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人民版必修二历史课时作业:专题3 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三--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自主阅读)
1、对外开放的开端:经济特区的建立
四大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海南
美丽的深圳夜景
昔日深圳
深
珠
圳
海
汕头
厦门
海南
深圳特区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1981年的深南中路
深圳
观沧桑巨变,话深圳发展
1、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深圳、 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小结与升华】
★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三次巨变
巨变标志
主要变化
第 一 辛亥革命
次
第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和社会主义
二 制度确立
次
第 中共十一届三 三 中全会的召开 次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 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 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 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 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 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1、中国农村人口多。
“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呢? 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 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生 活问题,社会就不会安定的。”
——《邓小平文选》第3 卷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 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 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 有摆脱贫困。”
2、对外开放格局
沿
经
海
济
开
特
放
区
城
特点: 点 市 线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后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

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1.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D.“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 B解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符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故B 项正确。
2.“58年运动脱轨后最后明确下来的东西,就是‘队——大队——公社’的三级所有体系……直至80年代,它在亿万农民中完好的发挥着作用。
”率先取消“队——大队——公社”的三级所有体系的是在( )A.安徽凤阳 B.四川广汉C.广东深圳 D.辽宁大连答案 B解析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地区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取消了原来的公社体制,率先取消人民公社的是四川广汉,故B项正确。
3.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多次变化,其中20世纪50年代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七八十年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 )A.都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B.都有利于个体经济的发展C.都改变了中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都使农民获得了自主生产的权利答案 A解析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家庭联产承包合同书都是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产物。
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使农民个体土地私有转变为农村集体所有,所以B、C、D三项均错误。
故选A项。
4.有学者在评述20世纪一段中国农村制度变革史时说:“在生产管理上,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
”该制度变革的主要特征是( )A.建立人民公社B.“包产到户”C.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D.“耕者有其田”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在生产管理上,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主要特征为“包产到户”,故B项正确。
5.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情况,图中城乡差距扩大是因为( )A.浦东的开发和开放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D.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答案 C解析图中的数据变化是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1985年以后,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 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 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中共十五大报告》
领 导 我 们 苏 醒 了
二十世纪的第 一次巨变—— 推翻二千多年 的君主专制, 建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推 动了中国的政 治民主化的进 程。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P53 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 当分离的原则,改变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 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各种形式承包 经营责任制;实行厂长负责制等。
材料:到2005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2.1万 亿美元,平均年增长9.9%,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世 界第五位,2006年我国综合国力世界排名第六位。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又具有怎样的经 济意义呢?
单位(亿元)
文革十年
改革开放后(1992-2001)
改革开放的启示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封闭只能落后,落后只能挨打。 4、开放的注意事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做任何事情都要善于总结,善于学习,虚心学习,不能 妄自尊大。
•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党,是一个不断进 取创新的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年份 上缴粮食 吃国家回销粮
1956--1978
9亿6千万公斤
13亿4千万公斤
安徽省凤阳县改革以后:
年份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粮食产量 5.02亿公斤
6.70亿公斤 7.15亿公斤
据统计,全国在1987年粮食产 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 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 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 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 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引发学生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所面临困境的关注,激发他们对改革开放的兴趣。
(2)新课内容学习:按照时间线索,讲解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就。
3.教学目的: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课后拓展:推荐相关历史书籍、文章,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拓展知识面。
五、作业布置
1.必做作业: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课堂笔记,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改革开放及其历史意义的知识点。
(2)选择一道案例分析题,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不少于300字。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围绕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就进行讲解。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史料分析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地阐述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及其影响。
3.教学重点:强调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多媒体展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回顾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带来的深刻影响,引发学生对历史转折点的思考。
2.提出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教学评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3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测试).docx

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测试)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在全国普遍推行,根本原因是()。
A.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B.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C.符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D.适应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2•“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反映了()。
①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变化②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一—《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坏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A.强调民主集中制B.纠正历史的冤假错案C.实事求是的精神D.正确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下列对此理解完全正确的是()A.从此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完全按照新时期的要求去进行B.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成分,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C.从此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政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哪次会议为起点正式开辟的?(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程首先是在()A.农村沿海地区 C.城市D.国营企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A.江苏、山东B.安徽、四川C.安徽、福建D.广东、四川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是对土地所有制的重大改革B.是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C.与当时农村生产力状况相适应D.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表现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是(A.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B.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分并存C.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克服平均主义D.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11.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所属的省份是①广东②江苏③福建④浙江⑤海南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⑤1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A.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B.沿海开放城市一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C.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经济特区一内地D.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内地13.建国以后我国国民经济与主要工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最大的吋期是()A. 1949—1952 年B. 1953—1957C. 1968—1973 年D. 1979—1995 年14.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岀: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

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某某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召开。
2.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历史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始了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3)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4)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思维深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改革(1)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严重。
(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过程:①1978年12月,某某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地实行包产到户。
②某某、某某等省的一些地方推行联产到组和试行包产到组等责任制。
③1980年9月,“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
(4)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误区警示]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仍然是公有土地,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它与农业合作社之前的土地所有权不同,农业合作化之前的土地属于农民所有。
2.城市改革(1)背景:农村改革突破性进展的推动。
(2)开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三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46张

(2) 依据材料二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 否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 不是。 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不是从根本上改变
社会主义制度 ,不是要取消集体经济 ,而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集
三、当堂训练
【巩固单】
1
2
3
4
5
6
7
8
1、材料 ①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
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 ,实行畜耕和人耕 ,而农业现代化的
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 ,人少地多 ,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
愿意分田到户。“②从机耕到人耕 ,确实让人感到可笑 ,但农民的生产积极
革各个历史时期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始终高 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 ,为“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20世纪 50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 三年跨了三大步 , 如今飞出金凤凰。( 1979 年)
中国农村走上了富裕路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经济形势和农民贫困的社会面貌
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意义 :
(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 2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经济形势和农民贫困的社会面貌。 (3)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向着 专业化 、商品化、现代化 的方向发展; (4)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 的改革;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6)

概念分析: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前提 改革的内容 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 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 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根本目的
必要性: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 生产力的发展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十四
课堂小结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转折)
1、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2、召开 3、内容
4、历史意义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 原因 2、过程 3、格局
4、特点
知识回顾:党的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景
内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到 第一次 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农村,开辟农村根据
②1978年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 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 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为会议确定了指导 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北京
十一届三中全会
转折 标志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内
思想 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
重
是自己的”。最基本的形式是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
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
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形式。
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
分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第2课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2017·赣州)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
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
理论界的这一言论(B)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解析】“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故B项正确;A项与“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故C、D 两项错误。
2.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主要原因是(B)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讨论B.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其中最主要的创新是提出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的经济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所以B项正确,A、C、D不是主要的原因。
3.(2016·全国卷Ⅲ·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解析】B、C两项与历史事实不符,D项内容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B、C、D三项均排除;从题干信息可知,与1975年相比,1980年的多种农作物产量有很大提高,这与中共中央要求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在这一体制下,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故A项符合题意。
4.(2017·广西桂林调研)袁庚(1917—2016),被誉为“改革先锋”。
1979年他开始担任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时,曾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极具争议的口号。
此口号(A)A.体现了经济特区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B.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C.突破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D.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信息可以得出该口号体现了开放之初深圳特区积极创新,倡导实干的精神,故A项正确;中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1984年开始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故C项错误;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指的是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原来的人民公社化体制,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5.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B)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解析】材料中的合作化是指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村集体生产,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是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家庭经营,自负盈亏,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信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无关;D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
6.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
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C)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解析】建国后,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土地政策的根本目的是调整与完善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的发展。
A、B两项的表述与土地收归国有时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农业的地位问题,故排除D项。
故应选C。
二、非选择题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12~1919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一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
材料二中国与美国、印度部分经济数据的比较(人均)材料三1957、1992年工农业产品产量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指出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意义。
(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4)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工业的发展状况,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答案】(1)特点:发展迅速而短暂。
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2)原因: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意义: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变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4)认识:国家的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素能提升一、选择题1.(2017·山西模拟)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B)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解析】根据材料“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急于求成,造成多次反复和损失。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毛泽东由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经营,邓小平由集体经营转为家庭联产承包,所以经营方式都发生了转变,选择B项符合题意。
2.(2017·潍坊)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同时也指出“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
这一通知(D)A.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B.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D.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A项排除;1983年,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改革,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B项排除;1979年,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C项排除;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指出要加强农业生产责任制,肯定了包产到户,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得到稳定,D项正确。
3.(2017·海口)美国学者威廉·奥夫霍尔特指出,邓小平最初的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民的收入翻了一番,赢得8亿农民的支持,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刺激了轻工业起飞从而又赢得了几千万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支持。
材料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A) A.以农村实效推动城市变革B.主要集中于农业和轻工业C.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D.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解析】材料“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反映出农村实效推动城市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农业和轻工业,故B 项错误;C项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其内容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故D项错误。
4.(2017·江西宜春调研)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
根据这些规定,企业拥有了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定价权、资金使用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劳动人事权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自主权。
其带来的主要影响是(C)A.确立市场定价,建立合理价格体系B.改革计划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C.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D.实行政企分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解析】通过《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使企业拥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企业活力,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5.(2016·湖北七市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
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的“遣唐使”就达13次。
佛教盛行,景教、袄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
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
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
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材料二在毛泽东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
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
在“文革”期间,毛泽东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
——摘编自卢昌军《邓小平与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材料三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
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
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今对外开放的特点。
【答案】(1)表现: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涉及到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代;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