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140124学时:56学时学分:3.0学分授课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郭静阮宜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主要参考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赫吉明马广大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second edition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本课程以成熟的常用技术为主,适当地介绍国内外新技术,并结合实验和课程设计,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学习的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环境监测、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原理、物理化学等课程。

三、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主要介绍大气污染成因,大气污染物产生及其特性,以及中国大气污染特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和工程措施,包括大气扩散作用,颗粒物分离技术、设备计算和设计选型,气态污染物控制工艺与设备,管道系统等。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包括除尘、颗粒粒径检测,吸收,吸附等实验。

此外,在课堂教学和实验的基础上完成课程设计教学环节。

四、学时分配学时第一章大气污染基本知识6学时§1 大气污染定义,分类,历史与现状§2 大气污染物与污染源§3燃料利用与大气污染第二章气象与大气污染6学时§1 大气结构与气象要素§2 大气稳定度§3 大气扩散模式§4 烟囱高度设计与厂址选择第三章粉尘性质及除尘器性能4学时§1 粉尘的粒径和分布、粉尘的物理性质§2 尘粒在流体中的动力特性、除尘器性能第四章机械式除尘2学时第五章湿式除尘2学时第六章过滤式除尘2学时第七章静电除尘2学时第八章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3学时第九章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5学时第十章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5学时第十一章净化系统中管道设计4学时§1 流动气体的能量方程,压力损失,管道检测§2 局部排气罩的设计,气体管道的设计计算与风机选型第十二章典型大气污染物的净化工艺8学时§1 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工艺技术§2 有毒有害气态污染物的净化第十三章专题训练6学时§1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与控制技术§2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及控制技术第十四章实验8学时1、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2、活性炭吸附气体中的二氧化硫3、旋风除尘器的性能4、粉尘分级合计:48学时(教学)、8学时实验。

2024《空气调节》课程教学大纲

2024《空气调节》课程教学大纲

学大纲•课程概述与目标•空气调节基础知识•舒适性空气调节系统设计与实践•工艺性空气调节系统设计与实践•空调系统能耗分析与节能优化措施•实验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概述与目标空气调节定义及重要性空气调节定义空气调节是指对室内空气温度、湿度、清洁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进行调节,以满足人体舒适度和生产工艺要求的过程。

空气调节重要性空气调节对于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0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工程实践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01知识目标掌握空气调节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设备类型及其性能特点,了解相关标准和规范。

0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空气调节系统设计、选型、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的能力,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包括空气调节基础知识、负荷计算、系统类型及选择、设备选型与布置、管道设计与施工、系统调试与运行管理等。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实训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考核方式与标准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

考核标准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包括知识掌握程度、能力表现、素质体现等方面,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

空气调节基础知识热力学基础回顾热力学系统基本概念包括系统、边界、环境等定义,理解热力学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能量守恒原理,了解热量和功的转换关系,及其在空气调节中的应用。

热力学第二定律理解熵增原理,分析不可逆过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探讨提高空气调节系统效率的途径。

湿空气性质及处理过程湿空气的物理性质了解湿空气的组成、状态参数(温度、湿度、焓等)及其相互关系。

湿空气的焓湿图掌握焓湿图的基本原理,能够利用焓湿图分析湿空气处理过程。

空气处理设备及过程熟悉常见的空气处理设备(如冷却器、加湿器、除湿器等),理解其工作原理及在空气调节系统中的应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英文名称: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课程类型:必修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环境工程原理》《物理化学》学分:4总学时:64(理论学时:64)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由讲课、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组成。

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先修完《高等数学》、《环境工程原理》、《物理化学》等有关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全面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途径和机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大气污染控制的原理、方法和实践以及前沿研究领域,同时,还要求掌握与此相关的标准和政策法规及其发展前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三个目标:(1)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2)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实际操作、设计等实践实验能力;(3)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领域前沿研究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概论要求了解大气污染的分类、组成、分布及大气污染问题,理解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定义。

(1)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2)大气污染及其控制情况(3)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4)大气环境标准2、教学重点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3、教学难点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燃烧与大气污染1、教学内容与要求要求了解燃料的种类、组成,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污染物形成机理,掌握燃烧的计算。

(1)燃料的性质(2)燃料燃烧过程(3)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4)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与控制(5)燃烧过程氮氧化物的形成与控制(6)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7)燃烧过程中其他污染物的形成重点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污染物形成机理,重点掌握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计算。

3、教学难点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计算。

(三)大气污染气象学1、教学内容与要求要求了解与大气污染相关的气象学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大气圈的结构、主要气象要素、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的概念。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导论
环境化学的概念及重要性
环境化学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部分: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1.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
- 大气中的化学物质
- 水体中的化学物质
- 土壤中的化学物质
2. 环境化学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
- 酸碱中和反应
- 配位反应
3. 环境化学分析方法
- 光谱分析
- 色谱分析
- 电化学分析
第三部分:环境化学实验1. 大气中污染物的测定
- 酸雨的模拟实验
- 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
2. 水体中污染物的分析
- 水质污染监测实验
- 重金属离子的分析
3. 土壤中有机物检测
- 土壤中农药残留量的检测- 土壤中有机物的提取与测定第四部分:环境化学应用1. 大气污染控制
- 大气净化技术
- 新能源研发
2. 水质保护与治理
- 水处理技术
- 水资源管理
3. 土壤污染修复
- 土壤修复技术
- 土壤资源综合利用
第五部分:教学资源
- 环境化学教学案例
- 环境化学教学视频
- 环境化学实验设计
结语
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能力。

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能够在未来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一章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一章

• 因此,1996年我国将原来的《大气环境质量标 准》(GB3095-82)改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其目的在于强调环境空气 质量标准,主要规定的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 切的近地面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限值。
• 目前国内外出版的大多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或《空气污染控制工程》类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和范围,基本上都是环境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可见“大气”和“空气”是作为同义词使用的, 其组成成分在均质层也是一样的;它们的区别 在于“大气”指的范围更大,“空气”的范围 相对小些。
一、大气的结构
自然地理学把受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称为大 气圈,厚度大约有10000km。由于大气圈层与宇宙空 间很难确切划分,在大气物理学和污染气象学研究中, 常把大气圈层上界定为1200-1400km。1400km以外, 气体已非常稀薄,就是宇宙空间了。
大气圈中的空气分布是不均匀的。海平面上的空气密 度最大,近地面的空气密度随高度上升而减小。在地 球表面上空400-1400km的大气层,空气是逐渐变稀 薄的。地球表面的大气温度不仅随纬度、季节变化, 而且随高度变化。大气质量的90%集中在30km以下 的范围内,高度100km以上大气的质量仅占大气圈质 量的1%。
在高约15-35km的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 臭氧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使人类等免受紫外线 的辐射。
中间层
平流层顶到85km高度左右的区域 称为中间层。主要特征是温度随高 度的增加迅速降低,顶部温度可降 到-83℃以下。大气稀薄,主要物 质是O2、N2、NO+、02+等。
热层
从中间层顶向上导800km的区域称为热层, 又称电离层,其主要成分是氧。在强烈的 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气中的N2、 O2分子电离成了O2+、O+及NO+等离子, 该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急剧上升,最高 可达1700℃。

《室内污染检测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室内污染检测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室内污染检测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差不多信息课程代码:260428课程名称:室内污染检测与操纵英文名称:Inspection and Control of Indoor Pollution课程类不:专业选修课学时:27学分:1.5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监测等二、课程简介随着社会的进展,室内环境质量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环境咨询题之一。

室内环境污染是个新的研究课题,它要紧是对室内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室内有害物质检测技术、室内空气质量的评判和室内污染操纵技术进行研究。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室内环境污染那个学科体系的差不多内容,把握室内要紧污染物的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把握要紧的室内污染物的检测技术,把握室内空气品质评判的差不多方法和室内污染操纵的技术。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概述目的与要求把握室内空气空气污染的定义和特点。

了解研究室内空气污染的意义和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第一节室内空气污染的定义要紧内容:室内空气质量的定义;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室内空气污染的定义。

差不多概念和知识点:空气质量(IAQ);室内空气污染物及其来源;室内空气污染特点;室内空气污染。

咨询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把握空气质量、室内空气污染的定义;把握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

第二节研究室内空气污染的意义要紧内容: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及其研究意义。

差不多概念和知识点: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咨询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及其研究意义。

第三节国内外室内空气研究进展要紧内容:国内研究进展;国外研究进展。

差不多概念和知识点:中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人工环境气候箱(test ing chamber);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室内空气质量评判方法-主观评判、客观评判;建筑物综合症;污染物对健康的阻碍-生物标识物的阻碍、协同效应研究、放射性污染;咨询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我国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污染源操纵、室内污染物监测方法、室内空气质量评判、空气净化技术研究、污染物对健康的阻碍等方面的研究情形。

大气污染防治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防治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防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

2. 学生能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3. 学生能了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及其实施情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收集、整理和分析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资料。

3. 学生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关爱生态环境。

3. 学生能够尊重科学,遵循事实,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环境保护教育领域,旨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环保问题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认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基本概念: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危害。

2. 大气污染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技支撑,政策引导。

3.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工业污染源治理、移动源污染控制、城市绿化、清洁能源推广等。

4.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行动计划等。

5. 实践活动:参观当地环保设施,了解大气污染防治的实际应用。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及危害第二课时:大气污染防治原则与措施第三课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介绍第四课时:实践活动组织与总结教材章节及内容:第一章:环境保护概述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教学内容进度:第一周: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及危害第二周:大气污染防治原则与措施第三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介绍第四周:实践活动组织与总结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内容,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大气污染防治知识,提高其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高等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环境化学》教学大纲一、编写说明《高等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学位课程,它是建立在从化学的角度探索研究自然界能量流动、温室效应、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水污染、有毒化学品及酸雨问题。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利用化学原理理解和解释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本课程为2学分,32学时。

二、教学说明第一部分能量第1章能量的流动和提供1.1 能源及可持续性1.2 自然界的能量流动1.3 人类能量消耗1.4 人类的能源第2章化石燃料2.1 碳循环2.2 化石燃料的来源2.3 燃烧能2.4 石油2.5 天然气2.6 煤2.7 脱碳第3章核能3.1 原子核、同位素和放射性3.2 自然界中的放射性同位素3.3 衰变链:关于氡的问题3.4 放射性: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3.5 辐射暴露3.6 裂变与聚变3.7 核动力的危害第4章可再生能源4.1 日光供暖4.2 太阳能发电4.3 光电电流4.4 生物质能4.5 水力发电4.6 风力4.7 海洋能4.8 地热能第5章能量的利用5.1 热机效率5.2 燃料电池5.3 空间供热、废热发电5.4 电的存储:氢的经济价值5.5 材料间的关系5.6 系统效率5.7 能源与社会第二部大气第6章气候6.1 辐射平衡6.2 反射率:粉尘和云层6.3 温室效应6.4 气候模型6.5 温室气体的国际公约第7章氧的化学7.1 氮的氧化物:自由能7.2 氮的氧化物:动力学7.3 自由基链的反应第8章平流层臭氧8.1 大气构成8.2 臭氧的紫外防护作用8.3 臭氧化学8.4 催化臭氧耗损8.5 极地臭氧耗损8.6 臭氧层的修复规划8.7 CFCs替代物第9章大气污染9.1 污染物及其危害9.2 光化学烟雾(自由基反应)9.3 室内空气污染9.4 排放控制第III部分水圈/岩石圈第10章水资源10.1 全球概览10.2 灌溉10.3 地下水10.4 中国的水资源10.5 海洋10.6 作为溶剂和生物介质的水第11章从云到径流:作为溶剂的水11.1 水的独特性质11.2 酸、碱和盐11.3 共轭酸和碱、缓冲溶液11.4 大气中的水:酸雨第12章水及岩石圈12.1 作为酸碱反应器的地球12.2 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循环12.3 风化和溶解作用机理12.4 酸化作用的影响第13章氧气和生命13.1 氧化还原反应和能量13.2 好氧的地球13.3 作为生态介质的水第14章水污染和水处理14.1 水利用和水质量:点源和非点源污染14.2 水质控制14.3 水和污水处理14.4 健康危害第IV部分生物圈第15章氮和食品生产15.1 氮循环15.2 农业15.3 营养第16章害虫控制16.1 杀虫剂16.2 除草剂16.3 转基因生物第17章有毒化学品17.1 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17.2 癌17.3 激素效应17.4 长效有机污染物: 二噁英和多氯联苯(PCBs)17.5 有毒的金属三、教材与参考资料1、环境化学(第2版)、(美)Thomas G. Spiro和William M. Stigliani著、张忠宪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编号:04011176
《空气污染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40 学分:2.5
一、教学大纲的说明
1、授课对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
2、课程性质:专业方向类必修课
3、任务及要求:
任务:本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业及民用建筑环境空气污染物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从事建筑环境空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能力和设备运行的管理能力。

要求:了解建筑环境的空气污染以及空气污染物;掌握控制建筑环境空气污染技术;熟悉气体中颗粒物的分离技术;了解有害气体净化技术。

4、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暖通空调
后续课程:空气洁净技术
二、教学大纲(黑体小四号)
1、课程内容:
⑴空气污染概述:室内环境的污染源及污染类型;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建筑环境空
气质量标准与规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防治。

⑵控制工业有害物的通风方法:通风系统及分类;局部通风;全面通风换气量计算;空气平
衡和热平衡;事故通风。

⑶局部排气罩:局部排气罩的分类及设计原则;防尘密闭罩及排气柜;外部吸气罩;槽边排
气罩;接收罩;吹吸式排气罩。

⑷含尘空气净化:粉尘特性;粉尘粒径分布;除尘效率和除尘机理;旋风除尘器;电除尘器;
除尘器选择。

⑸有害气体的净化:有害气体净化的基本方法;吸附法;吸收法;高空排放。

⑹自然通风和局部送风:自然通风及作用原理;局部送风;
2、重点与难点
重点:空气质量标准与规范;控制工业有害物的通风方法;含尘空气净化;有害气体净化的基本方法
难点:空气平衡和热平衡;粉尘粒径分布;除尘效率和除尘机理;
3、实验与实践环节:
课内实验项目:
课程设计:1.5周
4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黑体小四号)
教材:《工业通风》(第三版)孙一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空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等高教出版社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辅导教材》中国计划出版社大纲批准:高海生大纲审定:童谷生大纲制定:胡桃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