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9人教部编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1.doc

合集下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思。

3.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背诵这两首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⑴解题①学生读标题,明题意。

②简介作者、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诞生于中亚的碎叶城(前苏联托克马克,唐属安西都护府),五岁时随父移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风格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语言流畅,而且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但他不肯投靠权贵,于天宝三年愤然离开长安,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晚期,李白听到王昌龄因生活小节不够检点——“不护细行”,被贬官的不幸遭遇后,同情和关切之情顿生,于是写下这首情景交融、形象感人的诗篇。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李白的诗友,擅长写七绝,其边塞诗气势雄,语言凝练,格调高昂。

⑵整体感知①播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幻灯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听教师配音范读,注意诗的节奏。

③默读,边依据课下注释揣摩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全诗大意④解读,学生读句解句,质疑、解疑。

⑤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⑥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思考题一: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思考题二: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理解。

⑦学生思考、讨论。

⑧明确思考题。

明确思考题一: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描写了漂泊无定的杨花,与悲鸣的杜鹃鸟,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融情入景,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僻壤的同情和悲痛。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与反思第1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与交流,把握比兴、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好友的同情与担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析语言,学习比兴、拟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

三、导入教师展示李白的,请学生猜测图中人物,并提问学生:说起李白你们会想起哪些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进而引出课题。

四、初读1.解题:左迁:贬官,降职。

2.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人,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3.写作背景: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首诗中,李白是怎样向友人表达情谊的?(一)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1.这里描写了哪些景物?(杨花、子规)2.它们有怎样的特点?(杨花就是柳絮,具有漂泊不定的特点;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3.联系写作背景,思考杨花、子规与王昌龄有什么关系?(以杨花比喻王昌龄,表现他被贬在外的漂泊;以子规啼叫渲染王昌龄处境的凄凉)4.这是什么手法?(比兴)5.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运用比兴的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2.“愁心”指什么?(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对长途跋涉的担忧。

)3.为何要将“愁心”寄托给明月?(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4.在作者的笔下,明月富有了人性,请读出作者对王昌龄的这份深情。

六、品读古人多借明月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请背诵关于“明月”的诗句,并说说所背诗句中“明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 第4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  第4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学习本诗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品读、赏析、感悟、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读诗文,深切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诗。

今天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

通过诗歌,我们了解到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想象丰富、重情重义的人。

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走进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

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2.创作背景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二、初读感知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一般一、二、四句末字押韵。

这首诗押“i”韵。

2.如果将题目改为《遥寄王昌龄》,对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何差别?闻,听说。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是作者的朋友。

左迁,贬谪。

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遥,遥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第1篇】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教学目标:1.了ok9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4.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想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近体诗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格律要求较少限制限制严格形式分类古诗,古风律诗,绝句举例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2、读:语速,语调,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七言绝句。

王昌龄,以写边塞题材著称。

四、释题,背景1.标题: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1、〖译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一同伴随您奔赴迢迢远方。

2、〖结构〗一二句写景叙事,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暮春).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暮春的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导入新课】《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王昌龄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题解。

闻,指听说。

左迁,(指)降职。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二)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

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

后两句抒情。

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

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

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写作特色】试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熟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内容和结构。

3.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

4.提高学生对于诗歌欣赏和理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

2.辨析并掌握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的技巧。

教学难点:1.分析诗人王昌龄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2.解读诗中的隐喻和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观看王昌龄的传记资料和相关介绍的视频,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发表自己对王昌龄的看法和评价。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教师向学生讲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创作背景和故事。

2.教师解读并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烟波江上使人愁”、“斜风细雨不须归”等。

3.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针对诗中的问题。

三、诗歌分析(30分钟)1.学生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并和同桌合作分析诗中的意义和主题。

2.学生分组展示并解读自己所分析的部分,进行诗歌欣赏和讨论。

3.教师与学生合作总结讨论结果,并整合学生的观点和见解。

四、课外扩展(20分钟)1.阅读其他王昌龄的诗歌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2.作为课堂作业,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王昌龄的诗作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五、课堂总结和反思(10分钟)1.学生回答问题:“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2.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并给出反馈,鼓励学生持续学习和思考。

教学资源:1.王昌龄的传记资料和相关介绍视频。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原文和译文。

3.王昌龄其他诗歌作品的文本材料。

教学评价:1.学生对于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义和主题。

3.学生的诗歌欣赏和解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4.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讨论中能够有效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11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11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11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落尽、子规、愁心”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并背诵。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欣赏品味法。

教学过程:一、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作者简介李白,唐代诗人。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

著有《李太白全集》。

2、自主:题解,作者。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

整体翻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遥寄此诗。

2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人称“诗仙”。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黔阳)尉。

3、读诗品诗指导朗读诗歌4、感悟诗意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5、品诗欣赏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精选5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精选5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学习、背诵李白的诗,了解作者及其诗的风格。

2、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了解李白的友情诗及借月抒情诗。

二、学情分析: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生活还不适应,加之语文综合能力还不够高,对诗词学习感悟力比较弱,课外知识积累较少。

因此,本节课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外,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拓展阅读,激发兴趣,加强积累。

三、重点、难点:理解李白诗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

四、教学活动:(一)课前预习:1、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背诵李白诗,准备课堂展示。

2、组长负责给组员讲解诗歌。

(二)导入新课:《尚书》中说“诗言志”,我们也经常说诗如其人,就是说从一个人的诗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情怀、个性、才华等,李白的诗也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所以,我们要了解李白,就要从他的诗入手,而要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又不能不从了解李白的人开始。

(三)讲授(李白简介):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李白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天宝初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后蒙冤入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大量采用夸张、拟人和生动的比喻,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本诗的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2、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诗句的含义,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品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闻,听说。

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人。

他是作者的朋友。

左迁,贬谪。

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遥,遥远。

此寄,这首诗篇。

2、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

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

“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

后两句抒情。

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

让“愁心”与明月一起。

伴随王昌龄赴远方。

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1
四、合作探究:
试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明确: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