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开发研究

合集下载

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课程开发研究

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课程开发研究

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课程开发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逐渐成为了一种受到重视的教学方式。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方面对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可以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理论基础1、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概念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通过设计和组织项目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未来就业需要,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推崇。

2、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理论支持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情感认知理论的教学模式。

其中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思维的活动性和建构性,情感认知理论则认为情感和认知相互作用,影响学习的过程。

因此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开发1、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课程设计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现实需求,设计具有一定复杂性和丰富性的项目任务。

项目教学的任务应当明确,具有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应该注重任务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2、课程实施在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确定项目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

教师还应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评价方法1、评价指标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开发

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开发
学习是主动的过程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意义的过程。
03
强调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学习者与他人
(如教师、同学等)的互动和交流对于知识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
智能的多元性
国际视野
未来的项目课程将更加注重国际视野的培养,通过引入国 际化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社会问题导向
未来的项目课程将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挑战,通过 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操 作能力。
持续发展
未来的项目课程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培养,通过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问题,培养他们的可 持续发展意识。
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
企业培训目标
项目课程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 要。
课程设计
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设计项目课程,将实际工作场景转化为学习情境,让员工在实践中 学习和掌握知识。
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让员工在实践中学 习和掌握知识。同时,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灵活性和 效率。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对策建议
加强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者应深入了解实际需求,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设计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课程。
强化实施过程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供有效的指导 和支持,确保项目课程的顺利实施。
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 评价,以促进项目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项目课程的概念原理与设计

项目课程的概念原理与设计
项目课程的概念原理 与设计
目录
• 项目课程概述 • 项目课程设计理念 • 项目课程设计流程 • 项目课程设计要素 • 项目课程设计案例
01
项目课程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项目课程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 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学习知识 和技能。
特点
项目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 实际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
注重能力培养
学习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学习资源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以满足学生 的学习需求。
根据项目需要,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工具、软件等,以支持学生的实 践操作。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环境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05
项目课程设计案例
案例一:环保项目课程设计
目标
培养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和实践 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内容
组织学生参与环保项目,如垃圾 分类、植树造林、节约用水等, 通过实践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实施方式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 个环保项目,制定计划、实施 并总结成果。
通过项目报告、商业计划书、成果展示等 形式进行评价,同时结合学生在项目中的 表现和贡献进行评价。
案例三:科技项目课程设计
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 素养。
内容
组织学生参与科技项目,如机器人制 作、编程、科学实验等,了解科技的 应用和发展趋势。
实施方式
学生自由组队,选择感兴趣的科技项 目,进行研究和开发,最后进行成果 展示和分享。

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开发研究

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开发研究

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开发研究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开发研究——徐国庆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副教授一、从教学论到课程论(一)何为课程课程是教育的精致化需要,严肃性是课程的基本属性。

●西方:课程即跑道。

两个要素:方向与过程,引伸为课程即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及组织。

●中国:功课(内容)及其进程(组织)课程在组织知识的同时,也在组织人与人的关系。

不同的课程模式,会形成不同的师生关系,以及不同的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二)课程论兴起的原因1、课程是制度化教育的产物,是教学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的需要。

2、近代课程理论发展的结果。

杜威的经验课程论。

对学科课程理论的突破使人们意识到,仅仅对课程内容做些删减,或对编排顺序做些调整是不够的,还不能充分体现人们对教育的新设想。

改革还必须触及一个上位问题,即按照何种逻辑来设置课程。

(三)课程的类型古德兰德把课程划分为:正式课程:指由国家或学校设置的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所列出的课程;领悟的课程:指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正努力去实施的课程;观察的课程:指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在课堂中实际实施的课程;体验的课程:指学生实际在领悟并作出反映的课程。

(四)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是方案,教学是实施。

老师应当教“课程”,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管“课程”,而不是仅仅是管“教材”二、我们要到哪里去花一个学期去搞基础,还不是浪费时间交白卷都不去想想,开一个高等数学,对专业帮助什么都没有,也不去想,我们学什么专业的,学生怨气有多大,课程安排不合理,还精品!——一位交白卷的考生三、我们面临什么问题打破学科体系,建立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

现有课程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现象问题还是本质问题学科课程仅仅是现象问题。

关键在于其思想根源,即在“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个观念下形成的“准备说”,把实践仅仅看作为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是理论的附属品。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课件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课件

教材形式
02
03
教材评价
教材形式应多样化,包括纸质教 材、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等,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建立教材评价体系,对教材进行 定期评价和修订,确保教材质量 和内容的时效性。
网络课程建设
1 2
网络课程设计
网络课程应注重交互性和趣味性,设计多样化的 学习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高职业教育项目课程质量的策略与建议
强化实践教学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 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行业需求调整课程结构,确保课程内容 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和引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和实践经验。
建立质量保障机制
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确保课程 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实践内容
学生可以参与到旅游规划、酒店管理、导游等环节中,通过实际操 作掌握相关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案例
某旅游规划、酒店管理、导游等环节的实践案例,学生通过实际操 作,掌握相关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机械专业项目课程实践
机械专业项目课程实践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掌握机械设 计、制造、自动化等方面的技能,提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未来展望
01
跨界融合发展
未来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将更加注重跨界融合,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
和资源,培养复合型人才。
02
个性化教育普及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个性化教育将在职业教育中得到更广泛的普
及和应用。
03
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
未来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实践内容

(完整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完整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心理学基础
(一)动机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生理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归属感需求 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
2.贺兹柏格(Frederick Herzberg)的二因动 机理论 有一套外在的工作条件 有一套内在的工作条件
(一)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1.由动机理论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发展
(二)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1. 社会建构理论来看为何需要校本课程发展:
学习需从社会文化脉络而来 2. 社会建构来看如何运作校本课程发展:
课程内容的选择需以社会文化及儿童经验为主
社会学基础
(一)符号互动论
1.米德的象征互动论 互动中建构意义网络 心灵、自我和社会的互动 自我互动 2.布鲁默(Herbert Blumer)象征互动论 象征互动论的三项基本前提(1)人类对事物行动的基础建
校本课程发展提供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 2.由动机理论来看如何运作校本课程发展
(1)采用参与的方式提供学生、社区家长对学校 的隶属感 (2)给予专业成长的机会、认可与挑战性的工 作,提高其工作动机
(二)社会建构理论
以维果斯基(L.S.Vygotsky)的学说为代表 社会文化脉络、情境学习、内化作用、
最近发展区、鹰架支持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
(一)存在主义
沙特:人存在,就是意识的存在;意识不是静态的, 意识总能意识到什么 1.对自己有责任 2.对社会有责任
马丁布伯:“吾—汝”关系
(一)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课程观——格玲学校课程观 1.许多青年人生活在宰割与疏离的挣扎年代,传
统的课程往往无法引发他们的兴趣。 2.学科教材可借助适当的解说而增添学习者经历

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应用研究综述

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应用研究综述

织 的 ,个体 通过完 成工 作任务 的过 程来 学习相 关知 现学校 “秩序 ”的重构 ,最后要形 成 以课程研 究为本 的
识 ,学与做融为一体 ”(徐 国庆 ,2003)。同时 ,徐 国庆指 教师成长机制 (马成荣 ,2006)。赫超等指 出 :项 目课程
收 稿 日期 :2017—11-18 基金项 目:2016年广东省 高等 职业 教育教学改革项 目“基 于民航 旅客地面服务岗位群职业能力 培养的高职《值机与行李运输 》项 目化课 程 改 革 研 究 与 实 践 ”(GDJG2015197) 作者简介 :贾晓慧(1979一),女 ,山东东明人 ,广州民航 职业技术 学院 ,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 向:高职教育 。
行 了综述 ,分析指 出在 理论方 面仍 然缺 乏项 目课程 开发技 术的深入研 究,在 实践 方面缺乏后续的项 目课程 实
施 、项 目课 程 评 价 等 研 究 。
关 键 词 :项 目课 程 ;理 论 ;开 发 应 用 ;研 究 综 述
中图 分 类 号 :G642.0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4—9324(2018)23—0092—02
目前 许多 高职学 院都存 在着一 些制 约发 展 的瓶 出项 目课程 的 内涵主要包括 :以工作任务 为 中心 ,以
颈 ,概 括起来有 :课程 的体 系和 内容 不适 应社会 对高 项 目课程 为主体 ,以典型产 品(或服务 )为载体 。项 目
职人才需求规格 的要求 ,队伍建设不适应 培养人才 的 课程 开发的设计主要包括 :项 目课程 的 目标定位 、项
要 求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 设不适应高职人 才培养 目标 目课 程 的项 目选 取 、项 目课程 的 内容选取 、项 目课程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

能力和潜力。
3
质量保证
4
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是持 续发展的关键。
考试制度
完备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包括毕业 考试、职业水平和职业素质的测评验 收等。
学生反馈
学生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是评价职业 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职业教育教材策略和方法
1 目的导向
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目的,精心设计和优化职业教育教材。
1
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2
资源整合
整合劳动力资源、教育培训资源和资金资源,培育特色职业教育品牌。
3
政策支持
制定与完善相关管理政策,加大补贴精准资助力度,激发乡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势
职业资格证书
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企业所 需的重要招聘凭证,对学生的 职业规划至关重要。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 开发
本演示文稿将介绍职业教育的定义与背景、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现代技术 与人才培养、考试与评价体系等重要议题。
职业教育的定义与背景
概念
职业教育是一个面向学生 未来职业工作的教育培养 过程。
历史
中国的职业教育已经有几 千年的教育历史,而发达 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更为 成熟。
现状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职业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教 育事业重要的一部分。
课程设计理论和实践
1
学习目标
2
学习目标应该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紧密相关,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
3
资源整合
4
整合课程相应的资源,如实践教学设 备、教材、网络技术等。
知识域
课程应该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来 设计。
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开发研究
——徐国庆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副教授
gqxu@
一、从教学论到课程论
(一)何为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精致化需要,严肃性是课程的基本属性。

● 西方:课程即跑道。

两个要素:方向与过程,引伸为课程即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及组织。

● 中国:功课(内容)及其进程(组织)
课程在组织知识的同时,也在组织人与人的关系。

不同的课程模式,会形成不同的师生关系,
以及不同的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二)课程论兴起的原因
1、课程是制度化教育的产物,是教学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的需要。

2、近代课程理论发展的结果。

杜威的经验课程论。

对学科课程理论的突破使人们意识到,仅仅对课程内容做些删减,或对编排顺序做些调整是不够的,还不能充分体现人们对教育的新设想。

改革还必须触及一个上位问题,即按照何种逻辑来设置课程。

(三)课程的类型
古德兰德把课程划分为:
正式课程:指由国家或学校设置的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所列出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指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正努力去实施的课程;
观察的课程:指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在课堂中实际实施的课程;
体验的课程:指学生实际在领悟并作出反映的课程。

(四)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是方案,教学是实施。

老师应当教“课程”,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管“课程”,而不是仅仅是管“教材”
二、我们要到哪里去
花一个学期去搞基础,还不是浪费时间交白卷?都不去想想,开一个高等数学,对专业帮助什么都没有,也不去想,我们学什么专业的,学生怨气有多大,课程安排不合理,还精品!
——一位交白卷的考生
三、我们面临什么问题
打破学科体系,建立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

现有课程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现象问题还是本质问题?
学科课程仅仅是现象问题。

关键在于其思想根源,即在“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个观念下形成的“准备说”,把实践仅仅看作为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是理论的附属品。

未能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逻辑主线地位。

这就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学问化”。

为什么不必先为实践储备足够的知识?
是由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的。

一种书生是天生成的才具,能对于书本子上的学问有趣味。

其余大多数的人,只知道五官接触的、能够实做的事体才有趣味,书本子上的趣味是没有的——杜威
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建构主义
知识的职业性:
(1)职业活动需要的知识
(2)职业活动过程中的知识形态
知识的“储备观”与“过程观”应用知识要按照应用的方式来学习因此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心并非要否定知识,否定理论(当然需要根据新的原则对理论做出取舍),而是要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关键不是实践课时的多与少),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

要突出工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仅仅对理论知识的深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对原有课程进行结构性改革。

四、项目课程的基本框架
指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课程设置,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内容的课程。

它不同于以学科边界进行课程设置,并按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选择和组织内容的学科课程。

(一)项目课程的核心理念
1、联系论
● 职业能力即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
● 职业教育课程要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
联系过程中去学习知识。

● 要改变过去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课程模式。

2、结构论
●课程结构指课程之间的组合关系(体系结构),以及一门课程内部知识的
组织方式(内容结构)。

●项目课程既要求课程设置、项目设置反映工作体系的结构,也要求按照工
作过程中的知识组织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是影响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本身具有教育意义。

按照工作
体系设计课程结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从关注“知道什么”转向“要做什么”。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知识,把知识在实践中的组合方式教给了学生,从
而解开了“应用”这个黑箱,真正达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3、结果论
●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每个项目结束要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工作意义的产品
●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项目课程的设计原则
1、以生涯发展为目标定位专业
终身生涯发展=强化普通文化课程?
终身生涯发展=强化专业基础课程?
要彻底放下传统的“基础”这个沉重包袱,从机械论的基础观转向生物学的基础观,用“生长”的观点来看待能力发展,轻装上阵进行课程改革。

个体生涯发展取决于:
(1)能进入工作世界(STW)
(2)有强烈的发展愿望
(3)有精湛的工作能力
(4)善于不断地反思(反思性实践)
(5)有限地拓宽专业面
工作
B求职者
(窄、强)
工作
A求职者
(宽、弱)
工作
C求职者
(窄、强)
工作
2、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置课程和学习项目
3、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4、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五、如何开发项目课程
(一)如何进行市场调研
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人才需求状况
(2)工作岗位定位
(3)专业课程设置
(二)如何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奠基性工程,其质量好坏既会影响到课程内容对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准确反映,也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课程开发过程。

➢工作任务分析定义: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

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

➢工作任务分析的方法:
对工作任务分析专家的要求:
1、能深刻理解工作任务分析的目的、质量要求,能预期后续的课程框架。

2、善于激发并整合行业专家的思维。

3、能熟练进行工作分析的基本操作。

4、善于控制时间。

5、不必是专业教师。

对行业专家的要求:
1、每个专业聘请12位企业专家。

2、企业专家均要求是一线技术骨干,班组长、车间主任层面为宜,不要聘请老总、人力资源部人员、销售人才、行业协会人员。

3、要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4、善于思考、表达与合作。

5、专家要覆盖本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企业类型要有代表性。

6、会议为期一整天。

7、请企业专家预先思考该岗位员工需要从事的工作任务。

工作项目:一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

它可能与工作岗位相对应,也可能不对应,这取决于不同职业的劳动组织方式(如饭店前厅管理)。

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单件任务(如统计员工的工资)。

职业能力: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要注意寻找每个专业所特有的工作逻辑:
(1)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其产品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
(2)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其工作对象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
(3)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其操作程序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
(4)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设备或系统的结构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
(5)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岗位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
(6)有的职业的工作任务是以典型工作情境为逻辑线索而展开的行业专家来自不同企业,其工作性质和内容都不尽相同,先鼓励他们采用头脑风暴法,尽可能多地把不同意见展现出来,写在每张纸板上,一个纸板写一条。

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的书写格式是
“名词+动词”。

职业能力的书写格式是
“能(或会)…………)”
然后把写好的所有纸板帖出来。

先合并相同的,然后并掉能够被包容的,再整合零碎剩下的。

可以对结果进行补充。

每一条都必须获得专家的一致认
可才能最终确定。

(三)、如何编写项目课程教材
项目课程教材编写体例
(1)教学目标
(2)工作任务
(3)实践操作(相关实践知识)
(4)问题探究(相关理论知识)
(5)知识拓展(选学内容)
(6)练习
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1)如何编写教学目标
建议的表达格式:
●能够识记……………………
●能(会)操作(使用)…………
●能(会)分析……………………
●能(会)判断……………………
(2)工作任务如何编写
●工作任务名称
●工作任务的背景
●项目训练载体选择
●需达到的技术要求
●所需要设备、材料等条件
(3)理论到实践如何衔接
(4)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区分
实践知识指完成本项目必须具备的操作性知识,如操作步骤、工艺、工具设备名称等。

理论知识指完成本项目必须具备的理解性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