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与耶鲁公开课,谁把我们带进中国?

合集下载

北师大沈立博士演讲——从美国的在家教育看中国经典教育发展

北师大沈立博士演讲——从美国的在家教育看中国经典教育发展

博主:2007年左右,我去长沙,惦记在娄底坚持不懈从事私塾教育的贺益德老师,所以抽空去看看他以及他的学生们,已经不记得具体时间了。

到了贺老师那里已经是傍晚,本想随便聊聊天就走。

贺老师很会抓紧机会,非要我做个讲座。

我什么也没有准备,电脑等东西都没带。

贺老师场子都准备好了,学生老师四五十人,齐刷刷地坐着鼓掌,我只能上场随口而说。

正好那段时间正在研究美国的在家上学、在家教育、家庭学校,所以临时定了个题目《从美国的在家教育看中国经典教育发展》。

因为不知道讲什么,时间匆促,来不及写提纲与思路,只能随即应变。

我拿起粉笔,不断作“板书”,利用写板书短暂的“数十秒”时间来构思内容的结果顺序。

所以,有网友说有的地方有逻辑不够周全,说法不够到位,那时当然的,因为这是即席演讲,无稿的即兴之作。

不过,整理者在文中详细记录了我的中英文板书,也记录了我与在座听者的互动,我做鞠躬状,听众的大笑等,使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如临现场。

后来我就走了。

贺老师他们还做详细记录,把我的临时讲座整理成文字发到网络上,可能这是我最早一篇被传到网络的文章了,也是被转帖与传阅最多的文字之一。

因为太早,在我开博之前就有,所以我今日要转帖我自己的文字。

分享的好处就是,即使是你自己的资料,你没有,网上有,等于自己拥有。

乐活2012年3月2日从美国的在家教育看中国经典教育发展--北师大沈立博士的演讲首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也是一个经典教育的学生,只不过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在这里,应贺(益德)老师的要求,给大家讲述一下我对教育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的体会。

我们今天的时间大约有四十分钟,我临时想了一个题目,叫“从美国在家教育看中国经典教育发展”。

因为,很可能大家觉得我们在读经典,只有在中国才有,但是在美国也有,所以作为文化人,我们是想给大家另外一个角度,因为我们大家都在讲“国际化”,而我们“经典教育”呢也要国际化。

为了便于大家准确的理解,(板书:homeschooling,在家学习;homeeducation,在家教育;Growing without school,无校成长;)为了便于各位记住并且在你们以后的学习、教育过程当中进一步的去进行研究,我在这里举三个英文词,你们都可以知道,你们在做的这个教育,在美国,在世界教育领域当中它的确切的名称和定位是什么。

哈佛需要中国,中国需要哈佛

哈佛需要中国,中国需要哈佛
哈佛需要中国, 中国需要哈佛
哈佛大学是中国融入国际主流社会 高端人群的可用桥梁 ; 肯尼迪政府学院已搭建的平
台等待中国官员发出声音。 哈佛大学的研 究成果需要中国的佐证。
文 王惠
肯尼迪政府学院是哈佛大学最年轻, 也是
占地面积最小的学院 墨 i 个哈佛家族的小兄弟因
培非一批又一批政浩精英而著称. 其不 间断地
国际社会沟通的能力 为此。 近年来我一直坚持学习英语 幸运的是, 去年lf 在中蛆部的安排下, o t 拽到外交学院
口集合乘校车去学 校注戢 来自五大洲、 备静肤色. 互不相谤 的同学用各种口音的英语互致问候。 介绍 自己的时候 , 我还 以为进了联合国, 非常 奋。
开班仪式上. 负责 ̄il 目的托马斯教授说:“ / 项 虽然你
要的是,当我将这些内容梳 理、 箍合后, 发现肯尼迪政府学 院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领导者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 能 力, 也教给了我们构建领导者必备知识结构和能 力结构的方

交流, 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发展和进 消除其对中国的误 解。
和我一起参加 培训的一些萁他国家的学员对中国的高速发 展有不简盼香法: 一天 一位阿联酋的学员拿起拽的照相机 问我:“ 这是你们中国人仿造的吗? ”我对他说 :“ 如果你会
的梦想。 不仅为了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 更多的是
因为在长期的对外宣传工作中. 尤其是筹备和举 办奥运会期i 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媒体的沟通引 曰, 发了我很多思考, 也产生卜 些困惑。 哈佛大学肯 尼迪政府学院 从某种角度讲是世界政治风云能
策搛地, 他们的教学 理念直接作用于美国和 其地国家政府. 比如, 著名教授约瑟夫 ・ 袭提出的 软实力 理论对各国领导 人的执政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一直期盼着 0 哈佛去与肯 尼迪政府学院的教授、 学者深入沟通, 了解其 软实力” 理论 的实质, 研究其巳经形成的政府公关策略. 掌握高水平的与

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我与中国梦(4)_演讲稿.doc

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我与中国梦(4)_演讲稿.doc

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我与中国梦(4)_演讲稿在过去的30年里头,你们是否注意到了,与一个又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紧密相关的中国梦。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在过去这30年的时间里头,让个人的命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一个边远小城市的孩子,一个绝望中的孩子,今天有机会在耶鲁跟各位同学交流,当然也包括很多老师和教授。

中国经历了这30年,有无数个这样的家庭。

他们的爷爷奶奶依然守侯在土地上,仅有微薄的收入,千辛万苦。

他们的父亲母亲,已经离开了农村,通过考大学,在城市里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而这个家庭的孙子孙女也许此刻就在美国留学,三代人,就像经历了三个时代。

但是在中国,你随时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

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现场的很多个中国留学生,他们的家庭也许就是这样。

对么?那么,在我们去观察中国的时候,也许你经常关注的是”主义”、”社会主义”或其他庞大的政治词汇,或许该换一个视角去看13亿个非常普通的中国人。

他们并没有宏大的梦想、改变命运的那种冲动,依然善良的性格和勤奋的那种品质。

今天的中国是由刚才的这些词汇构成。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头,中国人看美国,似乎在用望远镜看。

美国所有的美好的东西,都被这个望远镜给放大了。

经常有人说美国怎么怎么样,美国怎么怎么样,你看我们这儿什么时候能这样。

在过去的好多年里头,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在看中国。

但是,我猜测可能拿反了。

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缩小了的、错误不断的、有众多问题的一个中国。

他们忽视了13亿非常普通的中国人,改变命运的这种冲动和欲望,使这个国家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但是,我也一直有一个梦想:为什么要用望远镜来看彼此?我相信现场在座的很多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最真实的美国,用自己的耳朵去了解最真实的来自美国人内心的想法。

无论再用什么样的文字也很难再改变他们对美国的看法。

因为,这来自他们内心的感受。

当然我也希望非常多的美国人,有机会去看看中国,而不是在媒体当中去看中国。

哈佛与耶鲁公开课,谁把我们带进中国

哈佛与耶鲁公开课,谁把我们带进中国

哈佛与耶鲁公开课,谁把我们带进中国?《都市·翻阅日历》2010008期作者/本文总字数:2319字口吴墨哈佛大学的Michael Sandel教授走上讲台,向台下的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一辆无轨电车的司机,你的电车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疾驰,在铁轨末端,你发现有五个工人在铁轨上工作,但电车的刹车失灵了,如果撞向这5个工人,他们必死无疑。

不过,你突然发现,在右边一个分叉道的尽头只有一个工人在那里工作,你的方向盘没有失灵,你可以让电车转到那条分叉轨道上,撞死一个工人却因此救另外5个人。

现在,我们该怎么做才对?当学生们几乎都认为应该撞死那一个工人的时候,Michael Sandel教授提出了第二个假设:假设你是站在桥上的旁观者,电车马上就会撞死5个人,你旁边恰好有一个大胖子,你如果把胖子推下去,能阻挡住列车,你要不要把胖子扔下去?接下来,Michael Sandel教授还继续假设了一系列类似的道德困境,台下的学生,包括电脑前的中国网民,也都听得如醉如痴。

Michael Sandel教授讲授的题目是《谋杀的道德侧面》,这是哈佛的公开课之一。

在今年上半年,这个视频曾经是开心网上最为热门的转贴。

今年暑假,不少中国网民都在网上寻找类似的课程,为自己“充电”。

为这些课程提供中文字幕的,是国内网络上知名的几个字幕组。

走红网络的美国高校公开课打开著名的下载网站Verycd,你会发现首页的推荐视频中,除了《妙探双姝》(第一季)《重生男人》一类的美剧与电影,也悄悄出现了《耶鲁大学开放课程:1871年后的法国》《耶鲁大学开放课程:生物医学工程探索》等内容。

在Google和baidu的热门搜索关键词中,“耶鲁公开课”“哈佛公开课”等词汇,也非常热门。

如果说,Michael Sandel教授的公开课走红开心网的时候,公开课的宇幕翻译还处于零星的阶段,目前的公开课字幕翻译,则已经如火如荼了。

从今年五六月份开始,美国知名高校的公开课已经成为中国网络上新的流行。

小学语文作文素材走上哈佛毕业典礼讲台的中国学生_通用版-word文档

小学语文作文素材走上哈佛毕业典礼讲台的中国学生_通用版-word文档

走上哈佛毕业典礼讲台的中国学生何江,1988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一农民家庭。

他一步步从宁乡一中,到中国科技大学,再到哈佛大学。

日前,他从成千上万哈佛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作为研究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这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首次站上哈佛毕业典礼的演讲台。

在毕业典礼上代表学生发言,一直被认为是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每年毕业典礼上,校方会从全校数万名毕业生中各选出一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毕业生发言。

在毕业演讲中,何江讲述了一个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进而推及到自己在哈佛大学所切身体会到的先进科技知识,他说道,“作为一名科学家,积极地将我们所会的知识传递给那些急需这些知识的人是多么地重要”。

“改变世界可以非常简单。

”在演讲的最后,何江说,“改变世界也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科技知识更加均衡地分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而我们也能够一起奋斗将此目标变成现实。

”“现在乡村逐渐流行读书无用论,认为寒门很难再出贵子。

这样的观点让我觉得挺无奈的。

”何江说,“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能够把一个人从一个世界带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

我希望我的成长经历,能给那些还在路上的农村学生一点鼓励,让他们看到坚持的希望。

”教育改变人生的轨迹,何江哈佛演讲给我们的启示:1.善待梦想。

对于孩子的“梦话”不要打击,要鼓励。

2.知识依然可以改变命运。

少些抱怨,多谢感恩,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

3.成绩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要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多参加社会活动。

4.给孩子爱的教育。

在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通常性格更健全,懂得与人分享快乐。

5.培养孩子脚踏实地的精神。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6.面对恐惧的事情,勇敢迈出第一步。

“万事开头难”,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近年哈佛耶鲁录取的学生案例介绍(原创)

近年哈佛耶鲁录取的学生案例介绍(原创)

近年来哈佛耶鲁录取学生部分收录李哲远他是我市第一位考取世界综合排名前三强大学的应届毕业生。

李哲远的身影还将出现在明年1月于伦敦举行的全球青年峰会上,他将是此届峰会上惟一的中国青年。

身为高三理科重点班化学课代表的李哲远,入选全球青年峰会并非偶然,他丰富的社会活动经历在中学生中极为罕见。

在校园里,李哲远身兼数职:学生会社团活动部副部长、校模拟联合国协会创始人、校旅游会会长等。

在校外,李远哲除了创办与艾滋病防控、残疾人有关的民间社团,还致力于环保及发明创新。

他历时数年,收集了福建、上海等地的水质样本,并于去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与北京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行知之旅”生态科考队。

今年,他设计的软水器和前端预处理器成功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全球青年峰会由世界各国60名16岁-19岁的优秀青年参加,每年一次。

今年在众多候选人中,英国驻华大使馆最终选定李哲远为中国优秀青年惟一代表,并给予全资赞助。

据悉,该峰会还将推荐6名青年代表出席明年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李哲远已获得英国大使馆重点推荐。

李哲远的主要社会活动简介1. 厦门外国语学校模拟联合国协会创始人、主席参加2007首届复旦大学国际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获主席团特别代表奖;参加2007外交学院全国大中学生北京模拟联合国大会;参加2008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获最佳代表奖、最佳区域合作奖。

2. China Endless Help & Everlasting Care(EHEC)(中文名:永爱抗艾关孤学生组织)的创始人、主负责人该组织致力于帮助中国的艾滋孤儿,尤其是安徽省阜阳地区的艾滋孤儿,以及向公众普及防艾知识。

3. 中国厦门心舞盲人影音俱乐部(Heart-dance)创始人、总部长主要活动是每月1-2次为厦门地区盲人朋友同步解说电影。

4. 高中生“水专家”2007年,参加央视与北京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行知之旅?中国北——秘境大穿越”蒙古国恐龙坟场及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生态调查科学考察队的选拔活动,入选了行知之旅科考队,成为全国一万多名报名学生中入选的4名青年科考队员之一,赢得了去贝加尔湖勘测水质的机会。

白岩松耶鲁大学演讲中英对照

白岩松耶鲁大学演讲中英对照

《我的故事和背后的中国梦》过去的二十年,中国一直在跟美国的三任总统打交道,可是今天到了耶鲁我才明白,其实他只跟一所学校打交道。

可是透过这三位总统我也明白了,耶鲁大学的毕业生的水准也并非很平均。

接下来就进入咱们那个主题,或许要起个题目的话应该叫《我的故事和背后的中国梦》。

我要讲五个年份,第一要讲的年份是1968年。

那一年我诞生了。

可是那一年世界超级乱,在法国有它的那个,庞大的街头的骚乱,在美国也有,然后美国的总统肯尼迪遇刺了,可是的确这一切的缘故都与我无关。

可是那一年咱们更应该记住的是马丁路德金先生遇刺,尽管那一年他倒下了,可是“我有一个妄图”的这句话却真正地站了起来,不仅在美国站起来,在全世界站起来。

可是那时很遗憾,不单单是我,几乎很多的中国人并非明白那个妄图,因为那时中国人,每一个个人很难说拥有自己的妄图。

中国与美国的距离超级遥远,不亚于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可是我并非关切这一切,我只关系我是不是能够吃饱。

很显然,我的诞生超级不是时候,不仅关于那时的中国来讲,关于世界来讲,似乎都有些问题。

1978年,十年以后。

我十岁,我仍然生活在我诞生的时候,那个只有二十万人的超级超级小的城市里。

它离北京的距离有两千千米,它要想了解北京出的报纸的话,要在三天以后才能看见,因此关于咱们来讲,是不存在新闻那个说法。

那一年我的爷爷归天了,而在两年前的时候我的父亲归天了,因此只剩下我母亲一个人要抚育咱们哥俩,她一个月的工资不到十美元。

因此即便十岁了,妄图那个词对我来讲,仍然是一个超级陌生的辞汇,我从来可不能去想它。

我看不到那个家庭的希望,只是会感觉,那个时候的每一个冬季都很严寒,因为我所生活的那个城市离苏联更近。

可是就在我看不到希望的1978年的时候,不管是中国那个国家,还有中国与美国这两个国家之间,发生了超级庞大的转变,那是一个咱们在座的所有人,今天都该记住的年份。

外国留学生与中国的故事

外国留学生与中国的故事

外国留学生与中国的故事外国留学生与中国的故事是一个令人动容的主题,涉及到跨文化交流、友谊和学术合作的方方面面。

数以万计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与中国人建立深厚的关系,并共同经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第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关于麦克斯。

麦克斯是来自美国的一位优秀留学生,他选择到中国学习中文。

起初,语言的障碍使他感到无助和沮丧。

然而,通过与中国同学的交流和努力学习,麦克斯逐渐取得了进步。

不仅如此,他还结识了一位中国朋友李明,两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他们一起探索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美食,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这个故事展示了留学生和中国人之间建立真诚友谊的力量,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接纳并帮助来华留学生融入当地文化。

另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涉及玛丽亚,来自巴西的一位留学生。

她来到中国攻读艺术专业,并深深爱上了中国的传统艺术。

玛丽亚在中国的学习期间,与一位中国传统艺术大师结缘。

大师悉心教导她中国的绘画技巧和哲学思想,培养了她对艺术的热爱和才华。

在留学期满后,玛丽亚回到巴西,将所学在中国的艺术技巧和文化传统带回自己的国家,并在当地展开了一系列关于中国艺术的推广活动。

这个故事展示了跨文化学习对于留学生个人成长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最后一个故事涉及到中国的教育合作项目。

许多国家与中国合作开设了联合学位项目,吸引了一流的外国留学生前来深造。

这些项目为留学生提供了机会,在中国获得国际认可的学位。

如此一来,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获得了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

通过这些合作项目,外国留学生们有机会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建立长期友谊。

这个故事展示了教育合作的重要性,它不仅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而且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外国留学生与中国的故事饱含着友谊、互相理解和合作的精神。

这些故事证明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示了来华留学生与中国人之间所建立的特殊关系。

通过这些故事的分享与传播,我们可以进一步促进国际间的友谊和合作,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佛与耶鲁公开课,谁把我们带进中国?
《都市·翻阅日历》2010008期作者/本文总字数:2319字
口吴墨
哈佛大学的Michael Sandel教授走上讲台,向台下的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
假设你是一辆无轨电车的司机,你的电车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疾驰,在铁轨末端,你发现有五个工人在铁轨上工作,但电车的刹车失灵了,如果撞向这5个工人,他们必死无疑。

不过,你突然发现,在右边一个分叉道的尽头只有一个工人在那里工作,你的方向盘没有失灵,你可以让电车转到那条分叉轨道上,撞死一个工人却因此救另外5个人。

现在,我们该怎么做才对?
当学生们几乎都认为应该撞死那一个工人的时候,Michael Sandel教授提出了第二个假设:假设你是站在桥上的旁观者,电车马上就会撞死5个人,你旁边恰好有一个大胖子,你如果把胖子推下去,能阻挡住列车,你要不要把胖子扔下去?
接下来,Michael Sandel教授还继续假设了一系列类似的道德困境,台下的学生,包括电脑前的中国网民,也都听得如醉如痴。

Michael Sandel教授讲授的题目是《谋杀的道德侧面》,这是哈佛的公开课之一。

在今年上半年,这个视频曾经是开心网上最为热门的转贴。

今年暑假,不少中国网民都在网上寻找类似的课程,为自己“充电”。

为这些课程提供中文字幕的,是国内网络上知名的几个字幕组。

走红网络的美国高校公开课打开著名的下载网站Verycd,你会发现首页的推荐视频中,除了《妙探双姝》(第一季)《重生男人》一类的美剧与电影,也悄悄出现了《耶鲁大学开放课程:1871年后的法国》《耶鲁大学开放课程:生物医学工程探索》等内容。

在Google和baidu的热门搜索关键词中,“耶鲁公开课”“哈佛公开课”等词汇,也非常热门。

如果说,Michael Sandel教授的公开课走红开心网的时候,公开课的宇幕翻译还处于零星的阶段,目前的公开课字幕翻译,则已经如火如荼了。

从今年五六月份开始,美国知名高校的公开课已经成为中国网络上新的流行。

据一些字幕组的统计,有的课程在一天之内下载量就能突破一万次。

网民caoxg就兴奋地评价:“耶鲁大学开放视频课程!再也不要抱怨你所在的大学老师有多烂,教材有多烂了,世界一流的大学课程已经在你面前!是全中文的字幕了!”
公开课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心理学、金融学、欧洲文明、希腊历史、物理学、博弈论等课程。

除了这些很正统的教学内容,也有一些具体而另类的课程,在一个大教室里,一个穿着牛仔裤、蹬着球鞋的大胡子教授,盘腿坐在教室第一排的桌子上,和学生们侃侃而谈,这位教授所讲的课程,名为“死亡”。

能够“零距离”接触到一流大学的公开课,对于求知欲旺盛的网民来说,绝对是求之不得的幸事。

追捧耶鲁公开课的网友留言感谢的时候,都用上了“神一样的字幕组,神一样的耶鲁大学”一类的语句。

字幕组的暑期“兼职”
在Michael Sandel教授的视频中,有一段常常为人们忽视的文字,“翻译:scwindarea、白露为霜、小金鱼、pslmz,字幕校对&压制:ssjmz@TLF”。

其中列出来的几个人,就是我们看美剧时常常遇到的字幕组成员。

其中的TLF,也是当前比较活跃的字幕组之一,他们为美剧、电影配上中文字幕,让外语不再是中国网民的障碍。

一到暑期,《豪斯医生》《生活大爆炸》《犯罪心理》等美剧都进入休息期,字幕组当然也进入了业务淡季,于是,翻译哈佛与耶鲁这种名校的公共课,就成了一个兼职。

在翻译耶鲁公开课的字幕组中,最著名的是“YYets(人人影视)”字幕组。

他们听译中文字幕的第一个课程,就是前面提到的由舍里·卡根教授主讲的“死亡”。

据说,“人人影视”开始翻译公开课,也是应网友的要求。

在“人人影视”字幕组的结构分工中,除了美剧组、电影组、纪录片组之外,还有一个名为“课程组”的部门,负责的正是公开课的字幕翻译。

此外,“人人影视”也专门抽出一个服务器,用于各种课程的下载。

“人人影视”字幕组的课程组总监方斯介绍:“我们的翻译队伍共有160名成员,主要由在读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组成,有的甚至来自海外,他们均在哲学、心理学、金融学等领域有所专长,并且乐于分享、渴望新知。

我们也会根据新开课程的需要吸收新鲜血液”。

公开课火爆的背后
耶鲁与哈佛公开课程在网络上走红并不奇怪。

在中国互联网上,任何挑战语言障碍的努力都会得到大家的赞扬,也会在短期内迅速拥有大量粉丝。

最近两年,有一家名为“译言网”的网站在快速成长,“译言”所做的,就是把国外刊物的材料翻译成中文,让中国网民“零距离”接触国外媒体的某些报道。

“译言网”的大部分译者并不是网站聘请的工作人员,而是志愿者,他们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从国外网站上精选文章,或者从别人推荐的英文文章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翻译后贴到网上。

与“译言网”类似的是一个名为“每日小抄”的小网站,也是通过翻译国外的信息,在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

中国的英语教育一直到现在都不算成功,语言始终是大部分中国网民接触国外资料的最大障碍。

所以,任何突破语言障碍的努力,都是令人欣慰的。

小小的中文字幕,就拉近了中国学生、教师、学者和国外课程之间的距离,也让中国的网民离世界更近。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人人影视”字幕组的梁良就曾经回应:“居然得到如此多的好评和推崇,做字幕组这么多年,真的没有得到过如此多的赞美与肯定。

真的很感动,同时也坚定了我们长期做下去的决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