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阎步克)皇帝制度与皇权政治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田锡全一、课程简介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亦即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就是研究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其中,不但要重视研究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和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还必须认真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各级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各个时期总的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财政、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本课程内容宏富,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相关文献,掌握基本知识,以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有总体的把握。

本课程重点关注中国历代国家元首制度、中枢辅政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官员选拔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和考课制度、胥吏和幕府制度、军事制度、学校制度、乡里制度与乡绅制度、赋役制度与俸禄制度等典章制度的变迁及影响等。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olitical scie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pecial history of history. The searching object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 other words, the study aims to country's nature and form of the problem.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hat is to say, this course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a's na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omparison of forces and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state power, but alsoseriously explore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t all levels of state organ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various national systems and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ve, judicial, military, supervisory, personnel, finan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hnic group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played in the political life at that time, and make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abundant, so, it guides students to extensively co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with a view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have overall grasp.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system of leader-selection of Chin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ystem, the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officials’ selection system, the legal system, the supervi s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ilitary system, the school system, Gentry system, tax system and the salary system and so on. It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relevant literature ext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grasp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二、教学目标在方法上,每讲都梳理各个历史阶段的制度变迁总体态势及其时代特色,中间穿插权威观点、补充背景内容,课后提供讨论和探究活动的建议和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阎步克 制度史观

阎步克 制度史观

阎步克制度史观
阎步克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提出了制度史观,这是一种以制度为研究对象的史学理论。

制度史观认为,历史上的各种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和框架,这些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阎步克认为,只有深入到制度的层面,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在研究方法上,阎步克注重对各种制度的起源、演变和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强调要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和评价制度。

他认为,制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包括了各种规则、惯例、组织和机构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制度的框架和基础。

阎步克的制度史观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各种制度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探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根源和影响,从而更好地指导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讲王权和皇权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讲王权和皇权制度
任命非世袭、户籍制、服从中央安排、行政区非采邑 非任人唯亲、非世袭
(2)中央集权制下的君权的体现形式

官僚制度和郡县制是维系君主专制和中央 集权的两大支柱。在这种情况下,君权的体现 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官分文武,王之二术”,君主通过 设官分职以控制官僚机构 “官分文武,王之二术”(《尉缭子· 原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经济发展、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便于统一管理和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发,交战双方动辄几
十万军队激战于一地,死亡率高得惊人。如公 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军,斩首24 万。前279年,秦攻楚,白起引水灌鄢城,淹 死数十万人。前273年,白起败魏军于华阳, 斩首15万。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秦坑杀 赵军40余万。为了战争,各国动用了所有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都需要集权管理。
பைடு நூலகம்
1 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后”
夏朝初建,最高统治者被称 为“后”,所以夏启被称为“夏 后启”,以后的继承人太康、仲 康、相等也被称为“后”。再如 有穷氏首领后羿“后”,当初的 意思是生育,亦即祖先的意思, 还带有浓厚的(母系)氏族社会 组织的痕迹。

毓(后)作为母系氏族首领 的专用语被沿用下来。
战国列强变法的趋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构成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条件:君主独
揽大权而君权至高无上(君主专权),以中央 政权有力管辖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以 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官僚制) 郡县制不同于分封制( ) 官僚制不同于世官制( ) 打破终身制和铁饭碗,都是临时工、合同 工。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阎步克察举,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形式。

自唐代开始,阎步克察举成为了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并在隋唐时期得到了更为完善的发展和普及。

阎步克察举制度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演变和改革,对于了解古代中国官僚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唐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高峰期,阎步克察举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方式,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阎步克察举制度要求官员应具备严谨的学问和才能,而不受出身的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

在这一时期,阎步克察举制度成为了选拔官员的主要形式,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阎步克察举制度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尽管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但却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阎步克察举制度对于官员的学识和能力要求过高,导致了社会上的精英主义倾向,使得一些优秀的人才难以进入官场。

由于阎步克察举制度对于学问和才能的要求过高,使得有些官员倾向于攀附权贵,混淆是非,腐败横行。

这些问题使得阎步克察举制度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社会功能,也加速了这一制度的衰落。

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重要转折期,也是阎步克察举制度经历变革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改革者开始意识到阎步克察举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试图解决这一制度引发的负面影响。

宋代推行了科举制度,取消了阎步克察举制度,使得广大士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政治竞争,有力地打击了官场腐败现象,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唐宋时期的阎步克察举制度的兴盛到后来的衰落和改革,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变迁和演化,也为我们认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案例。

阎步克察举制度的变迁,既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的缩影,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重要历史经验,对今天的我们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阎步克

阎步克

出版物刊名: 中国大学教学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1期
主题词: 魏晋南北朝史;政治制度史;中国大学;古代政治;1954年;士大夫政治;教学名师奖;北京大学
摘要:阎步克,1954年出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要教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政治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史。

主要著作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等,及论文90余篇。

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首批上线课程“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主讲教师。

宗法制度阎步克

宗法制度阎步克

阎步克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继承法,也是继统法。

实行这种继承法,必须首先严格区别嫡庶关系。

例如,天子世世相传,每世天子都是嫡长子继承父位而为第二代天子,奉戴始祖,是为“大宗”。

其同母弟与庶兄弟封为诸侯,是为“小宗”。

每世的诸侯也是由嫡长子继父位为第二代诸侯的,奉始祖为“大宗”。

他的诸弟封为卿大夫,是为“小宗”。

每世的卿大夫也是嫡长子继父位为第二代卿大夫,奉始祖为“大宗”,他的诸弟为“士”,是“小宗”。

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诸子为庶人。

诸侯对天子为小宗。

但在其本国为大宗。

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但在其本族为大宗。

可见,凡大宗必是始祖的嫡系子孙,而小宗则或宗其高祖、或宗其曾祖、或宗其祖、或宗其父,而对于大宗则都为庶。

依照宗法的规定“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礼记·大传》)。

因为大宗的始祖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

所以大宗永远是大宗。

至于小宗由于族类繁衍的结果,分家出去,另立门户的人越来越多,小宗也就不断增加,一般到了五世就必须分出一些子孙。

就是《礼记·丧服小记》说的:“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在继高祖者也;是放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称也。

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所以万斯大曾说:“宗法何昉乎?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以例言之,文王的嫡长子武王是大宗,被封为诸侯的文王其他的儿子如周公,就是小宗。

武王和周公的关系,从血统上来说,虽是兄弟,但从政治上来说已变成君臣关系,因此,只有武王才有祭祀文王的特权,周公是没有这种资格的。

周公只有在武王的统率之下,才能参加文王的祭典。

这是因为武王是周公的大宗。

所谓“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就是这个意思。

周公被封到鲁国后,他是鲁国的始祖,也就是所谓别子。

依据规定,则“继称者为小宗”,所以周公的儿子伯禽及其嫡系后裔,对周天子来说,就变成了小宗。

03-变态和回归: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docx

03-变态和回归: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docx

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阎步克研究角度:制度史观阎步克老师首先表明,随后所要讲的,等于是他的《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一书的一个概述。

此书观察魏晋南北朝史的基本角度,可以说是“制度史观”,意即,偏重政治体制、政治形态的特点及变迁。

具体说来有三点:第一是政治制度变化,如官制、法制和人事制度;第二是政治势力,即各种政治势力、集团、阶级或群体的相互关系、何种势力占据支配。

第三是政治文化,它构成了一个体制的运作基础。

同一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中的运作,可能截然不同。

从制度、势力和文化这三个方面,比较魏晋南北朝与其他时代,可以让某些历史轨迹更为凸显。

变态的发生:士族门阀的兴起周代实行分封制,诸侯各自建国,卿大夫则拥有大片采邑。

周天子虽然号称天下共主,其实他根本管不到天下每一个农民,因为他不可能到各诸侯国去征稅, 只能以王畿为生。

列国国君也不会到卿大夫的私人领地上去征稅。

这跟与中世纪西欧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在那里,“The king sha I I I i ve of his own"。

周代又实行贵族政治,采用世卿、世禄和世官之制。

大贵族世代为卿执政, 贵族子弟都有爵有禄,某些官职还可能由某家族世代把持,形成世官。

世官往往需要专门技能,占卜之官、史官往往是世官。

因世代做某官,那官名往往变成其家族氏姓了。

如某家族世代占卜,后来便以卜为氏;某家族世代为史,后来便以史为氏;世代负责屠宰,后来就以屠为氏;世代制作毛皮衣服,后来便以裘为氏,等等。

这叫“以官为氏”。

自秦以降,情况大变。

秦始皇凭借郡县、乡里、什伍和户籍制,能让天下四千万农民都向其交稅、为其服役。

清人赵翼称秦汉间是“天地一大变局”。

一个布衣领着一群亡命无赖,几年后便成为天下之主,这都是此前历史从未有过的。

一个流动化、功绩制的社会降临。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语,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之鋅、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之言,都显示了此时社会的高度流动性,激发了底层的政治期望。

03-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

03-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

03-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阎步克研究⾓度:制度史观阎步克⽼师⾸先表明,随后所要讲的,等于是他的《波峰与波⾕: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明》⼀书的⼀个概述。

此书观察魏晋南北朝史的基本⾓度,可以说是“制度史观”,意即,偏重政治体制、政治形态的特点及变迁。

具体说来有三点:第⼀是政治制度变化,如官制、法制和⼈事制度;第⼆是政治势⼒,即各种政治势⼒、集团、阶级或群体的相互关系、何种势⼒占据⽀配。

第三是政治⽂化,它构成了⼀个体制的运作基础。

同⼀制度在不同的政治⽂化中的运作,可能截然不同。

从制度、势⼒和⽂化这三个⽅⾯,⽐较魏晋南北朝与其他时代,可以让某些历史轨迹更为凸显。

变态的发⽣:⼠族门阀的兴起周代实⾏分封制,诸侯各⾃建国,卿⼤夫则拥有⼤⽚采⾢。

周天⼦虽然号称天下共主,其实他根本管不到天下每⼀个农民,因为他不可能到各诸侯国去征税,只能以王畿为⽣。

列国国君也不会到卿⼤夫的私⼈领地上去征税。

这跟与中世纪西欧颇有⼏分相似之处,在那⾥,“The king shall live of his own”。

周代⼜实⾏贵族政治,采⽤世卿、世禄和世官之制。

⼤贵族世代为卿执政,贵族⼦弟都有爵有禄,某些官职还可能由某家族世代把持,形成世官。

世官往往需要专门技能,占⼘之官、史官往往是世官。

因世代做某官,那官名往往变成其家族⽒姓了。

如某家族世代占⼘,后来便以⼘为⽒;某家族世代为史,后来便以史为⽒;世代负责屠宰,后来就以屠为⽒;世代制作⽑⽪⾐服,后来便以裘为⽒,等等。

这叫“以官为⽒”。

⾃秦以降,情况⼤变。

秦始皇凭借郡县、乡⾥、什伍和户籍制,能让天下四千万农民都向其交税、为其服役。

清⼈赵翼称秦汉间是“天地⼀⼤变局”。

⼀个布⾐领着⼀群亡命⽆赖,⼏年后便成为天下之主,这都是此前历史从未有过的。

⼀个流动化、功绩制的社会降临。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语,项⽻“彼可取⽽代之”之辞、刘邦“⼤丈夫当如是也”之⾔,都显⽰了此时社会的⾼度流动性,激发了底层的政治期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