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验不一定是好事_哲理故事
知道得多未必是好事,危险说不定就降临

知道得多未必是好事,危险说不定就降临职场不是游乐场,不是你想疯就疯的地方;职场不是记者站,不是你知道得越多越好的地方。
相反,有时候你知道得太多,危险也就降临了。
下面这个案例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阿枫的表妹莲莲是某文化公司的部门主管。
她的女上司是一个海归,能力超强,可就是性格古怪,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飙,一不高兴就说“getout”,变脸比变天还要快,让人不好亲近。
女上司已经30多岁了,是地地道道的“剩女”,她对部下的要求严格得近乎苛刻。
有一次,莲莲的工作出了点纰漏,她就把莲莲叫到办公室臭骂一顿。
气得莲莲都想辞职不干了,可是莲莲又想,这个工作得来不易,而且还是高薪,所以只好忍气吞声。
私底下,莲莲就叫女上司为老巫婆。
可时隔不久,莲莲和女上司竟然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私下交往甚密。
原来有一次,莲莲和女上司一起出差,女上司突然感冒发烧,而且特别严重。
当时已经是晚上12点多了,莲莲赶紧爬起来去外面东奔西跑找了个药店买回了退烧药,给她吃了后,还帮她搓脑袋,就这样悉心照顾了她一夜。
通过这次经历,女上司对她的态度简直有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再也不对她发飙了,下班还主动约她一起吃饭和喝咖啡。
不仅如此,还常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她听。
莲莲非常感动,就这样,两个人成了知心好朋友。
那段时间,大概是莲莲进入职场后最快活的日子。
阿枫是做人事工作的,所以深知职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危险性,见到莲莲和女上司走得这么近,就提醒她以后要注意跟女上司保持一定的距离,工作归工作,但私底下不要走得太近。
莲莲本来就是大大咧咧的性格,并没有把阿枫的话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跟女上司走得很近,下了班照样相约一起去玩。
最近女上司心情很不好,有一次,莲莲被约一起去酒吧喝酒,女上司喝得一塌糊涂,还一边哭一边诉说着自己内心的痛苦,说自己现在正坚守着一份爱情,可是那个男人却迟迟不给她一个交代……莲莲没想到平时那么强悍的女上司竟然如此脆弱,那晚,她还意外地得知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就是女上司的男友竟然是现在公司的老板,可人家早就有了老婆的,原来,女上司成了地地道道的“小三”。
有时候成功来得太早、太容易,反而对我们不利

有时候成功来得太早、太容易,反而对我们不利一个真正强大的人生,能够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人生往往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而那些走了捷径的人生,则往往像是用散沙堆出来的城堡,看似宏伟壮丽。
但在面对风暴时却不堪一击,风吹即散并且难以复盘。
所以在面对人生中突然降临的成功时,不要太过于高兴,而是要谨慎些。
记住有些成功来得快,但去得也很快。
我的一个大学老师说过这样一个他身边的例子。
他大学时期有两位同宿舍的同学,甲同学家里都是公务员,乙同学家里则很普通。
甲同学毕业后,因为父母有关系,刚就职时便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刚入职不久便拿到了一份工作奖励金10万。
要知道那时候我大学老师毕业后的工资也就一个月100元。
乙同学当时也只找到一份很普通的工作,但乙同学工作很勤奋,没过几年便当上了主管。
后来在有一定积蓄后慢慢从事经商,最后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而虽然甲同学拥有更高的起点,由于资金很多,早些年投资也争了不少钱,但在后来的一场金融风暴中,彻底破产,之后也一蹶不振。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童星也是如此。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为什么有不少童星,到最后都走上了不归路?真正顶着童星的牌子,一直成功走到最后的很少。
因为他们一上来的起点就升的太高,他们的成功来得太早,以至于很多东西在他们这个年纪是承受不了的。
本身经历的太少,成功来得太容易的话,就很容易浮躁,很容易迷失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
人的这一生里,不同年龄段里,想法和心态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我们经历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的阅历越来越丰富。
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阅历后才能接受的,如果那些东西来得太早往往对我们弊大于利。
就比如成功,成功来得太早就像是我们站在孤立的台阶上,一旦遇到大风大雨,台阶一毁我们就跌入谷底,很难在上到这样的高度。
特别是当你到达一定的位置和高度,在让你重新开始,这样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经验的支持很可能就一蹶不振,难以再有起色。
所以人生之中有时候成功来得太容易,不要高兴的太早,要多点警惕,因为在人生的那个位置,一旦跌倒,要再爬起来就太难了。
遵从经验的利与弊作文

遵从经验的利与弊作文
遵从经验的利。
说到经验嘛,有时候真的得听老人言。
就好比你去陌生的城市,有地图在手,总会比乱闯来得顺利。
经验就像是那地图,帮你避开
坑坑洼洼,找到最快的路线。
有了经验,心里就有底了。
当你遇到棘手的问题,回想一下以
前怎么解决的,心里就有数了。
这不是说经验能帮你预测未来,但
至少能给你一些参考,让你不那么慌。
但话说回来,经验也有它的局限。
有时候,经验太多,反而会
把你捆得死死的,不敢尝试新的东西。
就像那些老一辈流传一句话,“别瞎折腾,按规矩来。
”可规矩也是人定的,有时候就得打破规矩,才能找到更好的路。
其实,经验这东西,好用是好用,但也不能全信。
因为时代在变,情况在变,过去的经验可能就不适用了。
所以,在听从经验的
同时,也得保持那么一点怀疑和好奇,这样才不会让经验束缚了自
己的手脚。
总之,经验这东西,用好了是宝,用不好就是枷锁。
关键是要懂得灵活运用,既要相信经验,又要敢于挑战经验,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哲理故事】经验失算

【哲理故事】经验失算
从前,有一个商人精明能干,经验丰富。
他在贸易上立足已经多年了,声名显赫,因为他总是能赚取顺利的利润。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这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经验失算的痛苦。
有一天,这位商人听说了一个远离中心城市的农村,那里的森林里有一种非常珍贵的灵芝,可以用来制作草药,使人长生不老。
商人想要把这些灵芝带回城里,以高价出售。
于是,他准备了一大批货物,装了几辆马车,前往那个农村。
当商人在森林里寻找灵芝的时候,他一直感觉自己非常熟悉这个行业,因为他在贸易上已经有很多年的经验了。
但在这个农村,他遇到了一个老农民,他告诉商人,那里的灵芝并不是实际价值那么高,而且市场上的需求很低,所以以商人的购买价格,可能无法盈利。
但商人并不相信老农民的话,他认为老农民缺乏商业经验。
他在这个农村购买了很多灵芝,并以高价购买了这些货物的运输服务,然后回到城里准备出售这些灵芝。
然而,商人很快发现他的决策是错误的。
他无法贩卖这些芝叶,因为市场上只有很少的人需要它们,而且他以高价购买,无法从中获利。
最终,商人面对失败,必须承受沉重的损失。
这位商人从这个经历中学到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即使你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商人,你也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当你进入新的市场。
因为一个人拥有很多贸易经验并不一定意味着他或她会成功。
每个市场都是独特的,需要不同的策略,如果你不了解市场的需求,你可能会受到损失。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即使我们在某一个领域拥有很多经验,我们也应该谨慎对待新认知的事物。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不断扩大我们的经验库,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获得最大收益。
凭老经验办事儿吃亏的例子

凭老经验办事儿吃亏的例子
《老经验办事儿吃亏》每个人都经历过老经验办事儿吃亏的情况。
老经验指的是一种惯用的做事方法,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提高效率,但是如果没有把握好,就有可能会遭受损失。
例如,有一位老板有一个古老的经验,他经常用低价的原料来降低成本。
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原料的质量可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结果就是产品质量不佳,销售不佳,反而造成了损失。
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个老板把公司的业务模式做得很简单,他们只做一件事情,而不去尝试新的业务模式。
但是随着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如果不灵活变通,就会损失市场。
有时候,老经验办事儿吃亏也可能发生在个人生活中。
例如,一个人惯把钱花在朋友身上,而不是把钱攒起来。
因此,当他有需要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积蓄来应付,最终还是吃亏。
总之,老经验办事儿吃亏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做事方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例如,我们应该养成节约的惯,不要盲目迷信老经验,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问题,从而避免吃亏。
容易做成的一定不是大事——舒生读《论语》第93

容易做成的一定不是大事——舒生读《论语》第93杨绛先生曾经给一个年轻读者回信说:“你最大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而又想得太多”。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除了读书太少外,最大的问题往往是想得太多而又做得太少。
罗胖曾经提出过一句响亮的口号,“成大事者不纠结”。
古往今来的成功者,的确都是执行力超强的行动派,想到一件事,就马上去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去修正问题,解决问题。
乔布斯在推出苹果手机前,人们对智能手机的前景并无信心,他没有想太多,坚持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在一次又一次的升级换代中得到弥补缺陷。
马云在创立阿里巴巴时,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嘲笑,人们压根不相信有互联网的存在,更不会相信有人真的去网上买东西。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听到什么道理,就要马上去实践。
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实践,唯恐又听到一条。
朱熹对于本章的注释是,“前所闻者既未及行,故恐复有所闻而行之不给也。
”就是说子路之所以害怕又听到新的知识或道理,是因为前面听到的知识或道理还没有来得及实践,并不是不想听到新的知识或道理,而是担心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践行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或道理。
这一句很生动,反映出子路好勇的急性子,听到一个道理,就急吼吼地要去做,在没做之前,生怕再听到一个道理。
没有去做,就很难受,急得团团转,子路的性格跃然纸上。
这里只说的“有闻”,至于听说了什么?原文没讲,或许是什么道理都这样,反映出他学习的方法。
李零说这段话和《先进》里面的“闻斯行诸”有关,即我听说了就可以干吗?孔子给他说的是,你的父兄都在,怎么可以听说了就干呢?劝他不要着急着干。
因为子路遇事容易急躁、冒进,所以孔子要“退之”,给他泼泼冷水。
在孔子的眼里,君子的特点应该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讷于言”是放在“敏于行”之前的。
这两条,最好都能做到,但孔子的学生,往往只占了一条。
他们当中,最受老师夸奖的,全是有道德涵养,老实巴交、踏踏实实的人。
比如颜回,老师讲话他从来不插嘴,回去以后慢慢琢磨,下足了功夫,所以子贡说他是闻一而知十,是个有思想、会学习,而有不张扬的人。
多多未必益善人生哲理散文

多多未必益善人生哲理散文多多未必益善人生哲理散文贪得无厌、多多益善,这是一般人的通病。
例如金钱越多越好、田产越多越好、房屋越多越好,无论什么东西,都是希望越多越好。
“多”有时候也不全然就好,“多”也会有多的毛病。
“多”之病,有四点:第一、多事为修养第一病:俗语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做人固然要见义勇为,要热心主动,但有时候不需要旁人插手去做、去管的'事,如果你硬要插上一脚,硬要去干涉、参与,这就是多事。
多事是修养之患,所以在佛教的丛林术语里,有所谓“油瓶倒了,不要你扶”,意思就是要你管好自己,不必多事,这就是最大的修行。
第二、多言为涉世第一病:一个人平时如果有事却不开口,固然会让人有“神仙难下手”之感,但是多话,常常也会惹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一场会议,不是你的身份可以发言的,或是一项决议案,不应该由你宣布,但是你多话,提前曝了光,反而坏了别人的事情,所以多言是涉世第一病。
第三、多聪为立心第一病:一般人莫不祈求聪明才智,但是也有人感叹“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苏东坡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我们不要以为聪明很好,聪明过了头,如果得不到别人的欣赏,往往会慨叹怀才不遇。
甚至很多自以为聪明的人,不肯放下身段,因此高不成低不就,心理上总不是很平衡。
所以太聪明也不一定是福气,憨厚、诚实,大智若愚,还是比较好生活。
第四、多费为养家第一病:勤可以补拙,俭可以却贫。
一个善于持家的主妇,一定要懂得节俭,要开源节流、量入为出,不可浪费。
例如平时用不到的东西,不要因为打折扣、大甩卖,就贪小便宜买了一大堆,买了没用也是浪费。
所谓“吃不穷,用不穷,算盘不到一世穷。
”不懂得节约,不善于算计,造成入不敷出,这都不是养家之道。
世间事,过犹不及,中道最好。
所以“多”的毛病,我们也应该引以为戒。
“多之病”有四点:第一、多事为修养第一病。
第二、多言为涉世第一病。
第三、多聪为立心第一病。
经验是好是坏作文

经验是好是坏作文经验,这玩意儿就像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妖精”。
有时候它能帮咱披荆斩棘,顺风顺水;可有时候呢,它又像个紧箍咒,把咱的思维困得死死的。
就说我前段时间学车的事儿吧。
我一直觉得自己还算有点小聪明,学个车能有多难?可真到了练车场,才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一开始,教练教我们怎么调整座椅、后视镜,怎么踩离合、刹车、油门,那一套套的流程和要点,听得我脑袋都大了。
但我心里想,不就是个操作流程嘛,记住就完事儿了。
这时候,我觉得经验就是个好东西,按照教练教的来,准没错。
可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我每次踩离合,不是踩得太猛导致车熄火,就是踩得不到位车速太快。
教练在旁边那是一顿吼:“你这离合控制得像抽风一样!”我心里那个委屈啊,我明明是按照经验来的呀。
后来练倒车入库,教练给我们讲了一堆点位和操作方法,什么看到某个线就打方向盘多少圈,什么车身与库角的距离要保持多少。
我一开始是严格按照教练说的做,嘿,还真能倒进去。
我心里暗自得意,觉得经验这东西太管用了。
但有一次,我练车的时候正好是傍晚,光线不太好。
按照平时的经验和点位操作,结果车居然压线了。
我当时就懵了,这经验咋不灵了呢?再后来,我发现一起学车的小伙伴们,每个人的操作习惯和对经验的理解都不太一样。
有个大哥,他个子高,座椅调得靠后,看点位的角度就和我不一样。
还有个妹子,手脚协调性不太好,她控制离合的方式也和教练教的有点出入,但人家也能顺利完成项目。
这时候我就在想,经验这东西,到底是好是坏呢?它确实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开始的方向,让我们少走弯路。
但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它,不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和创新,那它就可能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
就像考试的时候,老师会给我们讲很多解题的经验和方法。
但真正到了考场上,题目稍微一变,那些死记硬背的经验可能就不管用了。
我们得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才能应对各种情况。
又比如说做饭,按照菜谱的经验来做,大概率能做出一道不错的菜。
但如果想要有点创新,加点自己喜欢的调料或者改变一下烹饪方式,说不定能创造出一道独特的美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经验不一定是好事
有经验不一定是好事
秀才找到大师,告诉大师他一直在贩卖布匹,去年在邻县又开设了一个店面,售卖的布料质地很好,门面也在县里繁华地段,总之什么都和我们县里的其他店面差不多,可生意就是一直很冷清。
大师沉思片刻,带着他来到山脚下。
山脚下通向后山有两条路,一条路看上去荆棘不多,道路平实,而另一条则荆棘满地,几乎看不见路。
大师问秀才:“施主,这两条路只有一条通向后山,你看是哪条?”秀才认真观察了一下,略有所思地回答:“当然是路面平实的这条。
”“为什么呢?”大师问。
“这条路荆棘少,而且平整,那肯定是走的人多,走的人多了,那就说明这是通向后山的路啊。
”秀才胸有成竹地对大师说。
大师一笑,对秀才说:“施主,空口无凭,不如走走试试,到时候定会知道哪条路是通的。
”秀才一听,大师是在怀疑他的判断,那一定要证明给大师看。
于是,秀才选择了平整的这条路。
傍晚时分,秀才回来了,一脸茫然,对大师说:“大师,对不起,我判断错了,这条路是死路。
”大师轻笑不语。
“可为什么它如此平整呢?难道不是走的人多吗?”秀才又有些不解地问。
大师又是一笑,对秀才说:“你想想,如果你走另外一条路,走一遍就可以过去了,可现在走上了这条路,知道是死路以后还要返回来,来回走两遍,当然就把这条路踩得很平整了。
这就像你做生意,怎么做一定要思考好,不一定遵循老套路。
有时候,经验会失算,可能害死人。
”
秀才听后,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