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将相和》word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 将相和》 人教新课标

18《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位于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
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
《将相和》是本组的第一篇课文,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有胆有识、顾全大局以及他的爱国情怀,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篇课文在教学时主要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和运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课标表述】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4.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璧、怯、诸、荆”等生字,读准“大夫允诺胆怯鼓瑟”等词语的读音。
2.通过小标题的梳理,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了解本课的结构顺序。
3.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借助浏览、默读、有感情朗读等方式,通过抓主要句段、重点词语等方法,了解蔺相如的有胆有识、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爱国情怀。
4.学习联系着读、比较着读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抓主要句段、重点词语等方法,了解蔺相如的有胆有识、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爱国情怀。
学习难点学习联系着读、比较着读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评价方案】1. 通过课上复习、课后练习,落实学习目标1。
2.通过课堂的交流学习、自读自悟落实学习目标2、3、4的达成。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落实目标2)1.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知道这里的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如初)。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2)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2)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3一、揭题板书,理解题目1、(简介当时背景)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课件:七国方位图):齐、楚、秦、燕、赵、魏、韩。
其中,赵国比拟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秦国的欺压,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做到字正腔圆、留意正音)3、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将和相都是古代官职名,将是指大将廉颇(板书),相是指宰相(丞相)蔺相如(板书),相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上卿,相当于此时此刻的国务院副和在这里应当是什么意思?(和好)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谁能说出带和字的四字词?(以和为贵、和谐相处、和平共处、和气生财)此外,还有带和的名言,请看(课件)二、明确目标,清楚方向过渡:为了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请先看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1、驾驭生字璧、荆,理解完璧归赵、义正词严、大大方方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用文中词语概括三个故事。
3、理解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
三、速读课文,理清脉络1、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三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能用文中词语概括三个故事2、探讨沟通(穿插生字璧和荆的学习):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的璧,下边是一个玉,因为:和氏璧是一块宝玉。
)其次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荆:左右构造,右边是个立刀,为什么?带刺的树枝。
足见廉颇请罪的诚意。
)3、你觉得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4、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讲讲将相和的故事。
四、深化探究,感悟品质师:咱们就从事情的起因起先读吧。
(一)[出示:探究活动:读读完璧归赵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描写中看出来的,画出相关的句子](二)反应探讨:智勇双全句子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情愿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将相和》人教新课标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感悟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简介战国时期秦国最强,赵国弱小,常常受到秦国欺负引入新课(二)揭题1、板书课题:将相和。
2、读了题目你最想了解什么?。
(三)检查预习1、字音读准了么?2、书写时应注意哪些字?4、文章讲了哪几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四)再读课题,质疑将相和,先有“不和”才会有“和”。
那么将相究竟为什么不和?又如何和好?(由课题产生疑问进而产生到课文中寻找答案的欲望。
同时亦是借助课题扣重心拎主线,以便高效地学习如此长的课文。
)(五)默读全文,找到不和之缘起1、读到什么地方,觉得将相要不和了?2、出示廉颇说的话。
细读,导致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我(廉颇)头上去了。
气”。
简介蔺相如、廉颇。
再读,体会廉颇的“不服3、是否确如廉颇所说,蔺相如没什么能耐,仅凭一张嘴而由宦官家臣一路升官到上卿?”六、研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1、这两个故事里,蔺相如分别在几个不同的场合说了话,请你们找出蔺相如说话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有感受写一写。
2、选择你最感兴趣、最有感受的一部分,与和你有相同选择的同学组成小组,一起讨论、交流。
3、汇报。
(1)赴秦之前出示蔺相如说的话。
从中读出什么?──勇敢。
“愿意”只身前往,而赵王和群臣无策,且秦国强大,秦王残暴;──深思熟虑。
“如果⋯⋯就⋯⋯如果⋯⋯”,考虑周全。
──不辱使命。
“一定”。
(2)献璧之时(理直气壮一句)──勇敢。
无所畏惧。
──维护国家尊严,大义凛然。
人璧共存亡。
(3)归璧之后?手里没有了璧,处境如何?为什么还能大大方方渑池会见一身正气,为维护国家尊严愿以死相拼。
几句均相机指导朗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
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廉颇知错能改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将相和一、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等词语的意思。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3、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1、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3、体会人物性格品质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廉颇知错能改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要求(1)默读课文时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词语。
(2)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2、认读生字3、难字指导:“颇”读pō,不读pó;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4、理解词语胆怯——胆小。
理屈——理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三、走进课文,回答问题。
四、统领全文,感受人物形象品质。
1、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2、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做题目?3、“将”“相”各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
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将相和》教案

18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是。
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不和)3、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4、那么通过预习你对课文的内容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吗?分别是那几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板书)三、品读感悟(人物形象、故事内在联系)(一)品读“完璧归赵”感受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
指导提问: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2、学生品读原因,讨论交流。
3、顺势指导学生明白蔺相如能官居廉颇之上,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本领和胆识。
4、那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本事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讨论交流,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5、指导学生生表演“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二)导读“渑池之会”感受人物形象。
1、师:那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战胜了秦王,秦王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和氏璧,他会善罢甘休吗?看看秦王是怎样报仇的?蔺相如又是怎样应对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4、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朗读领悟,感受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8课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8课《将相和》教案1一、教学目标:1. 认识7给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约定、隆重、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一、揭课题,晓背景。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聊聊一本书《史记》,把书翻到95页的“资料袋”。
史记是由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
其中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而秦国又数七雄之中最强悍,常常侵犯别的国家,被其他诸国称为“虎狼之国”。
我们来看看春秋战国的形势图。
大家可以看到,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
当时秦国全力进攻楚国,不能集中兵力对付赵国,主要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始于较强势的秦国和较弱势的赵国之间。
(课件:战国形势图)2.出示课题:(课件:课题)将相和(板书),齐读课题,解释课题:“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二、初读课文1. 现在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老师这有几个词语,在我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觉得有几个字比较容易读错,你们能正确地读出来吗?(课件:生字新词)允诺胆怯拒绝乘机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3. 词语会读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课文有几个故事组成?(指名说一说)4. 其实这篇课文有个特点,每个故事结束之后,都有个小结段,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这几个小结段。
五语 下册 18《将相和》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8《将相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二、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部编人教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18将相和》word (7)

将相和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二、教学要求:1.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 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1.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教时安排:2课时五、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预习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
1.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
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 简介导入: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
哪三个小故事呢?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 掌握生字词;2. 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生字:指导读准“允”,要与“充”区别;指导书写“廉”。
2. 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4. 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四、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1. 齐读第一节,思考: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将相和 A、B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A案第一课时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
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
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完成练笔: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
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
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2)提问: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
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
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
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也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
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三、布置作业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B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
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
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
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3.出示学习提示:(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5.交流第二课时一、感悟体会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
”──不畏权势三、角色体验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
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
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
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