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晴川阁导游词-范文模板 (4页)

合集下载

关于湖北晴川阁导游词

关于湖北晴川阁导游词

关于湖北晴川阁导游词湖北晴川阁是中国众多历史建筑中的一座重要代表,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七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

作为华中地区最为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晴川阁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样式、精美的园林景观、壮丽的湖光山色等众多特色,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探索。

在进入晴川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历史。

晴川阁的建筑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它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始建于嘉泰五年(1205年),是中国南方唯一一座全浮雕双塔楼式仿木结构建筑。

晴川阁的建筑风格具有很强的浓郁江南风味,同时还融入了北方建筑的部分特点,使得它的建筑风格极具独特魅力。

进入晴川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两侧的巨大石狮子,它们是古代的守护神,象征着祥瑞和安宁。

在进入大门之后,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大型的广场和万泉池,万泉池是晴川阁园林的中心,它具有很强的江南园林风格,四周是绿树成荫的景观,湖面倒影着朝阳和晴川阁的影像,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经过万泉池,我们就会来到精美的九曲桥,桥面由花岗石铺成,桥栏为朴素的木制栏杆。

穿过九曲桥来到布满石阶的假山盆景区,这里是晴川阁风景区的又一处景点。

假山盆景区层峦叠嶂,奇峰异石,几乎可以尽收眼底,是晴川阁最为精美的景点之一。

走过假山盆景区,我们就会进入晴川阁的主体建筑,双塔楼。

双塔楼是晴川阁最为精美的建筑之一,两座塔楼完全对称,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南塔是必经之路,从南塔向上,穿过议春门、问水门、主楼门的三重门,就可以登上塔顶的观景台,从这里我们可以将黄石市美丽的城市风景尽收眼底。

晴川阁的历史悠久,建筑独特,园林景观美丽,被誉为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里是旅游漫游者、文化遗产爱好者、建筑学者、历史学者、园林艺术爱好者等各个领域人士不可或缺的地方。

如果你来到湖北,不妨前往晴川阁一探究竟,看看它的独特艺术魅力,感受它的雅致气息,领略它的历史文化魅力。

湖北晴川阁导游词范文

湖北晴川阁导游词范文

湖北晴川阁导游词范文湖北晴川阁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北的晴川阁。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古建筑群。

位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的晴川阁,始建于唐朝时期,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现已成为一处占地面积 2 万平方米、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体。

晴川阁主要由正殿、东西厢房、东西偏殿、卧佛堂、藏经楼、钟楼、鼓楼等建筑组成。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粹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中国古建筑的珍品之一。

晴川阁的特色之一是其建筑布局,以中轴线为核心,建筑群体对称分布。

正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这座用木雕、石雕、砖雕等工艺精制而成的雕像气势磅礴、神韵华美,引人注目。

在东西厢房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古代的佛教文物和历史文献,这些珍品都让人叹为观止。

而藏经楼则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佛教经典,这些经典都是用手抄写而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如果您是文化爱好者,这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和欣赏宝库。

晴川阁还有一个著名的文化活动——释迦诞。

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晴川阁内会举行盛大的佛祖生日庆典,数万人次的民众前来朝拜,场面壮观非凡。

此时的晴川阁,灯火通明,香烟缭绕,庆典活动和庙宇建筑在同时展现给人们。

此外,晴川阁还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中心之一。

在这里,您可以领略到古代佛教文化和艺术的精髓,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底蕴和厚重。

作为一座古朴典雅的庙宇,晴川阁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还是黄冈市的一座文化名片。

如果您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感兴趣,晴川阁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景点,它一定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

感谢大家的聆听,祝愿您旅途愉快!在游览晴川阁的过程中,您还可以体验到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

在这里,您会看到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比如麻绳编织制品、石雕工艺品、木雕等,这些都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也是别具一格的特色。

如果您对这些手工艺品感兴趣,不妨购买一些作为纪念品,也可以是一份独特的礼物送给家人和朋友。

在晴川阁,您不仅会领略到古代建筑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武汉晴川阁导游词3篇

武汉晴川阁导游词3篇

武汉晴川阁导游词3篇晴川阁始建于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547—1549年),是当时的汉阳知府范之箴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倡议兴建的,命名中的“晴川”二字取唐朝大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诗句之意。

下面是学识网带来的武汉晴川阁导游词,欢迎欣赏。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帶大家參觀的是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着“三楚勝境”之稱的晴川閣。

晴川閣位於漢陽龜山東麓的禹功磯上,東對長江,與武昌黄鶴樓隔江相望。

江南江北,樓閣對峙,互爲襯托,蔚爲壯觀。

清顺治年間文人程封在其《登晴川閣》詩中寫道:“憑欄高倚半江秋,楚國晴川第一樓”。

晴川閣的歷史雖然沒有黄鶴樓、嶽陽樓那樣悠久,但由於其所居獨特的地理環境、獨具一格的優美造型以及諸多文人名士的讚詠,使它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

所以用“楚國晴川第一樓” 冠譽晴川閣是不爲過的。

晴川閣由三大主體建築組成,包括主樓、禹稷行宮和鐵門關。

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去領略一番這座歷史上與黄鶴樓齊名的古建築群的風采吧。

晴川閣主樓,又稱晴川樓。

它始建於明代初年,爲當時漢陽知府倡議興建,取唐代詩人崔顥登黄鶴樓寫下的詩句“晴川曆曆漢陽樹”中“晴川”二字命名。

歷史上晴川閣屢毁屢建。

明清兩代,晴川閣先後進行了五次維修,其間遭受最大的破壞有兩次,一次是明末農民起義中,晴川閣作爲軍事要地,在硝煙彌漫的戰火中幾乎成爲廢墟;另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軍在武漢與清軍進行殊死戰鬥,在戰亂中晴川閣毁於大火。

屢毁屢建的晴川閣重建後規模一次比一次宏偉,清湖廣總督張之洞曾親自爲修葺後的晴川閣題寫楹聯: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龜山屢遭重炮轟擊,晴川閣受損嚴重,雖未全毁,但已成搖搖欲墜之勢。

到了1934年,一場大颶風吹塌了晴川閣。

1983年,武漢市政府在重修黄鶴樓的同時,依照清光緒年間的樣式修複了晴川閣。

閣名是由中國佛協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所書。

從此,晴川閣與黄鶴樓再次雄踞大江南北,樓閣對峙,交相輝映,成爲江城一大旅游勝景,有“三楚勝境,千古巨觀” 之美譽。

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范文(2篇)

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范文(2篇)

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范文各位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美丽的江城——武汉。

我是____,是大家这次行程武汉段的导游,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陪同各位一起游览。

各位如果有什么问题,请随便提出,我将尽我所知为各位解答。

希望大家今天可以在武汉玩愉快并对我们的服务感到满意。

因为大家初到武汉,对武汉这个城市一定充满了好奇,我先就武汉的情况,来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武汉是湖北的省会,也是我省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娱乐为一体的中心城市,华中重镇。

从地图上向下看,武汉市的形状就像一只自西向东翩翩飞舞的彩蝶。

长江和汉水在武汉纵横交汇了以后,把武汉分成了三部分,也就是历史上所俗称的“三镇顶立”的格局。

“三镇分别是哪三镇,三镇名字具体是何种原因来得来”? “武汉”是长江之南的武昌与长江之北的汉阳、汉口的联称。

“武昌”原指今鄂州。

三国时吴王孙权迁都来此地,取“因武而昌”的意思,改鄂县为武昌。

而今武昌则叫“夏口”(处夏水入长江口而得名)。

由于这里地处冲要,成为军政驻节地。

南朝刘宋设郢州,治所在夏口;唐代设武昌军节度使,治所在夏口;元代设武昌路,治所在由夏口改称的“江夏”;明代设武昌府,治所亦在江夏。

这样,作为府城的江夏称“上武昌”,作为县城的今鄂州称“下武昌”,而“上武昌”名声更著,“武昌”之名渐为其专之。

江北之城曾称“却月城”。

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前,这里在汉水之北。

遵循“水之北称阳”的传统,自随代起即称“汉阳”(汉水之阳)。

汉水改道后原汉阳离析,汉水东北称“汉口”,取义“汉水入长江之口”。

简而言之,这就是武汉三镇名字的由来。

武汉“地当天下之中”,若以武汉为圆心,以____公里为半径,北京、天津、青岛、上海、厦门、台北、广州、南宁、成都、西安、太原均在圆周线左右。

武汉恰置中国经济地图的中心。

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范文(2)湖北晴川阁是中国湖北省一处历史悠久的文化名胜,位于黄冈市的麻城市区内,始建于唐朝,是中国南方汉族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2篇)

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2篇)

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晴川阁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东麓、洗马长街的禹功矶上,北为汉水,东为长江,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晴川阁景区的整体建设从____年开始复建,历____年而完成,是武汉市著名的文物旅游景观。

整个晴川阁占地约____平方米,主要由晴川楼、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其他附属建筑群组成。

____年,禹稷行宫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又获选为湖北省十佳文博单位,并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级景区。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晴川街,坐落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

晴川阁景区整个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

晴川阁晴川阁景区与武昌黄鹤楼夹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有“三楚胜景”之称。

名冠四方的楼阁隔岸相对,在万里长江上唯此一处。

____年获批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

晴川阁最早为明嘉靖年间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____年)的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取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命名。

现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名取自唐代诗人崔颢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有"楚四名楼"之誉。

因与对岸黄鹤楼隔江对峙,相映生辉,被称为"三楚胜境"。

曾多次被毁,现阁系按清光绪年间式样于____年重建,占地____平方米,高____米。

其底层面阔5间,进深4间;顶层面阔3间,进深2间。

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黑筒瓦屋面,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栏杆为木质,朱漆彩绘。

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翘。

正面牌楼悬挂"晴川阁"金字巨匾。

其北侧为"园中园",园中青草如茵,竹木葱茏,瘦石嶙峋,幽静雅致。

晴川阁导游词

晴川阁导游词

晴川阁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的是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三楚胜境”之称的晴川阁。

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东对长江,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

清顺治年间文人程封在其《登晴川阁》诗中写道:“凭栏高倚半江秋,楚国晴川第一楼”。

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所以用“楚国晴川第一楼” 冠誉晴川阁是不为过的。

晴川阁由三大主体建筑组成,包括主楼、禹稷行宫和铁门关。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去领略一番这座历史上与黄鹤楼齐名的古建筑群的风采吧。

晴川阁主楼,又称晴川楼。

它始建于明代初年,为当时汉阳知府倡议兴建,取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写下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晴川”二字命名。

历史上晴川阁屡毁屡建。

明清两代,晴川阁先后进行了五次维修,其间遭受最大的破坏有两次,一次是明末农民起义中,晴川阁作为军事要地,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几乎成为废墟;另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在武汉与清军进行殊死战斗,在战乱中晴川阁毁于大火。

屡毁屡建的晴川阁重建后规模一次比一次宏伟,清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亲自为修葺后的晴川阁题写楹联: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申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滩上联讲的是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新婚时也只在家呆了几天;下联意为大禹经过八年治水,治理了黄河、长江、汉水、淮河等河流。

这幅对联是书画大师刘海粟的手笔。

院子两边廊亭的壁画,体现了古时的社会风情。

好,现在我们一起到禹稷行宫的主殿参观。

禹稷行宫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原名为禹王庙。

明朝天启年间更名为禹稷行宫。

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

殿内有大禹治水的塑像,高3.8米,是用玻璃钢制作的。

大禹身着布衣,头戴斗笠,手持疏导流水的工具“耒”。

他虽为首领,却身先士卒,积极投身于治理洪水的艰苦斗争中,且“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敢于与自然抗争的勇气和公而忘私的可贵精神,深得后人敬仰。

有关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范文

有关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范文

有关湖北晴川阁的导游词范文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北武汉,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的是著名的晴川阁。

晴川阁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

咱们先来说说晴川阁名字的由来。

它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句诗让晴川阁充满了诗意和浪漫的气息。

晴川阁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其历史可谓悠久。

它屡建屡毁,多次进行过重修。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晴川阁,是在 1983 年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及遗址范围进行复建的。

走进晴川阁,您会立刻被它独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

晴川阁的建筑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沿檐回廊,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

朱漆圆柱,重檐歇山顶,黑筒瓦屋面,钢筋混凝土仿木门窗,看上去古朴典雅。

站在晴川阁上,向北眺望,汉水滔滔,波澜壮阔;向东望去,长江奔腾,气势恢宏。

远处的长江大桥如一条巨龙横跨江面,车辆川流不息。

江面上船只来来往往,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您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岸黄鹤楼的雄姿。

晴川阁景区内还有禹稷行宫。

禹稷行宫是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也是武汉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建筑。

这里保存着许多与大禹治水相关的文物和历史记载,展示了大禹治水的功绩和精神。

在晴川阁的周围,还有许多美丽的园林景观。

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为整个景区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漫步其中,您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晴川阁不仅是一处美丽的风景名胜,更是武汉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它见证了武汉的发展与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如今,晴川阁已成为武汉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每年的节假日,这里都会迎来大批游客,人们在这里感受历史的厚重,欣赏美丽的风景。

游客朋友们,希望您在晴川阁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留下难忘的回忆。

湖北晴川阁导游词范文(三篇)

湖北晴川阁导游词范文(三篇)

湖北晴川阁导游词范文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的是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三楚胜境”之称的晴川阁。

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东对长江,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

清顺治年间文人程封在其《登晴川阁》诗中写道:“凭栏高倚半江秋,楚国晴川第一楼”。

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所以用“楚国晴川第一楼”冠誉晴川阁是不为过的。

晴川阁由三大主体建筑组成,包括主楼、禹稷行宫和铁门关。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去领略一番这座历史上与黄鹤楼齐名的古建筑群的风采吧。

晴川阁主楼,又称晴川楼。

它始建于明代初年,为当时汉阳知府倡议兴建,取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写下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晴川”二字命名。

历史上晴川阁屡毁屡建。

明清两代,晴川阁先后进行了五次维修,其间遭受最大的破坏有两次,一次是明末农民起义中,晴川阁作为军事要地,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几乎成为废墟;另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在武汉与清军进行殊死战斗,在战乱中晴川阁毁于大火。

屡毁屡建的晴川阁重建后规模一次比一次宏伟,清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亲自为修葺后的晴川阁题写楹联: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____年,辛亥革命爆发,龟山屡遭重炮轰击,晴川阁受损严重,虽未全毁,但已成摇摇欲坠之势。

到了____年,一场大飓风吹塌了晴川阁。

____年,武汉市政府在重修黄鹤楼的同时,依照清光绪年间的样式修复了晴川阁。

阁名是由中国佛协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书。

从此,晴川阁与黄鹤楼再次雄踞大江南北,楼阁对峙,交相辉映,成为江城一大旅游胜景,有“三楚胜境,千古巨观”之美誉。

请大家与我一起去登阁远眺,真切的去体会一番临江而立,纵览晴川全景的独特感受吧。

大家可以在此凭栏远眺,前后龟蛇之巅黄鹤楼、电视塔赫然在目。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其他的景点,此时映入眼帘的是“荆楚雄风”碑,碑上的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由清乾隆三十五年(____年)荆南观察使李振义所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方便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使用 ==
晴川阁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的是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三楚胜境”之称的晴川阁。

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东对长江,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

清顺治年间文人程封在其《登晴川阁》诗中写道:“凭栏高倚半江秋,楚国晴川第一楼”。

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所以用“楚国晴川第一楼” 冠誉晴川阁是不为过的。

晴川阁由三大主体建筑组成,包括主楼、禹稷行宫和铁门关。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去领略一番这座历史上与黄鹤楼齐名的古建筑群的风采吧。

晴川阁主楼,又称晴川楼。

它始建于明代初年,为当时汉阳知府倡议兴建,取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写下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晴川”二字命名。

历史上晴川阁屡毁屡建。

明清两代,晴川阁先后进行了五次维修,其间遭受最大的破坏有两次,一次是明末农民起义中,晴川阁作为军事要地,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几乎成为废墟;另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在武汉与清军进行殊死战斗,在战乱中晴川阁毁于大火。

屡毁屡建的晴川阁重建后规模一次比一次宏伟,清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亲自为修葺后的晴川阁题写楹联:
洪水龙蛇循轨道
青春鹦鹉起楼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龟山屡遭重炮轰击,晴川阁受损严重,虽未全毁,但已成摇摇欲坠之势。

到了1934年,一场大飓风吹塌了晴川阁。

1983年,武汉市政府在重修黄鹤楼的同时,依照清光绪年间的样式修复了晴川阁。

阁名是由中国佛协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书。

从此,晴川阁与黄鹤楼再次雄踞大江南北,楼阁对峙,交相辉映,成为江城一大旅游胜景,有“三楚胜境,千古巨观” 之美誉。

请大家与我一起去登阁远眺,真切的去体会一番临江而立,纵览晴川全景的独特感受吧。

大家可以在此凭栏远眺,前后龟蛇之巅黄鹤楼、电视塔赫然在目。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其他的景点,此时映入眼帘的是“荆楚雄风”碑,碑上的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由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荆南观察使李振义所书。

“荆楚”是指古代楚国大地,“雄风”本意是指楚国人的那种英勇顽强,开拓进取的精神。

而在这里则主要是赞颂晴川阁依山傍水,居高临下的磅礴气势。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连接龟山的古代城门就是铁门关。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它背倚龟山,俯控江浒,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上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下至近代的武昌辛亥革命,其间三国时期的争战最为激烈。

据史料载,孙吴军为扼守龟山这一军事要地,依山傍水修筑这铁门关,北可防曹魏南下,西可挡蜀汉东进,其关雄峻险固,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孙权曾先后令陆涣、陆逊、诸葛谨领兵驻守,以抗魏、蜀。

从三国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经历多次攻守激战,声名日噪,又被称为“虎豹关”。

唐玄武德年间,汉阳建砖城,铁门关军事要隘的作用渐退,逐渐成为汉阳城对外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而这一历史遗迹也成为人们游览的场所。

铁门关在明代初期、中期保存还是比较完好的。

它的军事作用日渐削弱,但其文化、旅游、观赏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突出和重要。

明代末年,铁门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当时清兵南攻,明王朝摇摇欲坠,而统治者又迷信风水,轻信凿断龙脉便可保江山。

因明从“火”,清从“水”,水能克火,而龙则是水中精灵,要使大明朝不灭,须凿断龙脉。

于是,他们在武昌蛇山南楼处开山凿洞,在汉阳龟山铁门关处毁关挖山,称之为“龟断颈,蛇断腰”。

然而,此举并未保住大明江山,却使得一代名关铁门关毁于一旦,仅剩一段段土基墙座。

清代,有人在铁门关的土基上修建了一座关帝庙。

相传,三国英雄人物关羽曾在龟山东麓长江边洗过他的赤兔宝马,故而将此地命名为洗马口。

到民国初年,由于战乱,铁门关仅剩的遗迹连同庙宇等都一起成为废墟。

1990年铁门关开始复建,于1993年元月竣工。

从此,一座气势巍峨、雄姿英发的铁门关又展现在江城人民面前。

复建后的铁门关为三拱城门形制,与北京天安门城门内拱相比,此处的铁门关要高出一倍,它比南京挹江门之拱也要高出三分之一。

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并且比历代的铁门关都要宏伟壮观。

关上有二层楼,一层厅内陈列有《三国演义》中人物塑像。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禹碑亭。

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

这块石刻被后人称为“禹碑”,由于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蜂,故又称“岣嵝碑”。

唐朝时期就有关于禹碑的传说,当时的大文豪韩愈还为此赋诗。

但是好多人寻遍衡山却未曾见过此碑。

直到南宋嘉定年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被人摹刻于三峡的夔门和长沙的岳麓书院。

禹碑上共有77个字,文字奇特难识,有人认为是“蝌蚪文”,有人认为是“鸟虫篆”,还有人断其为“篆书”,历代想辨识者众多,但都不能解其中义。

虽各家解释都不相同,但都认为碑文大意是: 禹受舜命,坚苦卓绝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至此以后,禹碑闻名天下,被摹刻于全国各地的名山之中,大江之畔。

晴川阁的禹碑就是清朝著名文人毛会建历尽千辛万苦自衡山摹刻于此,后又摹刻于西安碑林。

但晴川阁的原碑已毁,现在的这块是从西安碑林摹刻于此。

历经了百转千回,才得以呈现于此。

这个大殿叫禹稷行宫,也就是禹和稷的别墅。

“禹”就是指治水英雄大禹,“稷”则是指后稷,是大禹的助手。

相传大禹治水,救民于水火,稷则教民种植五谷杂粮,救民于饥寒,由此禹稷得以并称。

再看这块无字碑,它是明代的遗物,用整块的汉白玉雕刻而成。

1983年出土时是断裂的,经修复成现状。

或许大家在全国各地见过不少类似的碑,但我们此刻所见的这块却同大禹治水有着不解之缘。

古神话传说龙生九子,九子九样,都似龙非龙。

这只看起来像龟的,也是龙子之一,名叫赑屃。

传说赑屃好负重,背负着三山五岳到处兴风作浪,而大禹降伏它以后,它转而帮助禹治水,并立下汗马功劳,大禹为表彰其功绩,便让它背着这无字碑漫游神州大地。

大家想想看,禹表彰其功绩,却为什么碑上一个字也没写呢? 之所以只字未写,是为表明它功绩卓著,书之不尽。

告诉大家区别赑屃和龟的一个简单的方法:看它的脚,龟足像鸭掌,有蹼;而赑屃的脚和龙爪一样,五指是分开的。

这个圆形的透雕物,叫“落地罩”,也叫“垂花门”。

你若细心的观察体会,则会发现上面许多有趣的装饰。

大家请看落地罩的上方有一块雕刻牌,若直观地看其外形像“凤”字的外框,因此,此牌叫“凤”字牌。

这个牌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上方正中间有一个珠,合起来为“双龙戏珠”之意。

珠的下面是一个“寿”字,“寿”字下缀着两枚方孔钱币;上方则刻有一只倒飞的蝙蝠,这里,“倒”通“到”,“蝠”通“福”,合起来就是“福到了”的意思。

因牌中包含有“龙”、“凤”,所以又称“龙凤呈祥”。

以上这些都反映了清代建筑的装饰技巧。

再看上边横梁上的木刻图案中,有四个小海马,其寓意为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功绩名扬四海。

大殿廊檐下的“万世蒙泽”四字门额,意思是大禹治水使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享受幸福和快乐,是由书法大师沙孟海所书。

檐柱上的这幅对联:
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申
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滩
上联讲的是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新婚时也只在家呆了几天;下联意为大禹经过八年治水,治理了黄河、长江、汉水、淮河等河流。

这幅对联是书画大师刘海粟的手笔。

院子两边廊亭的壁画,体现了古时的社会风情。

好,现在我们一起到禹稷行宫的主殿参观。

禹稷行宫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原名为禹王庙。

明朝天启年间更名为禹稷行宫。

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

殿内有大禹治水的塑像,高 3.8米,是用玻璃钢制作的。

大禹身着布衣,头戴斗笠,手持疏导流水的工具“耒”。

他虽为首领,却身先士卒,积极投身于治理洪水的艰苦斗争中,且“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敢于与自然抗争的勇气和公而忘私的可贵精神,深得后人敬仰。

塑像的背衬是“禹迹图”,根据1137年的石刻放大绘制的山川流域图,该图记述了大禹治水的历程。

上方的“德配天地”匾,是表明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墙壁的左边是古代文献中有关大禹治水的文字记载,右边则是全国各地现存的大禹纪念地的图片。

这幅照片名为“望夫石”,它好似一位妇人端坐于涂山山坡上,凝望远方。

相传,大禹到涂山 (今安徽怀远)治水,娶一涂山女为妻,刚结婚三天便奉命去治水,结果,一去十三载,与洪水搏斗,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涂山氏怀抱幼子,日日在山坡上遥望,盼着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家。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望夫心切,与山石化为一体,人们称它“望夫石”。

而大禹治水成功后,却因积劳成疾在绍兴会稽去世,这幅照片就是绍兴大禹陵。

各位朋友,我的讲解到此结束。

希望晴川阁之行能够给您留下一次美好的回忆,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