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ppt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ppt课件(人教版)

霸王指项羽,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 刎乌江的下场。
毛主席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 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
让事实说话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相差 很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 内就由弱变强,并最终打败国民党呢?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A. 力量对比 B. 士气民心
C. 政权性质
D. 将帅素质 E. 历史趋势
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
解放军打仗勇敢,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 持 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 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 命的对象
国民党指挥失当,毛泽东懂军事
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 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 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
单元回眸

战前:重庆谈判 1945年8月——10月


战略防御: 1946年6月——1947年夏

战 争
战中
(重大事件:转战陕北)
战略反攻
1947年夏——1948年9月

(重大事件:挺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949年1月

教学设计4: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设计4: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国共两党军队强弱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通过观看纪录片《大决战》片段,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

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

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成功粉碎了敌军的进攻。

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了反攻,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观看《决战时机成熟》的剪辑片断。

了解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二、新课教学(一)三大战役同学们知道是哪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最先发起的是哪次战役?观看《辽沈战役》剪辑片断,同时思考:为什么我军把战略决战的突破口放在东北?采用了什么战术?战绩如何?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历史 教学课件: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共26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历史 教学课件: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共26张PPT)

C.上海解放
B .平津战役
D.南京解放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4.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 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
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
放军( )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海 州
商丘 徐 州
碾 庄
陈官 庄
肢 解 敌 人
中 间 突 破
双堆集
蚌 埠
陈毅曾说过,淮海战 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 来的。结合右边《淮海战 役人民支前统计表》,说 说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 的作用。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平津战役
时间 指挥员 作战部队 歼灭、改编敌人数 战果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52万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张家 口
新保安
平津战役 (1948.11.29-1949.1.31)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天 津
塘 沽
张家 口
新保安
平津战役 (1948.11.29-1949.1.31)
四、小结提升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 战 略 大 决 战 渡江战役1949年4月 平津战役
(1948年9月_1949年1月)
淮海战役
五、巩固练习 1.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仗是攻克( A.长春 B.沈阳 C.锦州 2.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 ) ) D.天津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
北全境。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三大战役
• 2.重要战役 • (2)淮海战役 • “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徐州),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二、三大战役
• 2.重要战役
• (3)平津战役
• “瓮中捉鳖”(北平、天津、张家口), 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华北全境基本 解放。
二、三大战役
• 3.影响 •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一、背景
•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奋战,消灭 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国民党主力收缩 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主 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三大战役
• 1.时间 • 1948年9月-1949年1月。
二、三大战役
• 2.重要战役 • (1)辽沈战役 • “关门打狗”(锦州、沈阳),解放东
全面内战,丧失人心。
感谢您的观赏下载!
THANKYOU!
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三、渡江战役
• 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兵分三路渡江 作战。
• 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 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 湾。
四、人民解放战争 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 1.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政治和军事方针。 • 2.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英勇作战。 • 3.人民群众的积极支前。 • 4.国民党一党专制、蒋介石一人独裁、发动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_战略大决战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_战略大决战
⑴请同学简述辽沈战役的经过 1948年9月,中央军委命令 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 北人民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 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 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 降,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解 放东北全境。
3、淮海战役
⑴请同学简述淮海战役的经过 ⑵探究:陈毅说过淮 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 小车推出来的,结合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 计表说说人民群众在 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平津战役(1948 年11月-1949年 1月)
辽沈战役(1948年9 月-11月)
淮海战役(1948 年11月-1949年 1月)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简述过江的时间、地点、结果及影响。
1、三大战役的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 北战场。 2、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 原因。
第一、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课后练习:1、山东蓬莱农民唐和恩使用过的竹棍上,
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支援前线所经过的战线,包括山 东.安徽.江苏三省有关的城镇和村庄的地名。由此可 判断,他支援过下列哪次( B) A. 台儿庄战役 B. 淮海战役 B. C. 辽沈战役 D. 平津战役 2.文献记录片中有这样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院子里, 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的说: “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 ( D)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 划 C.攻克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 D.取得了三大战役的伟大胜 利
3.傅作义作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 C ) A.锦州 B.沈阳 C.北平 D.南京 4.下列描述符合平津战役特( C )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翁中捉鳖”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5.在辽沈战役中,中央军委指示一定要先攻下某城市,截断东 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就毛泽东“关门打狗”的作战方针。 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你认为这个城市是( ) B A. 山海关 B. 锦州 C. 沈阳 D. 天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课件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课件
(1948.9.12--1948.11.2)
长 春
关 门 打 狗
围 锦 打 援
锦 州
沈阳
黑山、 大虎山
塔山
辽 西 走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陈毅曾说过,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 民工 543 万人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 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担架 30.5万副 一、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 大小车 88 万辆 结合右边《淮海战 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深厚的兵源。 牲畜 76.7万头 役人民支前统计 船只 8500只 二、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 表》,说说人民群 筹粮 9.6亿斤 众在解放战争中的 三、人民群众大力支前,这就能保证人 挑子 20.6万副 作用。 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战 略 防 御
战 略 进 攻
敌我力量对比表
军队人数 1946、6—1948、8 共 产 党 国 民 党
上 130万 升 下 430万 280万
1948年8月 机 动 士 后 兵 气 方 力 高 多 昂 低 落 巩 固 危 机 四 伏
365万


和谈时期
1945.8 1946.6 1947.6 1948.9 1949.1 1949.4 1949.10.1
中央银行发行的面值一万元的纸币(1947年)
1948年,中央银行发行的面值二十五万元的关金券
中央银行发行的面值一百万元的纸币(1949年)
国统区货币急剧贬值,人们不得不 携带大捆大捆的钞票,抢购日用品。
论一论:国民党覆灭人民解放军走向胜利的原因?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从国民党来看:
逆民意 失民心
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 平?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课件)
指挥员 林彪、罗荣桓
作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歼敌人数 47万 战果 解放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后,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
新授
新授 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兵力对比:人民解放军人数超过国民党 敌军态势: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 给困难,战守摇摆不定。
我军态势:根据地广,得到人民支持
新授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新授 为什么要 和平解放 北平? 和平是民心 所向,保障 人民生命、 财产。 北平是明 清古都
新授 三大战役的意义: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国民
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
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
全国的胜利。
新授
时间:1948、9-1949、1 最早进行:辽沈战役
最后进行:平津战役 其次进行:淮海战役
新授 渡 江 战 役 奋勇前进,坚 决、彻底、干净、 全部地歼灭中国境 内一切敢于抵抗的 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
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新授
新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意义——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垮台(1949年4月23日)
新授
讨论问题: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
就由弱变强,并最终打败国民党呢? 1、民心所向: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军事指挥得当,解放军英勇奋战。
3、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共产党的变化。
总结 共产党
战 决 略 战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 江 解放 战 南京 役
走 向 胜 利
国民党
练习
1.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
A.南京解放后
430万
下降
365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课件

辽沈淮海平津战,
基本歼灭敌主力。
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放南京庆胜利。
战略决战留遗憾, 蒋匪残余逃台湾。
回 顾 小 结:
1、参加淮海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要是(
①东北解放军 ②华北解放军 ③中原解放军 ④华东解放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下列对南京解放的意义的总结,正确的是 ( ) A.标志着解放战争已在中国全境内取得了胜利 B.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C.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统一的民主政权诞生了 D.标志着解放战争双方决战的序幕已经开启
林彪、罗荣桓
战果
歼敌47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
首战目标的选择
辽沈战役
(1 9 4 8 . 9 . 1 2 - - 1 9 4 8 . 1 1 . 2 ) 长 春
沈阳
黑山、大 虎山
锦 州
塔山
辽沈战役(1948.9.12-1948.11.2)
长 春
沈阳
黑山、大虎 山
锦 州
塔山
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 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 有哪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主力决战时机已成熟
大决战
解 放 军 的 坦 克 跃解 参放 加区 解青 放年 军踊 国民党靠“抓壮丁”补充兵源
解 放 区 人 民 踊 跃 支 前 的分 解到 放土 区地 农后 民喜 悦
国 统 区 学 生 的 示 威 游 行 国 统 区 的 饥 民
敌我力量对比表
部别 人民 放军 国民党 军队 总 兵力 解
作用是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渡江战役:目标是歼灭一切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作用是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22年的统治。
板书设计:
辽沈战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和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
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军事上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渡江战役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内战失败后妄图“国共划江而治”的图谋。并占领国民党统治的巢穴——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运用电脑等手段,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地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讲辽沈战役时,设问思考题,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
讲淮海战役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淮海战役的战术,(中间突破)课件展示淮海战役示意图,找学生依图讲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课件展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淮海战役的作用,注意对前后的知识的联系,上节讲战略反攻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作用,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向西威胁战略要地武汉,向东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巢穴——南京和当时中国经济的中心——上海,而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这一战争走势的发展。这为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联系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引导过渡,与淮海战役几乎同时,平津战役开始。




教学重点
三大战役及其战果和意义。渡江战役和南京的解放。
教学难点
对于在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的原因的认识。
教学方法
讲述法、分析、讨论、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课题研究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讲授新课】
【课后小结】
1、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讲平津战役时,指出张家口和天津先后解放为解放北平奠定了基础,而北平和平解放是大势所趋。组织学生讨论:党中央为什么主张和平解放北平?
渡江战役时可介绍国共北京和谈情况,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划江而治的图谋,进而提问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有哪些,这样就可以分析其历史作用,捍卫了国家的领土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板书设计】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领导人
参战部队
意义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2、全面内战爆发后,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是怎样的?这种战略态势是何时转变的?其标志是什么?
我们今天开始共同学习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第18课战略大决战
出示课件(解放战争时期)战争形势图,用提问方式和学生共同回顾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军各个战场的形势,指导学生把握战略决战前全国战场形势的整体轮廓,通过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自然过渡到“决战时机成熟”。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构思和设计,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具体实践的典范,是我国军事思想在当代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军事理论的宝库。
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讨论
看书回答
分析讨论
利用差异,分小组加强学生互动,让他们养成合作的学习习惯。
根据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情况,进行层次调整。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研究课题
生本教育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