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二章ppt课件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目录
• 国际贸易理论 • 国际贸易政策 • 国际贸易实践 • 国际服务贸易 •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 •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
01
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理论内容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强调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 品时,如果其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则具有 绝对优势。该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 通过贸易交换其他产品。
服务贸易定义
服务贸易是指跨越国境进行的服务交 易,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 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提供方式。
服务贸易的重要性
服务贸易的特点
服务贸易具有无形性、不可分离性、 异质性和不可存储性等特点,这些特 点使得服务贸易的提供和消费过程具 有其独特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贸易 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已成 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国公司得以实现全球化经营和资源配置。
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03
跨国公司通常采取全球化战略、多国化战略、区域化战略等经
营策略,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市场的需求和特点。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
互补关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国际贸易可以带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而国际直接投资也可以促进国 际贸易的发展。
竞争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例如在同一市场上,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可能会与本地 企业产生竞争。
互动关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互动关系还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上,例如跨国公司通 过国际贸易获取原材料和市场信息,同时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和服务网络。
06
非关税措施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第二节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1817年李嘉图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其中提出了比较优势 原理----为数不多的没有受到严重挑战、具有很强应用价值的原理。
比比较较优优势势的的概概念念 比较优势的概念可以通过比较两国某种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的相对
生产效率(或相对生产成本、机会成本)来衡量。
➢ 定义1:如果一个国家某一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的相对劳动 生产率,则该国在这一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其他国家在这一产品上处 于比较劣势。
贸易交换获得葡萄酒: 单位劳动→1/aLC 奶酪→价值PC /aLC→交换(PC /aLC )/Pw 葡萄酒 直接生产葡萄酒:单位劳动→1/aLW葡萄酒 本国奶酪具有比较优势时, (PC /aLC )/Pw > 1/aLW
方法2: 贸易扩大了消费可能范围,消费者效用增加
Qw
B’
B
E’
贸易前消费可能范围:三角型ABO; 贸易后消费可能范围:三角形AB’O
例如:生产单位A商品和单位B商品,本国分别需要3个劳动和4个劳动,而
外国分别需要5个劳动和3个劳动。那么,本国A 商品生产具有绝对优势,B商 品生产具有绝对劣势。本国应出口 A商品,进口B商品。
➢ 证明
假设英国与葡萄牙亚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如下:
布
酒
国内交换比例
英国
1
4
单位酒=4单位布
葡萄牙
2
3
单位酒=1.5单位布
aL*C aL*W
;
w w*
PC PW
• aL*W aLC
aL*W aLW
w w*
aL*C aLC
➢因此,如果本国两种产品的生产率均小于外国, 本国工资必然低于外国.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60
0
X
图 2-4(b)小囯的要素增长和贸易
三、 小囯的技术进步和贸易与财富
• 中性技术进步使得两种商品生产在相对价格不变 的条件下以相同比率增长。
• 只有在可出口商品生产中的中性技术进步是顺贸 易的。
• 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会增加或降低贸易量,但 总是会增加小国的社会财富。
一、劳动增长与资本积累
• 图2-1表明了假设A国各类型要素增长的情况。对B国的说 明完全相似,由A可以推及B。图2-1中的左图说明假设A 国的劳动与资本两要素增加一倍的平衡增长情况。右图 重复了A国增长前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显示了另两条 分别为仅劳动或资本增加一倍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Y
Q 2Y Q1Y
三、技术进步
• 当两种商品生产中的中性技术进步速度相同时,一国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按照技术进步发生的速度向所有方向均 匀外移,这与生产要素平均增长时的效应相同。这种技 术进步的类型即图2-1左图所示。
Y QY2
QY1
A
A
A ’ B QX1
B
B’ QX2 X
0
图 2-3 中性技术进步
第二节
小国的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三、技术进步
• 过去的经验研究揭示了发达国家的实际人均收入 的增加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而资本积累的作用 则十分有限。然而,由于技术进步的类型不同, 而且不同的技术进步在每一种或同时在两种商品 生产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比率,和要素增长分析相 比,技术进步的分析比较复杂。
三、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类型: (1)中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是指劳动和资 本的生产效率(productivity)同比例增加。 (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是指资本要素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劳动要素生产 效率的增加。 (3)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是指劳动要素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资本要素生产 效率的增加。
国际经济学第2章(Helen)

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国内部 不同职业、不同工种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 国之间。
3
斯密有关绝对技术差异论的例子:英国与葡萄牙生产毛呢与葡 萄酒 分工前: 酒产量 英 1单位 葡 1单位
所需劳动
120人/年 80人/年
毛呢产量
1单位 1单位
所需劳动
70人/年 110人/年
分工后: 酒产量 所需劳动 英 葡 2.375单位 190人/年
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26
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不同
3、生产要素禀赋论的特点
(1)优点:生产要素禀赋论从两个方面发展了比较利 益理论:首先,生产要素禀赋论是以两种生产要素的投 入为分析前提,更加接近现实;其次,生产要素禀赋论 假定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各国间商品的 价格差是由各自不同的要素丰裕度从而是由生产成本的 差别造成的。 (2)局限性:首先,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机会成本不 变,与现实不符;其次,只假定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第 三,没有分析一国从自给自足走向自由贸易的过程;第 四,在分析过程中引进了价格和货币因素,增加了问题 的复杂性。
David Ricardo,1772-1823
13
(一)概述
涵义: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 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 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 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双方仍可从 国际贸易中获利。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由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英国工业革命深入 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1817年出版了主要著作《政治经济 学和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
9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花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
国际经济学[2]
![国际经济学[2]](https://img.taocdn.com/s3/m/291b4cbc5022aaea988f0f0e.png)
2020/11/2
1
本章结构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
嘉图模型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和评价
2020/11/2
2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重商主义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020/11/2
3
一、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2020/11/2
17
(三)绝对优势的分析
1、证明
分工前
国家 酒产量 劳动人数 毛呢产量 劳动人数
(单位)
(人/年)
(单位)
(人/年)
英国 1
120
1
70 *
葡萄牙 1
80 * 1
110
合计 2
2
2020/11/2
18
2020/11/2
13
亚当.斯密《国富论》节选
•
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
买…….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
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
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
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交
换。
•
2020/11/2
14
二、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2020/11/2
9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到了五十年代,斯密就提出经济自由主义的基 本思想。从1751年开始,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连续 任教12年,先后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颇受学生 欢迎。在这段被他称之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 中,斯密参加了政治经济学俱乐部活动(被称为 “俱乐部人”),而且,他每年总要到爱丁堡呆上 二至三个月,宣扬他的经济自由思想。他曾在讲演 中说道:“应该让人的天性本身自然发展,并在其 追求自己的目的和实施其本身计划的过程中给予它 充分自由……
国际经济学课件 第二章 比较优势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 18 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 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 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通过本部分 内容的学习,你可以了解: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斯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保罗.萨缪尔森
保罗.克鲁格曼
1.两种或两种以上要 素投入 2.边际成本递增 3.商品和要素市场完 全竞争 4.固定规模报酬 1.生产具有规模经济 2.不完全竞争的商品 市场 3.竞争的要素市场
资源禀赋 不同
生产规模 不同 生产技术的 不同阶段
雷蒙.弗农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学说综述:思想与理论的同步变迁
关键假设
1.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 2.固定的产品边际成本 3.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4.固定规模报酬(无规模经 济) 5.不考虑需求
决定贸易模 式的因素
绝对劳动生产率 差差异(技术) 相对劳动生产率 差差异(技术)
新古 H-O模型 典贸 易理 要素均 论 等原理 当代 贸易 理论 模型
规模经 济贸易 模型 产品周 期贸易 模型
2.1
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
2.2
2.3 2.4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相互需求原理(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
本章节的几个理论都关注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the basic questions that we seek to answer in this chapter are:
What is the basis for trade(贸易基础)? What are the gains from trade(贸易所得)? What is the pattern of trade(贸易模式)?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二章新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章新贸易理论第⼆章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产业内国际贸易)偏好——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的⽣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新贸易理论产⽣的时代背景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及世贸组织(WTO)的统计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2/3甚⾄更多的世界贸易是发⽣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重则不⾜1/3。
新贸易产⽣的理论背景绝⼤多数国际贸易量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且⼤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产业内进⾏的性质,甚⾄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
这些都是要素禀赋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所⽆法解释的。
新贸易理论的产⽣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等⼈进⼀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需求偏好。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国同时存在着进⼝和出⼝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产业所⽣产的产品。
同类产品指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产上⼜投⼊相近或相似的⽣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性质完全⼀致因⽽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果、砖等。
国际贸易交易同质产品的原因:1、运输成本(靠近原材料地)2、季节性问题(⽔果)3、经济合作需要(海峡两岸的农产品)异质产品:指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产品。
垂直差异:产品的质量不同(⽐如特殊的⽣产⼯艺所致)。
⽔平差异:质量相同,特征不同(颜⾊、款式、性能、售后服务)。
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运输成本等⼀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赫⼀俄学说加以说明。
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政府政策:政府授予的垄断地位(专利)对进⼊的限制(许可证);信息:潜在竞争者缺乏技术信息会阻碍它们的进⼊(可⼝可乐);消费者缺乏新进⼊的产品的信息使他们对购买新产品没有积极性(361)规模经济:对⾃然垄断⽽⾔,规模经济使⼀个⾏业只有⼀家⼚商是最有效率的。
国际经济学第2章:比较优势

• 考虑货币的比较优势:如果英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的效率均 低于美国,当且仅当英国的工资比美国工资低得多,以至于
布匹的价格在英国相对低,而小麦的价格在美国相对低。
以美元计价的小麦与布匹在英、美两国的价格
产品
美国
英国
1蒲式耳小麦
1.00美元
2.00美元
1码布匹
1.50美元
1.00美元
• (美国工资率为6美元/小时,英国工资率为1英镑/小时, 汇率为1英镑=2美元)
• 根据机会成本理论,一种商品的成本是再生产1单 位此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生产量。
• 其结论是,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生产上有较低的机 会成本时,该国在该商品生产上就有比较优势 (在另一种商品上有比较劣势)。
• 例如,在上个例子中,美国多生产1单位的小麦, 必须放弃2/3单位布匹,那么小麦的机会成本就 是2/3单位布,而英国多生产1单位的小麦,必须 放弃2单位的布,即英国小麦的机会成本为2单位 布,因此,小麦的机会成本在美国要比在英国低, 美国在小麦生产上相对于英国有比较优势,英国 在布匹上有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 贸易所得:可通过这个例子证明比较优 势原理,即证明了英国与美国通过专业 生产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均可获利。当且 仅当美国6单位小麦至少可以交换到英国 布匹4码以上,12码以下(4C<6W<12C, 不包括4码与12码),交易发生。从而说 明了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 劣势,互惠贸易仍会发生。
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 重商主义产生于英国和法国
二、基本观点
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 都是为了攫取金银,一个国家富裕的程度和实力的 大小的唯一标志是金银等贵金属的多少。两种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比较优势理论
❖ 两国相互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贸易后对两国 都有利。
如果 ax / ay > bx / by 则称A国在X商品生产上有比较
优势,在Y商品生产上有比较劣势。
模型证明:
表2-2 (a)两国生产X与Y产品所需劳动投入量
A和B两国的X和Y的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可分别写成如下 线形形式:X=axLAx Y=ayLAy X=bxLBx Y=byLBy
LAX +LAy=LA
LBX+LBY=LB
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Adam Smith and his Contribution
❖ 苏格兰人(1723~1790)
❖ 经济学之父
❖ 1759,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道德情操论
❖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国富论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 该书中亚当斯密竭力要证明 的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 个人﹝主要是追逐利润的资 本家﹞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 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 私的感情和行为.
2、重农主义: 法国重农学派反对重商主义,认为贸易和产业管制阻
碍经济发展;提高土地产出才是财富增长来源。
3、早期经济自由主义 早期经济自由主义(亚当·斯密之前)认为,人类劳动
创造价值。反对对国际贸易进行限制的政策,鼓吹取消管 制、垄断和关税。代表人物大卫·休谟根据价格-货币流转 机制第一次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认为一国通过贸易顺差 不断积累货币反而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地位。(逻辑:国内 货币增长→物价上升(短期供给不变)→竞争力下降)
A国
B国
X
9
0
Y
0
14
国际分工前后两国生产的比较
A国
X
1
分工前
Y
1
X
3
分工后
Y
0
分工后的 X
+2
净福利
Y
-1
B国
世界
1
2
1
2
0
3
7
7
-1
+1
+6
+5
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绝对成本说)”:评说
1、第一次从生产领域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与贸易的 条件:双方互有绝对优势产品(成本低,生产率高)
❖ had little formal education and went to work for his father at the age of 14, successfully.
❖ Leave home with wife,10years later got 2,000,000 pounds
古典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一、模型假设: (1)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 (2)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劳动在一国之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 不能流动 (4)规模收益不变
(5)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 (6)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不相同; (7)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另外,以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为考察对象,这一模型称为 2x2x1模型(两国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2、否定了重商主义观点,提出了一国获得财富新途径(自 由贸易)。
3、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4、未能解释在两种产品生产 都处于不利的国家是否可以参 与国际贸易。
David Ricardo (1772-1823)
❖ born in London and was the third of 17 children.
我们请求通过一项法令,命令关上所有的窗户、天窗、 帘子、百叶窗……
仅仅因为进口的煤炭、钢铁、奶酪和其他制成品价格低 ,你们就对这些商品进口设置了很多限制,但为什么,当太 阳光的价格整天都处于零时,你们却不加任何限制,任它蔓 延?
第二节 古典贸易理论模型
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当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时, 生产技术差异具体体现为劳动生产率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 是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
法国经济学家(1801-1851)费雷德里克对重商主义的讽刺:
《蜡烛工的请愿》摘录:(1845)
我们正在经受无法容忍的外来竞争,它看起来有一个比 我们优越的多的生产条件来生产光源,因此可以用一个荒谬 的低价来占领我们整个国内市场。当它出现时,所有的顾客 都涌向它,国内工业一下子停滞不前。这个竞争对手不是别 人,就是 太阳。
A国
B国
生产单位X的劳动投入
3
12
生产单位Y的劳动投入
6
10
表2-2(b) 两国生产X与Y产品绝对劳动生产率
A国
B国
X的绝对劳动生产率 Y的绝对劳动生产率
ax=1/3 ay=1/6
bx=1/12 bV=1/10
表2-2(c) 两国生产X与Y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
A国
B国
X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2
5/6
Y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模型证明:
表2-1 (a)两国生产X与Y产品所需劳动投入量
A国
B国
生产单位X的劳动投入
3
12
生产单位Y的劳动投入
6
2
表2-1(b) 两国生产X与Y产品绝对劳动生产率
A国
B国
X的绝对劳动生产率 Y的绝对劳动生产率
ax=1/3 ay=1/6
bx=1/12 bV=1/2
表2-1(c) 分工后两国单位产品的产ax>bx (1/3>1/12) ,同时,ay>by
❖ 本书第一次提出“看不见的 手”概念。
❖ 斯密对国际贸易的看法 : 绝 对优势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 两国相互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绝对劣 势的产品,对两国都有利。
设ax、ay 为A国X和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设bx、by 为B国X和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如果 ax > bx且 ay<by 则称A国在X商品生产上有绝对 优势,在Y商品生产上有绝对劣势。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早期经济思想-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 -现代经济学
早期经济思想: 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盛行于16、17世纪,衰落于18世纪中叶,是历史 上第一个现代经济思想体系。重商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富裕和 强大取决于新积累的金银货币,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获取。
早期的重商主义以守财奴的眼光看待货币,也被称为重金 主义,它强调国际贸易中多卖少买以获取金币。晚期的重商主 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主张准许输出货币,但必须顺差,为此 要实现管制外贸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