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字句解释
庄子的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的秋水原文及翻译《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庄子的秋水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秋水【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秋水》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秋⽔》全⽂、注释、翻译和赏析《庄⼦》秋⽔时⾄,百川灌河,泾流②之⼤,两涘渚崖之间,不辨⽜马③。
于是焉河伯欣然④⾃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顺流⽽东⾏,⾄于北海,东⾯⽽视,不见⽔端⑤。
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望洋⑦向若⽽叹⽈:“野语⑧有之⽈,‘闻道百⑨,以为莫⼰若’者,我之谓⑩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11)⽽轻伯夷之义(12)者,始吾弗信;今我睹(13)⼦之难穷也,吾⾮⾄于⼦之门则殆(14)矣。
吾长见(15)笑于⼤⽅之家(16)。
”北海若⽈:“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17)于虚(18)也;夏⾍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19)也;曲⼠(20)不可以语于道者,束(21)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海,乃知尔丑(22),尔将可与语⼤理矣。
天下之⽔,莫⼤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不盈;尾闾(23)泄之,不知何时已⽽不虚;春秋不变,⽔旱不知。
此其过(24)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5)。
⽽吾未尝以此⾃多(26)者,⾃以(27)⽐形(28)于天地⽽受⽓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之在⼤⼭也。
⽅存(29)乎见少,⼜奚以⾃多?计四海(30)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31)之在⼤泽(32)乎?计中国(33)之在海内,不似稊⽶(34)之在太仓(35)乎?号物之数谓之万(36),⼈处⼀焉,⼈卒九州(37),⾕⾷之所⽣,⾈车之所通,⼈处⼀焉。
此其⽐万物也,不似豪末(38)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39),三王之所争(40),仁⼈(41)之所忧,任⼠(42)之所劳,尽此(43)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4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多也。
不似尔向之⾃多于⽔乎?”【注释】①选⾃《庄⼦·秋⽔》。
河伯,河神名,相传姓冯(píng)名夷。
海若,海神名。
②〔泾流〕直通⽆阻的河流。
③〔两涘(sì)渚崖之间,不辨⽜马〕从河中的⼩洲到河的两岸之间对着看,因距离远,连⽜马这样的⼤动物都分辨不清。
涘,⽔边。
两涘,两岸。
《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

《秋水》翻译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
至:到。
百:众多。
川:河流。
灌:注入。
河:古今异义。
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泾:同“径”,直。
泾流:直流的水波。
之:代词,这样。
涘:水边,岸。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崖:高的河岸。
之:助词,的。
辩:同“辨”,分辨,辨认。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的小河流的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的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是牛是马。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古今异义。
古义: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于:介词,在。
是:代词,这(时)。
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
河伯:传说的黄河之神。
欣然:高兴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认为,觉得。
之:助词,的。
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为:是。
尽:都,全部。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连词,表修饰。
东:名词做状语,向东。
行:走。
至于:古今异义。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
东面:面朝着东方。
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
而:连词,表修饰。
端:尽头,边际。
(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于是:古今异义。
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焉:助词,无义。
始:才。
旋:旋转,掉转。
其:代词,他。
面目:古今异义。
古义:指面部,脸。
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
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
望洋:仰视的样子。
若:海神名。
而:连词,表修饰。
叹:感叹。
野语:俗语。
之:代词,这样。
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
闻:听说,听到。
道:道理。
百:泛指多。
以为:认为。
《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重点整理

《秋水》翻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至:到.百:众多.川:河流.灌:注入.河:古今异义.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泾:同“径”,直.泾流:直流地水波.之:代词,这样.涘:水边,岸.渚:水中地小块陆地.崖:高地河岸.之:助词,地.辩:同“辨”,分辨,辨认.b5E2R。
秋天地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地小河流地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地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是牛是马.p1Ean。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地.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河伯:传说地黄河之神.欣然:高兴地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地样子.以:认为,觉得.之:助词,地.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为:是.尽:都,全部.DXDiT。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地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而:连词,表修饰.东:名词做状语,向东.行:走.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北方地大海,指东海地北部.东面:面朝着东方.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而:连词,表修饰.端:尽头,边际.RTCrp。
(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地尽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地.焉:助词,无义.始:才.旋:旋转,掉转.其:代词,他.面目:古今异义.古义:指面部,脸.今义:指事物本来地样子.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望洋:仰视地样子.若:海神名.而:连词,表修饰.叹:感叹.野语:俗语.之:代词,这样.闻道百:听到地道理很多.闻:听说,听到.道:道理.百:泛指多.以为:认为.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莫:没有谁.若:比得上.我之谓:即“谓我”,说我啊,说地就是我啊.之:宾语前置地标志.5PCzV。
秋水文言文翻译

秋水文言文翻译《秋水》一文来源于庄子,想必大家都有读过吧?下面是《秋水》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文言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翻译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秋水原文及注释翻译

秋水原文及注释翻译秋水原文及注释翻译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小编整理的秋水原文及注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秋水【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秋水【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秋水》节选(九年级语文版)的字词解释

《秋水》节选(九年级语文版)的字词解释
字词积累:
秋水:秋天的洪水。
百川灌河:许多河流注入黄河。
灌,注入。
河,黄河。
不辩牛马:分辨不清牛和马。
辩,分辨,现在写作“辨”。
欣然:高兴的样子。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
己,自身。
东面而视:面向东观看。
面,面向,朝向。
视,看。
望洋:抬着仰望的样子。
野语:俗语,俗话。
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少仲尼之间: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
方,道。
最新《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

《秋水》翻译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
至:至叽百:众多。
川:河流。
灌:注入。
河:古今异义。
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泾:同“径”,直。
泾流:直流的水波。
之:代词,这样。
涘:水边,岸。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崖:高的河岸。
之:助词,的。
辩:同“辨”,分辨,辨认。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的小河流的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的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是牛是马。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古今异义。
古义: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于:介词,在。
是:代词,这(时)。
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
河伯:传说的黄河之神。
欣然:高兴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认为,觉得。
之:助词,的。
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为:是。
尽:都,全部。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连词,表修饰。
东:名词做状语,向东。
行:走。
至于:古今异义。
古义:至叽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
东面:面朝着东方。
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
而:连词,表修饰。
端:尽头,边际。
(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于是:古今异义。
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焉:助词,无义。
始:才。
旋:旋转,掉转。
其:代词,他。
面目:古今异义。
古义:指面部,脸。
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
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
望洋:仰视的样子。
若:海神名。
而:连词,表修饰。
叹:感叹。
野语:俗语。
之:代词,这样。
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
闻:听说,听到。
道:道理。
百:泛指多。
以为:认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通假字“泾” 同“径”直泾流之大“辩” 同“辨” 辨识不辩牛马“虚” 同“墟”所居之处拘于虚也
二.一词多义
1.之结构助词,提宾标志我之谓也结构助词,的仲尼之闻代词,指天下伯夷辞之以为名结构助词,五帝之所连
2.于介词,在至于北海动词,到达吾非至于子之门介词,被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以动词,认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为动词,认为以为莫己若'者
5.若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动词)
6.闻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听到,动词) 少仲尼之闻(学识,名词)
7.始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副词) 始吾弗信(开始,名词)
三.古今异义
1.至于北海:至于: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北
海:古义,北方的大海。
今义:专指地名“北海”。
2.百川灌河:河: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面目:古义,脸。
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今义:
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5.东面而视:东面:古义,脸朝东。
今义,东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