规范、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统一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
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
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在现代法治国家中,执政党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活动,它有依法执政的责任与义务,不能享有任何超出法律范围以外的特权,执政党的活动要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所以中国共产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须依法执政。

党的政治领导主要依靠法律来实现。

在国家机关体系中,行政机关所占的比重最大,人数最多,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也最大,所以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

(2)统一于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加强党对立法工
作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