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练习题10
201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201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考纲要求】表达应用(E):压缩语段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
【考情回顾】(2010年江苏卷)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
(4分)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
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
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转辗奔向江河湖海。
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
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与水生植物体内。
参考答案:吸碳;“略施魔法”;光合作用。
(2009年江苏卷)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
(4分)学科网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
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学科网“洼池效应”指:▲.网参考答案: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2008年江苏卷)4.下面是英国学者里基·特里维尔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经典性定义,请提取反映其主要信息的三个重要词语。
(不超过15个字)(3分)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之中。
战略环境评价:▲、▲、▲。
参考答案: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或“书面报告”)应用于决策(或“应用”、“应用于决策之中”)(2007年江苏卷)18.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
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4年模拟题分类汇编:辨析并修改病句

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4年模拟题分类汇编:辨析并修改病句2010年联考题1. (甘肃省秦安一中2010届高三信息卷)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应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的原因2.(山东省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因租借期满,4岁的熊猫“泰山”将于2010年初离开美国国家动物园回到中国。
现在,一种离愁别绪弥漫在动物园的饲养员、管理员和工作人员之间。
B.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着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
C.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D.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答案 C解析A并列不当,B成分残缺,D句式杂糅3.(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三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通告为提高电话网的通讯能力,我公司将对辖区电话局的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现依据《中年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将有关事项宣布如下:本工程将于2009年11月12日20时至13日8时施工,在此期间会影响青山区电话用户的正常通话。
交换机升级后,用户原有的一些业务功能(如闹钟、呼叫转移等)需要重新设置;热线和呼出限制的设置方法也有变化。
如有疑问,欢迎提出。
本公司客服电话:87654321。
对工程施工给您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
请予理解和支持。
天网通信有限公司青山分公司2009年11月2日(1)改(2)改(3)改答案“宣布”改为“通告”;“提出”改为“垂询”;“不安”改为“歉意”。
2010年5月更新1.(2010年甘肃省高三二诊试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某制药公司在上海、重庆、贵州等地分别设立了办事处,主要推销用于治疗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该公司生产的胶囊。
广东省湛江市2011届高三高考测试语文试题

广东省湛江市2011届高三高考测试语文试题基础试题2011-03-03 13015d56b7b401017drl广东省湛江市2011届高三高考测试语文试题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悬念/琴弦醇厚/谆谆告诫哽咽/狼吞虎咽B.箴言/斟酌拜谒/弹精竭虑折本/大打折扣C.覆辙/掣肘寒暄/喧宾夺主传记/传奇小说D.刚愎/媲美谙熟/万马齐喑忖度/度德量力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发轫于草根网络的名校公开课视频译介,现在已经公开登堂入室。
相对于国内陈旧扭曲的教育观念、良莠不齐的教育水平和高不可攀的教育费用,囊括了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名师的公开课视频,让所有没有机会进入这些名校学习的人,都能通过互联网免费系统学习,并亲聆顶尖名师的谆谆教诲,汲取人类知识的精粹。
此举可谓空前绝后----这一切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A.登堂入室B.良莠不齐C.谆谆教诲D.空前绝后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朝鲜半岛韩朝争端问题上,我们一贯信奉通过对话谈判和平解决的主张,并经过各个渠道坚持不懈地做了朝鲜半岛双方和有关各方的工作。
B.近三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总量居高不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处置难度大,这给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C.在过去的59年中,亚运圣火一路相传,见证着亚洲人民为了地区发展、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而作出的不懈努力,见证着亚洲前进的足迹。
D.近年来,俄罗斯积极出台新的学前教育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对学前教育的公共经费投入,甚至把许多原属于政府管理的大楼拿出来办幼儿园。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外来文化的到来,给自己的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有助于作家,。
同样,外来文学的进入也毫无例外地影响着本民族作家的创作,因为外来文化的优质东西,将有助于作家,。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011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人教版)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最令人焦灼的莫过于腐败的大肆蔓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无休止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B.四川省汶川八级特大地震过去了,一些地质学家经过现场勘查,再次对龙门山地震带上岷江上游修建众多水电站置疑,同时也怀疑紫坪铺水坝是诱发大地震的导火线。
C.这是一块创新的热土,创业的福地,7 000年的悠久文明养育了勤劳善良的宁波人民,辉煌的历史文化,发祥了经世致用的东方哲学。
坚韧不拔、务实创新,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D.温家宝总理以即将在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为蓝本,敬请大家在危机时刻不失信心,共赴时坚。
解析A项“消蚀”应为“销蚀”。
B项“置疑”应为“质疑”。
D项“时坚”应为“时艰”。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作者将每一块雨花石都画得十分精彩,七大八小的雨花石,块块都有不同的颜色、纹路、机理,仿佛引人进入一个奇妙的色彩世界。
B.中青年平均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患高血压的几率比睡眠充足的高一倍多,即便考虑肥胖与糖尿病等因素,睡眠不足与高血压仍有重要联系。
C.当层层迭迭的葱绿涌入胸怀的时候,雪山突然从缥缈的云雾中显现,神秘如幻影,圣洁如处子,庄严而慈蔼地望着你,使你止不住地怦怦心跳。
D.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国内多数拍卖公司对拍卖的规模和拍品的质量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以轨避急剧萎缩的成交量带来的风险。
解析A项机理—肌理。
C项层层迭迭—层层叠叠。
D项轨避—规避。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 A.啰嗦百叶窗立杆见影卑躬屈膝B.蛰居辩证法歪门斜道雍容华贵C.糟蹋杀风景婉转悠扬筚路蓝缕D.璀璨荧光屏知书达礼暗度陈仓解析A项杆—竿。
B项斜—邪。
D项礼—理。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D) A.观摩闭门羹首屈一指真人不露像B.屏障拌脚石作壁上观朽木不可雕C.遨翔穷折腾真知灼见物以稀为贵D.厮杀出洋相川流不息高义薄云天解析A项像—相。
2011届福建省高考一轮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2011届福建省高考一轮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新高考新题目2010-09-18 07402011届福建省高考一轮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2011年福建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检测(必修1.2)(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诗经·氓》)(2)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3)_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4)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5)__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
(曹操《短歌行》)(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答案(1)夙兴夜寐(2)泣孤舟之嫠妇(3)暧暧远人村(4)向青草更青处漫朔(5)契阔谈讌(6)挥斥方遒(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陆九龄,字子寿。
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生六子,九龄其第五子也。
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
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
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
”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是时,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
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
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
登乾道五年进士第。
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
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
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前言:现在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时间也越来越紧张,没有多少时间了!这个时候很多学生由于心理紧张,每天坐立不安,特别烦躁,不能静下心来学习。
(关于高考心理辅导,另文刊登)这时候可不能放松高考复习。
越是高考冲刺阶段越是高三学生查漏补缺的黄金时机,别人不学了,你还在努力的学习,那么你的成绩肯定比别人要好。
高考宝典特地精编了历年一些高考复习资料。
这些高三复习资料都是一些经典高考试题,这些题经典,特别适合冲刺阶段使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答案及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汇总,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各组成语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A.归根结底旁征博引莫衷一是舐犊情深B. 察言观色胜卷在握美轮美奂醍醐灌顶C.孺子可教随遇而安铩羽而归相形见拙D.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刻不容缓沧海桑田答案:A解析:B、胜券在握,C相形见绌,D 励精图治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B.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C.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4年模拟题分类汇编:正确使用词语

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4年模拟题分类汇编:正确使用词语2010年联考题1. (北京市丰台区2010届高三二模)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位曾经一文不名....的年轻人,经过九年的艰苦奋斗,于2006年创办自己的公司,如今已是亿万富翁。
B.公司明确规定,严格管理,对春节回家探亲但久假不归....的两名人员已按相关规定与其解除劳动关系。
C.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写作必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易之论....。
D.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不负众望....,获得了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金牌。
答案 B解析B.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
指长期借去,不归还。
在这句话中“久假不归”被误用为长期请假不归。
A.一文不名:一个钱都没有。
形容非常贫困。
c.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D。
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2.(广东省汕头市2010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测评(二))下列一段话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18岁的周洋在温哥华冬奥会上不负众望,赢得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比赛金牌。
心直口快的周洋不忘父母含辛茹苦养育之恩,对中央电视台记者说,拿了金牌可以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
她的回答受到中国体育官员于再清的批评: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
但网民们特别是年轻网民对于再清批评意见的指责却不绝如缕。
A. 不负众望B. 心直口快C. 含辛茹苦D. 不绝如缕答案 D解析A.“不负众望”是指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B.“含辛茹苦”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
C.“心直口快”意思是“性情直爽,有话就说”。
A.B.C合乎语境。
D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十分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而悠长。
语境不当。
3.(山东省聊城一中2010届高三期末考试)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调研座谈时指出,要使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最受尊敬的职业。
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基础训练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基础训练专项练习题及答案推荐文章2018年高考复习病句专题练习题及答案热度:高考语文选择专项练习题及答案热度:历年高考语病题专项练习题及答案汇编热度:语文课文陈情表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热度: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练习题热度:语文基础知识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内容,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是很重要的,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基础知识训专项练习题,请考生认真学习。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一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星宿(xiù) 馄饨(dùn) 贺岁片(piàn) 垂涎三尺(xián)B、粗犷(guǎng) 堤防(dī) 芝麻糊(hù) 瞠目结舌(chēng)C、属意(zhǔ) 歼灭(jiān) 数来宝(shǔ) 便宜从事(pián)D、烘焙(bèi) 唱和(hè) 挑大梁(t iāo) 风驰电掣(chè)1、B(A项“馄饨”读“hún tun”,C项“便”读“biàn”,D 项“挑”读“tiāo”)2、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暮霭厮打脑血拴厝火积薪B、彪悍誉写蜡像馆大快朵颐C、宣泄愧怍调和油不稂不莠D、羸弱谙熟手动挡开源截流2、C(A项“脑血拴”应为“脑血栓”,B项“誉写” 应为“誊写”,D项“开源截流”应为“开源节流”)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养殖业的发展要结合市场需求,更要结合国情。
国外的养殖方式:大规模、产业化自然是好处很多,但也不能照搬。
B.各国展示的最新科技成果,包括太阳能技术、资源循环技术、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等。
C.《孟子》里有各种圣人,表现各不相同。
但有一点相同,即“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D.我不知道这一实验到底能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但我一定要坚持下去,直到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尽管我面前困难重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三)——比较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
解析:答此题首先要区分开“理趣”和“情趣”这两个概念。
“理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
诗人借助诗中的形象,把所感所悟传达出来,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
“情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趣味,即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考生作答时要抓住词中重点字、词语来分析。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的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惆怅意绪。
(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答:(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答: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送春王令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①上林: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宫苑,这里代指唐代长安。
(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和。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
(2)王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思?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3)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
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C.杨诗意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
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
答案:(1)诗家(或“诗人”)看花人(或“其他人”)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
(2)表达了惜春之情和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
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到来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
(3)选D A项,“杨诗重在描写”“丰富的细节”错。
B项,“重在议论”“明丽的意象”错。
C项,“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错,杨诗强调的是诗人应敏感,超前,不随大流。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
答:(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分析其妙处。
答:答案:(1)①地点不同:韩诗写庭院,高诗写野外。
②时间不同:韩诗写初春,高诗写盛春。
③天气不同:韩诗写雪天,高诗写晴天。
④景物不同:韩诗写雪、草(芽),高诗写草、莺、杨柳、儿童、纸鸢等。
(2)韩诗:“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
(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
)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陶醉。
(或:“忙”字,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
)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答:(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答:答案:(1)《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春夜闻笛》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
(2)《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
《春夜闻笛》借大雁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愁。
6.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调笑令(唐)戴叔伦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调笑令(唐)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1)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答:(2)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
答:解析:戴诗写边地生活,“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诗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诗作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之情。
而“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景。
写这些景象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写来恰似无声胜有声,更能形象地表达感情。
韦诗将反复重叠的句式与诗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1)同:都是边塞诗。
异:戴诗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韦诗通过刻画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
(2)①起兴。
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
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
②烘托。
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
(或顶真、反复。
“明月,明月”,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
)7.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雨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雨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 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答:(2)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
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
或者: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
请简要说明。
答:(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答:解析:第(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应重点关注两首诗的三、四句。
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答案:(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