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江阴出土清代窖藏印_武宝民

合集下载

江苏江阴出土清代窖藏印主人身份考

江苏江阴出土清代窖藏印主人身份考

江苏江阴出土清代窖藏印主人身份考
邱亮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1982年12月,江苏省江阴市顾山镇北漍村出土清代窖藏印,计17枚,印多出自浙、徽两派名家之手。

《江阴文物精华》(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公布该批文物。

武宝民《江苏江阴出土清代窖藏印》(《文物》2014年第6期)一文对该批藏印所涉人事颇多发覆,考述详赡,论断精当。

然而该批藏印主人身份一直悬而未决,武先生认为:"根据《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叫"月鉏"的有两位,一是储文藻,江苏太仓举人;一是宗廷辅,江苏常熟人。

两人在清代嘉道年问均负盛名。

可惜生平皆不详,难以查证。


【总页数】1页(P78)
【作者】邱亮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安元代窖藏之再研究——窖藏埋藏年代及其主人身份考
2.商都县出土窖藏铜器、铁器考
3.揭开高安元代窖藏的神秘面纱——窖藏主人身份、窖藏器物用途及其埋藏年代再考(上)
4.揭开高安元代客藏的神秘面纱——窖藏主人身份、客藏器物用途及其埋藏年代再考(中)
5.揭开高安元代窖藏的神秘面纱——窖藏主人身份、窖藏器物用途及其埋藏年代再考(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物勒工名看历代刀剑铭文演变

从物勒工名看历代刀剑铭文演变

从物勒工名看历代刀剑铭文演变作者:龚剑来源:《收藏/拍卖》 2019年第12期龚剑“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手工业生产与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对确保产品的质量与技术进步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武备制造是国家重要的军事生产体系,武备器物錾刻生产铭文,可以有效地实施质量跟踪,一般分督造、主造和制作三级。

战国晚期中国开始出现钢铁兵器,至两汉中国兵器制作已经由钢铁完全取代青铜,物勒工名制度在钢铁兵器制作中继续得以延续,汉至清朝2000余年中,历代兵器都錾刻有铭文,铭文格式历朝也有不同,对铭文的研究有助于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制度进行深入了解。

历代刀剑铭文两汉刀剑铭文新中国成立后田野考古出土了相当数量的两汉时期刀剑,只有极少部分具有铭文,本文列举几件较为著名的馆藏器物。

1987 年江苏仪征西汉墓出土,长114.5 厘米、宽3.2 厘米。

扁茎长剑类型,起脊,茎末有一圆茎孔。

剑茎刻隶书铭文18 字:“河内羊头剑,光头下长四尺一寸,永光元年造。

”(图1)“永光元年”即西汉元帝刘奭年号,笔者在查询资料中,发现汉代炼铁中品质较高的铁会被称为“羊头”铁,故推测此剑铭文因为文字模糊,命名有误,故本文采用羊头铁。

1978 年,徐州市铜山县收集到一只铁剑,剑全长108 厘米,剑茎有21 字错金铭文:“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湅□□□孙剑□。

”剑镡已残脱,铜质,内侧上阴刻隶书“直千五百”四字。

(图2)湖北鄂州博物馆藏三国东吴错金铭文环首铁刀,刀背错金铭文“……四年……除殊辟后永糜穷……”。

(图3)此剑现存鄂州博物馆。

秦统一六国后,将赵国冶铁大户卓氏迁入蜀地,至汉朝蜀地设立工官,蜀地造刀剑主供汉长安武库。

汉朝刀剑铭文常现“卅湅”“五十湅”,孙机先生认为此处的“湅”字应是“漱”字之省,而漱字在《说文· 支部》“漱,辟漱铁也”。

在《说文通训定声》对漱的解释亦为“取精铁折叠锻之”,湅数实际指制作刀剑过程的锤打折叠层数。

苏州博物馆古玉寻踪

苏州博物馆古玉寻踪

苏州博物馆古玉寻踪
良渚文化时期玉琮
良渚文化时期玉璧
良渚文化时期玉钺
良渚文化时期梅堰遗址出土
良渚文化时期梅堰遗址出土
元女金冠曹氏墓出土
元玉圭曹氏墓出土
元玉佩饰曹氏墓出土
元玉带饰曹氏墓出土
明玛瑙束发玉发簪王锡爵墓出土
明玉印玉人王锡爵墓出土
春秋玉敛葬饰件真山东周墓出土战国玉扳指真山东周墓出土
春秋玉勾型器真山东周墓出土春秋五孔玉管真山东周墓出土春秋绿松石嵌饰
明三透雕玛瑙饰王锡爵墓出土清墨玉胡人洗马
明三阳开泰饰板
清白玉苏堤春晓山子
清白玉牧童骑牛摆件
清白玉香薰
清白玉人物槎
明白玉仿古琢拱壁形长方珮清白玉手镯
明白玉琢草地竹龙双耳杯清白玉山子
清白玉人物船
良渚文化时期玉琮
宋马骆驼
清三鑲白玉玉如意
清白玉螭虎圆盖瓶
清碧玉蟾
清碧玉西蕃琢菊花瓣圆形盘清碧玉双耳环八棱番莲大洗。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書名目録安雅堂诗8卷文集2卷重刻安雅堂文集2卷安雅堂书啓1卷安雅堂未刻稿8卷入蜀集2卷二乡亭词3卷祭皐陶1卷(清)宋琬撰首都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 2八刘唐人诗8卷(清)刘云份辑山东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二年金阊宝翰楼刻中晚唐诗本38八厓集7卷(明)周廷用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乾隆十三年重刻本57寶菴集8卷(明)顾绍芳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55碧山乐府不分卷(明)王九思撰浙江省图书馆藏明正德刻本45标题补注蒙求3卷(唐)李翰撰(宋)徐子光注(明)顾起纶补辑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元年刻本77别本莲洋集20卷年谱1卷附录1卷(清)吴雯撰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三十九年荆圃草堂刻本 5 袚园集文4卷诗4卷词一卷(清)梁清远撰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 1苍雪山房稿1卷(清)朱纲撰山东省图书馆藏清刻本 6滄漚集8卷(明)张重华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57茶经3卷(明)汤显祖订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刻本95柴村全集19卷附德滋堂歌诗附钞1卷(清)邱志廣撰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雍正刻本97陈清端公文集8卷(清)陈璸撰中山图书馆藏清乾隆三十年兼山堂刻本 5陈士业先生集16卷(清)陈弘绪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54赤嵌集4卷(清)孙元衡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53崇川诗集12卷补遗1卷(清)孙翔辑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42春明稿3卷附填郧续稿1卷(明)徐学谟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万历十一年嘉定徐氏家刻本97春秋深22卷首2卷(清)许伯政撰上海图书馆藏稿本92词学全书14卷(清)查继超辑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十八年刻本79叢碧山房诗初集14卷二集6卷三集11卷四集10卷五集5卷文集8卷杂著3卷(清)庞塏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52翠屏笔谈1卷王应龙撰南京图书馆藏旧钞本77大学古今本通考12卷(明)刘斯源辑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万历刻本92擣賢録24卷(明)朱廷旦撰南京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77东白张先生文集24卷(明)张元祯撰日本内阁文库藏明正德十二年刻本75东嶠先生集15卷(明)李承芳撰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嘉靖三年刻本75东瓯张文忠公奏对稿12卷(明)张孚敬撰东华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76东墅诗集2卷(明)周述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景泰二年刻本97东天目山志4卷西天目山志4卷(明)张之采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天启元年杭州刻本94二家诗钞20卷(清)邵长蘅编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36范身集略8卷(清)秦坊辑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清鈔本96范围数6卷(明)赵迎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刻本95高吾静芳亭摘稿8卷(明)陈洪谟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嘉靖刻本97古今词话8卷(清)沈雄撰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二十八年澄晖堂刻本45古今翰苑瓊琚12卷(清)杨慎辑吉林省图书馆藏明天啓刻本 4古今名公百花鼓吹唐诗5卷宋元名家梅花鼓吹2卷附明诗梅花百詠8卷牡丹百詠1卷(明)王化醇辑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六年尊生斋刻本13古今濡削选章40卷(明)李国祥辑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29-30古文正集10卷二编不分卷(明)葛鼒葛鼐评辑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苏常熟市图书馆藏明崇祯永怀堂刻本48-50古文周易传义约说12卷(明)方獻夫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嘉靖二十年刻本89古逸书30卷首1卷(明)潘基慶輯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明末刻本20顾與治诗集8卷(清)顾梦游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民国金陵丛书丙集刻本 1觀化集1卷(明)朱约佶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77廣廣文選24卷(明)周應治輯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八年周元孚刻本19-20圭美堂集26卷(清)徐用锡撰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7國雅20卷續國雅4卷國雅品1卷(明)顧起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明萬歷顧氏奇字齋刻本15 海涯文集10卷附录1卷(明)顾磐撰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嘉靖刻本75憨休和尚敲空遗響12卷(清)僧如乾撰張恂輯中国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清康熙刻本10寒玉居集2卷碎金集2卷(清)闵南仲撰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元年吴興潘氏刻本12汉魏诗乘20卷附吴诗1卷(明)梅鼎祚辑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十一年刻本34漢魏六朝二十一名家集不分卷(明)汪士贤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明万历十一年刻本27-28漢魏名文乘不分卷(明)張運泰余元熹辑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末刻本31-33荷新韻2卷荷新义6卷(明)方大镇撰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刻本74鹤嶺山人诗集16卷(清)王泽弘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53湖陵江集7卷首1卷末1卷(清)江八斗辑中山图书馆藏清八斗堂刻本44华鄂堂诗藁2卷附研山十咏1卷(清)周彝撰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 7怀舫诗集12卷续集9卷别集6卷怀舫词2卷别集1卷怀舫杂著3卷恭纪圣恩诗2卷怀舫集2卷续弹词2卷怀舫自述1卷杂曲1卷(清)魏荔彤撰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雍正间刻本 4徽郡诗8卷(明)陈有守李敏等辑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九年江氏刻本22積書岩宋诗选25卷(清)顾贞观辑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41己未留2卷(明)章世纯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末刻本96江湖閒吟8卷(清)王道撰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十二年学诗堂刻本9江右名贤编2卷(明)喻均刘元卿撰日本内阁文库藏明万历刻本四九六74今有堂诗集4卷後集6卷附茗柯词1卷(清)程梦星撰天津市图书馆藏清乾隆十二年刻本42金闇齋先生集12卷(清)金敞撰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九年共学山居刻本金栗斋先生文集11卷(明)金瑶撰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一年刻本78金文通公集20卷疏草6卷诗集3卷外集8卷(清)金之俊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56居来先生集65卷(明)张佳胤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51钜文12卷(明)屠隆辑福建省图书馆藏明刻本12觉迷蠡测3卷剩言1卷附録1卷(明)管志道撰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八年刻本96开封府志34卷(明)曹金撰日本内阁文库藏明万历十三年刻本76峇盧山人诗集不分卷(清)谢乃宝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53昆仑山房集(清)张笃庆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钞本55崑林小品集2卷(清)魏裔介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藏清初刻本78崑山人物志10卷(明)方鹏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嘉靖刻本93蓝户部集26卷(清)蓝千秋撰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十二年蓝士奇刻本8嬾齋别集14卷(清)僧通门撰天津图书馆藏清顺治毛氏汲古阁刻本 1爛柯山洞志2卷(明)徐日炅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旧钞本94乐府英华10卷(清)顾有孝辑上海图书馆藏清许间堂刻本33李氏居室记5卷(明)李濂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嘉靖十二年李氏家刻本95李于鳞唐诗广选7卷(明)李攀龙凌宏憲辑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明刻本朱墨套印本34历代忠义録14卷(明)王蓂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嘉靖刻本93涟漪堂遗稿三卷(清)沈峻曾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55林初文先生诗选1卷(明)林章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56林臥遥集2卷千叠波馀1卷續編1卷补遗庚辰匝岁杂感诗4卷辛巳匝岁杂感诗1卷(清)赵吉士撰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3林下词選14卷(清)周铭撰湖南省图书馆藏清康熙十年周氏宁静堂刻本 2林左堂续集3卷(清)孙致弥撰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56靈蘐阁集8卷(明)汤兆京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万历刻本98嶺南文獻32卷(明)张邦翼辑中山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21-22留馀堂集4卷(明)潘季驯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万历二十六年刻本99六朝聲偶删補7卷(明)邵一儒辑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泰昌元年刻本23六朝選詩定论18卷(清)吴淇撰南京图书馆藏清刻本11六李集35卷(明)李宗木等撰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五年刻本14六壬云开观月经1卷不著撰者南京图书馆藏明钞本77楼邨诗集25卷(清)王式丹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雍正四年王懋讷刻本 6陋轩诗1卷(清)吴嘉纪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康熙元年赖古堂刻本56陸篑齋文集10卷(存4卷)(明)陆垹撰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78履坦幽怀钞2卷履坦幽怀集2卷(明)祝淇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刻本99绿天耕舍燕钞4卷雪疇子辑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45洛如诗钞6卷(清)朱彝尊辑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七年陆氏尊道堂刻本42马端肃公三记3卷(明)马文升撰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刻记録汇编本76梅禹金诗草20卷(明)方鼎祚撰日本内阁文库藏明万历十一年刻本75梅荘集7卷文集1卷(清)张远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79名家表選8卷(明)陳塏辑山东省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六年刻本13名家词钞不分卷(清)聶先辑湖北省图书馆藏清康熙绿蔭堂刻本45-46明永陵编年信史4卷昭陵编年信史2卷(明)支大纶撰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76南京都察院志40卷(明)施沛撰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天啓刻本73-74南宋名臣言行録16卷(名)尹直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弘治刻本93南园後五先生诗25卷附刻南园花信诗1卷(清)陈文藻等编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清同治九年南海陈氏重刻本38南园诗钞10卷(清)尤世求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 7嫩园漫稿5卷(明)王寰洽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崇祯元年刻本53牛首山志2卷(明)盛时泰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万历七年刻本94七十二峰足徴集88卷文集16卷(文集卷3未刻)(清)吴定璋辑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年吴氏依缘园刻本43-44七颂堂诗集9卷文集4卷尺牍1卷(清)刘体仁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53且园近诗5卷且园近集4卷(清)王岱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52清溪弄兵録1卷(宋)王大彌辑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钞本76秋笳集8卷(清)吴兆宗鶱撰福建省图书馆藏清康熙徐乾学刻雍正四年吴振臣增修本 2阙里书8卷(明)沈朝阳撰陈之伸增补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崇祯刻本93羣雅集4卷(清)李振裕辑首都图书馆藏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28群芳谱30卷(明)王象晋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末刻本80榕村讲授3卷(清)李光地编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李氏教忠堂刻本37阮亭选古诗五言诗17卷七言诗15卷(清)王士禛辑湖北省图书馆藏清康熙天藜阁刻本42瑞竹亭合藁2卷附文1卷诗1卷(清)王愈擴王愈融撰江西省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十一年刻本30若菴集5卷(清)程庭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8三华集5卷附豫章书院唱和诗1卷(清)梁机撰江西省图书馆藏清刻本7三苏先生文粹70卷不著编辑者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刻本33三台文献録23卷附姓氏1卷(明)李时渐辑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五年自刻本14三異人文集22卷(明)李贄輯浙江省圖書館藏明吳山俞氏文房刻本13桑子庸言1卷(明)桑悦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木活字学海类编本77刪補唐詩選脉笺释會通評林60卷(明)周珽辑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八年刻本25-26沈氏农书1卷补农书1卷明)沈口撰清)张履祥补南京图书馆藏清乾隆四十七年刻杨园先生全集本80 诗辩坻4卷(清)毛先舒撰河南省图书馆藏清初毛氏思古堂刻本45诗观初集12卷二集14卷闺秀别卷1卷三集13卷闺秀别卷1卷(清)邓汉仪辑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慎墨堂刻本39-41诗原一集4卷二集5卷三集5卷四集4卷五集7卷(清)顾大申撰山东省图书馆藏清顺治和鹤堂刻本36 诗苑天声应制集4卷应试集三卷朝堂诗7卷馆课集6卷历代乐章2卷(清)范舆良辑首都图书馆藏清顺治十六年旋采堂刻本38十笏草堂詩選11卷(存5卷)辛甲集八卷上浮集4卷(清)王士禄北京图书馆分馆中国科学图书馆藏清初刻增修本79十五国风高言集4卷(清)田茂遇董俞辑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九年刻本41石函平砂玉尺经6卷後集4卷(元)刘秉忠辑天一阁藏明万历三十四年刻本77石品2卷 (明)郁濬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万历刻本95石盂集17卷(明)汪坦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54石云居文集十五卷(清)陈名夏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顺治三年刻本55石钟山集9卷(明)王恕辑沈诏增删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刻本75史砭2卷(明)程至善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末刻本94史拾载补19卷众断5卷(明)吴宏基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末刻本94史说萱苏1卷(清)黄以陞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旧鈔本96士林詩選2卷(明)懷悅輯北京圖書館藏明天順五年自刻本11世恩堂诗集30卷词集2卷经进集3卷(清)王顼龄撰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 5书经旁注6卷(明)朱升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嘉靖五年刻本89述本堂诗集18卷续集5卷(清)方登峰等輯遼寧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年桐城方氏刻本30恕谷後集10卷续刻3卷(清)李塨撰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清雍正刻本 6数马堂答问20卷(缺3卷)(清)黄名瓯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旧鈔本95雙树堂诗钞1卷(清)僧湛性撰南京图书馆藏清乾隆三十七年重刻本97斯文正统12卷(清)刁包辑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同治间入怀谨顺積楼刻用六居士所著书本34 四香楼诗钞3卷(清)范缵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刻本56松凤馀韻50卷末1卷(清)姚宏绪编首都图书馆藏清乾隆九年宝善堂刻本37宋金齐文集4卷(明)宋诺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万历刻本97宋儒胡致堂先生崇正辩3卷(宋)胡寅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七年重刻本77太乙诗集5卷(明)张錬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万历三十年古邰张氏家刻本99唐宫闺诗2卷(清)刘云份辑湖北省图书馆藏民国交通图书馆影印清康熙梦香阁刻本38唐詩紀170卷(明)黄德水吴琯等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歷十三年刻本16-18唐文鑑21卷(明)賀泰輯南京圖書館藏明正德六年孫佐刻本11唐雅26卷(明)张之象辑浙江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年长水书院刻本15唐音統籖1033卷(明)胡震亨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刻本81-88陶韋合集18卷(明)凌濛初輯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14天台诗选6卷补遗1卷续补遗1卷(明)许鸣远辑吉林省图书馆藏民国元年排印本35天远楼集27卷(明)徐顯卿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万历刻本98同春堂遗稿4卷(明)刘熠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清顺治十六年刘氏家刻本99彤管新編8卷(明)张之象辑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三年刻本13吐鲁番侵略哈密事蹟1卷附赵全讞牍1卷不著撰者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清光绪鈔本93菀青集21卷(清)陈至言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芝泉堂刻本 6畏壘山人诗集4卷乙未亭诗集6卷畏壘山人文集4卷(清)徐昂發撰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徐氏德有邻堂刻本文集清钞本 6文儷14卷(明)陳翼飛輯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25文起堂集10卷(明)张献翼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万历刻本99文字會寶不分卷(明)朱文治辑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六年自刻本28吴山鷇音8卷(清)林云铭撰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 3吾庐先生遗书不分卷(清)陶成撰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清钞本 7午亭集30卷(清)陈廷敬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一年刻本78仙愚馆杂帖7卷(明)黄元会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刻本95萧辉山存稿1卷附葦菴稿1卷(元)萧国宝撰南京图书馆藏旧钞本79萧氏世集3卷(清)萧伯升辑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清初刻本99萧氏世集三卷(清)萧伯升辑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清初刻本99小蘭陔诗集8卷(清)谢道承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7小山草10卷(明)郝敬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天啓三年刻本53小瀛洲十老社诗6卷瀛洲社十老小传1卷(明)钱孺穀钟祖述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清顺治刻本36孝正晚年定论2卷(清)孙承泽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旧钞本95欣然堂集10卷(清)陶孚尹撰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五十一年陶士铨刻本 3新鎸历代名贤事类通考10卷(明)刘叶撰南京图书馆藏明刻本96新刊陈眉公先生精选古论大观40卷(明)陈继儒辑首都图书馆藏明刻本23-24熊峰先生文集4卷(明)石珤撰上海圖書館藏明刻本78续垂棘编初集6卷二集10卷三集10卷四集9卷(清)范鄗鼎辑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35 续葦齊易義虚裁8卷(明)涂宗濬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89薛文清公从政名言1卷(明)薛瑄撰南京图书馆藏明隆庆四年刻畜德十书本77学文堂集不分卷陈玉璂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清康熙刻本47-48雪航膚见10卷(明)赵弼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末刻本94雪鸿堂文集十八卷(清)李蕃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55寻乐习先生文集20卷 (明) 习经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成化刻本97雅音會編12卷(明)康麟辑南京图书馆藏明天顺七年刻本12燕川集6卷(清)范泰恆撰首都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10燕川渔唱诗集2卷(清)傅维橒撰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78尧山堂偶雋7卷(情)蒋一葵辑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刻本45野香亭集13卷(清)李孚青撰中山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50夷齐録5卷(明)张玭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旧鈔本93诒清堂集12卷补遗4卷(清)张习孔撰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 1荑言6卷(明)余懋孳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万历三十七年刻本99易学全书50卷(明)卓爾康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刻本配旧钞本90-91隱拙齋集50卷績集5卷(清)沈廷芳撰湖北省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10永乐大典22877卷(存742卷)目录60卷(明)解缙姚广孝等编类书从编影印明钞本58-72有兰书屋存稿4卷(清)石球撰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六年刻本79于野集10卷(清)王原辑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遂安堂刻本50羽王先生集6卷(明)张鸣凤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54玉峰詩纂6卷(明)周復俊輯北京圖書館藏明隆慶六年孟昭曾刻本13豫章古今记1卷雷次宗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商务印书馆排印说郛本76粵風续95卷(清)吴淇辑杭州市图书馆藏清康熙二年刻本79在亭叢稾12卷詠歸亭詩鈔8卷(清)李果撰北京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9增定国朝馆课经世宏辭15卷(明)王锡爵沈一贯辑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明末翻刻万历十八年周曰校万卷楼刻本18张小山小令2卷(元)张可久撰(明)李開先辑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李开先刻本45蔗尾诗集15卷(缺4卷)文集2卷(清)郑方坤撰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8治河管见4卷(明)潘凤梧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万历刻本93質園詩集32卷(清)商盤撰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9中州啓劄4卷(元)吴宏道撰南京图书馆藏清爱日精廬鈔本79朱秉器诗集4卷文集4卷(明)朱孟震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57紫峰集14卷(清)杜越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52檇李往哲列传1卷(明)戚元佐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清康熙退圃刻本93檇李往哲续编1卷(清)项玉筍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清康熙退圃刻本93遵道録10卷(明)湛若水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明嘉靖二年刻本96。

清璜川吴氏庋藏刊印經書考

清璜川吴氏庋藏刊印經書考

清璜川吴氏庋藏刊印經書考王瑾内容摘要璜川吴氏為清代蘇州知名藏書世家,其藏書活動自雍正間吴銓始,迄乎嘉道間之吴志忠,綿延四世不絶。

吴銓晚年歸田後,遷居蘇州木瀆,築遂初園,自題書屋名曰“璜川書屋”,以藏書、校書爲事,數至萬卷,多宋元善本。

其後三代皆有藏書、校書、著述等活動。

璜川吴氏刻書亦成果豐碩,以“璜川吴氏本”著稱於世,足有可述。

本文主要通過對璜川吴氏所藏、刻經部書籍事蹟的綜合考證,盡力還原其四代藏書、刻書活動原貌,以豐富清代吴中私家藏書史之研究。

關鍵詞璜川吴氏藏書刻書經書清康乾盛世,江南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而吴郡自明朝始,便爲藏書世家迭出之地,璜川吴氏即起於此盛世中的吴縣。

據《休寧璜源吴氏族譜》,新安吴氏璜源之族,從石嶺分支,爲在郡五十八支之一支,自後漢乾祐間判丞公始遷,實爲璜源始祖,迄今歷數百年。

①雍正間,吴氏先德容齋先生吴銓於木瀆建璜川書屋,廣求諸家舊鈔密籍。

吴銓(1672-?),又名文祖,字繩其、容齋,號璜川。

銓父吴中毅,字遠公,少年時,隨其父國璉公橋寓上海之周浦。

②吴銓晚年着力於購藏各家善本珍本,至萬卷,多爲宋元善本,與吴中名士如惠棟等有文字交,其曾孫吴志忠記述:璜川者,我曾祖容齋先生,自題其書屋之名也。

……所以題書屋曰“璜川”者,以我曾祖生於新安之璜源,……以故里題其讀書屋處,懷舊之思也。

是時,載①吴銓:《續修璜源族譜記畧》,見《休寧璜源吴氏族譜》卷端,清康熙六十年(1721)刻本,第3A-3B 頁。

②勵雙傑《清刻家譜一隅-康熙:安徽〈休寧璜源吴氏族譜〉》一文,認爲吴志忠《璜川吴氏經學叢書緣起》中吴銓"生於徽州歙縣之璜源,始隨父遷居松江”一説"不太正確”,見hup:///s/blog_ 4b98a71f0100ao6i.hlml o酒問奇而來者,如惠松崖徵君輩,盡吴下知名士。

而我家遂以“璜川吴氏”著矣。

①然其身後,書即多散佚。

第二代主人吴用儀(1701-?,譜名作成儀)爲吴銓長子“性耆風雅,以唐爲歸”,②“復購書數萬卷於其中,多宋、元善本”。

鲍源深跋吴儁《补竹图》考

鲍源深跋吴儁《补竹图》考

鲍源深跋吴儁《补竹图》考
武宝民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22()7
【摘要】一、《补竹图》与作者《补竹图》轴纸本设色,纵190厘米,横40厘米,江阴博物馆藏(见图1)该画轴由三部分拼接组成:上部一纸有张之万、赵佑宸、孙家鼐、林犬龄、黄倬五人题写画赞。

【总页数】6页(P8-13)
【作者】武宝民
【作者单位】江阴美术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翁同龢、翁斌孙跋《纂图互注荀子》考述
2.胡锡珪底稿、吴儁补景《仕女画册》简述
3.明代徐(勃)《文心雕龙》跋语“王孙孝穆”考——兼论《文心雕龙·隐秀》
补文证伪的一条新线索4.跋松贞竹孝图5.渚翁墨绝兰竹幽赏故宫博物院藏东渚翁《竹兰图》卷考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省灌南县大北村出土窖藏文物简报

江苏省灌南县大北村出土窖藏文物简报

江苏省灌南县大北村出土窖藏文物简报
杨梅
【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卷),期】2024()5
【摘要】2016年,江苏省灌南县三口镇一挖掘机师傅在该镇大北村一村民家整地时,意外挖掘出一缸窖藏文物。

这批窖藏文物以瓷器和铅锡器等生活器皿为主,年代为清至民国初年。

其中部分窖藏文物在工艺、质地和纹饰方面含有日本文化元素和西洋元素,应跟海上丝绸之路有一定关系,对研究连云港海上贸易有一定的帮助。

【总页数】6页(P6-11)
【作者】杨梅
【作者单位】灌南县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清流县城出土窖藏古钱简报
2.江西乐安县公溪镇出土窖藏钱清理简报
3."三维"转换理论视域下博物馆展品解说牌文字的英译研究
——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为例4.重要的考古成果珍贵的出土文物——四川古代窖藏琐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书印和藏书票

藏书印和藏书票

鉴赏家品质生活栏目主持人:沈海晨 mapwowo@藏书印和藏书票文·图/秦文军在文人书斋中,你经常能看到藏书印和藏书票的倩影,这两者产生的意义在于,能无言地表达爱书之人和图书主人对书籍的灵犀赞美。

藏书印是主人用以表示图书所有者,或表达其个性爱好而钤于古籍上的一种藏书印章,也作印鉴标记,印章形状各异,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

藏书票则以微形绘画,大都为木刻画的形式,贴在书籍的扉页上,这样既可以作为收藏者的标鉴,还可作为书籍的装饰品。

两者都表示对图书的归属,表达个人的志向与品位,提升书斋文化的雅格。

起之源藏书印是诞生在中国的唐宋年间,是从文人画家的书画用印中演变而来的。

由于书画作品的收藏在当时已蔚然成风,在画作上题款和钤印,就成了收藏者鉴定画作真伪或表示收藏者身份的一种方式,藏书印也由此产生。

唐宋时期,正是我国书籍出版和印刷技术日渐成熟之时,一些私人的藏书不断地得以充实,私印中闲章渐起,从皇室人员到文人墨客均在使用。

如唐太宗的“贞”“观”连珠印、玄宗的“开”“元”连珠印、南唐李后主的“建业文堂”、苏轼的“雪堂”、米芾的“宝晋堂”等。

这些斋名印通常也被作为藏书印的一个种类,钤盖在书籍上。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鲁望戏题书印囊·奉和次韵》一诗中云:“金篆方圆一寸余,可怜银艾未思渠。

不知夫子将心印,印破人间万卷书。

”可见藏书印在当时文人心中的地位。

藏书票起源于欧洲,15世纪时最先在德国流行。

有一张早期的藏书票,画面上是一位手持盾牌的天使,盾牌上画有似牛非牛的图腾。

这是当时勃兰登堡家族赠书给一家修道院时特制的藏书票,也是最早的纹章藏书票。

明代末期,一些西方的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在宣扬神学的同时,一些教堂图书馆收藏了各种传教士带来的图书,其中有不少私人赠书,上面贴有各种藏书票。

自此,藏书票就渐渐地在我国流传开来。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书画家叶灵凤曾特别撰文来介绍藏书票;1935年,广州美术教师李桦在《现代版画》上开辟了《藏书票专辑》,发表了版画协会五位会员的12张藏书票,成了我国早期藏书票中的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王应绶(1788~1841 年),字子若,后改 名日申,一作子卿。 江苏太仓诸生,为画家王原 祁的玄孙,世传画学,兼擅篆隶,其篆刻早年受
浙派影响,后深得汉魏将军印之法,所刻之印 线条遒劲,苍茫浑厚,金石气浓。
5. “身依堂上衰年母,日补人间未读书”印 寿山白芙蓉石质,长方柱形,兽纽,印面略残, 长 3.6、 宽 3.8、 高 6.5 厘米。 边 款 为 单 刀 小 楷 “拟松雪老人法。 丁亥七月望,次闲”。 印面阳 文 ,汉 缪 篆 。 此 印 为 赵 之 琛 47 岁 (1827 年 )所 作,正值其上追秦汉六朝、下猎宋元、求新思 变时期。印文取元人笔趣,用其六朝刀法逐切 而 成 , 方 中 有 圆 , 巧 中 见 拙(图一四)。
之,浑厚舒展(图三)。 4. “春草闲情”印 寿山白芙蓉石质,长方
柱形,长 2.6、宽 1.8、高 2.8 厘米。 印面阳文,小 篆,“春”字的“日”部、“情”字的“月”部中间一横 皆变为圆点,增添了刀意笔趣。 整体隽秀,清新 典雅(图四)。
5. “生 与 研 为 邻 ”印 青 田 石 质 ,方 柱 形 , 边长 3、高 3.2 厘米。 印面阳文,汉缪篆,“研”字 居中拉长,把左右一分为二,再将“与”字拉长简 化,使印文融洽统一(图五)。
8. “许福兴印” 寿山白芙蓉石质,长方柱 形,兽纽,长 2.6、宽 1.6、高 4.5 厘米。 边款为单
89
2014 年·第 6 期
刀小楷“醉花生戏拈此句属,次闲刻”。依其所 附边款,应为闲语一类的明志之文。印面采用 冲刀法, 与赵之琛特有的直刀碎切法截然不 同,显系后人磨去原印后重刻,殊为可惜。 所 幸留有边款一则,其刀法精妙,与赵之琛的 传世作品相似,说明此边款确系赵之琛所刻 (图一七)。
作 者 杨 澥 (1780 ~1850 年 ), 原 名 海 , 字 竹 塘,号龙石,晚号野航,别号石公山人。 江苏吴 江人,精于考证学,为刻竹、篆刻名家。 其刻竹 不求光洁,讲究传神。 篆刻虽学浙派,但有自家 特色。 晚年以正书、隶书作边款,深得汉魏六朝 碑刻遗意。 著有《杨龙石印存》两卷。
4. “百花盦”印 寿山石质,方柱形,兽纽, 边长 2.2、高 5.7 厘米。 边款为单刀小楷“将为味 雪主人刻百花盦玉印, 先篆此石为式, 子若 记”,字形俊秀。 印面阴文,汉缪篆,“百花”二字 同占一格,“盦”字独居一室,形成左右布局。 其 用刀直冲,线条稳健有力(图一三)。
江苏江阴出土清代窖藏印
武宝民(江阴博物馆 馆 员)
顾山镇北 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东南,与 张家港、常熟毗邻。 明代,这里已经形成北角市 集,清代时是重要埠口,水运发达,贸易繁荣。 1982 年 12 月, 当地民工在沿东清河施工取土 时于距地表 1 米处挖出一件圆腹陶罐,内藏 20 枚印章。 出土后印章即遭哄抢,陶罐也被打碎 丢弃。 后由水利局和镇文化站追回印章 17 枚, 其中 16 枚为石质,1 枚为瓷质。 现将 17 枚印章 介绍如下。
图六 “黄山樵客”印 及钤本
图八 “上沙涧上人家”印 及钤本
■ 江苏江阴出土清代窖藏印
图九 “吴趋”印及钤本
图一〇 “王氏金石”印及钤本、边款
图一一 “吴江郭麐祥伯”印及钤本、边款
图一二 “癖印书生”印及钤本、顶部“龙石”款
补人间未读书”印及钤本、边款 87
印章根据有无边款分为两类。 一、无边款印 9 枚。 1. “用拙存吾道”印 寿山白芙蓉石质,长 方柱形,兽纽,头残,长 3.2、宽 1.8、高 5.8 厘米。 印面阴文,汉缪篆,冲刀直切,线条劲挺(图一)。 2. “存君子心,行丈夫事”印 寿山白芙蓉 石质,扁方柱形,兽纽,边长 3.3、高 3.4 厘米。 印 面阳文,汉缪篆,线条直涩,刀法碎切,有浙派之 法。 “存”、“行” 二字篆法与其他印文略有不同 (图二)。 3. “百 花 丛 里 裼 裘 来 ”印 寿 山 白 芙 蓉 石 质,长方柱 形,顶部刻有枝叶,长 3.3、宽 1.5、高 4.8 厘米。 印面虚边,阳文,小篆,以徽派刀法刻
作者赵之琛(1781~1860 年),字次闲,号献 文,亦作献甫,别署穆生、静观、宝月山人等,为 “西泠八家”之一。 浙江钱塘人,好金石文字,工 书画,生平勤于篆刻,传世作品较多,是集浙派 之大成者,著有《补罗迦室印谱》、《补罗迦室集 抄》。 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印坛上,赵之琛名 声显赫,成为浙派风格的代表人物。 其师从同 里 陈 豫 钟 , 并尽采浙派各家之长,用刀采取短刀 碎切法,“线条如锯齿”[4], 古朴遒劲。 正如郭麐在 《补罗迦室印谱》序中所云:“秋堂贵绵密,谨于法 度,曼生跌宕自喜,然未尝度越矩 ……次闲即 服习师说,而笔意于曼生为近。 天机所到,逸趣 横生,故能通两家之驿,而兼有其美。 ”[5]
■ 江苏江阴出土清代窖藏印
作 者 钱 侗 (1778 ~1815 年 ), 字 同 人 , 号 赵 堂。 江苏嘉定人,为钱大昕之侄,嘉庆十五年 (1810 年)举人,充文颖馆校录,叙知县。 因其族 里多人从事篆刻,故早岁即能治印,惜壮年早 逝,篆刻作品传世甚少。 一生勤奋治学,著有 《乐斯堂印存》三卷,又集汉魏古印,写成《集古 印存》八卷。 从边款看,此印为钱侗 23 岁(1800 年)篆刻。 相隔四个月后,钱侗又为郭麐刻阴文 “灵芬馆图书记”印,并附有边款“频伽旧用诸 印,顷俱为偷儿所得,行将次弟补之,属予为嚆 矢 焉 ,辛 酉 二 月 同 人 识 ”[3]。
2014 年·第 6 期
图一五 “味雪吟钤”印及钤本、边款 图一六 “清溪半枕”印及钤本、边款
图一七 “许福兴印”印及边款 88
形,边长 3.3、高 5.1 厘米。 印面阳文,小篆。 此印 应为明末清初吴门书画家徐枋(1622~1694 年) 的常用印鉴。 在《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中,可 以采集到与此印图样相同的款识。 另外,在江 阴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徐枋尺牍中,也发现相似 的款识,与此大小一致。 所以,这枚印应是徐枋 生前所用之物(图八)。
从款识中得知,这批窖藏印的年代上限应 为清初,最晚的在嘉庆、道光年间。 在有边款的 篆刻作品中不难发现,“王氏金石”印、“清溪半 枕”印是苇村、赵之琛为“月 ”所刻,“百花盦” 印、“味雪吟钤”印是王应绶、赵之琛为“味雪” 所刻。 赵之琛同时为“月 ”、“味雪”作印,索印 之人显然是同时代的文人墨客,并与赵、王等 友善。 根据《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叫“月
3. “癖印书生”印 寿山白芙蓉石质,方柱 形,边长 1.6、高 3 厘米。 顶部落“龙石”二字款, 双刀小楷。 印面阳文,汉缪篆,有典型的浙派印 风,直刀碎切,回文布字,把笔画多的“癖”、“书” 二字对角拉伸,而把“印”、“生”二字压扁,采用 繁与繁、简与简的对角对称章法来处理,以达 到方正平直的效果(图一二)。
9. “吴趋”印 瓷质,圆形,上作九面体,侧 视如钟,顶部尚有一残柱,直径 2.2、高 5.5 厘米。 通体施影青釉,底部露出褐色胎。 印面阳文,小 篆,印面残留有暗灰红色。 明初文人印章是元代 文人印风的延续, 即元朱文与仿汉印章两大格 局[1]。 这方瓷印系元朱文,其中“吴”字缩小、拉长; “趋”字的“走”部紧靠左侧,与右边的“吴”字形成 对称格局,“刍”部 居 中 , 呈 上 下 两 个 同 心 圆 , 并 用一根竖线从中贯穿,构图独具匠心(图九)。
7. “清溪半枕”印 寿山田黄石质,扁方柱 形,兽纽,边长 2、高 3 厘米。 边款为单刀小楷 “次闲为月 仿汉”,作者为赵之琛。 印面阳文, 汉缪篆,“清”、“溪” 二字匀分布格,“半” 字上 提,旨在尽展“枕”字。 拟汉凿印之法,用短刀 碎切刻之,线条遒劲秀逸,为赵之琛代表作, 可 与 其 传 世 佳 作 “山 云 当 幕 月 为 钩”印 相 媲美 (图一六)。
6. “黄山樵客”印 寿山白芙蓉石质,方柱 形,边长 2.8、高 2.6 厘米。 印面阴文,汉缪篆,仿 汉玉印之法,横平竖直,直刀深凿,线条两端不 加修饰。 “黄”、“山”二字带有明显的飞叉特点, 与清初虞山派林皋之用刀相似,且林皋刻印有 不留款的习惯,此印也无边款,故其或为林皋 所作(图六)。
7. “酒 酣 耳 热 惟 长 啸 ”印 寿 山 白 芙 蓉 石 质,方柱形,边长 2.1、高 2.9 厘米。 印面阴文,汉 缪篆,有典型的浙派印风,短刀直切,技法娴熟 (图七)。
“吴趋”一词始见于西晋陆机《吴趋行》:“四 坐并清听,听我歌吴趋。 ”崔豹《古今注·音乐》 云:“《吴趋曲》,吴人以歌其地也。 ”明清时期, “吴趋”遂成为文人笔下苏州的别称。 作为籍贯 印的 “吴趋 ”瓷 印 ,明 代 曾 盛 行 一 时 , 清 代 初 期 逐渐消失。 在吴门画家唐寅、王武等人的传世 作品中,都发现了与此相同的印章。 明代杨士 修把瓷质印章列入 《印母》 审美 “五观”之 “雅 ”中 ,称 其 “不 亵 不 俗 也 ”[2]。 窖 藏 的 这 枚 “ 吴 趋 ” 瓷 印 , 应 为 明 末 清 初之物,乃苏州当 地所制。
[1] 黄 惇 《明 代 初 中 期 文 人 印 章 艺 术 钩 沉 》,《西 泠 印 社国 际印 学 研 讨 会 论 文 集 》, 第 171 页 , 西 泠 印 社,1999 年。
[2] 韩天 衡编 订《历 代 印 学 论 文 选 》,第 87 页 ,西 泠 印 社,1999 年。
[3] 方 去 疾 《明 清 篆 刻 流 派 印 谱 》,第 171 页 ,上 海 书 画出版社,1980 年。
”的有两位,一是储文藻,江苏太仓举人;一 是宗廷辅,江苏常熟人。 两人在清代嘉道年间 均负盛名。 可惜生平皆不详,难以查证。
在江阴北 一带,清代没有出现过著名的
文人、艺术家或收藏者,而与之毗邻的常熟在 清代印学全盛,名家辈出,并且多有印谱传世。 因此,这批窖藏印可能来自常熟。 笔者推测,咸 丰年间由于兵燹,老百姓流离失所,藏者可能 随身携带这批文物逃难,途经北 时,在河岸 边就地掩埋,本打算日后取回,然因时事变迁, 物在人去,致使印章深藏土中上百年。 这批印 章的出土,为研究清代篆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 实物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