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三)

社会心理学(三)

• 有关社会认同的观点
认同感是一种社会心理稳定感,具有群体性(即社群 性)。 1. 埃里克森:
一个成熟的心理认同的渐进发展是以人所属的团体为条件 的,团体的传统价值对个人的成长而言意义非常。
2.
米勒:
“指出认同的本质不但是‘心理’的,它也包含‘群体’ 的概念,是一项‘自我的延伸,是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 这是认同的核心”。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的概念: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它包括两 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知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 所有特征的认识集合,包括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 等的认识。包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 •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 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请尽可能多地写出答案。
7. 麦克盖根:
认同是一种集体现象,而绝不仅是个别现象。它最频繁地 被从民族主义的方面考虑,指那些身处民族国家疆域之中的人们被 认为共同拥有的特征。
认同的基本特点:社会性、可塑造性和可共存性。
• 社会认同
广义:社会认同(狭义)、群体认同、文化 认同、民族认同等。 狭义:指“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 会期待趋于一致的倾向”,表现为三个层面:价 值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和角色认同。 1.价值认同
自尊及其测量
• (一)自尊的建构及其作用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 或消极的,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
⑴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⑵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⑶自己的内部标准
• 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 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 理想的自我:我们想成为的人,它激励我们 实现抱负。 • 应该的自我: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人, 它引导我们尽职、尽职、尽义务。

第四章+社会认知

第四章+社会认知

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
取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Snyder,1974) • 高:常根据当前所处的情境及观众的需要而采取 相应的行为,呈现出相应的形象。 • 低:常根据自己内心的态度及自己的性格而行动。 所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在面对不同的观众时, 都表现出一致的行为。
Snyder自我监控力量表个人反应问卷 Snyder自我监控力量表个人反应问卷
(二)社会知觉的含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是个体通过
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穿戴、长
相、语言、姿势、行为等),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
性(情绪、态度、品质、能力、性格等)的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介入社会心理学后,出现了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一词,其含义 与“社会知觉”相当,但有时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 自我知觉的基本成分:①自我概念;②自尊。
•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
征的认识集合。又称“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
或“自我图式”(self schema)。
• 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己品质、性格、能
• 从以上各个渠道获得的对自我的认识片段

加工整合

自我概念
(三)自我概念的作用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并影 响个人的想法、情绪与行为。
1 . 自我表达 (self-expression) :通过自己的
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 对自己认为的真我的反映 使他人对我形成准确的印象 使他们按我的意愿来对待我。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
A 特 征 明显度*权数 特 征 B 明显度*权数
活泼
有魅力
+5*3=15
+5*3=15
友好
兴趣广泛
+5*3=15
+5*3=15
吸毒
加总结果
-3*5= -15
15
不整洁
加总结果
-3*2= -6
24
加权平均值 15/3=5
结果: B总体印象分高于A
加权平均值
24/3=8
A.聪明,勤奋,有技能的,热情,有决心, 实际,好奇
90
93
100
88
62
94
90
68
66
日本人(N=29) 100
情绪识别
• “蒙娜丽莎的脸有四
种表情” 这样的发
现可信吗?
•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美国伊 利诺伊州大学的科学家利用他 们开发的“情绪识别软件”对 《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了解
读,其分析结果是:其中包含
83%的喜悦,9%的厌烦,6%
的恐惧,2%的愤怒。
情绪稳定
客观性强
谙于事理
临危不惧
往往以领导者自居
能够区分理智与情感 抱负宏大 不因相貌而自负
感情不易受打击 竞争心强 逻辑性强 无依赖感
不易受外界影响 冒险精神强
女性特征
喜欢聊天 做事得体、分寸感强 雅淑温柔 敏感 虔诚笃信 陶醉于自己的容貌 起居洁净 文静 有强烈的安全需要 欣赏艺术和文学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 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
真实身份,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谋利。
(三)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整饰
• 鲁迅:《说“面子”》
• 林语堂:《中国人》(即《吾国吾民》)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

案例:香味:正在消失的非语言线索?——香水的销量虽 然没有爆跌,但是正在稳步下降。
华尔街日报,1998年12月27日——Ari Kopelman 的总经理在拜访朋友时 经常设法看一看主人的卧室。在一个又一个的化妆台上,他看到一大堆 用了半瓶的香水堆积着。“每个女人一定都积压了能用157年的香水。 Kopelman先生说。

让被试判断此人是 否慷慨、幽默,结 果如下
慷慨 第一组 90%
幽默 77%
第二组 10% 75%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
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 如果事先提醒被试避免作出草率判断,并告知他们要考
虑到全部有用信息,首因效应就可以减弱。 近因效应就会发生,我们就可能注意对方的“现在”表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任何社会知觉都由自我知觉开始, 都有自我知觉的参与过程。
所谓的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知觉的内容 主要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 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 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人们称它为嗅觉器官的转变。如今,女人们走在走廊上,上班和外出吃 饭,香水的香味少多了。亚特兰大一位31岁的叫Mary Collins的市场主 管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香水和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香水工业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那时作战回来的Ggs为他的情人带来 了经典的Chanel 5。随后昂贵的香水成了梳妆台上必备之物。香水工业 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60亿(美元)的盛况。但它的发展在90年代初慢 了下来。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以每年2%到4%的速度下降。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三节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社会群体:是由具有某一共同的且具有社会意义的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构成的集合。

有社会意义的特征是随时间与文化而变化的。

宗教、职业、省份、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是划分群体的重要特征。

一个个体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划入不同的群体中。

刻板印象(成见):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

对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是由正、负性特征构成的,如大多数人认为女性是敏感的、热情的、依赖的、以家庭为中心的。

刻板印象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但大多数刻板印象的准确与否无法测量和验证,因为没有合适的校标。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

1.个人的经验由此形成的刻板印象极大可能不准确,原因有:(1)由于新奇的、极端的、凸显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一个群体中特殊的成员对刻板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2)毫无疑问,一个群体的行为对我们的知觉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一个群体角色往往限制了我们多看到的行为,即一个群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所要完成的工作往往决定了他们要如何做,如一个医生就要耐心地照顾病人。

2.社会学习(从父母、老师、同学、课本及大众媒体)二、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在下列情况下,人们仪唤起及使用刻板印象:(P120)(1)一个人类别的特征越明显,与此类别相联系的刻板印象越易浮现在脑海中。

(2)对待匿名的、可互换的群体成员,易用刻板印象来知觉他们,从而忽略个人的特征。

(3)当时间紧迫,需快速对他人做出判断时,易使用刻板印象。

(4)当所获得的信息很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也易使用刻板印象。

(5)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如勃然大怒时。

(6)当人们意识到对个体的判断重要,人们也许会进一步收集有关个体的信息,而不是只用有关群体的刻板印象来认识个体。

三、刻板印象辨析使用刻板印象的好处: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 一项实验:11个词汇,其中7个引起不愉快情绪或社会禁忌的词 汇,逐一呈示,在被试认知后报告,用皮肤电反射测定情绪状态,考 察电反射与报告否一致?……
—— 生活中,面对高大歹徒, ……;看望重症病人,……
• 形成完形:把有关信息、特征组合起来,形成完整印象,带有主观色


3,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1)对人的社会行为、人际互动的影响
二,社会认知的范围
【他人情感;他人性格;人际关系;第一印象】
1,对他人表情的认知
• 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对他人 表情的认知与解释。
• 表情有三类: • 面部表情(视线联系)
身段表情(舞蹈语汇、四肢、躯体); 言语表情(歌唱家、演说家)。
其中,面部表情尤为重要。
• 面部表情判断: 眼部肌肉、口部肌肉何者重要? 发展特点,对若干表情判断达一定正确程度与年龄有关。(见表) ■
• 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人类的行为和认知对自身健康有重要影响。乐 观态度、面对疾病时乐观解释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条件。 Seligman,Peterson:哈佛大学1946年的一次面谈记录,这些人在1980年 的健康状况,两者比较,……
• 负性情绪——导致:紧张应对: —— 心脏功能受影响;免疫系统受抑制;自主神经系统受损。 ■
(2)对心理、对健康的影响
• 社会认知与寂寞。——社会认知中只注意生活中消极方面,会体验到更多 的寂寞,长期寂寞者会以消极态度看待自己和他人,责备自己没有良好社 会关系或他人难以相处、把事物看成自己无法控制。
• 社会认知与焦虑。——人们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使人避免焦虑。 Philip Zimbardo有项研究:害羞女生,大噪音,与英俊男士交谈……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解释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的学科,在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中,社会认知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社会认知包括了对人、团体、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结合我们所熟知的现象,分析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解释。

一、社会认知的基本模型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概念、认知模式和社会认知智能是三个核心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认知模式是个体对社会环境中行为和事件的理解和解释方式;社会认知智能是主体能力之一,指人们面对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运用心智模型和基于人际关系的知识来处理信息的能力。

了解这些核心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在社会认知的基本模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输入阶段、加工阶段和输出阶段。

输入阶段指的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的过程,即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注意、选择、分类的过程;加工阶段指的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比较、评判、推理等,从而构建起关于社会现象的认知结构;输出阶段指的是对认知结果进行应用,即执行行为和作出相应的决策。

这三个阶段构成了社会认知的基本模型。

二、社会心理现象的社会认知解释1. 群体性决策群体性决策是指一个团队、集体或社群对某个问题进行集体决策的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性决策的解释是参照群体性决策理论和权变理论两种理论进行的。

在实际操作中,群体往往会出现决策的缓慢、盲目,结果的错误等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是因为群体内部存在信息传递失误、群体压力、择时失误和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等原因造成的。

在群体性决策中,掌握社会认知知识对解决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社会印象和刻板印象社会印象和刻板印象是人们对他人和其他社会对象的简略和笼统评价,它们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社会印象和刻板印象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们对其他人的直接观察,而后者是对外界事物的简化概念化。

心理学角度下的社会认知与社会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角度下的社会认知与社会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角度下的社会认知与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个体如何理解、解释和判断社会环境中的信息。

而社会心理学理论则更深入地研究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社会认知与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相关内容。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现象的知觉、注意、记忆、解释和推理过程。

它与个体的心理机制密切相关,包括认知结构、知觉加工、信息加工和信息获取等。

社会认知不仅仅是个体对社会现象的感知,更重要的是个体对社会现象进行加工和理解。

二、社会认知的要素社会认知的要素包括注意、记忆、观察、解释和评价等。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如何分配注意力、如何记忆社会信息、如何观察他人行为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评价,都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

1. 注意: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需要注意他人的言行举止、表情和身体语言等信息。

注意对社会认知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个体捕捉到他人的关键信息,进而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解和判断。

2. 记忆:个体通过记忆社会信息,可以将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当前的社会交互中。

记忆不仅帮助个体认知,也影响个体对他人和事物的评价和态度。

3. 观察: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表现,来获取关于他人内在特质和态度的信息。

观察可以帮助个体构建对他人的认知模型,并对他人的社会行为进行解释和推断。

4. 解释:个体根据所获取到的信息,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和理解。

解释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环节,它涉及个体对社会现象的认知构建和知觉加工。

5. 评价:个体对他人和事物进行评价时,会受到社会认知的影响。

评价可以是正面的、负面的或中性的,它反映个体对社会现象的态度和立场。

三、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是对社会认知的进一步研究,它探讨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内化他人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来获取关于他人的认知和情感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一)范畴化(categorize) 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自动地将之归到 某一类社会群体当中,可以有效的节省认知资源。

(二)图式(Schema) 基于个体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 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以及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

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 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 心状况,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
根据原因的性质,又可将原因归纳到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 这三个向度之中。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 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 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 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 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 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 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2.内隐自尊、内隐社会态度的研究;
3.人际交往中的内隐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 4.跨文化交流中的内隐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
9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VS 间接测量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使之很难通 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 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

解释偏差,也就是人们在面对自己期望不一致的情 境下会做出更多的解释行为,以试图使不一致得到合 理解释。

在刻板印象当中,解释偏差就会经常出现,来归因 那些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情况。当一致与不一致情况 下的解释偏差存在,就可以反过来推断存在着内隐的 刻板印象(俞海运,梁宁建等,2005)。
(2)投射测验 原理:在越自由、越无限制的情境下,人越能够表达 那些在平时被意识抑制的想法、情绪、态度等,包括 那些潜意识的或内隐的东西。
2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外显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t social cognition)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 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的对个体的行为和 判断产生影响
3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实质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人对社会性客体之间的关系等的认知,以 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 断(邱扶东,李凌,2004)。 是个人怎样对来自他人、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社会信 息进行加工的复杂过程,包括社会信息的辨别、归类、 采择、判断和推理等心理成分(王沛,林崇德, 2003)。

观察对象
解释维度 高
归因倾向 高:外部归因
区别性

低:内部归因
高 低:外部归因
人的行为 一致性 低 高:内部归因 高 高:外部归因 一贯性 低 低:内部归因
图4-1: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模型
一、归因的理论


(三)维纳(B.Weiner)的归因理论 Weiner在Heider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 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在1972年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 即,在Heider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另一种维度,把原因区分为 暂时的和稳定的两个方面。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图式的种类: (1)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

(2)自我图式(Self-schema) (3)角色图式(Role schema)


(4)剧本(Script)
7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传统的认知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个体对物理世界意识层 面认知研究的基础之上。而内隐社会认知则是从无意 识的层面研究社会认知(朱新秤,2000)。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定义 基于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

第三节

社会认知中的归因理论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 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 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 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一、归因的理论
(一)海德(F.Heider)的素朴心理学 Heider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 原因。 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动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 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 外部原因是指行动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 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 的难易程度等等。 人们归因时,通常会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 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还会使用排除原则,亦即当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 以解释事件,就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一、归因的理论
(二)凯利(H.Kelly)的三度归因理论 又被叫作多线索分析理论、共变归因理论。 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多线索归因和单线索归因 Kelly认为,人们总是从三个方面出发,对行为进行 归因。这三个方面是客观刺激物、行动者,以及所处 关系或情境。 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 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不论是对以上哪方面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 息:(1)区别性(distinctiveness)(2)一贯性 (consistency)(3)一致性(consensus)



(三) 印象管理的作用 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 的一个基本事实。二是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 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

(四)印象管理的过程 包括两个阶段: 一是形成印象管理的动机。 影响动机水平的因素:与个人目标的相关程度、目标的 价值、期望留给他人的印象与认为自己已留给他人的印象 之间的差异。 二是进行印象建构。又可分为2个步骤:(1)选择要传达 的印象类型;(2)决定如何去做。

(二)印象管理的理论


1.符号相互作用论 库利和米德(C.H.Cooley & G.H.Mead)认为,个体与人之间 的相互交往中学会“采用他人的角色”来看待自己,不断的调 整自己的相位,塑造良好印象。 2.自我表现论 戈夫曼(E. Goffman)认为,社会交往类似于舞台表演。每一 人都按照一定的“脚本”来行动。 一个人在其他人面前出 现时,总试图获得社会赞同,以及想要控制社会交往的结果, 产生了印象管理。 3.情景认同论 亚历山大(C.N.Alexander)认为,每一个社会背景以及人际 交往的场合中,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 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叫情景认同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自己最为恰当的最为满意的 情景认同。

(二)印象形成一般规则

2.核心特性的作用 在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资料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 性便被称为核心特性。 社会心理学家们通过大量试验证明,核心特性在大多 数情况下对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阿希(S.E.Asch,1946)曾进行一次冷酷 (cold)——热情(warm)的印象形成的实验。

结构的驱使,在社会认知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在意识 层面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 但这一经验潜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 (如知觉、态度、判断和决策等),这一心理现象称 之为内隐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9/25/2012
8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 1.个体对“他人”及“自我”内隐认知的研究;

(一)印象形成的概述
1 印象形成的信息种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形成他人的印象总是源于一定 的信息,心理学家通常将这些信息分为两类:刻板 印象和个体信息。


(1)刻板印象的发生原理:在社会知觉的过程中, 常将一简单的图式或特质概推论到他人所属的群体。 换言之,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对他人进 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例如人 们一般把空姐印象与美丽、高薪这些特质联结。 (2)个体信息,指关于个人行为、人格特质、家庭 背景等方面的信息(李霞,2002)。

社会认知具有鲜明的特征: (1)社会性;

(2)沉积性;
(3)完形特性。

4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人们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由于认知资源的限制,而 面临的信息往往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复杂的。因 此个体需要用范畴化和图式等捷径策略来简化、结构 化知觉过程。

(一)印象形成的概述

2.印象形成的信息来源 (1)外表线索,包括性别、种族、外貌等等。 (2)社会特征,包括职业、家庭收入、家庭关系、 教育背景和权势等等。 (3)性格特征,包括个人的言谈举止、行为风格等 等。



(二)印象形成一般规则
1. 评价的中心性 奥斯古德(C.E.Osgood)等人运用语义分析法,以 纸笔形式进行,要求被试在若干个七等级的语义量表 上对某一人物、事物或概念(如汽车、邻居)进行评价, 以了解该事物或概念在各被评维度上的意义和强度。 印象评价中的语义空间(semantic space)的三个主 要维度:评价(evaluation)、 潜能(potency)、 行动(activ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