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随感:千年往事凭诗见

合集下载

古诗十九首观后感千年之音文化的传承

古诗十九首观后感千年之音文化的传承

古诗十九首观后感千年之音文化的传承古诗十九首观后感:千年之音,文化的传承古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自诗经的问世以来,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这些古老的诗词记录着古人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它们以凝练而华美的语言,展示了千年之前的独特审美观和智慧,成为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古诗十九首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种千年之音,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传承。

首先,古诗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

古代诗人通过他们笔下的诗句,将当时的社会状况、人民生活以及政治风云等历史背景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中描绘了军队渡江的壮丽场景,映衬出中国古代军事的辉煌与艰辛。

这些古诗提供了我们回溯历史、了解先人智慧和经验的重要窗口,使我们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其次,古诗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正是这一文化底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静夜思》中,李白以恬静的心境描写了寂静的夜晚,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宁静致远”的价值观。

又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景物抒发了作者对壮丽自然和丰富人文的赞叹之情。

这种文化内涵的融入使古诗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古诗还独特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

中国古代的诗人对自然万物有着极深的情感,他们通过对山水、花草、动物等的描绘,传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壮丽的自然之中,不禁对大自然的伟大之处感到敬畏。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也是人们审美情趣与世界观的升华,使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更加深刻。

古诗亦是人们感受情感和思考人生的重要表达工具。

在古代社会,诗人们以诗歌的形式,借助极富想象力的意象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对爱情、友情、家国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意境,以及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描绘,皆使人们在被情感的波澜所感动之时,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诗词中的对历史的回顾

诗词中的对历史的回顾

诗词中的对历史的回顾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贯穿了中华文明的漫长历史,也是历史的见证和回顾。

通过诗词中的文字和意境,我们可以窥探过去的岁月,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一首诗词如同一面清澈明亮的镜子,它能够反射出历史中的一片片风景。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两句,以简洁婉约的语言表达了大自然的景象和时间的流转。

这首诗正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历史变迁的回顾和思考。

他看到自然界中万物的生长和凋零,也感悟到人事的变迁,时间的无情。

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场景描写,白居易将个体的命运和历史的沧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们在欣赏诗词的美感之余,也能对历史有所触动。

除了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外,诗词中的对历史的回顾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上。

古人对历史的回顾和崇敬,往往与传统文化的延续息息相关。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杜牧通过这几句抒发了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之情。

洛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墨客相继出世。

杜牧借助这个意象,不仅表达了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也点明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承袭。

这种对历史的回顾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给了人们一种思考和反思的机会。

诗词中的对历史的回顾还有一种情感上的追忆。

很多时候,历史已经不可挽回,挥之不去的遗憾也常常成为了人们思考的来源。

例如宋代辛弃疾的《破幽梦》中的“春衫著意马先踏,不减韶华舞袖摇。

”表达了他对往事的眷恋和对年华易逝的感叹。

在辛弃疾的诗中,他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的豪情壮志,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之情。

通过这样的回顾和追忆,辛弃疾不仅向读者展示了自己身世的悲喜,也勾起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反思。

诗词中的对历史的回顾,是一种对过去的缅怀和思考。

通过文字的抒发,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深度。

每一首传世的经典诗词都是历史的瑰宝,它们记录了一个个瞬间的永恒,见证了岁月的更替和变化。

2023营口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营口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营口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列一首诗,完成各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等情绪。

(2)请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

2.细读全诗,品析画线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吊扶苏(宋)孔武仲天下精兵掌握间,便宜长啸入秦关。

奈何指剑区区死,不辨从来赵李奸。

【注释】赵李:赵高与李斯。

二人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当时在边疆带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

3.古诗阅读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④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③航:小船。

④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4.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结合诗句,谈谈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圣明”“肯”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2024近期名校模拟题诗歌鉴赏(衔接教材)汇编

2024近期名校模拟题诗歌鉴赏(衔接教材)汇编

2024近期名校模拟题诗歌鉴赏(衔接教材)汇编一(新疆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大雪与客登极目亭叶梦得翩跹飞舞半空来。

晓风催。

巧萦回。

野旷天遥,回望兴悠哉。

欲问玉京【注】知远近,试携手,上高台。

云涛无际卷崔嵬。

敛浮埃。

照琼瑰。

点缀林花,真个是多才。

说与化工留妙手,休尽放,一时开。

【注】玉京: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催”“巧”二字分别赋予晓风和雪花人的动作和特质,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感。

B.“回望兴悠哉”写词人回望大雪兴致悠然,其中“兴悠”二字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C.面对天地之间雪花飞舞的景象,词人大胆想象自己与客人携手登上高台成仙而去。

D.词的上片主要写雪落的情态,下片则集中描写雪景,同时又寄寓个人情怀于其中。

2.本词尾句“一时开”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时多少豪杰”一句都有“一时”一词,两者在含义与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河北沧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登南楼郑起客中重上倚层台,天阔云收八面开。

雁带岳阳秋晓过,浪涵巴峡影西来。

诸营种柳①今何在,老子登楼得几回。

自是江山雄壮处,兴亡不必问寒灰②。

【注】①诸营种柳:典出《晋书·陶侃传》,陶侃曾经督促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于己门,侃后见而追责,施惶怖谢罪。

后以“诸营种柳”喻军纪严明。

②兴亡不必问寒灰:是说历史变迁不尽靠古迹来证明。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重上”与题目中“再登”相呼应,“客中”表明作者漂泊他乡的身份及特殊心境。

B.“天阔”句写作者登楼所见,天空广阔,晓云尽散,环顾八方都无所阻挡,境界极为开阔。

C.颔联紧承首联写景,自上而下,大雁在岳阳的秋晨中飞过,浪涛流经巴峡从西边滚滚涌来。

D.“老子”一句展现了作者睥睨天下的豪情,写出了作者对今后无数次登楼纵观天下的设想。

4.面对外敌入侵,本诗与苏洵的《六国论》都对统治者提出了建议。

越千年时空,寻诗情几抹_优秀作文800字

越千年时空,寻诗情几抹_优秀作文800字

越千年时空,寻诗情几抹_优秀作文800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往往忙于追逐功利和金钱,忘却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而诗歌则是一种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的艺术形式。

它撑起了人类文明的重要支柱之一,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历程。

因此,走近诗歌,寻找那些几抹诗情,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滋养。

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沉淀,诗歌成了人类文明中的瑰宝。

许多古老的诗篇,诉说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时代精神和情感。

从《诗经》中那些现代人难以理解的赞美女性的诗歌,到盛唐时期的“长安豪气士”,再到近现代诗人的思想启示和倡导,人们从这些诗歌中领略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并体悟到了经验、感情、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深远影响。

然而,当代的年轻人似乎已然淡忘了这些。

他们或许觉得诗歌只是那些“古板”、“难懂”的句子,常常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

殊不知,诗歌中所流露出的柔美情感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诗歌以简洁的语言表达着最深刻的情感,用最直观的方式贴近人们的心灵。

它让我们看到了美好、哲学、历史和人生的真谛。

它在告诉我们,人生苦短,人类共通,放下俗世纷杂,追求内心深处的安宁和梦想。

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文字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成了年轻人表达自我情感的主要途径。

诗歌也不再难以接近,文字变得更加简洁。

阅读或写作一首短小精干的诗歌,已不再是令人畏惧的难题,反而成了一件轻松惬意的事情。

诗歌的短小精干,也符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在繁忙中体味到一点闲暇的美好。

最后,还是附上一首自己的小诗,表达对这美好诗歌的感悟:桥畔柳条送春意,飞燕回巢重返归。

梦里寻找诗的影,人间寻觅几抹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太多难言语。

让诗歌借我们的笔,这份内心的小确幸。

在这个物欲横流、压力巨大的时代,寻找内心的归宿,写下属于自己的一首诗歌,总会让人感到无比放松和愉悦。

越过千年的时空,寻找那些几抹诗情,或许正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滋养。

2023鄂尔多斯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鄂尔多斯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鄂尔多斯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都写到野步所见景色,但其特点不同:第一首诗是春景,第二首诗是的秋景。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作简要赏析。

(1)生机盎然;萧瑟寒冷(2)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比较阅读能力。

第一首诗描写麦浪、草根、肥水、新蛙、蝴蝶、东风、野草花等景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阵阵秋风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醉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一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l了红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了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故答案为:⑴生机盎然;萧瑟寒冷;⑵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关于轻叩诗歌的大门作文(通用21篇)

关于轻叩诗歌的大门作文(通用21篇)

轻叩诗歌的大门作文关于轻叩诗歌的大门作文(通用21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轻叩诗歌的大门作文(通用2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轻叩诗歌的大门作文篇1从入学到现在,我已经学了不少古诗,可我最喜欢的,却要数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了。

之所以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诗人凭借一件母亲为临走的儿子缝补衣裳的普普通通的小事,就作出了这首好诗,可见诗人是多么浓烈的强调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呀!是的,母爱是伟大的,它比天更蓝;母爱是无私的,它比水更清。

母亲对儿女的关心爱护是无微不至的,诗人选取了一个看似平常的饱含深情的临行缝衣的场景,不仅写出慈母为将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缝制衣服的动作情态,显得十分真切感人,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

她之所以要细针密线,缝得那么结结实实,原来是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

面对朴素而伟大的母爱,诗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特意用反问句设问:“谁说小草的一点绿意,能报答得了整个春天阳光那广博而温暖的母爱?”我的妈妈对我也是这样。

每次吃饭时,妈妈就只会挑青菜叶吃,把青菜心儿和肉都留给我;洗衣服时,妈妈总是先洗我的,担心我下次穿时不干。

我感慨了,母爱是多么伟大呀!可是最近我看到一则新闻,一个中国的男孩因学习好到国外留学,便以后再也没有回来,因为他觉得小时候妈妈动不动就训他,回来肯定还是如此,一点儿也不自在。

而他却没有想想妈妈训他是为他好吗?他如果回家了,那妈妈肯定高兴还来不急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即使妈妈教你了一点知识,你也要记在心中,消息可以汇成大海,你收获的知识多了,那你就会得更多,将来用这些知识,报答对自己有着深爱的母亲!轻叩诗歌的大门作文篇2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在众多伟大的诗人笔下,让祖国气势磅礴的山河和诗情画意的田园更加熠熠生辉。

金台随感-最是诗中家国情

金台随感-最是诗中家国情

金台随感·诗词里的文脉最是诗中家国情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锦官城的一个四月春夜,或许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

被免去参议官的陆游在所寄居的城西南浣花溪畔,奋笔写下了这样一首《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一场病一晃就是二十多天,病后初愈的陆游,挑灯夜读《出师表》。

他一定不是第一次读了,但这一次不禁又读出几分“通古今之变”的意味。

两朝老臣诸葛亮,心系社稷,一片忠心,“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宋代大诗人陆游,尽管距离京城千里之外,为一介寒素之士,却同样自警自励,“位卑未敢忘忧国”。

由此,让人不由得想起同为宋代人的政治家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那句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论身处何时何地,一以贯之的,依然是忧心苍生社稷的家国情怀。

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文化,向来极其看重“家国”二字。

有意思的是,在上下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样一种情感与情怀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恰是由诗文的形式传扬和传承着,并穿透时空,呈现在今天的人们面前。

最是诗中家国情。

家国情怀,在古诗文中有着最广泛的体现。

再说回到陆游。

曾有人做过研究,陆游是古代写诗留存最多的诗人,一生留下近万首诗作,其中有一半抒写家国情怀。

其实何止陆游,中国历史上这样的诗人、诗文不胜枚举。

还是在锦官城,还是在浣花溪畔,在陆游之前四百多年的唐代,一位诗人在他所栖身的草堂里发出了这样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位诗人就是一代“诗圣”杜甫。

那个八月的深秋之夜,怒号的狂风卷走了草堂屋顶上的茅草,诗人禁不住感叹身世漂泊、世道艰辛,然而,他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不幸,更为天下所有读书人呼喊: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庇护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诗人最后甚至说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何等广阔、伟大的胸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台随感·诗词里的文脉
千年往事凭诗见
□虞金星
“六十年间万首诗”,看起来似乎像道计算题:几乎每两天一首诗。

当然,我们知道,诗不能这么读,诗的作者陆游老先生也无意让我们这么读。

“脱巾莫叹发成丝,六十年间万首诗。

排日醉过梅落后,通宵吟到雪残时”,与其说是透露一生诗作的数量,不如说是在自陈一种与诗歌紧密相联的生活方式。

与今天“诗人”作为职业身份不同的是,在古典诗歌的时代,诗人更多代表的,就是这种生活方式。

诗几乎是一种介入甚至记录日常生活的文体,所以有孟浩然名传千古的“干禄”诗《临洞庭上张丞相》。

诗作数量几乎居冠的陆游,则更堪称典型。

而写诗,很多时候并不是为求利,甚至不是为求名,许多诗人结集却不外传——把写诗比作呼吸饮食,或许是夸大了,但将它视作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却并无大出入。

从古至今累累的诗文之集也恰说明,无论如何,古人都意识到了,身体易朽,文章不朽。

而在与日常生活联结的层面,文章之中这样的不朽,以诗为盛。

所以,如果我们尚有对那些远隔千年先辈前贤的“好奇”,读诗,该称得上是最体贴入微的方式之一。

从军边塞,风沙曾经怎样卷过诗人的面庞?明月几度,他们曾经有怎样曲折的思乡心绪?亲见兴亡,身经乱离,他们又曾如何面对、考量?我们所不见的千年往事历历,称得上“第一手”的见闻感悟,常在那浩如烟海的诗篇里。

又怎么能不“好奇”?他们所经所历,甚至他们本身,就是今天的我们所来自的地方。

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面对事物的态度,隐隐传承于由他们构成的沧桑历史,由他们层叠的文化积淀。

这种“好奇”,正是“我从哪里来”的好奇。

即使不是所有人,也是大多数人,在人生到达一定阶段时,常会产生追问“我从哪里来”的冲动。

辨明来路,近乎本能。

古典诗词里,就有我们的来路。

比如,我们曾经对离别充满怎样慎之重之的感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国地域广阔,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相见难,别亦难,有可能渭城一别,就一生关山阻隔再不能见。

“西
出阳关无故人”实际上是西出阳关故人远,这样珍重离别的情感,是千百年历史中一以贯之的。

其中隐含的“折柳”典故,早可以追溯自“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晚可以绵延至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鲁迅的“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中国古典诗歌的“典故”之说,以初衷而论,从众多用得妥帖自然的作品来说,并不是为了增加阅读难度,而是巧妙地借用了人们心照不宣的共同意识,用最简洁的字句,铺展了最广的情感基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涵义。

这样的“心照不宣”,绵延的“共同意识”,不读诗,又何以知,何以感?
在古典诗词里,常留存着前人先辈对他们所处时代遭逢的反应。

而这些反应,也未尝不在影响着今天的我们。

即使是《长恨歌》这样记述爱情故事的诗歌,也不例外。

据记载,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缘由,是有人告诉他,如李杨故事这样的“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在这个故事不“与时消没”、长“闻于世”上,白居易的《长恨歌》居功至伟。

其中的抨击讽喻与同情歌颂并存之意,让人越千年而得见当时人对这段史事的观感,也影响了后人对这段故事的态度。

“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更成为后来人文学语言中常用的一部分。

这种存续影响的力量,虽在不经意间,却坚韧非凡。

因为初唐一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虽屡毁却屡建二十多次,至今仍存的滕王阁,或许最懂得这种力量。

毕竟,千年以降,多少楼阁早已雾散在时空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