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doc

合集下载

(完整版)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完整版)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1目的识别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价,及时更新,为尽量减少和控制公司各项活动中的风险提供依据。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危险因素识别、评价、控制和更新工作。

3 术语3.1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物质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因素。

危险源根据评价可以划分为重大危险源、重要危险源、一般危险源。

3.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认知危害、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风险:特定危险、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3.4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3.5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伤害、疾病 (不论严重程度)或死亡的与工作相关的事件。

注1 :事故是一种造成了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

注2:没有造成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也被称为[near-miss未遂事件]、[near-hit虚惊事件]、[close call差点出事]或[dangerous occurrence危险事件]。

注3:紧急情况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事件。

)3.6危险、有害因素风险分级管控根据对危险、有害因素的风险评价,将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低风险/蓝色风险(D级)四个风险等级,并采用红、橙、黄、蓝色进行标识。

3.6.1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属于不可容许的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应由企业重点负责管控,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等级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标识为红色。

3.6.2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属于高度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应由公司管理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管控。

标识为橙色。

3.6.3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属于中度危险,应由所在车间负责管控,公司管理部负责监督落实。

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制度一、目的为加强**(以下简称**)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的识别、风险评价管理,确定重点危险源,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事故风险,减少职业健康安全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生产经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常规及非常规活动的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管理。

三、引用标准3.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3.3《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Z33000—20163.2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3.3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四、术语和定义4.1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4.2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4.3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4.4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4.5重点/重要危险源:企业经过风险评价,确定的本企业相对风险较大、需重点加以控制的危险源,包括企业不可接受的风险。

五、职责5.1质量与安全管理部5.1.1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工作。

5.1.2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的汇总、登记、核实和组织评价、更新工作。

汇总编制、审核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清单》、《重点/重要危险源清单》,并对各部门危险源的识别、评价以及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1.3负责对各部门重点/重要危险源的管理进行监督检查。

5.2各部门5.2.1负责本部门危险源辨识、风险控制的管理工作。

5.2.2负责识别以及更新本部门的危险源,编制本部门《危险源辨识清单》,对本部门危险源的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工作程序和要求6.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的策划和组织6.1.1在安全标准化体系建立之初、年度更新或出现需及时更新的情况时,各部门按照要求,组织开展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的基础调查、辨识,编制《危险源辨识清单》,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报安监部。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是指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识别和评价可能导致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确保组织能够在安全、健康和环境方面达到可接受的风险水平。

该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危险源识别: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活动、设施和程序进行全面的识别,确定可能带来风险的危险源。

2. 风险评价:对所识别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对人员、财产和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并确定其等级和优先级。

3.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风险的消除、减轻或控制,确保风险能够以可接受的水平进行管理。

4. 培训和教育:对组织内的员工进行风险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估的能力,增强他们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5. 风险监测和审查:对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审查,确保其有效性,并随时对管控措施进行修订和改进。

6. 事故调查和纠正措施:对发生的事故进行调查,找出原因和责任,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7. 法规和标准的遵从:确保组织的风险管理制度符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要求,并随时进行更新和调整。

通过建立和执行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潜在风险的发生概率,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保护财产和环境的安全。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四篇)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四篇)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确保企业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减少和控制危险源,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的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安全管理要求。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全体员工,包括全体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等。

第二章辨识与评价流程第三条辨识与评价程序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采取分级管理的原则,具体流程如下:1. 编制危险源清单企业应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危险源清单,包括危险源名称、危险源位置、可能产生的事故类型等。

2. 辨识危险源企业应组织相关部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明确危险源的特征、可能引发的事故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3. 评价风险等级根据危险源的特征、可能引发的事故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评价风险等级,确定风险控制措施的紧急程度。

4.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等级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制定具体的措施实施计划。

5. 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与跟踪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按照措施实施计划,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实施,并定期进行跟踪评估,确保措施有效。

第四条辨识与评价方法1. 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危险源的特征、可能引发的事故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2. 实地调查法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危险源的具体情况,包括危险源位置、可能产生的事故类型等。

3. 专家评估法邀请相关专家对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控制措施。

4.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历史事故数据和事故统计数据的分析,评估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控制措施。

第三章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落实第五条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根据已辨识与评价的危险源,企业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人员培训、防护设施设备的采购与维护、工艺改进等。

第六条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应按照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计划,履行相应的职责,确保措施的落实。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5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5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一、背景与目的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稳定进行,公司制定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消除或控制潜在的危险源,降低与危险源相关的风险。

二、范围适用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项目以及员工,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车间、办公区域、实验室等。

三、术语定义1.危险源:指可能对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的物质、设备、环境或工艺。

2.风险评价:指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过程。

3.风险等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程度,一般包括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等级。

4.管理措施: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包括消除危险源、控制风险、防范预防、应急处理等措施。

5.责任人:指被指定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管理措施的人员。

四、制度要求1.危险源辨识(1)各部门负责人要组织员工对所辖区域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并将辨识结果记录并进行归类分析。

(2)对于发现的新危险源,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或消除,并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3)辨识结果应明确危险源的名称、位置、性质、影响范围等信息,并进行文档化保存。

2.风险评价(1)辨识后的危险源要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2)风险评价要综合考虑潜在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伤害程度、暴露时间以及员工的易感性等因素。

(3)根据评价结果,确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进行文档化记录。

3.管理措施(1)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明确责任人。

(2)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加强培训教育、设立防护设施、完善应急预案等。

(3)责任人要负责组织、执行和监督相应的管理措施,并进行跟踪和评估。

4.监督与评估(1)公司要定期组织对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组织相关部门、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能力。

企业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企业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企业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管理制度第一章危险源评价管理制度第一条为规范企业风险评价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危险源风险管理机制,有效辨识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活动过程中存在/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对它们进行分析评价,评定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合理划分风险等级,确定优先控制顺序,为安全生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主要从风险管理的范围与评价方法、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隐患治理和风险信息更新等环节进行规定。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及实施的具体操作指南,执行企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第三条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申报登记、监测、评估、监控管理,执行企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第二章评价范围与方法准则第四条风险评价的范围包括: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2、常规和异常活动;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第五条各单位应根据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1、工作危害分析(JHA);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3、预危险性分析(PHA);4、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6、故障树分析(FTA);7、事件树分析(ETA);8、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方法。

第六条企业依据以下内容制定风险评价依据: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4、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第七条风险管理及评价准则: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对全过程(企业工程业务流程)、全范围(企业管辖的平面与空间)、企业范围的全部人员(包括企业职工、施工方、供应商和承包方等)进行风险辨识,然后进行量化评估分级,再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保证所有的风险辨识充分,并处于受控状态。

危险源(重大)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险源(重大)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危险源(重大)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第一章目的第一条通过对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其风险程度,判定出重大危险源,为建立实施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第二章危险源分类第二条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结合工程特点,将危险、危害因素确定为20种基本类型:(一)、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二)、车辆伤害:是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飞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三)、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四)、起重伤害:是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五)、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六)、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七)、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八)、火灾;(九)、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十)、坍塌: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十一)、放炮: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十二)、火药爆炸: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十三)、化学性爆炸:是指可燃性气体、粉尘等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触引爆能源时,发生的爆炸事故(包括气体分解、喷雾爆炸);(十四)、物理性爆炸:包括锅炉爆炸、容器超压爆炸、轮胎爆炸等;(十五)、中毒和窒息:包括中毒、缺氧窒息、中毒性窒息;(十六)、其他伤害:是指除上述以外的危险因素,如摔、扭、挫、擦、刺、割伤和非机动车碰撞、轧伤等(矿山、井下、坑道作业还有冒顶片帮、透水、瓦斯爆炸等危险因素)。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5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5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推进危险源识别、评价及监督管理制度的实施,提高对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力,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消除事故苗头,特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总工程师负责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领导工作,并对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审核批准。

二、分公司安全科及项目部负责排查、识别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并实施和管理。

三、公司安全处负责组织危险源的识别、汇总、分析、评价和确定,各相关部门协助实施。

四、危险源识别范围:a)本公司在生产和服务活动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危险源。

b)所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危险源。

c)识别危险源应充分考虑常规、非常规两种活动状态和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态。

五、危险源识别方法危险源的识别采用现场排查法,由安全检查人员同其他相关人员在现场进行识别、观察。

六、风险评价采用LEC评估办法,它综合考虑各个环节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人员暴露在这些环境的频率以及一旦发生事故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等三方面因素,采取评分的办法和对比的手段,根据总的危险分值简易评价作业环境的潜在危险性。

七、分公司安全科、项目部安全员根据本程序的规定组织有关人员对所辖场所的危险源进行评分评级,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实施控制。

八、重大危险源管理:1、分公司、项目部分别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体系和识别监控小组,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

2、分公司、项目部分别制定重大危险源识别监控管理制度。

3、项目部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本项目有关人员对该施工工程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列出一般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确定监控时间和监控巡查时间。

国家建设部指出的七项分部分项工程必须全部列为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控,同时符合论证条件的工程必须提前申请专家论证审查。

4、公司、分公司和项目部分别建立重大危险源识别监控台帐。

项目部每月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每月分别向安全科、安全处上报一份台帐。

5、项目部对识别出的重大危险源要单独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救援措施及监控责任制度,报监理审核,总工程师审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了规范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明确辨识与评估危险源的职责、方法、范围、流程、控制原则、回顾、持续改进,以及建档监控,确保各类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部门所有活动、产品、服务过程及工作环境中能够控制和必须施加影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与更新工作。

3 职责
3.1 生产技术处是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负责监督检查危险源控制措施的落实、考核,并按照要求将重大危险源向安监部门和相关部门备案。

3.2 各部门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责任部门,负责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负责对重要危险源和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

危险源辨识、作业风险评估结果向生产技术处报备。

3.3 生产技术处负责组织机械、电气、工艺、安全、消防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风险评价、控制工作。

3.4 总经理批准“重要危险源清单”。

4 术语和定义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健康损害:可确定的、由工作活动和(或)工作相关状况引起或加重的身体或精神的不良状态。

5 工作程序
⒌1危险源辨识
⒌⒈1危险源的分类
⒌⒈⒈1物理性危险源
——溜滑或不平坦的场地;
——高空作业;
——高空物体坠落;
——作业空间不足;
——未考虑人的因素(例如工作场所设计未考虑人因);
——手工搬运;
——重复性工作;
——陷阱、缠绕、烧伤和其他因设备产生的危险源;
——在旅行时或作为行人,无论是在道路上还是在生产经营场所或位置的运输危险源(与运输工具
的速度和外部特征以及道路环境相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