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博物馆“妙手呈金” 讲述青铜器保护修复之路

合集下载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

浅谈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青铜文物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铜文物的保存状态往往并不理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修复技术来保护它们。

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包括清洗和除锈。

青铜文物经过长时间的暴露在空气中,表面往往会被氧化生成厚厚的铜绿,影响文物的观赏价值。

清洗是青铜文物保护修复的首要步骤。

清洗时,要选用合适的清洗剂,根据文物的材质和状况进行选择,以避免对文物造成损害。

除锈是清洗的一部分,常用的除锈方法有机械除锈、化学除锈和电解除锈等。

机械除锈主要是通过机械的力量去除铜绿等氧化物,一般用钢刷、刮刀等工具进行。

化学除锈则利用溶解锈蚀物质的酸碱性溶液来除去锈蚀层。

而电解除锈是通过电流的作用,以还原铜绿为金属铜,并清除其他杂质。

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还包括填补和固定。

青铜文物在长时间的使用和保存中,常常会出现损坏和缺失的情况,这时需要采取填补的方法来修复。

填补主要是通过选择与原材料相同或相似的材料,将缺失的部分补齐。

填补需要考虑到材料的相容性和颜色的相似性,以保持文物的整体性。

固定则是将损坏的部分与文物的其他部分连接起来,使其不再松动。

固定方法有采用结构性胶水、螺孔连接等。

在进行填补和固定时,要根据文物的状况和损坏程度,选取合适的修复技术。

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还包括防火防盗和环境保护。

青铜文物一直以来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文物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防火和防盗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

要采取合适的防火措施,保护文物免受火灾的侵害。

要加强安保措施,确保文物不被盗窃。

青铜文物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湿度、温度等。

应该采取措施来控制文物所处环境的湿度和温度,以防止文物的进一步腐蚀和损坏。

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恢复文物的原样,还可以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

保护青铜文物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历史的传承和人类文明的贡献。

只有通过科学的修复方法,才能让青铜文物焕发出它们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馆藏青铜器的保护修复

馆藏青铜器的保护修复

馆藏青铜器的保护修复
陈颢
【期刊名称】《云南化工》
【年(卷),期】2018(045)001
【摘要】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of four bronzes and the analysis of corrosion products,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llection of bronze rescue technology,For the future repair and protection work to provide further basis.%通过对4件青铜器的组成以及锈蚀产物的分析检测,探讨可行的馆藏青铜器抢救性保护技术,为以后进一步开展修复保护工作提供依据.【总页数】2页(P209-210)
【作者】陈颢
【作者单位】昆明市博物馆科技保护部,云南昆明 65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4
【相关文献】
1.古籍文献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研究r——以安徽博物馆馆藏古籍文献保护修复为例 [J], 张进进
2.行业性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实践与思考——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金湖牛皮礁出水古木舵藏品保护修复为例 [J], 亓玉国
3.浅谈青铜器保护修复理念——以一件青铜舫的保护修复为例 [J], 武鑫
4.古籍文献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研究——以安徽博物馆馆藏古籍文献保护修复为例
[J], 张进进
5.浅谈青铜器的矫形
——以焦作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的修复为例 [J], 刘鑫;刘佳旭;刘铸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肖岗:以匠心修复“鎏金岁月”

肖岗:以匠心修复“鎏金岁月”

肖岗:以匠心修复“鎏金岁月”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之友》 2018年第3期斑斑点点的青铜甁、金光闪闪的龙凤麒麟、黝黑精致的铁壶……在肖岗的博古架上陈列着他一手打造出的多样“古物”。

截至目前,肖岗已经复制、修复国家级展品60余件。

一些原本只能珍藏的国宝,因为他一丝不苟的匠心、精益求精的巧手而与大众“相见”。

肖岗说,鎏金简单说就是把金子打成金箔,打成金箔后剪碎,之后在坩埚里面加热,在快融化的时候加入水银,这样的话它就成了一个溶融的东西,然后趁热倒在冷水里边,这叫金汞剂,又叫金泥,把金泥涂在要鎏金的器物上面,涂上一层然后用炭火一烤,反复鎏几次就做成了鎏金器物。

作为传统鎏金古法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的肖岗,目前也是山西省唯一一位精通铜鎏金技法的专家。

经他之手修复的古代鎏金铜器,即便是用现代的技术检验,也很难发现修复的痕迹。

守护匠人之心出生于传统技艺世家的肖岗,从小就对“鎏金”耳濡目染。

咸丰元年,肖岗的祖先肖钰中举人后,由武汉江夏县迁到山西怀仁县任县长,子孙从此便在山西安居落户,也都各自学艺,小有所成。

1990年,肖岗在雁北地区文化艺术学校学习,在众多艺术门类中,他唯独对铜鎏金艺术特别偏好。

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怀仁县文物管理所,主要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一干就是26年。

1998年,肖岗被山西文物技术中心聘用,除了铜鎏金,他还有另一门绝技,那就是复古青铜器。

多年来,肖岗共修复有珍贵历史价值的青铜器七八十件。

2001年,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进修青铜修复技艺,师从北京“古铜张”一脉的贾文超。

在贾文超的严格教导下,他悟出了自己的一套修复青铜器的方法,学习了一年,就能复制“马踏飞燕”的实物。

文物修复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还需要情怀。

肖岗的修复技艺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肖岗在2002年,就参与了历史博物馆复制湖北曾侯乙墓出土铜鉴缶的工作,这种复制不仅是历史知识和美学的结合,传统工艺制作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更是耐心的考量。

肖岗细细研究了该物件的形制、结构、尺寸、花纹、锈色等特征,还多方请教前辈王赴朝老师和贾文超老师,经过深入研究、翻制模型、泥质蜡型、蜡模涂挂耐火涂料水玻璃和沙石英、熔铜浇注、器物表面做旧做锈等环节,终于历经半年多时间,成功制出惟妙惟肖的复制品。

武博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结项验收

武博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结项验收

2016年第3期武汉文博2016年8月4日,由湖北省文物局组织的“武汉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结项专家评审会”在武汉博物馆举行。

与会专家有故宫博物院李化元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潘路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铁付德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梁宏刚研究员、荆州文保中心吴顺清研究员、湖北省博物馆周松峦研究员等。

出席会议的还有湖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余萍处长及武汉博物馆刘庆平馆长、邓琰副馆长。

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实施情况汇报,考察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现场查验了保护修复情况,查看了保护修复档案资料,询问了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要技术环节的执行情况。

最后专家组对武汉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经一致讨论评估,形成如下验收意见:一、该项目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文物博函〔2014〕539号)批复的保护修复方案实施,完成了254件(套)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达到了预期目标;二、该项目管理规范,前期工作扎实,保护修复步骤合理,技术方法的应用可靠并具有针对性,保护修复效果良好;三、该项目验收资料齐全,档案资料完整。

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省文物局博物馆处余萍处长在专家提出验收意见后,进一步要求武汉博物馆做好已修复文物在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上的信息登录和修改工作,并为下一步的项目经费审计检查做准备。

2014年3月,武汉博物馆就一批亟待抢救性保护修复的青铜器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保护修复方案,5月,国家文物局审核通过并批复,6月,武博开始筹备项目启动工作,包括100平方米修复室的搭建以及设备工具材料的购置。

同年7月,武汉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启动。

该项目保护修复实施对象为武博馆藏的商周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共计254件(套)青铜文物。

项目聘请了原湖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胡家喜研究员作为首席指导,参与项目的保护修复人员主要为本馆及省内外各博物馆的青铜器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员,共计十余人。

项目实施期间,武博还多次邀请国内文物保护修复界的专家莅临指导工作,教授修复技术。

你必须知道的国宝 湖北省博物馆 青铜艺术精粹

你必须知道的国宝  湖北省博物馆  青铜艺术精粹

你必须知道的国宝湖北省博物馆青铜艺术精粹湖北省博物馆以所藏楚器著称湖北省博物馆的四大镇馆之宝为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其中,尤其以曾侯乙青铜器最为光彩夺目曾侯乙墓发掘了数量庞多的乐器,钟磬铭文中有大量乐理乐律铭文,显示了曾侯乙生前对于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的重视程度。

墓内还有大量铸造极精的青铜器珍品,及绘画、雕塑艺术、书法精品,并且大量文物并非冥器,而是曾侯乙生前所用之物,多为他亲自督造,说明他兴趣广泛,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和较高的艺术鉴赏力。

战国| 曾侯乙铜编钟||| 战国早期乐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 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

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

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

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

钟上有错金铭文战国| 曾侯乙铜冰鉴||| 1978年发掘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为对器,分别重168.8公斤、170公斤,分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迄今所见到的先秦时期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铸造最精美的酒器||| 为外鉴内缶结构,鉴与缶之间有空隙,夏天可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因此,其也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冰箱”||| 鉴、缶器壁上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曾侯乙铜冰鉴集中表现了曾侯乙青铜器新颖、奇特、精美的特征。

由于其器型巨大,纹饰错综复杂,且有大量镂空结构,被称为“不可复制”的青铜器战国| 曾侯乙铜尊盘||| 尊盘是由尊与盘两件器物组成的奢华酒器,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器,尊置于盘中,用于冰酒或温酒。

巧手匠心,弥合历史缝隙

巧手匠心,弥合历史缝隙

巧手匠心,弥合历史缝隙作者:刁艳杰来源:《走向世界》2022年第01期對于文物修复师,人们总是充满好奇。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他们是藏于“深宫大院”的老者,远离大众的日常生活,充满神秘感。

其实,这群身怀绝技的人,离我们并不遥远,也并不老迈。

从山东博物馆的北门进入,行至四楼的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一群“80后”文物修复师正用技艺弥合历史的缝隙,让沉睡千百年的文物渐次苏醒,重获“新生”。

他们虽分工不同,但都对文物的保护修复持有一份热爱。

任伟是山东博物馆一名青铜器修复师,入行9年来,他参与修复的文物有1000余件。

青铜器是金属器类藏品之一,它们由于长期埋藏在地下,与土壤中的水分、氧气、各类盐类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表面形成各类铜锈。

据任伟介绍,青铜器上的“锈”有好坏之分,并不需要都去除。

文物修得好看不是目的,如何分辨这些“锈”,进而最大程度地保护文物才是宗旨。

如青铜器怕湿一样,纸张怕干、彩绘怕光照……每一种文物都有自身适宜的保存环境。

文物保护,预防为先。

稳定、适宜的环境指标能够显著减缓文物的老化速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现在大家普遍认同环境对文物的重要性,预防性保护意识有很大提高。

走进李晶所在的实验室,山东博物馆各个展厅的温湿度、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光照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各项数据,在环境监测平台上实时跳动。

从微环境到小环境,从大环境到室外环境,覆盖全馆的230个传感器,连接着一台黑色的数据库应用控制器,有任何异常,李晶都会在第一时间知道。

同时,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光谱及显微技术应用于文物信息提取、组成成分及病害成因分析等方面,让文物修复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作为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方式,文物修复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文物修复师在对话中敬畏,修复技艺在对话中传承。

Bridging Historical Gap with IngenuityEntering from the north gate of the Shandong Museum, walking into the Laboratory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n the fourth floor,you will see a group of“Post-80s” heritage restorers using their techniques to bridge the gap of history, to awaken those cultural relics sunk in sleep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to make them come to life again. Assigned to different posts, they maintain a passion for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Ren Wei is responsible for restoring the metal ware in the museum. Engaged in the profession for nine years, he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restoration of more than 1,000 cultural relics. In his view,the goal is not to restore cultural relics beautifully,but to identify “Rusts” and protect cultural relics to the maximum exten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e new elements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traditional heritage restoration, which has gradually become part of the concept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N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environment to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the awareness of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In restorer Li Jing’s laboratory, all data of each exhibition hall, including temperature,humidity, carbon dioxide, sulfur dioxide, luminance, 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s flashed on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latform in real time. From the microenvironment to the small environment, from the big environment to the outdoor environment, 230 sensors coveringthe entire museum are connected to a black database application controller, which will immediately inform Li Jing of any abnormality.Meanwhile,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spect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techniques to heritage information extraction, composition and disease cause analysis, and so forth, heritage restoration has become more accurate and efficient. As an important way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onservation, heritage restoration is a dialogue across millennia. In the dialogue, heritage restorers hold heritage in awe, and pass on restoration techniques.。

武汉博物馆可以了解武汉的历史和文化还有一些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武汉博物馆可以了解武汉的历史和文化还有一些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武汉博物馆可以了解武汉的历史和文化还有一些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武汉博物馆:探寻历史与文化的宝藏武汉,作为中国的文化古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武汉博物馆作为这座城市的一扇窗口,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武汉历史和文化、欣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的绝佳场所。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寻武汉博物馆的魅力。

首先,武汉博物馆作为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有关武汉历史和文化的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众多且多样,包括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骸、商代的青铜器、战国时期的剑器、三国时期的陶俑、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和书法作品等等。

这些文物见证了武汉数千年的历史沿革,展现了不同时期武汉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游览武汉博物馆,您将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并了解这些宝贵的文物,感受历史的魅力。

其次,在武汉博物馆中,您还能够深入了解武汉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

馆中展出的各类陈列展览,如《楚文明展览》、《汉文化展览》和《水乡武昌特展》等,均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武汉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色。

您可以通过这些展览,了解到武汉的楚文化传承、汉文明的繁荣和水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展览内容丰富多样,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等手段,生动地介绍了武汉的各种文化元素,使您在参观中如同亲身经历一般。

此外,武汉博物馆也是艺术品爱好者们的天堂。

在馆内的艺术品展览区,您可以欣赏到众多来自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风格流派的绘画、雕塑和陶瓷作品。

这些艺术品不仅在审美上给观众带来享受,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例如,您可以欣赏到明代著名画家唐寅的绘画作品,感受到他的豪放不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馆内还有大量的陶瓷作品,包括汉代的瓷器、宋代的青瓷和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等等。

这些艺术品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瑰宝,给人以视觉和审美的双重享受。

对于文化爱好者和学者而言,武汉博物馆也是一座知识的宝库。

馆内设有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和图书馆,收藏了大量有关武汉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专著和文献。

武汉博物馆藏品有哪些珍稀文物

武汉博物馆藏品有哪些珍稀文物

武汉博物馆藏品有哪些珍稀文物武汉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学术科研、宣传教育、文化交流以及休闲娱乐诸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馆内藏品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文化领域,其中不乏珍稀文物,它们宛如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凤纹方罍”。

这件青铜器造型庄重,工艺精湛。

罍身的凤纹线条流畅,优美灵动,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工匠的巧思与智慧。

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展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是研究古代礼仪制度和审美观念的重要实物资料。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也是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梅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温润如玉。

瓶身上所绘的“四爱图”,分别为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人物形象生动,场景描绘细腻。

元青花本就存世稀少,而这件梅瓶无论是在造型、纹饰还是工艺上都堪称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明永乐青花花果纹梅瓶”同样引人注目。

梅瓶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造型优美。

瓶身绘有花果纹,青花发色浓艳,笔触细腻,展现了明代永乐时期青花瓷的高超制作水平。

在书画方面,武汉博物馆藏有不少珍稀之作。

比如明代画家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其笔法飘逸洒脱,墨色浓淡相宜,布局疏密得当,充分体现了董其昌独特的书法风格和艺术造诣。

还有一幅清代画家石涛的山水画,画面中山水相依,意境深远。

石涛善于用墨,笔法多变,这幅画中他将山水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在陶瓷器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元青花和明青花,还有一件“粉彩开光人物图双耳瓶”。

这件瓷器色彩鲜艳,画面中的人物神态各异,生动传神。

粉彩工艺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细腻柔和,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另外,“嵌绿松石饕餮纹青铜剑”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剑身修长,剑柄镶嵌着绿松石组成的饕餮纹,神秘而威严。

这把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其精美的装饰也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玉神人兽像”是一件精美的玉器。

玉质温润,雕刻工艺精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博物馆“妙手呈金” 讲述青铜器保护修复之路
七月中旬“妙手呈金——武汉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成果展”在武汉博物馆开展。

7月17日武汉非遗传承人、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胡家喜研究员现身武汉博物馆展厅为
观众讲解青铜器典型修复案例。

青铜器保护修复成果展武汉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包括出土器物和原武汉市文物商店移交
传世器物,由于年代久远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器物已严重残破、变形、锈蚀。

武汉博物馆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指导下,聘请武汉非遗传承人、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胡家喜研究员作为首席指导,对300余件(套)亟待保护修复的馆藏青铜器开展保护性修复工作。

2016年7月,该项目保护修复工作顺利完成并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验收。

文物陈列“妙手呈金——武汉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成果展”展出了武汉博物馆修复的近200件青铜器,分为“病害·医方”、“如琢·如磨”、“古法·今术”、“人生·追求”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常见青铜器病害及修复原则方法、青铜器的典型修复案例,展示了青铜器修复的工艺和技法以及修复人员的工匠情怀。

通过修复流程和工具的展示和各类修复前后青铜器对比,让观众对文物修复工作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胡家喜研究员在讲解中表示,修复中有依据的可以修复,没有依据的部分只能进行保护,是不能造假的。

每一次修复都需要有可靠资料作为参考依据,寻找资料也是修复过程中最耗时间的工程之一,例如本次展出的两件铜盏,器形、大小、纹饰等一模一样,这两件铜盏保护修复前均缺器盖,此外器身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缺。

修复人员经过查阅资料和细致比对,发现随州博物馆藏有一件与此盏几乎一样的青铜盏,故同对方商借,以随州铜盏的器盖为模,用铜铸造出了补配器盖,完成了这两件铜盏的保护修复。

铜盏同样,在修复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件青铜敦(duì),该青铜敦保护修复前仅存残片5块,且残片变形,经过拼对,发现这5块残片仅能拼出器盖的一部分,于是修复人员将残片逐一矫形,焊接成为一整块,再利用器盖的对称性翻模补全残缺部分。

通常敦这类器物都是上下一致,打开来可作为两件一样的盛食器使用,但这件敦形制稍有不同,它的下半部分是下承三兽蹄形足,而非器盖部分的三环耳。

为了补配足,修复人员特意借来麻城市博物馆的一件器形一样但尺寸稍
小的敦,以其足为模,通过泥塑、翻模、浇铸,制作出了补配足,并将器物完整器形补全。

文物此次展览既是武汉博物馆对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工作的阶段性展示,向关心和支持文物保护工作的各界人士进行汇报,也是借此向观众进一步展现武汉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面貌。

武汉博物馆表示展览将持续至1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