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知觉.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三)

社会心理学(三)

• 有关社会认同的观点
认同感是一种社会心理稳定感,具有群体性(即社群 性)。 1. 埃里克森:
一个成熟的心理认同的渐进发展是以人所属的团体为条件 的,团体的传统价值对个人的成长而言意义非常。
2.
米勒:
“指出认同的本质不但是‘心理’的,它也包含‘群体’ 的概念,是一项‘自我的延伸,是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 这是认同的核心”。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的概念: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它包括两 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知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 所有特征的认识集合,包括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 等的认识。包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 •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或消极的, 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请尽可能多地写出答案。
7. 麦克盖根:
认同是一种集体现象,而绝不仅是个别现象。它最频繁地 被从民族主义的方面考虑,指那些身处民族国家疆域之中的人们被 认为共同拥有的特征。
认同的基本特点:社会性、可塑造性和可共存性。
• 社会认同
广义:社会认同(狭义)、群体认同、文化 认同、民族认同等。 狭义:指“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 会期待趋于一致的倾向”,表现为三个层面:价 值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和角色认同。 1.价值认同
自尊及其测量
• (一)自尊的建构及其作用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 或消极的,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
⑴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⑵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⑶自己的内部标准
• 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 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 理想的自我:我们想成为的人,它激励我们 实现抱负。 • 应该的自我: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人, 它引导我们尽职、尽职、尽义务。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5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一)范畴化(categorize) 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自动地将之归到 某一类社会群体当中,可以有效的节省认知资源。

(二)图式(Schema) 基于个体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 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以及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

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 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 心状况,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
根据原因的性质,又可将原因归纳到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 这三个向度之中。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 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 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 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 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 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 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2.内隐自尊、内隐社会态度的研究;
3.人际交往中的内隐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 4.跨文化交流中的内隐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
9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VS 间接测量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使之很难通 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 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第4章社会动机第1节社会动机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

传统的个体心理学把个体理解为自然人、生理的人,即使在谈论人的动机问题时,也多半只从人的生理需要方面来谈论人的动机。

第2节需要、动机和个体的行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现象,一种主观意识。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

目的是个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推动个体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动机必有目的,而没有动机所引起的和维持的个体活动,也达不到目的。

可以出于不同动机而具有相同目的;也可以出于相同动机而去达到不同目的。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动机推动个体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失。

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动机的产生与对个体的影响都是个体之外的别人所看不见的,凡能见的只是个体的行为。

但动机与行为密切不可分,所以可据行为来追溯、窥察动机;而对某个个体的动机有相当认识之后,也可据以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

第3节动机的分类动机分类的标准按照四个方面来确定:(1)按照动机的性质来归类,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自然动机:也称为物质性动机,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引起的,以个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

社会动机: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社会动机比自然动机更重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基础的自然动机,其它几种为社会动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社会动机。

(2)按照动机的作用来归类,分为主导动机与一般动机。

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是主导动机,也可叫优势动机,它对个体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其它对个体行为不起支配作用的动机为一般动机,也称辅助动机,或非主导动机。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般来说,我们先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对其形成第一印象,然后再收 集相关的信息,并经过整合形成整体印象。当然,我们的认知过程不可 能完全准确,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真诚 A>B
注:括号中为权重
(四)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途径或线索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 态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进行,这些就构成了社 会知觉的基本途径。
2、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
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 “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口是心非”。不仅听他说什么,更重要是看他做什 么,如何做?
3、 行为
Jones 与 Davis ( 1965 ) 相 应 推 论 理 论 (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 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品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相应推论的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 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越能对人做出 本质归因。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好人=好的行为 坏人=坏的行为

考研社会心理学之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_毙考题

考研社会心理学之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_毙考题

考研社会心理学之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我们学过哲学,都知道意识分为两种,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客观存在也分为两种,物质以及社会存在。

作为一个人,我们也分自然意义上的社会意义上的。

由此可见,不同的社会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心理。

这部分内容很庞杂,2017考研心理学的考生要重点记忆。

社会心理(二)1.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1)社会知觉的含义:个体对他人、群体、自己以及对他人行为原因的知觉。

(2)印象形成:①印象形成的含义。

②印象形成中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慈悲效应,又称正性偏差;刻板印象。

③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阿希,通过印象实验)。

(3)社会知觉的图示:图示又称基模,是组织信息的方式,帮助人们认知世界和解释世界。

泰勒和克劳克区分了四种图示,即人的图示、自我图示、角色图示和社会事件图示。

(4)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①认知启发: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易得性启发);调整性(锚定性)启发。

②投射作用。

③情感卷入。

④内隐人格理论(门外汉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一套关乎人格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达出来,甚至个人意识不到。

伯曼等人又把这种理论称作相关偏见。

⑤情绪的泛化。

(5)社会判断的含义:个人对社会性质的自我主观意识,也可以指社会舆论对某人、某事的评论,具有实践性、预见性、稳定性。

(6)社会判断理论:谢里夫和霍夫兰德认为,人们在对它物进行判断时,如果他们自己已经持有某种判断的参照标准,那么在实际的判断过程中,被判断的事物与参照标准相差越大,则人们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比实际上相差得更大,即对比效应,如逃课人和摔婴儿的人相比,会得出逃课的人不坏的结论;若被判断的事物与参照标准比较相似,则人们会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更加相似的,即同化效应。

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

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

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社会知觉是人们对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感知与理解。

它是人类与社会互动的基础,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动机、情感和态度。

社会知觉涉及感知、推理和判断等认知过程,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社会知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当我们走在人群中时,我们会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动作和语言交流,从中获得关于他们内心状态和意图的信息。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以推断他们的目标、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知觉也影响着我们对他人进行评价,形成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和观点。

社会知觉的过程是复杂的,涉及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

首先,我们的感知系统会捕捉到他人的外部刺激,包括面部表情、语言语调和身体语言。

这些刺激被传递到大脑的感知中枢,然后进行整合和解码。

大脑会自动识别出一些基本的情绪信号,如愤怒、喜悦和恐惧,并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

然后,推理过程介入社会知觉的形成。

推理是基于刺激和上下文信息进行逻辑分析的过程,它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和意图。

通过推理,我们可以尝试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某些内部特质或外部情境。

例如,如果我们朋友生气了,我们可能会猜测他生气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或感到被忽视了。

推理有助于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并且在互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除了感知和推理,社会知觉也依赖于我们的社会经验和文化背景。

我们在社会环境中的经历和观察,以及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会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解读。

不同文化对于情绪的表达和展示也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对于他人情绪和意图的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

同时,社会知觉也受到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

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自我中心偏差的影响,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与自己相关,忽视其他可能的解释。

此外,人们的第一印象也往往会对后续对于他人的认知产生持久影响。

社会知觉的理解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社会知觉问题也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内容提要】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人需要认识、了解自己,也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认识、理解他人;人会对他人形成印象,人会根据自己对他人的理解对他人作出判断,同时,人也需要管理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本章介绍了社会知觉的内涵和印象形成的规则,探讨了知觉他人和知觉自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社会知觉中容易产生的偏差;本章还讨论了社会认知的过程和认知启发,并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本章探讨了印象管理的概念、策略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知觉的概念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法则。

2.理解知觉他人的过程以及自我知觉理论。

3.了解社会知觉的主要偏差。

4.掌握社会推理的步骤以及三种认知启发。

5.了解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6.理解印象管理的作用和策略。

【关键词】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理论图式社会知觉偏差认知启发内隐社会认知印象管理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不但要认识、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及特征,以便对其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而且还要考察自己的心理特质、动机、态度和情感等,驾驭自己给人的印象,以便较好地与人交往。

为此,个体必须广泛地去搜集关于他人及自己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判断和解释。

这就涉及社会知觉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一、社会知觉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研究的知觉大多是物知觉或一般知觉,即对于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知觉,而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知觉,下面我们将从社会知觉的含义、特征及影响因素三方面来阐述。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信息,属于非社会性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属于社会性信息。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

案例:香味:正在消失的非语言线索?——香水的销量虽 然没有爆跌,但是正在稳步下降。
华尔街日报,1998年12月27日——Ari Kopelman 的总经理在拜访朋友时 经常设法看一看主人的卧室。在一个又一个的化妆台上,他看到一大堆 用了半瓶的香水堆积着。“每个女人一定都积压了能用157年的香水。 Kopelman先生说。

让被试判断此人是 否慷慨、幽默,结 果如下
慷慨 第一组 90%
幽默 77%
第二组 10% 75%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
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 如果事先提醒被试避免作出草率判断,并告知他们要考
虑到全部有用信息,首因效应就可以减弱。 近因效应就会发生,我们就可能注意对方的“现在”表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任何社会知觉都由自我知觉开始, 都有自我知觉的参与过程。
所谓的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知觉的内容 主要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 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 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人们称它为嗅觉器官的转变。如今,女人们走在走廊上,上班和外出吃 饭,香水的香味少多了。亚特兰大一位31岁的叫Mary Collins的市场主 管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香水和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香水工业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那时作战回来的Ggs为他的情人带来 了经典的Chanel 5。随后昂贵的香水成了梳妆台上必备之物。香水工业 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60亿(美元)的盛况。但它的发展在90年代初慢 了下来。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以每年2%到4%的速度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一)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二)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三)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智力(聪慧 vs 笨拙)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 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 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 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 Fishbein ,1964 )。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 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个人属性 对个人的知觉 个人状态 团体属性 对团体的知觉 团体状态 身体特征:容貌、体形、年龄 心理特质:能力、人格 生理状态:疲劳、饥饿、觉醒水平 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向 表现行为:动作、姿势 部分特性:成员资格、人际关系、角色 全体特性:规范、领导、团体特性 团体气氛、士气、活动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主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
硬币实验 布鲁纳(Burner et al.,1974)
社会心理学
社会知觉
本章要点
*社会知觉的概念
*印象的形成过程 *中心品质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预言自动实现
*认知启发
*印象管理 *情境同一性 *自我监控理论 *内隐社会认知
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
材料:一套大小不同的硬币;一套硬纸片,大小形状和硬币相对应。 对象:30个贫富不同家庭的孩子。 程序:将材料投射在银幕上,孩子依次观看,之后移去刺激物,让孩 子画出看到的东西。 结果:孩子们画出来的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大小较为一致,但所画 的硬币圆形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印象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 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 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 的结果。
印象形成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特征
真诚
A
+3 (3) +3 (2) +2 (4)
特征
理解
B
+3 (1) +1 (3) 0 (3)
a. 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
b. 平均模式(特征强度)
A: +5÷4=1.25 B: +4÷2=2
热情
自信
A<B
聪慧
多嘴
c. 加权平均模式(特征重要性)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二)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有研究者提出了社会关系模型(social relations model)( Kenny & Voie, 1984;Kenny & Albright, 1987),它强调,要增强认知准确性,评价行为的标准要 考虑三方面因素: 一是认知者的评价标准;
(一)对他人情绪的知觉 研究发现(Krech, 1974),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 势是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线索被 称为表情线索(expression cues)。 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 其二,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 的情绪表达;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 言语中声调、快慢、音色随情绪产生的变化。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 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 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 境的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 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 等;社会知觉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
2、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 则更关注人。 3、社会知觉 vs 印象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 先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 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 行平均计算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 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 体印象。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Kelley,1950) 。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多嘴 B>A
注:括号中为权重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 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 展变化:
四、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社会知觉实验。
(二)认知者本身的心理特点
1、个体的原有经验。 2、个体的价值观念。 3、个体自身的情感状态。 4、各种各样的认知偏见。
(三)认知的情境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