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论通识教育

合集下载

高等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高等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一些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有一种认识 ,认 为实 施通识教育就是要多开设一些通识教育 的课程 。于是 , 在一段时间以来 , 高校的课程越开越多, 五花八 门。其 实在课程科 目的设计上 , 师生的差 异较 大 , 有些教师认 为重要的科 目, 学生认为不重要 , 反之亦然[ 。 [ 课程设置 z7 基本上是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出发 ,较少考虑学生的 实际期望。这样难免有些课程学生不感兴趣 , 也难免有 价值不大的课程混迹其中。通过调查北京大学 、 清华大
有些教师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如此一来, 在高校讲授
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总体素质不高。
( 三) 学生不肯花精力去学, 功利主义取向严重 这个问题原因很多, 首先 , 中学时期无 良好通识准
近期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通识教育已成为教学计划
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 国通识教 育实施 的困境 我
备的学生觉得它有些疏离(即文科学生难以接受理科的 通识课程)。 而另一方面, 功利主义心太强的学生觉得它
学生是通识教育的收益者和接受者 ,如果学生对 通识 教育的实施根本没有兴趣 ,那么通识教育的实施 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鉴于此 ,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让学生接受并认 同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首先 , 让学生 明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即从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 、 社 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 要出发 , 使学生放眼未来 , 树立正
(一)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较少考虑学生的
实 际期 望
目前 , 各种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 , 高等教 育也不例外 , 对于正在走 向学 习化 、 信息化 、 市场化 、 知 识化社会 的高等教育来说 , 在人才培养模式 、 人才素质 和教育观点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 , 加强大学 通识教育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成为当务之急。

作文素材:大师潘光旦

作文素材:大师潘光旦


让受教育者学会区分是非真伪,使这种辨别力不仅 仅限于科学家、哲学家;学会辨别善恶荣辱,使这种辨 别力不限于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学会识别利害取舍的 途径,使这种辨别力不限于商人和企业家;学会美丑精 粗的鉴赏的能力,使这种审美能力不限于文学家、艺术 家。人由“自求”至“自得”,便是水到渠成。
• 面对这样高山景行的先辈贤哲,能不肃然起敬、能不赫 然地深省自问: 我们应该怎样继续潘先生曾经献身的教育事业?
?发挥了中国儒家的基本精神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力图为人类寻求一条中和位育遂生乐业之道费孝通语发挥了中国儒家的基本精神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力图为人类寻求一条中和位育遂生乐业之道费孝通语1949年陈毅参观清华大学潘光旦年陈毅参观清华大学潘光旦左二左二顾毓琇与清华同窗闻一多和潘光旦顾毓琇与清华同窗闻一多和潘光旦右一与同时代的大学者与费孝通与同时代的大学者与费孝通潘光旦对教育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近代中国会出现教育技术化的不良倾向?为什么近代中国教育会背离对人的全面培养这一根本原则
1949年陈毅参观清 华大学,潘光旦(左 二)
顾毓琇与清华同 窗闻一多和潘光 旦(右一)
与同时代的大学者
与费孝通
潘光旦对教育提出的问题
• 为什么近代中国会出现教育技术化的不良倾向 • 为什么近代中国教育会背离对人的全面培养这一根本原 则? • 为什么会出现教育的专业化技术化的不良倾向? • 究竟怎样才是“人”的教育
独持己见 直来直去
生活中的潘光旦具备“温、良、恭、俭、让”等诸多 传统美德,但他不会畏首畏尾,不会明哲保身,不会趋 利避害。 潘光旦的嘴上常叼一支竹根大烟斗,斗腹上的铭文是: “形似龙,气如虹;德能容,志于通。”这12个字,是 潘光旦的自勉,也是他为人的传神写照!
思想与贡献

大学生性教育是通识教育和个体教育的结合

大学生性教育是通识教育和个体教育的结合

大学生性教育是通识教育和个体教育的结合作者:程桂荣周乾毅张伟胡琪袁世锦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01期摘要: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多元价值取向、发达资讯、性成熟提前、社会性独立相对滞后,导致大学生的不安全性行为和社会危害性行为比例逐渐增高,性教育任重道远。

大学阶段的性教育应该是针对绝大多数大学生以提升素养和人格为基础的通识教育和针对少部分性心理不适学生的个体化性教育的结合。

关键词:性教育通识教育个体教育性观念性态度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其精神内核即为陶冶高尚的心灵与培养完善的理性。

是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目前大学生性教育现状1.目前大学生性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大学生中不到25%的学生获得了学校提供的性教育,75%的学生选择了其他方式来了解相关知识。

学生期待的性教育方式除讲座、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心理咨询和网络电话交流有很大的比例。

主要原因是:性相对私密;性反应、性观念形成和性心理有很大差异性(表1)。

2.目前大学生性教育效果受过性教育的学生中,认为满意的男女生各5%左右,1/3的男生和2/3女生认为效果一般,2/3的男生和1/3的女生认为没用、不解决问题或更糟(表2)。

将成效显著和效果一般作为正面评价,接受过正规性教育且正面评价现阶段性教育的学生仅占全部学生的12.8%。

3.目前大学生l生教育存在的问题领导不重视;教师水平不够;教学形式不佳;学生认识不足;性教育不务实:功利化评价。

二、大学生性通识教育1.通识教育的概念潘光旦先生指出:“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

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强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尤其是道德反思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从现实意义上讲就是教给学生:独立思考,具备自由精神和理性力量,克服精神贫乏和人格羸弱。

2.性通识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性通识教育是性道德和性人格教育,是个体生理愉悦和社会和谐的选择,有益于个人、家庭和社会。

内容的选择主要是:性生理,目的是悦纳自我;金钱与爱情,目的是还原爱情的纯洁性;性、婚姻、家庭和社会,目的是了解责任和义务;性人格魅力,提高性品质;社会性生态,目的是带着传承和批判的眼光去思索人类性发展。

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实施路径论文

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实施路径论文

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实施路径论文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方式是实施开放式、全方位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开展,实现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使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但当前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容无视。

(一)通识教育的目的性知识就像一片海洋,要在汪洋大海之中获取目标,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这片大海的情况、水平分布和垂直构造,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是很难找到并最终到达其目标的。

这就要求大学生首先对其要面对的目标情况、环境、路径、方法加以了解。

通识教育恰恰起到这样的作用。

高校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让大学生学会打牢抓住目标的技术,而是要先了解情况、熟悉环境。

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各种“根本知识类型”,了解根本情况,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

(二)通识教育的开展性通识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开展远大理想和抱负,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自身价值。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开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1]377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未我开展能力是当今高等院校实现自身价值意义所在。

众所周知,国外教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每当美国高等教育出现危机、面临迅速变化时,通识教育总是被看作应付这些挑战和进展革新的催化剂”[2]。

危机、变化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国外的教育是灵活多变的,社会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高校就设置哪种课程,培养此类人才。

教育是为社会效劳的,脱离为社会效劳这个宗旨,高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然而,国内的高等教育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高校的课程设置跟社会需求没有太大的关系。

因此,大学生就业常常面临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与社会需求脱节。

由于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失、课程设置构造的失衡,造成人们对承受高等教育的意义产生疑心,使得高等教育面临着挑战。

(三)通识教育的前瞻性1、有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质。

通识教育的第三个目的就是开发潜质,纵深开展。

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和建议

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和建议

第7 期
胡涛 : 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和建议
・l 1・ 1
发学生的天资 , 促进学生的真正意义上 的全面发 展 。普利高津的耗散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 的开 放系统 , 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 可能在一定 的条 件 下 形 成 新 的稳 定 有 序 的结 构 ( 散 结 耗 构 ) 。大学 的教育 作为一 种典 型的耗 散 的系 J 统, 不能桎梏于单一的专业教育 , 必须要通过通识 教育 ,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通识教育 , 使整个系统 有序发展并 达到创新。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
出通识教育应该对所有受教育者施行 , 并通过对 北京大学和香港 中文大学 的通识教育调查 , 出 提 了分布必修式评析和核心课程评析的通识教育课
尔第一次对通识教育与 自由教育进行了区分 。他 认为 , 传统的 自由教育贯穿于本科生教育的全过 程, 而通识教育主要是作为专业化前期 的知识准 备。通识教育的“ ” 通 主要是融会贯通 , 即不 同学 科知识之间能够相互贯通 , 识” “ 主要 指成 为“ 人 之为人” 所应具备 的价值理念、 理性知识 、 传统文
当前对大学通识教育 的研究较多 , 在专著和 论文上都有体现。李曼丽在《 后工业 时代通识教
钦斯说过 :如果没有通识教育 , “ 我们就决不 能办 好一所大学 。 _ 通识教育最早源 于亚里士多德 ”1 的“ 自由教育” 思想 , 99年 , 10 哈佛大学校长洛厄
育实践》 一书 中厘清 了大学通识教育 的本意 , 指
21 1 1年 7月 1 第3 0卷第 7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 l f n i e c e oe e S c l c n eE i n o ma o A q gT a h r C l g ( o i通识教育课程通 常和选修课相混淆 , 有些学校甚 至直接将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 , 没有明确地 区别 和界定 。 ( 当前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

西南联大时期的通识教育

西南联大时期的通识教育

西南联大时期的通识教育(杨荣跃历史学院0810110908)摘要:西南联大在短短的九年时间内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这与它们推行的通识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本文是从各个方面论述西南联大时期推行同时教育的背景,以及采取的各种方法和特色。

关键词:西南联大通识教育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处于前线的北平的大学纷纷内迁。

由精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大迁往了西南边陲云南。

开始了这所大学传奇般的历程,在西南联大短短九年的时间内,西南联大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奇迹,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至今没有任何一所中国的大学超过她,人们也从来没有忘记探索其成功的基因(1)。

西南联大成功的原因是各种原因促成的,而在这过程中,在西南联大推行的通识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极高造诣的大师、学者、专家。

其中这些人堪称他们的代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赵九章、朱光亚、郭永怀、陈芳允等……在今天中的大学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从西南联大身上学到更多的精神的东西。

三校共有的传统中国的大学教育属于舶来品,先学习日本,即德国的大学教育模式。

在一战以后,中国开始学习美国的大学教育模式,美国的大学教育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通识教育。

清华、北大、南开最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深受美国大学教育模式的影响。

战前,清华作为原来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的教育模式基本是学习美国的大学教育模式。

而且,清华的许多大学教授都是留美归来的学生,自然特别赞赏美国的教育模式。

1932年,梅贻琦在纪念周上宣布:“至于工学各系的政策,我们应当注重基本的知识,训练不可太狭太专,应使学生的基本功能,而可以随机应用;这类人才亦就是最近我国工业界所需要的。

”(2)例如,在1936~1937年度文学院与理学院的所有系的第一年的课程都是:国文、第一年英文、中国通史或西洋通史,逻辑、高等算学、微积分三者选一,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普通地质学、普通生物学四者选一。

当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当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当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时代背景及意义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在欧美倡导了百余年,可谓高等教育理论中既经典又最具活力的部分,耶鲁大学的《耶鲁报告》和哈佛大学的《红皮书》等就是其最为突出的代表。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先驱们也有过很好的倡导。

蔡元培先生提倡大学本科要“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教育应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通识教育对专业能力培养的作用这是通识教育对专业能力培养的典型例子,那通识教育的作用究竟有哪些呢?我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应当指出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决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

通识教育并不否定科学教育和专门教育,它旨在为被教育者提供“统一的知识”———和专业教育相比,它是指更为基础的和普遍的知识,从而是一种更为重要的知识。

通识教育不仅关心如何做事,还关心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以克服专门教育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贫乏和人格的孱弱、分裂,从而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具有健全人格体系的“大写的人”。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创新型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给我们多少具体的知识,而是教会我们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让我们学会怎么去自主学习,怎么进行独立思考。

通识教育的任务,就是让我们通过学术的熏陶,养成科学和文明精神,从而具备理性的力量,从而使我们能够最终摆脱监护而获取独立、自由的精神走向社会。

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创新型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

广度的知识和技能,以促使我们在生理与心理、智力与情感、道德与意志、人格与学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和全面的发展。

[转]复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人”是怎么不见的?

[转]复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人”是怎么不见的?

[转]复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人”是怎么不见的?[转]复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人”是怎么不见的?邹天顺复旦附中特级教师:“人”是怎么不见的?这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语文教师黄玉峰的一个演讲稿;演讲对象是一群学教育的大学生。

黄老师教中学语文四十多年,年纪大了,看了太多,看得自然也很透彻。

离开教育这个舞台之前,和大家说说知心话、实话。

文章很长,但考虑到很多朋友在度假,Wi-Fi条件不好,倒正适合在闲暇时刻看看这种只有文字的推送。

黄老师是语文教育的大专家,本篇文章里,也分享了不少在此方面的真知灼见。

只要你耐心读完此文,你必将成熟很多!“人”是怎么不见的?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是复旦附中一名普通的教师。

自从六七年踏上教育殿堂,除去因为漏写一个字(把“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五周年”中的“产”字漏了,写成了“共党成立四十五周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而坐了两年牢以外,到今天,我已整整教了四十年的书了。

四十年中我十八年在松江,二十二年在复旦附中,现在六十四岁了,还站在课堂上,可以说,我是教了一辈子的书。

在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对中学教学有较深的理解。

九十年代初,我发表了一篇题为《还我琅琅书声》的文章,文中写了一首打油诗,说“学生不读书,教师在演戏;悠悠十二载,腹中空如洗。

”当时我根据自己的体会对中学教学进行了反思,并且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了一些改良。

造成了一点社会反响。

《中国青年报》冰点新闻以整版篇幅称我为“中国语文教学的叛徒”。

杨澜采访我时,问我,这几十年来你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我说最得意的是:一,我这一辈子能做个教师;二,我这一辈子还没有被评到过先进。

我的简历大致如此。

当邓院长要我给大学生讲讲基础教育问题后,我就追问自己,给大学生讲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个讲座?然后再是讲什么,怎么讲?我终于想出了三条理由:1.各位从基础教育来,留下了应试教育的烙印。

了解一下自己到底是受的什么教育,以便反思自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