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李嘉诚怎么过冬? Microsoft Word 文档
李嘉诚如何渡过经济危机

李嘉诚如何渡过经济危机经济观察网记者邓美玲一生中曾经历过数次经济危机的李嘉诚在最新这一轮危机中再次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
2月5日,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了2009年香港富豪排名。
从排行榜来看,金融危机导致香港前40大富豪平均身家缩水达54%,但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集团主席李嘉诚,仍以162亿美元的身家稳坐香港富豪榜之首。
保守是李嘉诚最喜欢的词语,也是他冷冬中御寒的真实写照。
“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创造稳定的现金流是一些企业多年积累的成功经验,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在过去的一年里,他通过精减投资计划、加快资金回笼、大举抛售股票资产等手段将“长和系”企业的财政状况维持在一个平稳的状态。
看似谨小慎微的他其实有着一颗更为智慧的野心。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程上,李嘉诚说“要永远相信,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要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
”精减投资现金为王随着金融危机的加重,亚洲各国的经济放缓已成现实,而欧美多国已经证实步入衰退期。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嘉诚旗下的香港电信巨人和记黄埔大胆决定暂停全球业务的新投资。
而在现有的投资计划里,李嘉诚精减了投资周期长、资金花费巨大的投资项目,比如房地产。
据香港《明报》披露,李嘉诚的旗舰公司和记黄埔已经确立了“持盈保泰”策略,采取异常保守的理财手法,目前持有的221亿美元(约1724亿港元)资金,有多达69%、接近1190亿港元以现金存放,其余主要投资在最稳妥的政府债券上,股票投资仅占相当小比重。
和黄管理层已经强调,完全没有投资企业债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累计期权产品。
在“高现金、低负债”的财务政策下,李嘉诚旗下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保持在12%左右。
而在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李嘉诚不惜将旗下物产低价出售。
2008年11月,李嘉诚在北京投资的第一个别墅项目“誉天下”以最低5.7折的低价甩卖引来市场关注。
摩根士丹利的一份研究报告称:“长实相比竞争对手更愿意采用低价策略来加快销售。
香港住宅市场自1997年6月以后持续下滑的形势,证明这是一个恰当的策略。
郎咸平:李嘉诚有三大控制风险的秘密法宝

郎咸平:李嘉诚有三大控制风险的秘密法宝郎咸平大量的现金,低负债比例和互补的行业选择是李嘉诚控制风险的三大法宝蔓延全球的金融风暴来临后,香港经济也走入一个严峻的寒冬,大部分投资者的腰包都缩水过半,就连华人首富李嘉诚控股的公司股票,市值也大幅缩水上千亿港元。
但即便如此,李嘉诚依然表示,他对旗下公司的业务充满信心。
那么李嘉诚的信心究竟源于哪里?面对金融危机,他的“过冬策略”又是什么呢?我觉得他这个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国内企业家学习。
第一个,他立刻停止了和记黄埔的所有投资,不投资。
而且负债比例极低,只有20%,更重要是什么呢?他手中积累了大量的现金。
我算了一下大概有220亿美元的现金,那么这220亿美元当中,70%左右是以现金形式所保有,另外30%是以国债方式所保有,所以非常具有流动性。
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准备应付大萧条。
这是他目前的企业战略。
李嘉诚对现金流高度在意,富有盛名。
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但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
”而面对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李嘉诚又一次遵循了“现金为王”的投资理念。
从去年开始,李嘉诚大手笔减持手中的中资股,回笼资金至少上百亿港元;2008年初,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多次抛售手中的物业与楼盘;而在今年11月,李嘉诚在北京投资的第一个别墅项目“誉天下”, 也实行“一口价”,以最低5.7折甩卖。
而这几次腰斩似的甩卖,正是李嘉诚一贯坚持“谨慎”投资、现金为王的理念在起作用。
那么除了重视现金,李嘉诚还有哪些独特的投资手法呢?我们还看到现在李嘉诚的和记黄埔的核心业务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港口,再有一个是地产和酒店,还有零售能源和电讯。
李嘉诚这个投资,我以前做过比较深入的调研,他这个投资很有意思的,这么多业务,他不是简单多元化投资。
我们内地也有很多企业在做多元化,结果呢,全盘失败。
那么为什么很多内地企业家做多元化投资不行,而他可以呢?因为他投资的几个行业之间,都有很强的互补性。
郎咸平:真正的冬天还没到来

正当人们以为,冬天已经来临,只要熬过以后便是康庄大道的时候,郎咸平却宣称,目前只是秋天,真正的冬天还没有到来。
郎咸平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工商链条时代。
任何一个部门出了问题它必将出现可怕的连锁效应,即多米诺骨牌效应,2008年大萧条,江苏、浙江企业的大量倒闭就是一个必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全国的专家学者都认为楼市、股市泡沫是从流动性开始的,其实是制造业的回光返照。
中国经济增长是扭曲的郎咸平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扭曲的,中国经济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二元经济”环境,同时过热又过冷。
哪些部门过热?与地方政府大力推动GDP工程有关的部门是过热的,占30%,包括地产、钢铁、证券公司等部门;而民营制造业,70%的制造业都是过冷。
在“二元经济”里面,制造业经营条件恶化以后,钱都打到股市和楼市。
以炒股为例,2006年—2007年的股市泡沫基本就是制造业资金大量进入股市,2007年5月份到11月份的大盘上涨基本上就是“二元经济”的过热所拉动,这就是去年所谓的二八或三七现象,说明经济更坏而不是更好。
2007年年底股指开始不断下跌的现象则预警着“二元经济”中国过冷的制造业出现重大危机,不过目前还看不到这场危机的底限。
郎咸平认为,在“二元经济”环境之下,宏观调控的推出将透过三个管道,使我国经济进一步恶化。
第一管道,是在宏观调控的压力之下,银行从民营企业部门大量收回流动资金,然后打给过热的部门,即资金从过冷的部门转到过热的部门;第二管道,是在于汇率、新《劳动合同法》、宏观调控的压力之下,江浙、广东的企业家尤其是出口导向型企业无法继续经营,把很多本应该用于投资的钱抽去炒楼、炒股,从过冷的部门拿出,打到过热的部门;第三个管道,简称“海尔现象”,即原先过冷部门的企业由于无法经营而拿出大量的资金到过热部门自己做开发商,这种现象非常明显。
第一个管道通过银行,第二、三个管道是企业家自己的行为,以上三个管道都无法避免地使得资金从过冷的部门流到过热的部门,使过冷的部门更冷,过热的部门更热。
郎咸平说

视频《郎咸平说》每期目录(更新中…)《01集品牌背后的故事》《02集盘点2007财经热词》《03集盘点2007房地产关键词》《04集透过数字看股市》《05集经济学家看士兵突击》《06集不要走马观花看香港》《07集赴港求学,你了解多少》《08集当广告步入电梯间》《09集揭秘金融大鳄》《10集手机,用感性打动你》《11集戏说股份制上》《12集戏说股份制下》《13集从奥巴马与希拉里之争看美国上》《14集从奥巴马和希拉里之争看美国下》《15集拐点真的存在吗》《16集广告的是与非》《17集最牛散户背后》《18集次级债刺激了什么》《19集大学毕业上哪找工作》《20集人民币升值让你更富裕吗》《21集金融大鳄与国际通胀》《22集股市涨跌谁做主》《23集股市的信托责任》《24集面对灾难企业该做点什么》《25集如何看待CNN态度的转变》《26集身在台湾上》《27集身在台湾下》《28集房地产商惹谁了》《29集诸葛亮是优秀的企业家吗》《30集谁狙击了越南》《31集大洋彼岸的熊猫》《32集奥运,让世界了解中国》《33集触摸奥运的灵魂》《34集奥运礼仪中的大事小事》《35集百年前的中国股市》《36集晋商上》《37集晋商下》《38集徽商》《39集浙商上》《40集浙商下》《41集粤商上》《42集粤商下》《43集当美国遭遇危机》《44集金融危机中巴菲特做了什么》《45集今天该不该买房》《46集解密金融超限战》《47集全球共渡金融危机》《48集我们如何面对金融危机》《49集破解制造业迷局》《50集四万亿如何提振内需》《51集李嘉诚的过冬法则》《52集奥巴马如何改变美国》《53集加入美国人不刷卡消费,将意味着什么》《54集金融危机下,你该不该买黄金》《55集中国人该不该接下美国的信用卡》《56集谁为俄罗斯设下了陷阱》《57集楼市进入2009 》《58集金融炒家的“圈套” 》《59集黄金和美元飙涨的背后》《60集金融危机的绑架者》《61集国际金融炒家钻了谁的空子》《62集应对第二次金融海啸,美国行吗》《63集 2009股市投资“秘笈” 》《64集美国为何不救制造业》《65期产业升级能否应对金融海啸》《66集假如奥巴马是罗斯福,能救美国经济吗》《67集汇源收购案背后的博弈》《68集你了解金融危机下的“口红”理论吗》《69集韩国汽车,从笑话到神话》《70集请刘翔来做广告就一定能成功吗》《71集经济开始回暖了吗》《72集小沈阳火爆背后的经济学因素》《73集索马里海盗为什么会铤而走险》《74集破解“大牌”的成功模式》《75集甲型H1N1流感会冲击世界经济吗》《76集 "联动”的股市背后》《77集热买奢侈品,企业家在想什么》《78集黑死病引发的蝴蝶效应》《79集洋超市的潜伏战》《80集谁引爆了日本的金融核弹》《81集当油价成为金融工具》《82集四大粮商:粮价变动的幕后推手》《83集谁导演了“地王”时代》《84集滞涨,给美国带来了什么》《85期海外抄底,美梦还是噩梦》《86集是什么套牢了你的胃?揭开餐厅的秘密》《87集力拓“谍影”后的跨国较量》《88集美国布局全球经济新找略——碳计划》《89集回暖还是发烧,09年经济半程总结》《90集优质债也能引发危机吗》《91集新能源产业的远虑与近忧》《92集房价新解——租金的警示》《93集四万亿如何撬动民间投资》《94集揭秘日本财团帝国》《95集真金白银,美国如何保卫美元》《96集“国际惯例”下的阴谋与较量》《97集从种子到餐桌的危机》《98集纺织品出口遭遇棉花之痛》《99集奥巴马的礼物》《100集“挖金矿故事”里的经济学》《101集兰州水价模式:谁来埋单》《102集中非合作,究竟惹着了谁》《103集炒家为何选中了大蒜》《104集买东西比美国贵,是物价泡沫吗?》《105集谁搅动了亚洲经济泡沫:神秘的泡沫公式》《106集谁搅动了亚洲经济泡沫:狙击越南香港》《107集谁搅动了亚洲经济泡沫:狙击日本的启示》《108集“气候门”曝光,哥本哈根遭质疑》《109集谁制造了气候危机》《110集优贷危机袭来,美国怎么了》《111集达沃斯后的冷思考》《112期你逃不掉的消费较量》《113集走出泡沫,藏富于民》《114集“丰田危机”的“幕后棋局” 》《115期美国版“潜伏”,谁搞垮了丰田》《116期转基因水稻缘何起风波》《117期必和必拓,一个怎样的谈判对手》《118集山雨欲来,汇率博弈考验中国经济》《119集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底线吗》《120集“白色迷宫”中的他山之石》《121期日本如何遭遇“金融核弹头” 》《122期开放金融需警惕华尔街》《123期打压房价,能制服“地产火山"吗》《124期希腊危机,谁将欧盟逼上悬崖》《125期全球反击,高盛有麻烦了》《126期环境危机,能否跨越2020 》《127期从张悟本说农业新战略》《128期细胞式生产能否解“富士康之困” 》《129期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美国在想什么》《130期漏油危机中的核电攻略》《131期解决高房价——重庆模式》《132期美国为何征收房产税》《133期谁来监管QFII 》 2010-8-22《134期德国,你不了解的商业对手》 2010-8-29 《135期向美国“最严厉金改”学什么》 2010-9-5 《136期“二次探底”,你为何感觉不到》《137期一篇论文与全球农业革命》《138期从德国“三部曲”看中国产能“突围” 》《139期钾矿大战背后的法制谋略》《140期“稀”而不贵的幕后玄机》《141期从“新三十六条”看民企突围》《142期农民进城必须付出代价吗》《143期从议员选举看日本政坛变局》《144期谁在左右今日日本》《145期汇率大战缘何硝烟再起》《146期不打货币战,美国财政部行吗》《147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潜规则》《148期战后50年,从战败国到欧盟领袖》《149期十二五计划,老百姓该关注什么》《150期转向民生,“十二五”如何应对挑战》《151期如何为老百姓创造中国梦》编辑本段书籍《郎咸平说》以及其他郎咸平书籍作品1、公司治理(郎咸平著) 郎咸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02出版)2、操纵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2004-05出版)3、整合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2004-05出版)4、运作(商学大师书系) 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2004-05出版)5、郎咸平讲战略(礼盒装) 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2006-01出版)6、思维(国际级企业和企业家战略思维) 郎咸平等东方出版社 (2006-01出版)7、科幻: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批判郎咸平等8、标本(地产领导者领先之道) 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2006-01出版)9、突围:中国企业战略抉择郎咸平大陆东方出版社 (2006-08出版)10、模式:零售连锁业战略思维和发展模式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2006-08出版)11、突围-中国企业战略突围之战(D)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2006-08出版)12、误区:中国企业战略思维误区分析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2006-11出版)13、郞咸平讲战略郎咸平中国大陆等东方出版社 (2006-12出版)14、本质1:破解时尚产业战略突围之道郎咸平等东方出版社 (2007-05出版)15、本质2:破解娱乐传媒产业以小搏大之谜郎咸平等东方出版社 (2007-05出版)16、郎咸平学术文选(共2册) 郎咸平人民出版社 (2007-10出版)17、本质3 蓝海大溃败:本质论VS蓝海战略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2008-01出版)18、你想到的都是错的:本质4:你的想法要符合行业本质郎咸平等东方出版社 (2008-04出版)19、郎咸平说:公司的秘密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2008-08出版)20、过冬:中国制造业如何走过冬天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2008-09出版)21、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极视丛书/郎咸平的百姓经济学) 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2008-09出版)22、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I 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2008-09出版)23、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 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2008-09出版)24、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2008-12出版)25、郎咸平说:金融超限战(郎咸平的百姓经济学) 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2009-03出版)26、郎咸平说:谁在谋杀中国经济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2009-06出版)27、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郎咸平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09年09月出版)28 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编辑本段有关郎咸平的其他电视节目1、郎咸平说(在各地方台播出,具体播出时间及电视台请参考极视财经网站)2、财经郎眼(广东卫视每周六、日晚23:00播出,是一个三人的谈话节目,由主持人王牧笛、郎咸平教授和另外一个嘉宾(不定)共同完成节目。
更应意识到冬天有多冷

说救市 提出 “工商链条” 概念
记者:在救市的呼声中,您提出了“工商链条”的概念。
郎咸平:所谓工商链条,就是当一个部门出现危机的时候,如果你不控制住危机,就必定产生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冲垮其他部门,形成大恐慌。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即为美国的第一张骨牌,如果不救市,那么将冲击第二张骨牌,造成美国人信心的丧失,形成信心危机,进一步冲击第三张骨牌,造成消费下降,从而导致企业破产、失业增加,最终形成消费下降的恶性循环,导致其整个链条完全崩溃。所以美国政府斥巨资救银行,目的在于斩断工商链,设立防火墙。
郎咸平:更应意识到冬天有多冷
本报记者 喻植桃 吕晓红
对话人物
郎咸平:1956年出生,祖籍山东。国际知名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的首席讲座教授。曾任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
对话背景
3月18日,受宜昌市商务局、金东山大市场邀请,郎咸平来宜,面对一双双渴盼的眼睛,郎咸平发表了题为“金融超限战,把脉风暴下的生存法则”的演讲。
讲应对 宜昌应整合新格局
记者: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第二波金融危机来了。您对宜昌的企业有何建议?
郎咸平:2009年,情况会急转直下,从2月开始,第二波金融危机已经袭来,其冲击要远远大于第一波金融危机。
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要做好产业链“6+1”的升级整合。从短期来看,要做到三点:一是低负债;二是增加现金流;三是谨慎投资。企业家要有进有退,有弹性。这样的企业家,危机过后,会有大量机会。
郎咸平:在格林斯潘采取的低利率政策下,金融炒家们鼓动美国人超前消费。本来你一个月的收入只有2500美元,但他却鼓励你买10万美元的房子,外加1万美元的汽车,1万美元的冰箱和1万美元的电脑。这就滋生了一大群的次级债群体。
郎咸平说全集列

《39集 浙商 上》
《40集 浙商 下》
《41集 粤商 上》
《42集 粤商 下》
《43集 当美国遭遇危机》
《44集 金融危机中巴菲特做了什么 》
《45集 今天该不该买房》
《46集 解密金融超限战》
《47集 全球共渡金融危机 》
《48集 我们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
《73集 索马里海盗为什么会铤而走险 》
《74集 破解“大牌”的成功模式 》
《75集 甲型H1N1流感会冲击世界经济吗 》
《76集 "联动”的股市背后 》
《77集 热买奢侈品,企业家在想什么 》
《78集 黑死病引发的蝴蝶效应 》
《79集 洋超市的潜伏战》
《80集 谁引爆了日本的金融核弹 》
《19集 大学毕业上哪找工作 》
《20集 人民币升值让你更富裕吗 》
《21集 金融大鳄与国际通胀 》
《22集 股市的信托责任》
《23集 股市涨跌谁做主》
《24集 面对灾难企业该做点什么 》
《25集 如何看待CNN态度的转变 》
《26集 身在台湾 上》
《27集 身在台湾 下》
《28集 房地产商惹谁了》
《29集 诸葛亮是优秀的企业家吗 》
《30集 谁狙击了越南》
《31集 大洋彼岸的熊猫》
《32集 奥运,让世界了解中国 》
《33集 触摸奥运的灵魂》
《34集 奥运礼仪中的大事小事 》
《35集 百年前的中国股市 》
《36集 晋商 上》
《37集 晋商 下》
《89集 回暖还是发烧,09年经济半程总结 》
《90集 优质债也能引发危机吗 》
郎咸平:严冬才刚开始,现在扛不住未来没有希望!

郎咸平:严冬才刚开始,现在扛不住未来没有希望!主持人与郎咸平对话主持人:今天的来宾都是带着问题来的,虽然美国离我们很远,但是平坦的世界没有远近的概念,我想很多人可能比较关心在金融风暴的背后有什么,有请各位嘉宾下台就坐。
我想陷入困难的企业想渡过难关,关心公司的治理,这一系列的问题有请郎咸平先生回答。
首先我有两个问题求证一下,听说到美国之前,你的学习成绩很差,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郎咸平:是的。
主持人:你总说你是后发制人。
郎咸平:对,人都是慢慢变聪明的,以前笨。
主持人:听说今年的金融危机你在去年就说过?郎咸平:对,我在去年年初的时候就说了,我大概说你们看到的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的本质不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更成功了,我们的老百姓更富裕了,我们有更多的钱,而是在这个时刻我们已经感觉到楼市泡沫、股市泡沫的本质就是制造业的回光返照,因为制造业衰退,有大量的制造业进入股市、楼市。
主持人: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给大家演讲。
郎咸平顺着我刚才的讲话讲,到了去年下半年我写一篇文章《中国经济的八大危机》把今年企业萧条、破产的路径说得非常清楚,这个文章的点击率非常高,大概有1亿次,就像我的人生非常轰动,但是不受重视。
一直到今年9月之后,我相信政府才慢慢体会到我国制造业的困境,如果能够在两年之前我们就能够当机立断,直接帮助我国占主体的制造业的话,我相信说不定没有股市泡沫,甚至没有楼市泡沫,也不会套牢这么多股民,这一切是我们对经济的诊断过于草率,政府的反映过慢。
我最近听了很多相关人士的谈话,他们说哎呀,我们中国经济很好,国际金融危机不会对我们发生冲击,最多是金融机构买一点次级债,但数量不是很大,你知道我听了这话有什么感觉吗?我清楚告诉各位,由于我们改革开放成功,这30年来我国基本没有经历过萧条,所以我们的官员和我们的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我们只有个人的辛勤奋斗历程,都缺少大萧条的洗礼,因为缺乏大萧条洗礼,所以这使得我们的企业家对未来产生盲目的乐观。
郎咸平—李嘉诚怎样思考大策略

李嘉诚认为,成功的商人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预测能力,以便能够准确 把握市场机遇。他主张要不断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并且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市场趋 势,从而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大策略。
策略启示二:创新思维模式
总结词
李嘉诚强调创新思维模式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打破传统思维 模式的束缚,才能不断创新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风险管理
李嘉诚倾向于通过稳健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来确保投 资回报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而郎咸平则更强调通过创新 和变革来降低风险,适应市场变化。
领导风格
李嘉诚的领导风格相对稳健、保守,注重团队合作和执 行力。而郎咸平则更注重创新思维和冒险精神,鼓励员 工勇于尝试和变革。
06
郎咸平对李嘉诚策略的评价与建议
《郎咸平—李嘉诚怎样思考大策ts
目录
• 郎咸平简介 • 李嘉诚简介 • 郎咸平对李嘉诚的策略思考 • 李嘉诚对郎咸平的策略启示 • 两位大师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 郎咸平对李嘉诚策略的评价与建议 • 李嘉诚对郎咸平策略的评价与建议
01
郎咸平简介
个人背景
出生地:中国* 职业:经济学家、金融专家、作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母亲逃难到*。
教育经历
1940年随家人到*,就读于*皇仁书院。 1945年离开舅父的公司,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
1943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开始在舅父的钟表公司 当学徒。
1947年转行从事地产代理工作。
职业经历
1950年创办长江塑胶 厂,开始从事塑胶花 制造业务。
1957年转向房地产市 场,成立长江地产有 限公司。
降低财务风险。
02
现金流管理
李嘉诚非常注重现金流管理,通过保持足够的现金流来应对突发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郎咸平:李嘉诚怎么过冬?
原作者:郎咸平
蔓延全球的金融风暴来临后,香港经济也走入一个严峻的寒冬,大部分投资者的腰包都缩水过半,就连华人首富李嘉诚控股的公司股票,市值也大幅缩水上千亿港元。
但即便如此,李嘉诚依然表示,他对旗下公司的业务充满信心。
那么李嘉诚的信心究竟源于哪里?面对金融危机,他的“过冬策略”又是什么呢?
我觉得他这个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国内企业家学习。
第一个,他立刻停止了和记黄埔的所有投资,不投资。
而且负债比例极低,只有20%,更重要是什么呢?他手中积累了大量的现金。
我算了一下大概有220亿美元的现金,那么这220亿美元当中,70%左右是以现金形式所保有,另外30%是以国债方式所保有,所以非常具有流动性。
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准备应付大萧条。
这是他目前的企业战略。
李嘉诚对现金流高度在意,富有盛名。
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但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
”而面对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李嘉诚又一次遵循了“现金为王”的投资理念。
从去年开始,李嘉诚大手笔减持手中的中资股,回笼资金至少上百亿港元;2008年初,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多次抛售手中的物业与楼盘;而在今年11月,李嘉诚在北京投资的第一个别墅项目“誉天下”, 也实行“一口价”,以最低5.7折甩卖。
而这几次腰斩似的甩卖,正是李嘉诚一贯坚持“谨慎”投资、现金为王的理念在起作用。
那么除了重视现金,李嘉诚还有哪些独特的投资手法呢?
我们还看到现在李嘉诚的和记黄埔的核心业务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港口,再有一个是地产和酒店,还有零售能源和电讯。
李嘉诚这个投资,我以前做过比较深入的调研,他这个投资很有意思的,这么多业务,他不是简单多元化投资。
我们内地也有很多企业在做多元化,结果呢,全盘失败。
那么为什么很多内地企业家做多元化投资不行,而他可以呢?因为他投资的几个行业之间,都有很强的互补性。
什么叫互补?就是两个行业,我好你坏,你好我坏,刚好可以抵消掉。
比如两个行业来讲的话,其中一个行业,它利润这么走势,有起伏,那第二个行业一定要跟第一个行业的利润走势有互补的现象。
也就是说,当第一个行业好的时候,第二个行业最好是坏的。
当第一个行业坏的时候,第二个行业最好是好的。
然后好坏可以相互抵消,而使得最终现金流达到稳定,这是他的最高战略指导方针。
而我们内地很多企业家就不是这个水平,他们没有做互补,他们很多都是兴致所致投资的。
要好一起好,要坏一起坏,一碰到坏的时候一起倒闭。
我拿李嘉诚的数据做了一个分析,我发现他透过这种行业之间的互补,风险缩小了10倍。
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
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嘉城干脆将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
这一细节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李嘉诚是一个时刻注意风险的人。
李嘉诚说:现金流和公司负债的百分比是他一贯最注重的环节,而控制负债也是李嘉诚的公司在这一次危机中能够规避风险、继续稳定经营的关键。
我就以香港四大天王(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为例,香港四大天王都是做地产的,这些人和我们内地的企业家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就是内地企业家没有经历过大萧条,而他们都经历过。
我们的企业家只有个人辛苦的奋斗历程,缺乏大萧条的洗礼,因此他非常地激进,非常地浮躁。
我就以一个简单的数据——上市公司资本负债比例为例(负债除以资本)做个说明,大家就明白了。
我们上市公司的资本负债比例平均在100%到300%之间,很高的。
香港四大天王和我们内地企业家一样,他也有个人辛勤奋斗的历程,但不同的一点是他们个个都经历过很多次大萧条。
你看这些经历过大萧条的四大天王,他的资本负债比例是多少?20%而已。
而且你看香港这些四大天王的体积都很大,很多都是我们上市公司上百倍。
而且香港的法制化建设也比较完善,信用体系比较健全。
你看,个子又那么大,法制也好,信用体系也好,负债比例却这么低。
而且我知道李嘉诚的和记黄埔,这个企业的负债率只有15%,那可是说低中更低了。
所以第一,大量的现金储存;第二,低资本负债比例;第三,互补的行业选择。
这就是曾经
经历过大萧条的人,他们的心态,他们非常的保守。
所以我认为在他们心目当中,一个卓越的企业家,不是说你是不是首富,不是说你赚了多少钱,而是你是一个最好的风险管理者。
只有最好的风险管理者才能够让你永续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