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水调歌头》课件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 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 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就是说无论 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 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同时这也就 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 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 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译文:只希望人们都能够长久平安,就能和 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共同欣赏美好的月色啦!
分析:进一步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使全诗 顿时开朗,表现作者旷达、乐观的精神境域。 (千古名句)
小结
这首词以“月”为线,抒写了对宇宙的思考、对 人生的思考、对亲人的思念、对人们的祝愿。词人 的心情由忧郁、惆怅慢慢走向乐观、旷达。
再读“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说说评价如此之高的原因。
一方面,因为它把写景、说理、抒情恰到好处地融为 一体;哲理只美
另一方面,此词写出了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所具有的那种积 极乐观的心态和和旷达豪放的情怀。
苏轼一生经历曲曲折折:遭受排挤时“失意却充满希望”, 获罪被贬时“无奈凄苦”,再到最后的“旷达释然”。千年 之后,我们抬头望月间,依然能感受到他淡然旷达、澄明豁 达的超脱的人生境域。
分析:化用李白《把酒问天》中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问一问之。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译文:不知有着宫殿楼阁的天上,今天 晚上是哪一年?分 析:表面问天,实际上想知道当今朝廷的情况。
上片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 (共25张PPT)

赏词悟情
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从 中读出了什么?
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 圆缺,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既然如此,就不必再慨叹悲伤了。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 阔,做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赏词悟情
D. 作者把人生的不如意归结为自古难全,显得无可奈何,因
此,总的说来这首词体现的是一种消沉的情绪。
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
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高耸九天的严寒。(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
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读出词意
朱红色的楼阁
不能入睡,这里指不能入 睡的人(指诗人自己)。
为什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雕花的门窗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苏轼:
苏轼字子瞻, 东坡为号焉。 生于北宋间, 家乡在眉山。 唐宋八大家 苏家竟占三
“唐宋八大家” 唐韩柳 宋三苏
水调歌头
苏轼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 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 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 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 掬水在手月在手。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 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 转在各地为官。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年)苏轼谪居密州,这时 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 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这年中 秋,作者对月畅饮,在醉意朦胧 之中写下这首词。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4水调歌头 课件(共20张PPT)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哪里比得上。何Biblioteka 在人间。胜,受得住、经得住。
意思是词人在月 光下起舞,影子 也随着舞动。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青天。
译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风回到天上 文 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高处的严寒。
(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朱红色的楼阁。 雕花的门窗。
为什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不能入睡,这里指不能入睡的
人(指词人自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
千里共婵娟。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
情景交融
材料链接一: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又被贬到杭州,这时苏辙在 济南为官,苏轼为了离弟弟近一些,请求到密州出任。写此词时,作 者已是不惑之年,除政治不得意外,他与苏辙已有七年不见。
研读诗歌,赏明月悟深情
2.面对中秋明月美景,词人发出对什么的思考?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课外拓展,积少成多
积累写月的诗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诗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 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
• 其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1037—1101
哪里比得上。何Biblioteka 在人间。胜,受得住、经得住。
意思是词人在月 光下起舞,影子 也随着舞动。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青天。
译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风回到天上 文 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高处的严寒。
(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朱红色的楼阁。 雕花的门窗。
为什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不能入睡,这里指不能入睡的
人(指词人自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
千里共婵娟。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
情景交融
材料链接一: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又被贬到杭州,这时苏辙在 济南为官,苏轼为了离弟弟近一些,请求到密州出任。写此词时,作 者已是不惑之年,除政治不得意外,他与苏辙已有七年不见。
研读诗歌,赏明月悟深情
2.面对中秋明月美景,词人发出对什么的思考?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课外拓展,积少成多
积累写月的诗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诗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 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
• 其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1037—110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

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 深。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作用 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领起全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七、精读赏析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化用李白《把酒问天》中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何,我今停杯一 问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七、精读赏析
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绘了什么?为何无眠?”
这几句直接写月,“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 夜已深。 夜已深了,官场的失意和对亲人的思念,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七、精读赏析
7、"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梳理结构
上阙
对月饮酒,在天上与 人间之间徘徊。
下阙
对月怀人,抒发对离 别之人的祝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七、精读赏析
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小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原因。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因此写 月,古人见月思乡思亲,苏轼亦然,因此写此作来怀念自己的弟弟。
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十、写作特色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 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 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 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 愿、无限热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创作背景
作用 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领起全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七、精读赏析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化用李白《把酒问天》中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何,我今停杯一 问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七、精读赏析
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绘了什么?为何无眠?”
这几句直接写月,“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 夜已深。 夜已深了,官场的失意和对亲人的思念,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七、精读赏析
7、"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梳理结构
上阙
对月饮酒,在天上与 人间之间徘徊。
下阙
对月怀人,抒发对离 别之人的祝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七、精读赏析
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小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原因。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因此写 月,古人见月思乡思亲,苏轼亦然,因此写此作来怀念自己的弟弟。
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十、写作特色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 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 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 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 愿、无限热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ppt课件

岳阳楼记
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
黄鹤楼Leabharlann 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
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 丧父,26岁登进士。为官以后,始终严于律己, 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 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死后无余财。因敢 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 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建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边 防,使西夏不敢进犯,他屡立战功。当时边塞 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 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出他 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 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岳阳楼、 洞庭湖的美 景,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 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7.后天下之乐而乐 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一词多义:
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判断词,是
然则北通巫峡
连词,那么
极{南极潇湘 尽,直通
此乐何极 穷尽
或{ 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
和{
政通人和 春和景明
和乐 和煦
或许,也许
(-)下列加粗的字音、形全对的一项是( )
A.霪(yĬn)雨霏霏 B.墙(qiáng)倾楫摧
渔家傲 写于1038年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
黄鹤楼Leabharlann 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
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 丧父,26岁登进士。为官以后,始终严于律己, 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 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死后无余财。因敢 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 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建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边 防,使西夏不敢进犯,他屡立战功。当时边塞 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 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出他 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 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岳阳楼、 洞庭湖的美 景,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 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7.后天下之乐而乐 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一词多义:
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判断词,是
然则北通巫峡
连词,那么
极{南极潇湘 尽,直通
此乐何极 穷尽
或{ 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
和{
政通人和 春和景明
和乐 和煦
或许,也许
(-)下列加粗的字音、形全对的一项是( )
A.霪(yĬn)雨霏霏 B.墙(qiáng)倾楫摧
渔家傲 写于1038年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
chán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读课文
“明月”
“问”、“欲”——
“恐”
——
“何似”
——
神往
担忧 自得
自然的审美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由。
写作背景
这年,苏轼在密州任职已两年有余,其 弟苏辙身处齐 州,兄弟俩已有七年未曾 谋面。当年,苏轼自请调任密州,是为 了躲避汴京政争漩涡。看似出于自愿, 实则却是处于被冷遇流放的境地。他一 方面反对王安石变法,另一方面却在渴 望重返朝堂、再展宏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qu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zhuǎn
qǐ
mián
“迷茫”
对兄弟无法割舍的思念和牵挂
“明月”
“古难全”—— “但愿”——
释然 期盼
对人生意义的反观与顿悟
顿悟
月——人 亘古不变的哲理化解对月亮的埋怨
乐观
顿悟
己——人 对世人美好的祝愿
旷达
苏 东 坡 是 一 个 无 可“救旷药达的”乐 天 派 、 一 个 伟 大 的 人 道
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 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 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 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 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 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 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 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27张PPT)

天上固然美好,但是“高处不胜 寒”。留在人间,可以自在起舞,更有 难以割舍的亲人。
词人徘徊在现实与理想、人间与非 人间之间,矛盾而又统一。此时,苏轼 的内心应该转为通达、豪放而热烈。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学生答案二:
词人喝得大醉,乘着酒兴不免惆怅涌上
辗转却无眠
心头,没有睡意。中 而词人调任密州为官,和弟弟苏辙分别已久,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自杭州 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与他同行的还有满腹在 王安石变法阴影之下的郁郁不得志。……苏 轼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遂申请调往山东, “请郡东方,实欲弟昆之相近”。苏轼对政 治产生了恐惧……在《密州到任谢执政启》 中,他则表示:“虽无望于功名,庶少逃于 罪戾。”(何灏《苏东坡词传》)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自杭州 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与他同行的还有满腹在 王安石变法阴影之下的郁郁不得志。……苏 轼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遂申请调往山东, “请郡东方,实欲弟昆之相近”。苏轼对政 治产生了恐惧……在《密州到任谢执政启》 中,他则表示:“虽无望于功名,庶少逃于 罪戾。”(何灏《苏东坡词传》)
《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咏月词。请同学们 诵读全词,圈点标注出写“月”的词句,概括词 人笔下的“月”的特点。
赏月,感受意境之美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
远望天上月,
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虚实结合,想象大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

倡导文化自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强调每个人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责任和使命,倡导文化自觉,让传统文化在现代 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每组4-5人,围绕《 水调歌头》展开讨论。
讨论主题包括:诗歌的意境、诗 人的情感、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等
。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讨论成果,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
描绘中秋佳节美好景象
明月高悬,清辉流照
赏月习俗,文化传承
通过PPT背景图和动画效果,展现中 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流照的美好景 象,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介绍中秋赏月的传统习俗,配以精美 的月饼、瓜果等图片,展现中华文化 的传承与魅力。
家人团聚,欢声笑语
插入温馨的家庭团聚照片或视频,展 现中秋佳节家人团聚、欢声笑语的幸 福场景。
探讨人生哲理和宇宙观念
1 2 3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通过引用苏轼其他作品中的名句,引导学生思考 人生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天人合一,宇宙无限
介绍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引导 学生认识宇宙的无限广阔与人类的渺小,培养谦 逊、敬畏的品质。
超越时空,精神永恒
探讨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表达的超越时空的 精神追求,鼓励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实现 人生价值。
文化内涵。
03
中秋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分析中秋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状况,以及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习
俗和文化现象。
探讨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的文学成就
概述苏轼在诗词、散文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和 文学风格。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阐述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强调每个人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责任和使命,倡导文化自觉,让传统文化在现代 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每组4-5人,围绕《 水调歌头》展开讨论。
讨论主题包括:诗歌的意境、诗 人的情感、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等
。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讨论成果,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
描绘中秋佳节美好景象
明月高悬,清辉流照
赏月习俗,文化传承
通过PPT背景图和动画效果,展现中 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流照的美好景 象,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介绍中秋赏月的传统习俗,配以精美 的月饼、瓜果等图片,展现中华文化 的传承与魅力。
家人团聚,欢声笑语
插入温馨的家庭团聚照片或视频,展 现中秋佳节家人团聚、欢声笑语的幸 福场景。
探讨人生哲理和宇宙观念
1 2 3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通过引用苏轼其他作品中的名句,引导学生思考 人生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天人合一,宇宙无限
介绍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引导 学生认识宇宙的无限广阔与人类的渺小,培养谦 逊、敬畏的品质。
超越时空,精神永恒
探讨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表达的超越时空的 精神追求,鼓励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实现 人生价值。
文化内涵。
03
中秋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分析中秋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状况,以及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习
俗和文化现象。
探讨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的文学成就
概述苏轼在诗词、散文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和 文学风格。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阐述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似 哪像是绮户无眠来自雕花的窗户。绮(qǐ)
不能入睡的人 为什么老趁着别人离别的时候圆呢?
何事长向别时圆
词文今译
明月从何时才有? 端起酒杯遥问 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是哪一 年。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 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那 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 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 此情此景,哪儿像是在人世间呢?
⒉ 隐含了作者弃绝人间,另觅家园的心曲的句 子(体现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欲乘风归去。 ⒊暗示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 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的 句子(或写诗人向往天上,但又觉得天上不如人间温暖的句子:)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⒋ 表现地位、业绩超出常人时寂寞孤独心声的句 子: 高处不胜寒。 ⒌ 顾影而舞,不如身在人间句子: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⒕ 怀念亲人句(或祝愿共享美好): ——主旨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⒖ 道尽千载离人心愿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6、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蜕变而 来,道尽千载离人之心的句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7.诗中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 几 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句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思考讨论
1、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写出作词时间缘由(怀念子由)。 2、“怀子由”体现于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阙:望月(写景)
下阙: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主目录
理解填空
⒈ 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 遐思的句子:(词人问天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小结:词的上阕主要写什么?
上阙: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主目录
⒍ 表明夜深而离情正浓: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⒎问月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⒏词人问天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⒐ 问自己句: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⒑ 因思念亲人而夜不成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⒒ 下片中含有人生哲理句,表达词人豁达的胸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⒓ 此事古难全“此事”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小序:,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 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苏 轼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 书画家。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 写此词之时,他宦途 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 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 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 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 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 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⒍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⒎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⒑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 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主要 的心愿?
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 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这体现了 苏轼屡受打击后的徘徊困惑心态。
给下列蓝字注音:
1、宫阙 2 、琼楼玉宇 3、朱阁 4、绮户 5、无眠 6、婵娟
下一页
qūe
qió ng
gé qǐ
miá n Chán juān
检查字词预习:
把酒 琼楼玉宇 端起酒杯
美玉砌成的宫殿,这儿是指想象中的月宫。
归去
不胜
回到天上去
经受不住。 胜:能承担,经得起
起舞弄轻影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
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 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 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 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
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主要 的心愿?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这说 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 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一、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的是 上阙:望月(写景)情 景 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交 下阙:怀人(抒情)
融
二、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 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三、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和对亲人的怀念。
写月诗词拓展:
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⒉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 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⒋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月光照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 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里面睡不 着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 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 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 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 样的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 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 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 赏明月的光辉了。
水调歌头
苏 轼
文体知识:
1、词: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等、 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 (即“倚声填词”)。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 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 “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 (段),“片”也叫“遍”或“阙",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不能入睡的人 为什么老趁着别人离别的时候圆呢?
何事长向别时圆
词文今译
明月从何时才有? 端起酒杯遥问 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是哪一 年。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 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那 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 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 此情此景,哪儿像是在人世间呢?
⒉ 隐含了作者弃绝人间,另觅家园的心曲的句 子(体现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欲乘风归去。 ⒊暗示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 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的 句子(或写诗人向往天上,但又觉得天上不如人间温暖的句子:)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⒋ 表现地位、业绩超出常人时寂寞孤独心声的句 子: 高处不胜寒。 ⒌ 顾影而舞,不如身在人间句子: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⒕ 怀念亲人句(或祝愿共享美好): ——主旨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⒖ 道尽千载离人心愿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6、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蜕变而 来,道尽千载离人之心的句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7.诗中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 几 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句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思考讨论
1、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写出作词时间缘由(怀念子由)。 2、“怀子由”体现于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阙:望月(写景)
下阙: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主目录
理解填空
⒈ 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 遐思的句子:(词人问天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小结:词的上阕主要写什么?
上阙: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主目录
⒍ 表明夜深而离情正浓: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⒎问月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⒏词人问天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⒐ 问自己句: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⒑ 因思念亲人而夜不成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⒒ 下片中含有人生哲理句,表达词人豁达的胸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⒓ 此事古难全“此事”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小序:,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 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苏 轼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 书画家。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 写此词之时,他宦途 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 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 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 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 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 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⒍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⒎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⒑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 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主要 的心愿?
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 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这体现了 苏轼屡受打击后的徘徊困惑心态。
给下列蓝字注音:
1、宫阙 2 、琼楼玉宇 3、朱阁 4、绮户 5、无眠 6、婵娟
下一页
qūe
qió ng
gé qǐ
miá n Chán juān
检查字词预习:
把酒 琼楼玉宇 端起酒杯
美玉砌成的宫殿,这儿是指想象中的月宫。
归去
不胜
回到天上去
经受不住。 胜:能承担,经得起
起舞弄轻影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
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 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 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 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
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主要 的心愿?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这说 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 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一、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的是 上阙:望月(写景)情 景 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交 下阙:怀人(抒情)
融
二、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 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三、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和对亲人的怀念。
写月诗词拓展:
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⒉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 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⒋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月光照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 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里面睡不 着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 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 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 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 样的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 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 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 赏明月的光辉了。
水调歌头
苏 轼
文体知识:
1、词: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等、 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 (即“倚声填词”)。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 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 “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 (段),“片”也叫“遍”或“阙",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