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育人功能论略——以《唐都学刊》为例
抗疫期间学术期刊编辑主体的社会责任——以《唐都学刊》为例

Jan. 2021Vol. 24 No. 12021年1月第24卷第1期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 9 an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编辑学研究]抗疫期间学术期刊编辑主体的社会责任——以《唐都学刊》为例 贾马燕(西安文理学院学^_编辑部,西安 710065)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全球暴发,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灾难。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术期刊编辑承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充分利用行业特点,凝聚团队力量,通过网络积极参与行业、 学会、学术机构组织的相关活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尽快邀约、刊发与此相关的学术论文,扩大期刊的社会影响,体现期刊的社会价值,实现期刊的社会效益。
在此期间,《唐都学刊》编辑主体组建相关专栏,积极邀约与疫情相关的专题稿件,进一步完善了特殊时期稿件处理流程等相关制度,优质高效地做好学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关键词:新冠肺炎;学术期刊;编辑主体;社会责任;《唐都学刊》中图分类号:G239.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 - 777X(2021)01 - 0092 - 05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暴发,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灾难。
疫情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 大威胁,而且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并引发了各国的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人文工作者对这一事件及其在多领域造成的影响 进行探索和研究。
值此关键期,要让这些科研成果在最短时间内发挥其在科学研究、控制疫情、遏制 流言和正确认识、科学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要作用,出版界需要快速应对、主动作为、提供多方 面的服务和支持。
2020年2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 署发出通知要求:出版界要进一步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通知中要求加强正面 宣传引导……精心策划安排战“疫”选题……坚守出版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为打赢抗疫防控阻 击战贡献力量。
陕西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表彰大会在宝鸡隆重召开 《唐都学刊》获“陕西省重点期刊奖

正 奇教授 致 开幕 词 ,陕 西省 高校 学报 研 究会 名誉理 事 长 、陕 西省 高校 文科 学
报研 究会 理事 长 张积 玉教授 做 工作报 告 , 宝鸡 文理 学 院副 院长赵 荣 霞教授 致
欢 迎 词 ,陕 西 省 新 闻 出版 局 审读 室 张 国凡 主 任 宣 读 陕 西 省 新 闻 出版 局 关 于评 奖 文件 及 获 奖 名 单 ,陕 西 省 高校 学报 研 究 会 评 奖 领 导 小组 成 员郑 文超 、王 倩 、 雷 智 勇等 专 家对 这 次评 奖进 行 点 评 。 陕 西 省 教 育 厅 科 技 处 处 长 李 梦 泽 和 陕 西
陕 西 省 高 校 文 科 掌 报 研 究 会 2O 学 术 年 会 暨 表 彰 大 会 在 宝 鸡 隆 重
《 都 学 刊 》获 “ 西省 重 点 期 刊奖 " 唐 陕
2 ( 9 4 7日陕 西 省 高 校 0 1 月2 —2 1年
固
文 科 学报 学 术 年 会 暨2 6 2 0 文 科 )- 0 9
省 高校 学报 研 究会 的 常务理 事 、理事 以及各 高校 学报 负责人 、代 表 近 百人参
加 了这 次 会 议 。
会 议 还 进 行 了学 术 交 流 和 工 作 交流 。 我 院 《 都 学 刊 》 副 主 编 王 银 娥 唐
编 审做 了 《 术期刊 质 量 与 学术 影响 力—— 以社 会 科 学 学 术 期 刊 为例 》的 学
学报 评 奖 表 彰 大 会 在 陕 西 宝 鸡 隆 重
召 开 。 这 次 会 议 由 陕 西 省 高 校 文 科
学报 研 究会 主 办 , 宝 鸡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编 辑 部 承 办 。 会 议 由 陕 西 省 高 校
不断提高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强化育人功能的思考

不断提高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强化育人功能的思考摘要:进一步加强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各民族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之意。
本文从完善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加强基地建设是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完善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加强基地建设是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提升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是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条件;扶持学生红色社团,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是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使命。
本文从四方面论述了如何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意义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08-03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进一步提高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导教育青年大学生,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高各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类高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培养各民族人才、弘扬民族文化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2011年11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五项任务中,其中一项就是“全面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旨在充分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积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战略,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高校学报积极搭建学术平台为教学科研服务

一、前言据统计,我国目前有期刊9000余种,其中高校学报2000余种。
高校有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之分。
高校学报一般是高等学校主办的,反映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供各类教学及科研人员展示学术研究成果,交流学术研究进展的窗口和平台。
作为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期刊,高校学报无疑要重点反映本校的理论研究成果。
高校学报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创新,而非时尚或教育。
高校学报刊登的叙述论文应当是高水平的学术性、科学性论文,也就是能够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引导学术潮流,反映学术研究最新成果的论文,其结论要能经得起时间、实践的检验。
然而,普通高校学报上高质量、创新性的论文并不多。
高校学报的级别虽然不是因学校的级别而确立,但是无疑重点高校云集了众多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他们的研究更具有前沿性和建设性。
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会优先考虑自己高校的学报。
因此,他们在学报发表文章,相应的学报名气也会因此大增。
而地方高校学报,由于优质稿源不足,要想扩大学报的影响、提高知名度,就必须独辟蹊径,尤其是新升本的地方高校,由于缺乏优势学科,专家队伍尚不完善,就更加需要走特色之路。
二、创办特色栏目吸引优质稿件地方高校学报一般都是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具有自己明确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方向。
在坚持学报办刊宗旨的前提下,同时设有相对稳定的栏目。
地方高校学报依据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或者优势学科或地方历史名人来设置栏目,是对高校学报所处的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资源倍感骄傲与深刻理解思考的结果,是对学校学术资源与科研能力的深度挖掘。
特色栏目要保持连贯,要保证稿源的充足性和连贯性,才能取其精华。
不管是学术名家还是研究新人,只要其研究成果具有学术价值,不论作者身份如何,都给予发表。
地域文化特色栏目的形成是有其规律可循的。
不少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总结地域文化特色栏目的形成特点:一是以民族文化研究为特色创设的栏目;二是以古地名、古国名、古朝代名称为特色创设的栏目;三是以区域文化为特色创设的栏目;四是以历史政治文化名人为特色创设的栏目。
由吕柟思想看关学对河东之学的发展唐都学刊

从吕柟思想看关学对河东之学的发展1.王美凤2.米文科(1.西安文理学院历史系,陕西西安710065;2.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16)摘要:薛瑄的河东之学传承至吕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是对形上问题的兴趣减弱,理气关系由“理气无先后”转变为“理气一体”。
二是关注的重心转入到日常事为上,工夫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体证形上本体。
三是强调经学,主张明经修行,认为经要以实用、义理为主。
吕柟思想上的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河东之学在明代中期的发展变化,同时亦构成了明代关学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吕柟;河东之学;关学;明代明代河东学派的创立始于明初的薛瑄(敬轩,1389-1464)。
薛瑄在山西河津县讲学时,“四方学者云集”[1](P1655),范围遍及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成为有明一代北方之学脉。
薛瑄之学经过数传之后发展至陕西高陵的吕柟(泾野,1479—1542)①,遂在理论上出现了重要的转向。
因此,比较吕柟与薛瑄思想上的异同,对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河东之学在明代中期的发展以及河东之学与关学的互动关系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理气无先后”到“理气为一”理气“分合”是程朱理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在朱子思想中,理气关系通常被表述为不离不杂,而具有二元论的倾向[2](P639-662)。
朱子又认为理是一切具体事物及道德实践活动的超越根据,这样,“理先气后”就成了朱子本体论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然而朱子之后,其后学往往偏重对形上之理的讲求,而忽视理气关系中原本不离的一面,从而出现离气求理、不切实行的现象,如南宋末年的黄震(东发,1213—1280)就说:“文公既没,其学虽盛行,学者乃不于其切实而独于其高远。
讲学舍《论语》不言,而必先大《易》;说《论语》舍孝弟忠信不言,而独讲一贯。
”[3](卷82)这种现象随着程朱学的官方化而变得益发明显,学者日渐驰骛于词章训诂之中而忽视道德心性的修养,这显然构成了问题意识的起点。
于是元明以来思想界逐渐开始对朱子理气观进行修正,而这种修正首先便体现在对气的重视上,强调“理在气中”,认为只有在具体的事为中才能把握理,薛瑄的“理气无先后”说即是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他说:窃谓理气不可分先后。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和智库功能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和智库功能
傅永春
【期刊名称】《实践(思想理论版)》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要坚持做好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总页数】1页(P40)
【作者】傅永春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发挥的实现途径
2.完善高校教材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3.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发挥
4.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哲学社会科学发挥育人功能的路径研究
5.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强国战略下的学术期刊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强国战略下的学术期刊的地位和作用
王银娥
【期刊名称】《唐都学刊》
【年(卷),期】2013(029)002
【摘要】“文化强国”战略在整体战略中居于主导地位,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更能强劲地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持续发展和强国的根基.在此种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地位和作用是重大的,学术期刊是高、精、尖文化的传播载体,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并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总页数】4页(P78-81)
【作者】王银娥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西安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0
【相关文献】
1.学术期刊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南都学坛》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J], 辛世俊
2.文化强国战略下学术期刊的地位与作用 [J], 张积玉
3.文化强国战略下学术期刊的地位和作用 [J], 秦川
4.文化强国战略在中国强国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J], 洪晓楠;
5.论学术期刊在学术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J], 杨文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第35卷第1期,Jan.,2005,Vol.35,No.1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收稿日期:2004207227 作者简介:张 蓉(19562)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胡建琴(19802),女,湖北襄樊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硕士生。
“不为”亦或“不能”———李白“自负”言说的原因探析张 蓉,胡建琴(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摘 要:李白的恃才放狂,极度自负,并非如学界所言乃其本性,不过是一种无奈的姿态。
科考制度的资格限定,主流文化的排斥,使得李白只能由“不能赴”转为“不屑赴”,以外在的自负掩饰其内心的自伤自怜。
对李白复杂性格的研究,有助于透视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结构。
关键词:科举;不能;自负;性格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31(2005)0120156205 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中有载:“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也。
绝嗣之家,难求谱牒。
公之孙女搜求于箱箧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书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世孙也。
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
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
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高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受五行之刚气,叔夜心高;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
瑰奇宏廓,拔俗无类。
少以侠自任,而门多长者车。
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
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器度宏大,声闻于天。
”学者往往关注的是范碑对李白家世的说明,而对最后一句“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
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器度宏大,声闻于天”未给予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3月第35卷第2期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Mar.2019Vol.35No.2【编辑出版研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育人功能论略———以《唐都学刊》为例王银娥(西安文理学院《唐都学刊》编辑部,西安710065)摘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具有培养学术人才的育人功能,《唐都学刊》编辑主体注重发现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注重编辑选择及与作者的互动,注重校对环节中作者的参与。
要充分发挥学报的育人功能,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需要主管单位、主办单位思想上、政策上的导引和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需要编辑—作者—读者的协作与互动,等等。
只有在诸多因素形成合力的条件下,学报的育人功能才能得到彰显和发挥。
关键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唐都学刊》;育人功能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19)02-0080-04收稿日期:2018-09-16作者简介:王银娥,女,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唐都学刊》主编、编审,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应用伦理学和编辑出版研究。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之一,在学术事业高度发达并呈现国际化的新时代,高校已然成为学术研究的主力军,高校学报这一开放的公共平台更是不可或缺,以最优的方式高效率地传播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依然是包括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的使命[1]。
这种使命担当,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术研究人才,这是学报从业者的价值追求,学报的这种育人功能的彰显浸透着学报人的智慧和力量。
一、学报育人功能的内涵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①,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是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
”②据此可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具有培养学术人才的育人功能。
学报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学报作为学术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平台,对读者具有学术引导功能。
为校内外读者提供学术资讯,引导读者关注社会热点和研究热点,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导引读者的学术追求。
其次,学报作为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作者具有培养和扶持功能。
学报编辑主体,在审稿过程中与作者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作者尤其是年轻作者确定选题,进一步提升其认知度,扶持其迅①②参见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案【1998】3号。
参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教育部教社政【2002】10号文件。
速成长。
学校的一些年轻教师经常来编辑部咨询选题的相关事宜,在了解其研究方向后,专业编辑主体给出较为适合的选题建议,帮助其确定选题,使其着手相关研究。
也有不少校外作者来信来函来电询问相关选题,编辑主体据其学科专业及其经验,给出选题建议。
一直以来,《唐都学刊》的编辑同仁都在悉心地做着培育和扶持学术新人的艰辛工作,为作者点亮一盏前行的明灯。
再次,学报作为学术研究及其传播的重要媒介,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学术人才,不少优秀的学术人才往往首先在学报上发表其研究成果,进而受到学界的关注,数十年来,学报不断推出学术新人,培养、扶持青年作者,推动研究者不断攀登学术高峰[2],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科研人员,不少已然成为著名的学者教授。
不少有影响力的学者的处女作都是在学报上发表的,学报编辑主体为学术人才的成长做了很多奠基性工作,从文稿的选题———论点的提出———论证过程———结论的得出或方案的提出,每个环节都留下了学报编辑的印记。
二、《唐都学刊》编辑主体是何以育人的1.注重发现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办刊人及其编辑团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学刊影响力的重要支点。
长期以来,学刊把发现、扶持、培养学术新人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注重刊发青年学者的优秀论作。
学刊初创之时,就开设过“青年园地”和“大学生论坛”栏目,举办过“论文写作培训班”,培养和扶持校内青年作者成长;每期刊发硕士研究生论文三成左右;21世纪初,创设“博士论坛”栏目,为优秀博士及博士生提供展现自我学术思想的平台。
同时,校内外不少作者评副高职称及正高职称时的论文代表作是在学刊上发表的。
可以自豪地说,学刊为学校和国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学刊发表论文的年轻作者,如今不少已然成为高校、科研单位的学术骨干、知名学者、教授、博导,如袁祖社、康震、秦红增、任建东、毛曦等。
可见,学刊为发现、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3]。
新时期以来,依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博士及博士生稿件的获取及审理上,同样在发现、培养和扶持学术新人———尤其对那些能够捕捉时代最强音、积极进取的年轻学者予以重点扶持。
不少985、211高校的博士生来电来函感谢学刊编辑对其稿件提出的修改意见及对他们的培养。
学刊创刊三十多年来,办刊人及其编辑团队都秉持着一个重要信念,那就是为学校、社会及国家培养优秀的学术人才,将这些优秀人才的学术成果公之于世,让人们在多元化的社会中看到这些具有敏锐洞察力及家国情怀的科研成果,这是学刊从业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然。
2.注重编辑选择及与作者的互动在一定意义上说,编辑是“一项具有独立意义的创造性劳动,他参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传播、积累、贮存,是社会精神文化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4]。
编辑主体是精神文化产品的鉴赏者、鉴定者和传播者,在编辑选择中居于主体地位,因而应具有伯乐的慧眼,准确分辨文稿优劣,进行优胜劣汰的编辑选择[5]。
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规范要求,学刊编辑主体依其专业学科对所有来稿进行精心的编辑选择和加工。
首先,注重来稿的选题尤其关注理论研究热点及社会热点,对此方面的优稿及时回复作者,告知其稿刊用信息;对于选题尚好而论述平平的文稿作者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若修改后的文稿符合学刊要求则予以刊发,否则就不予采用。
其次,注重学刊重点栏目的约稿和来稿,及时告知相关作者其稿审理结果,对于有亮点但整体论述不佳的稿件提出修改意见,指导作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返回。
再次,非常关注本校作者来稿并及时审理,需修改的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再审,不合要求的请作者再修改。
说到“修改”,对于二本院校的学刊而言,已然成为工作的常态,用不着修改的上乘论作少之又少,绝大部分稿件或多或少都需修改,才符合学刊发表要求,由初审提出修改意见→重新审理修改稿→确定此稿能否刊发,编辑主体异常辛苦,每个环节都浸透着历届办刊人及编辑同仁的心血和汗水。
最后,责任编辑将已确定的稿件,进行精心的编辑加工,使其符合发表要求。
在文稿的反复修改中磨砺作者,不仅使其对问题的思考渐入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的佳境中,同时使其对论文的写作程序有较为清楚的认知。
就这样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作者在学刊编辑的指导下成长,我们也为此感到欣慰。
3.注重校对环节中作者的参与编辑校对工作是保证刊物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每一期稿件确定后发排,就进入编辑校对环节。
首先,责任编辑联系作者,将其文认真校改一遍,包括文章的主旨观点—论证过程—参考文献—注释—表格数据等等要素,这是给作者最后一次审视其文的机会,在这个环节当中我们发现,有个别作者将其文的数据精确到发文时,有的作者还修正了不合适的用字用词,有的作者修改了参考文献。
我们为如是敬重学术、高度负责的作者而感佩。
其次,由责任编辑在作者校对的基础上进行一二校次的校对工作,要求对校稿的研究主题及其论证过程等进行全面审视,对于不合适的用字用词及不当的语法进行校改,对于标点符号、计量单位、编排规范等等方面进行把关和校正。
再次,由执行编辑通读本期稿件,对论述欠妥、用字用词不当、不合规范等等问题进行校改。
最后,由主编进行终校。
学刊编辑主体的如是敬业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编辑校对作风,赢得了校内外乃至海内外作者的高度赞誉和肯定。
有些博士生作者在网上发表感慨说:“唐都学刊的编辑人员最认真负责,不仅对我们的稿件提出修改意见,而且在稿件校对时还嘱咐我们要认真再看一遍,这令我们非常敬佩。
”有些作者打来电话说:“老师,刊物收到了,非常感谢您的指导和修改意见,我发表出来的文章比投稿时的稿件提高了好多,老师您辛苦了,要注意休息哦!”虽然我们平时很累,但听到这样的话语,让我们顿感温馨和慰藉。
三、学报育人功能发挥的要件1.编辑的智慧与职责是学报育人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首先,对学报编辑工作的热爱和执着,是学报育人功能发挥的首要前提。
其次,扎实的学科专业功底及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学科编辑工作的前提,是分辨学术文稿质量优劣的基础。
新时代不少论文选题都具有跨学科性,需要学科编辑围绕其原有学科专业,不断扩展知识领域,构建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
再次,对学术研究动态的把握是编辑选择之必须,是编辑判断学术前瞻性的标尺。
一般而言,非C非核学报的来稿大都质量平平,有创新价值的较高质量的稿件少之又少,在此种境况下,学刊要保持较高的水准,必须做两件事:其一,邀约一定数量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的文稿,作为刊物的支撑。
其二,在办刊经费短缺的情况下,还必须做艰辛的工作———对有新意的稿件提出切实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要求作者进一步修改完善。
可以说,《唐都学刊》每一期除了个别约稿外,每篇稿件都是在责任编辑的指导下,作者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才成为见刊的样子。
这种从文稿选题—论证过程—对策方案的凸显都浸透着编辑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正是编辑团队的敬业精神,才使学刊每年有近十篇的转载量,才使学刊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也正因如此,不少博士生诚挚地表达了对学刊编辑人员指导和扶持其成长的谢意,不仅激发了他们科研的兴趣,而且给予他们科研的动力,促进了他们的成长成才。
这大抵就是学报育人功能的体现吧。
2.编辑主体与作者、读者的互动与交流是发挥学报育人功能之要件作者是科研的主体,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其学术眼界和写作动机必然影响其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编辑主体的选题策划就是一种与作者互动的良好契机,选题策划是指对学报上将要呈现出来的文章主题进行谋划,旨意在于着眼现实或史实,捕捉学术前沿,将那些具有时代特征、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以对社会主体起正向的导引作用[6]。
编辑主体可将刊物主办者的选题策划设想与相关作者商议,征求其意见和建议,经过编辑部同仁商定后,再将选题策划方案的相关内容告知相关作者并邀约其论作。
这样组织的稿件,就较易产生综合效应和影响力。
读者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最终鉴赏者和受益者,希望能够欣赏到一流的刊物、上乘的学术论作,以对其科研工作及生活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