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07 Word版含答案.doc

合集下载

07年全国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

07年全国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

附补充注释和讲解
①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 词借咏鹰抒壮怀, 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 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 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 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 作者旅寓河南期间。 作者旅寓河南期间。②堵:一般为用于墙 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 风低” 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③“风低”句: 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 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 划破” 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 “划破”。 ④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 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 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呼鹰皂枥 逐兽云雪冈。 身手:指才能、 林,逐兽云雪冈。”⑤身手:指才能、本 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领。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⑥ 轩举:昂扬貌。 指鹰。 轩举:昂扬貌。 ⑦汝:指鹰。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 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 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 分) 答案: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 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 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 间连榻,在天上"行杯" 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 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意思对即可 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 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 ?(4 么?(4分) 答案: 雁引愁心去 运用了拟人手法, 雁引愁心去” 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 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 为诗人带走愁心, 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 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 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 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意 “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 思对即可) 思对即可) 雁别秋江去" 言之成理亦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007年诗歌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2007年诗歌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2007年诗歌鉴赏题汇编【含答案】(高考试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汇编)1、(全国卷1)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2、(全国卷2)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五连驿忆弟曾国藩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B. 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

C. 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D. 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

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语文基础知识 诗歌鉴赏7 Word版含答案.doc

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语文基础知识 诗歌鉴赏7 Word版含答案.doc

训练七[语文基础知识+诗歌鉴赏]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渐.染/间.或料.理/撂.地摊谙.熟/河清海晏.B.禅.让/擅.长华诞./龙涎.香嗫.嚅/涅.而不缁C.涤.荡/嫡.传径.直/脖颈.儿和煦./蓄.谋已久D.拓.销/唾.沫褒.贬/细胞.核芟.夷/潸.然泪下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雄辨连环画要言不烦云蒸霞蔚B.雾霾伏卧撑条分缕析川流不息C.遐想打水漂揠苗助长震古铄今D.联袂曲别针运筹帷幄滥竽充数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昨天,利用春晚排练的________,谭晶来到北京一著名影城,陪同北京某学校的近百名留守儿童,一起观看了电影《全城高考》。

②法新社报道,以色列国防部长巴拉克今天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________地承认了几天前以军对叙利亚目标的空袭。

③细菌总是________脆弱的肌体,黑客总是攻击有漏洞的系统,所以防患于未然远胜于亡羊补牢。

A.间歇隐晦侵蚀B.间隙隐讳侵袭C.间隙隐晦侵蚀 D.间歇隐讳侵袭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斩获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成为史上第一个执导3D电影而获得奥斯卡奖的导演。

B.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借助微博参与公益活动,将微力量汇聚起来,有效解决和改变了众多的社会性问题和政策。

C.山东黄金男篮以历史最佳战绩夺得常规赛亚军,外援给力、球员成熟、教练沉稳三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D.郑哲敏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在爆炸力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我国首位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军工装备专家。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又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一生写了三百多篇不同体裁的文章,都有名篇传世,其散文的语言新颖简洁、鲜明生动,绝少陈词滥调,如“不耻相师”“不拘于时”“小学大遗”等等,完全达到了他所提出的“辞必己出”的要求。

2022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二轮增分策略文档 第二章 古诗鉴赏 学案7 Word版含答案

2022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二轮增分策略文档 第二章 古诗鉴赏 学案7 Word版含答案

学案7情感概括要精确全面,分析要具体实在学案略语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其设问角度有二:一是概括式,要求直接答出思想感情;二是分析式,不仅要求答出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

概括情感要精确全面,分析情感要具体实在,二轮复习就要为达成这两个答题要求而尽心尽力。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力气短板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①韵辛弃疾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

溪边唤渡柳边行。

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②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

未知明日定阴晴。

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①韩南涧: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

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

下阕表达了哪些简洁的情感?请作概括。

(6分)★答: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李穆见寄刘长卿孤舟相访至天际,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黄庭坚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这首词用到“戏马台”的典故,有什么用意?“催酒”和“白发簪花”的行为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答:问题反思1.你认为情感概括题与分析题在答题上有何异同?如何做到“概括要精确全面、分析要具体实在”的答题要求呢?答:2.答情感分析题要具体实在,为此,要擅长抓“抓手”,“分析”的“抓手”有哪些?答: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1.题目下阕表达了哪些简洁的情感?请作概括。

(6分)[原词见“自我诊断”第1题]现场失分答案失分剖析得分剖析现场失分答案↓该答案失分在于概括不全、不准。

对“绿野先生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一句的概括太表面化了,“绿野先生”实是作者自况,在大好春光里,作者却去寻“诗酒功名”,能答成“欣喜”吗?能说成“对众人……的批判”吗?而忽视“未知明日定阴晴”一句,必定会概括不全。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08 Word版含答案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08 Word版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08五十、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细分析: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

水国指的是蔡州。

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

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

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五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07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07 Word版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07三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⑴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

【答案】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此题要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必须①理解诗歌大意;②抓住一个“暗”,即间接描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鉴赏诗歌形象一般分三步走: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物象、意境);形象的表现手法;形象的表达效果(作者的感情、理想、品性等,创造了什么意境等)。

本题只是要求找出使用表现间接描写的“影子”,难度大大降低。

⑵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三十八、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词多理趣。

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

三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③!【注】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

②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

③生子何须似仲谋:《三国志·孙权传》中曹操曾云“生子当如孙仲谋”。

(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技巧。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作者却感叹“生子何须似仲谋”。

二者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作比较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兔丝元稹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

翳荟①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

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①翳荟: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

(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归石湖[南宋]范成大晓雾朝暾绀碧烘①,横塘②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蝸翠扫空。

【注】①朝、(zhāo tūn) :初升的太阳。

绀(gàn) :稍微带红的黑色。

②横塘:湖名,在苏州市西南。

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1)请赏析本诗前两联的渲染烘托手法。

(2)本诗颈联中的“自能”和“时复”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07三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⑴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

【答案】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此题要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必须①理解诗歌大意;②抓住一个“暗”,即间接描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鉴赏诗歌形象一般分三步走: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物象、意境);形象的表现手法;形象的表达效果(作者的感情、理想、品性等,创造了什么意境等)。

本题只是要求找出使用表现间接描写的“影子”,难度大大降低。

⑵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三十八、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词多理趣。

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

三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

【答案】(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写独处之悲;后四句抒情,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要掌握常见类型;二要知人论世,寻典溯源;三要就诗论诗,因事论诗,不要随便套用。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

【答案】(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颇为贴切。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

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以及类似起兴的作用。

同时,景语皆情语,“黄叶树”“白头人”,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

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情和景的关系有:乐景写乐情;悲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悲景写乐情。

这些都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四十、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入”和“摩”自的表达效果。

答:。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藏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中,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四十一、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天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有了什么修辞手法?答:。

【答案】(1)借代、反问。

“粉黛”是用女子画妆用品代女子,“笙箫”是用演奏时的乐器借代歌女。

而“何处笙箫”实意为“如今找不到吹奏笙箫的歌女了”,因此为反问。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析。

答:。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这是两问,前一问抓住体现景物的词语分析得出秋天的季节特点,后一问抓住能表达出作者感情的词语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感情。

【考点定位】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分析,对作者感情的把握,能力等级为E。

四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细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答题时先明确诗歌何处运用了比喻修辞,因为诗歌题目是“未展芭蕉”,而诗句并没有出现芭蕉这一意象,由此可知“芭蕉”是诗句中的“烛”、“蜡”、“芳心”、“书札”的本体。

回答其意蕴及表达效果时需要结合有关诗句,并紧扣比喻修辞的特点。

答案:示例一:将未展芭蕉比作蜡烛。

比喻非常新颖,点燃的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未燃的蜡烛“冷”、“绿”,“冷”使人感到那紧紧蜷缩的芭蕉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绿”则给人美丽的联想。

示例二: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在料峭春寒中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为寒意袭人的环境所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还把未展芭蕉宛若少女娇怯羞涩的神情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

示例三:将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

“会被东风暗拆看”,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形神兼备,意味无穷。

四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都是四川的三个地名。

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后,蔡氏兄弟还在锦江。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除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象,却说芳草像友人一样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住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也像多情的友人一样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了对他们深深的怀念。

四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多令邓剡①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细分析:本词作者邓剡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是一个有爱国心、有民族气节的人。

这首《唐多令》是宋亡之后他在金陵的吊友之作。

本词的上片写景,在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亡国之痛;下片抒情,直截了当地写这种哀痛的感情。

最后三句,作者又把笔触落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将凄凉孤苦的图景和作者痛伤亡国的感慨之情完全融会在一起,收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本题考查了诗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双关,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四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阕是如何表现“凄冷”的?四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①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细分析: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

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

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

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