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
国家博物馆精品高古玉欣赏(一)

国家博物馆精品高古玉欣赏(一)国家博物馆精品高古玉欣赏(一)石家河文化人面形玉饰新石器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前2200年)1955年湖北天门罗家柏岭出土长2厘米、宽1.5厘米、厚0.3厘米玉饰呈白色,扁平长方形。
头戴平顶冠,冠下雕一人面,宽鼻方脸,大耳,耳下有环形饰物,颈部呈宽带状。
头冠与颈部正中各有一小孔。
人面形玉雕是石家河文化的代表,共出土十余件,其中多为正面像,侧面像少见。
体量较小,通常在5厘米以下。
对比此件,石家河文化的人面形玉饰还有另一种造型,头戴微凸起的冠,斜眉大眼,尖鼻大耳,口出獠牙,相貌狰狞,耳带环形饰物,这种造型与山东龙山文化的人面形玉饰相似。
对于石家河人面形玉饰的功能,被认为与原始宗教有关。
有学者认为,这些人面雕像或许是巫觋像,可以在通神时佩带,通过佩带这些人像,可以与神沟通,得到神灵庇佑。
(藏品保管一部杨虓)红山文化卷龙新石器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高5.9、宽4.8厘米卷龙是红山文化标志玉器之一。
在红山文化大墓中,卷龙多位于墓主的身躯上面,可能穿绳佩于胸前,应是当时的一种礼仪用玉和宗教用器。
红山文化墓葬中往往有成批的玉器出土,这些玉器一般个体都较小,且有穿孔,被认为是佩饰,其中各种动物类的玉饰雕琢尤为精细,如玉龟、鱼形石坠、玉鸟、双龙首玉璜等。
(撰稿:梁丰张润平王月前田硕张章) 战国双龙形佩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长7.7、宽3.3、厚0.4厘米此器双面透雕,扁平璜形,由联体双龙和兽首纹组成。
两端为龙首,回首相望,拱身联体。
吻部与角分别向前后伸展,口部形成圆形镂空。
兽首位于龙身拱起的空裆处,仰置,口抵龙腰,双角和頾须与龙身相连。
此器作用相当于珩。
战国双龙首珩长9.4、宽2.5厘米此器璜形,双面透雕。
两端为龙头,口镂空,似卷云状,上颌有獠牙,下颚露成排牙齿,唇上各有一孔。
龙身满布乳丁纹,排列规整,每三个乳丁由一条阴刻线相连,象征成片的鳞甲。
细品慢赏:国宝级馆藏古玉

细品慢赏:国宝级馆藏古玉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
良渚文化玉钺瑶山出土通长18厘米浙江省余杭县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玉钺良渚文化高19厘米江苏省昆山县出土玉琮商代晚期高4.47厘米、外方边长6.36-6.68厘米、内圆径5.35厘米河南省安阳市花园庄出土黄褐色。
内圆略扁,射与外体衔接处呈弧面,射较低。
整体素面,打磨光滑。
玉琮西周直径5厘米、孔径3.8厘米、高2.6厘米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出土玉琮西周高2.6厘米、宽4.4厘米河南省洛阳市动车站花园村西周墓出土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家大掌柜》玉琮春秋晚期边长4.3厘米高1.9厘米孔径3.4厘米青色,有褐色斑,玉质细腻,制作精致,四边遍饰谷纹,正方,中间圆孔粗而直。
玉环春秋晚期直径3.4厘米、孔径1.4厘米、厚0.55厘米此器是一件半成品,红褐色、表面光亮、两侧有切割时留下的毛茬,器表有雕琢前起的勾云纹起稿线,还的内外沿雕有单阴线轮廓,此件玉环可以看出玉工对璧、环类玉器加工的工艺流程。
玉片战国长6.2厘米宽4.4厘米厚0.2厘米河北省三汲乡中山王龙形玉佩战国长7.9厘米、宽3.5厘米、厚0.3厘米玉蝉秦代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池头村墓葬出土秦双龙首纹玉璜西安联志村玉“宜子孙”谷纹璧东汉通长30厘米、璧径20.7厘米、厚0.6厘米山东省青州市马家冢出土玉珩北齐长9.7厘米、宽4.3厘米山西省寿阳县贾家庄库迪洛墓出土青玉,有光泽,扁平体蝙蝠形,上端有一孔,下边沿有孔三个,正面线刻一只展翅欲飞翔的凤鸟,空间以云纹点缀,背面线刻火焰状的云纹。
白玉熊辽代晚期长6.7厘米、高3.1厘米、宽1.5厘米内蒙古巴林右旗白音汉窖藏出土,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辽代晚期的内蒙古巴林右旗白音汉苏木友爱村窖藏中发现的白玉质玉熊,玉熊近似于浮雕,从正面只能看到熊头部和身体一侧的情形,熊头部倾斜。
中国高古玉之春秋战国玉器详解

中国高古玉之春秋战国玉器详解声明:文章转载自中华艺术网,仅为转载,侵权可联系删除。
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的春秋战国墓葬主要有:安徽寿县蔡侯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河北平山中山国墓等。
这些墓葬均出土了大批极其优美的玉器。
从各地春秋时代墓葬出土的玉器可以了解,春秋早期玉器与西周晚期玉器很难区别,至春秋中、晚期才有了明显变化。
如河南淅川下寺一号墓所出的一对玉虎璜,仍有西周遗韵,但变一面坡阴线为隐起面处理,细部施以较细的变形涡纹,显得柔润丰满。
比较典型的春秋玉器,应是玉牌,其下部中心处琢以隐起兽面纹,两侧与上面饰以隐起的细密蟠虬纹,与同出的铜鬲上的蟠螭纹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知玉器春秋风格的出现,是时代使然,并非孤立现象。
但是春秋玉器与同时的青铜器毕竟不同,它具有自己的演变过程和特点。
安徽蔡侯墓出土的龙形玉饰,饰以隐起的翼状涡纹,较河南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玉虎璜前进了一大步,成为完善的春秋玉器。
由此可知,典型的春秋玉器已经由平面向隐起、由简向繁的方面演变。
这是此期玉器走完的第一步,它为战国时代玉器的重大嬗变演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战国玉器在全国各地均有出土,但最重要的还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
此墓出土玉器约三百余件,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质量也很精。
有璧、环、瑗、璜、玦、佩、梳、带钩,以及牛、羊、猪、狗、鸟等小件动物形饰。
玉料有青玉、碧玉。
纹饰以云纹为主,采用隐起、缕空、阴线、单面或双面雕等多种工艺技法。
其代表作品有玉多节佩、玉龙首璜、玉兽面纹琮等。
其中尤以玉多节佩堪称精美绝伦,它是迄今出土的战国玉器中工艺技术难度最大的。
它用五块形状不同的白玉,分别雕成夔龙、夔凤或其他形象,分为五组,镂空成二十六个圆环或半圆环相互勾连的套环形器;用椭圆形和半椭圆形榫头及铜插销的玉活环装配连接成一串全长四十八厘米的大型链饰。
必要时可以摘下活环,拆卸成五组小型镂空玉佩,每组都是用一块玉子剔镂,由三至八个玉环或镂空玉片组成。
【国家博物馆】“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

【国家博物馆】“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国家博物馆:“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古董艺术品回报率达到1560%——才是保值升值最佳的传家之物!太养眼了,大英博物馆藏明宣德极品瓷器欣赏!(高清图)140000000港元天价:赏析明宣德青花龙纹大罐!收藏瓷器的理由:九件中国瓷器,件件过亿!国家鼓励收藏政策大门已开:新一轮收藏高潮即将到来中国大批企业家:正悄悄收藏古董艺术品保值财产收藏古代瓷器,龙泉青瓷是一座“金矿”!杭州博物馆里“修复”了一堆“烂瓷器”|修内司官窑,残瓷收藏的最高境界!太迷恋宋代“五大名窑”会误导收藏、“八大窑系”也有精品!梅瓶,天下第一器型,美轮美奂!未来的天价中国文物是什么?高古玉工痕详解,了解后,再收藏高古玉也不迟。
高古玉是艺术收藏中的顶级奢侈品真正的精品古玉:故宫博物院馆藏古玉精品展!赵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政局得以安定,经济迅速恢复,文化日趋繁荣,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宋朝时期文化源远流长,既注重继承优秀的历史传统,又勇于法古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代文化。
石训先生在《回眸宋代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开封大学学报》1999年3期)阐述有:“宋代文化的确是多彩,底蕴丰厚,新意迭出,思想深邃。
”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文化也更加昌盛。
宋代瓷器生产有官窑、民窑之分,官窑专为皇宫王室生产用瓷;民窑生产民间百姓用瓷。
宋代瓷器生产在唐五代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民办作坊蓬勃发展,官办窑场竞相争辉”的繁荣局面,窑场激增,烧造品种丰富。
陶瓷考古调查发现,古代瓷窑遍及全国各地,而宋代窑址分布达一百三十多个县、市,星罗棋布、遍地开花。
宋代瓷业兴旺昌盛,不仅反映了宋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同时也折射出宋代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
入宋以来,赵宋王朝非常注重海外贸易,宋代瓷器也作为商品大量输出。
《宋史·食货》及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有明确的记载,而且也为国外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出土的器物之多、地区之广,已远远超过了唐代。
50张高清大图,带你感受台北故宫高古玉之美!

50张高清大图,带你感受台北故宫高古玉之美!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鳳紋珮。
白玉泛濃淡不一赭色,表面有附著物。
作鳳形,身彎曲呈”S”形,羽毛捲揚,姿態生動。
長7.944公分高4.8公分厚0.39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至漢代鳥紋玉珮。
青白玉,滿沁白斑,並有潤澤的玻璃光。
雕一鳥,頭略似鴿,體軀形成流暢的旋轉條帶,上琢扭絲紋。
造形生動活潑。
小圓穿處有崩傷。
最長5.9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至漢代龍紋玉嵌飾。
玉質中等,局部夾石質。
作一蹲獸,昂首,作吼叫狀,後肢微抬,尾部向上捲翹,神態自然。
獸腹下有凹槽,以供插嵌。
雕工好。
高3.2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至漢代鳳紋玉嵌飾。
玉質中等,局部微夾石質。
雕一正在嗚啼的鳳鳥,尾部翹起,神態生動自然,雕工精緻。
下端有凹槽,可知用作嵌飾。
高3.8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舊玉獸面紋玦。
舊玉,色青,有綠斑及赭裂璺。
全器作環形,上端有缺,周身並做齒狀,下端以陰刻線飾獸面紋,並帶有卷曲的兩角。
雙面皆有紋飾。
3.4x3.2x0.5 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玉系璧。
玉質,色灰白,一面泌成赭色。
片狀,圓壁形,雙面同紋,均琢穀紋。
部分紋飾不完整,可能為改製器。
徑4.1公分厚0.55公分孔徑1.3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穀紋璧。
青白玉,局部有暗褐色沁。
圓整,有廓,器面上浮雕穀紋,中孔、外緣圓滑平整。
外徑7.9公分內徑2.5公分厚0.5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至西漢玉璧。
碧綠玉,小局部褐斑。
雕一穀紋璧,內外圓周邊緣,保留金屬管鑽的旋截痕。
外緣有多出大小傷缺。
外徑11.6公分孔徑3.5公分厚約0.4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玉系璧。
灰白色玉,有黑斑及赭斑。
圓璧形,內外廓均突起,壁面琢穀紋,雙面紋飾相同。
厚0.55公分徑7.05公分孔徑3.0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戰國穀紋瑗。
玉質,黃綠色。
兩面均雕穀紋為飾,穀紋稍平。
曾發表於《故宮古玉圖錄》圖71。
厚0.4公分外徑14.78公分內徑5.4公分。
高古玉百科

高古玉百科百科名片高古玉一般是指战国和汉以前的玉器,明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汉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
高古玉以和田玉为主,历来千里挑一,留存至今大部分在慱物馆及少数藏家手里。
近些年来,古玉成为有一定实力收藏爱好者的追逐目标,古玉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更成为收藏爱好者频频出手的动因。
高古玉因久远的年代、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更是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追捧。
高古玉不久前,一件中国西汉时期的黄玉带钩,在伦敦佳士得的秋拍中出现,拍前估价为10万至15万英镑,而经过现场竞拍者激烈竞争,最终的成交价达到了82.525万英镑,创下了汉代玉器拍卖的最高纪录。
当今国内高古玉市场并不十分火热,存世量的稀少与赝品充斥使得高古玉价格难以归真,加上金融风暴的冲击,高古玉的国内市场价值大大低于其真正价值。
当前情况下,收藏高古玉不失为一次绝好时机。
高古玉多为帝王皇家达官贵人用玉,从用料、制作工艺、文化气息上有着厚重深奥的内涵。
除了欣赏古人的琢玉技艺、品味高古玉中神韵飞扬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外,把玩一块高古玉,就像品读着年代久远的历史的传奇,手中古玉演绎的人间故事隐约可观,古意融融,人玉灵通,把玩者的心境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述的。
价值不菲的高古玉,琢制技艺十分精湛,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刻画,均拙朴细精,实其中的“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毛雕”)目前更是难以模仿。
高古玉器(汉代前)的取材,有的源于地方玉,有的来自新疆的和阗玉,大都取材于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这两种玉料因剥离矿床时间很久,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色。
但是古人制玉却认为皮和沁全是杂质而将其去掉只保留玉的精华部分、(商代的一些小动物留有玉皮及巧色) 高古玉器大部分都带有沁色。
玉质的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的环境不同、埋藏的时间不同等因素造成玉的沁色也不同,有时一件玉器上会有几种沁色。
分辨古玉的各种沁色可以断定古玉的真伪。
我们如今看到真古玉的沁色都是成器后沁入的。
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介绍

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介绍
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馆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以下为简单介绍:
1. 商代青铜器:国家博物馆展览了大量商代青铜器,这些器物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明的代表之一,象征着中华文明的长足发展。
2. 唐代宫廷文物: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国家博物馆展出了大量唐代宫廷文物,如唐三彩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唐代时期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风格。
3. 明清玉器:明清时期的玉器是中国玉文化的巅峰之作,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精美的明清玉器,例如玉佩、玉瓶、玉鼎等,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
4.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国家博物馆拥有数量众多、精美绝伦的甲骨文,其中不乏商代时期的金文、玉文和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龟甲文字。
5. 丝绸之路文物: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国家博物馆收藏了许多丝绸之路的文物,如西域珍宝等,这些文物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以上仅为部分文物介绍,国家博物馆还有许多其他珍贵的文物和展品,吸引着国内外数以百万的观众前来参观和学习。
国宝级高古玉赏析

国宝级高古玉赏析掌上资讯2017-05-191评汉白玉铺首尊尺寸:高10cm估价:HKD3,000,000-4,000,000本品玉质洁白,大部分受黄褐色沁,形制华丽大气。
小盘口,圆鼓腹,高直圈足,双铺首衔环,饕餮纹怒眉上冲,圆目突鼻,首顶饰怒发冲冠状,十分威严。
整体雕刻繁复,深浅均匀,制作精细规整,可见玉师的一番别具匠心,制作时损料颇多且倍加雕工的难度,为战国时期祭祀实用玉器的顶尖之作。
此壶造型最早可见春秋末期,流行于战国时期,其器形和纹饰可参见上海博物馆所藏一尊青铜壶;类似的青铜壶较为常见,各大公私馆藏和拍卖场偶有释出,但类似的战国玉质圆雕祭祀或实用器皿十分少见,可见本品等级之高,精美之至。
汉代高古玉汉青白玉高足杯(一对)尺寸:高13.3cm估价:HKD1,700,000-2,200,000本品一对,均呈青白玉质,局部受沁,直口,敛径,近足处渐敞,是为高足。
全器比例优美,玉色上假。
据《汉书》等文献记载,此类玉杯的功能是为承接露水,用以服实玉屑以求成仙。
由此可知,其时创作者不惜杯心玉料的损耗,而在于特殊的思想背景。
汉代高古玉汉玉辟邪尺寸:宽8cm估价:HKD1,500,000-2,000,000青白玉,施圆雕、浮雕工艺,描绘异兽辟邪一只,曲颈昂首怒吼、前胸低沉,后臀隆起、体态雄健。
兽身以繁复相连、纵横交错的卷云纹装饰,飞翼浮雕出廓,羽纹镂空,亦作卷云纹样,凌空翻飞,衬托神兽如穿行云中,灵动飘逸,弥漫着神秘气息;尾巴自然向下垂,绕回左后足形成一圈,弓箭步神态威猛生动,矫健有力。
辟邪是传说中的神兽,形体似狮子,肋带双翼。
古人深信辟邪有超自然力量,可驱邪除秽,佑福兆祥。
汉代高古玉商玉雕龙纹玦尺寸:直径10.6cm估价:HKD1,100,000-1,500,000此件玉玦圆形如璧,有肉与好,有缺口,玦体较大,直径在10厘米以上。
器表饰双龙纹饰,缺口部位为两龙首,圆眼,口大张,龙身用双线阴刻技法雕琢勾撤云雷纹,俗称“假阳文”,尾部分对称相接,布满玉玦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家博物馆高古玉
中国国家博物馆高古玉
2013-07-08 中国国家博物馆红山文化玉龙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
高26厘米
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
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塑,或为彩绘,或为雕塑。
关于龙的原型,研究者们提出过各种假说,如蛇、鳄鱼、蜥蜴、鱼、鲵、马、牛、猪、鹿、熊、虎、蚕、蛴螬、松树、云、闪电等等。
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和妇好墓出土的玉龙都显示,龙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曲身的神兽。
新石器时代最符合这些特征的文物应属红山文化中的这种蜷体玉龙,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肖家屋脊也都有类似的玉龙形象,它们有可能是龙的原始形态。
关于龙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蜥蜴说,鳄鱼说,至于龙首则有来自马首、牛首或猪首之说。
这件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
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2个并排的鼻孔,似有猪首特征。
这件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红山文化卷龙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
辽宁朝阳牛河梁出土
高7.2厘米、宽5.2厘米
卷龙是红山文化标志玉器之一。
龙身圆形,额头隆起,吻部前凸。
除头顶的三角形大耳,大眼睛以及吻部的多道皱纹由比较简洁的线刻划外,光素无纹饰。
首尾之间有横向窄缺口,或连或断,或为一道不明显的划纹。
颈背部对穿一小孔,可穿系佩挂。
在红山文化大墓中,卷龙多位于墓主的身躯上面,可能穿绳佩于胸前,应是当时的一种礼仪用玉和宗教用器。
红山文化墓葬中往往有成批的玉器出土,这些玉器一般个体都较小,且有穿孔,被认为是佩饰,其中各种动物类的玉饰雕琢尤为精细,如玉龟、鱼形石坠、玉鸟、双龙首玉璜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中国国家博物馆
良渚文化玉璧
新石器良渚文化
1984年浙江余杭钟介出土
直径17.6厘米、孔径5.2厘米
璧是良渚文化最有特征的玉器之一,在大墓中经常与琮、钺等构成固定的玉器组合。
《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
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这里的“肉”与“好”分别指
代玉器的实体与中心孔。
良渚文化的玉璧多为规整的圆形,中心孔径小于器体,在璧类器物中比较典型。
除了礼器功能外,璧还是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良渚文化的反山墓地,大墓内玉璧最多可达数十件,它们与其他玉器分置于墓主身上不同部位,玉器功能十分强化,显然形成了系统的使用制度。
中国国家博物馆大汶口文化玉串珠. 中国国家博物馆红山文化璧
新石器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
宽8.3厘米、高8.2厘米
璧是中国传统玉礼器之一,多为圆形。
红山文化除少量圆形璧外,还独有外廓和中心孔为圆角方形或四角为直角的方璧,一般中间厚,四周薄,通体素面无纹,边缘打磨如刃状。
除中心大孔外,璧边缘通常还钻有1-3个小孔。
中国国家博物馆红山文化神面形佩
新石器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
高11厘米、宽4.7厘米
神面形玉佩是红山文化标志玉器之一。
此玉佩双面均有纹饰。
正中用粗阴线刻神面纹,内凹式圆眼,五组长齿,左右两端卷曲成勾云形角状,为神化了的兽面形式。
顶部钻三孔。
中国国家博物馆龙山文化三牙璧
新石器龙山文化
直径9.5厘米
此器圆形,中部有大圆孔。
身扁薄,中部弧状凸起,边缘磨薄近刃状。
外缘凸出三个齿牙,三牙多同向,只有其中一个方向相背。
牙璧以三牙居多,此外还可见到二牙、五牙等形态的实物。
墓葬内多位于墓主胸部,当为佩饰一类的物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良渚文化玉琮
新石器新石器时代后期良渚文化
1958年征集
高49.7厘米
这件玉琮由墨玉制成,内圆外方,上大下小,中有穿孔,共19节,是目前国内所见最高的玉琮。
玉琮四边的兽面纹已经高度符号化,近顶端阴刻有日月纹图案,器身局部残留有制作时的切割痕迹。
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一种礼器。
典
型的玉琮往往在四角雕刻兽面纹,在四边正中刻神人兽面纹。
规整的造型、细腻的雕琢与威严的神像,使得玉琮具有一种庄重、神秘、肃穆之气。
对玉琮用途的猜测目前不下20多种。
一些学者认为,琮是一种沟通天地的法器,上大和内圆象征天,下小和外方象征地,外表的神人兽面纹象征当时巫术活动情况。
这件玉琮阴刻的日月纹图案是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上的代表性徽号,两个区域文化的象征性因素融为一体,最直观地体现了良渚文化与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987年和1989年发掘的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发现了单纯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与受良渚文化影响的大汶口文化墓葬共存的现象,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中国国家博物馆良渚文化玉琮
新石器良渚文化
1972年浙江余杭钟介出土
高5厘米、面长7.5厘米、射径7.7厘米、孔径6厘米
琮是良渚文化最具特征的玉器之一,集宗教、装饰、仪礼和权力于一体,是礼器的核心。
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琮作为重要的随葬品与璧、钺等玉器成套组合。
良渚文化琮分圆形或内圆外方形,单节或多节等不同形式。
外部凸面上一般雕饰形态各异的对称兽形神面纹,刻划手法以阴线为主,辅以浅浮雕,呈现出立体纹、地纹和装饰纹于一体的“三层花”效果。
纹饰以手工直接雕刻,细密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