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有趣的心理效应

合集下载

9个心理学小知识

9个心理学小知识

9个心理学小知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心理现象或问题,而了解一些心理学小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本文将为您介绍9个有趣的心理学小知识。

1. 负面记忆更持久人们往往更容易记住负面的经历和事物,而忽视或忘记了积极的事情。

这是因为大脑更倾向于关注潜在的威胁,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

2. 顺序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一系列中的前面和后面的事物,而忽视中间的内容。

这是因为前面的事物会被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更好地存储,而后面的事物则受到了最新的记忆的影响。

3. 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会受到最初提供的信息的影响,而忽视其他可能的选择。

例如,当购买商品时,人们倾向于参考原始价格,而忽视其他因素。

4. 倾向于一致性人们倾向于追求一致性,即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们的价值观和自我形象一致。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往往更愿意与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交往,而忽视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

5. 跨模态记忆人们更容易记住同时涉及多个感官的信息。

例如,与只涉及听觉或视觉的信息相比,同时涉及听觉和视觉的信息更容易记住。

6. 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对某个人或物品的第一印象会对其后的印象产生影响。

如果我们对某个人的第一印象是积极的,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对他的其他方面持有积极的评价。

7. 惯性思维人们倾向于在思考和决策时采用惯性思维,即依赖过去的经验和信息。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处理信息,但也可能导致我们忽视新的解决方案。

8. 模因效应模因是指一种在人类文化中传播的符号、观念或行为,类似于基因在生物中的传播。

模因效应指的是人们模仿和传播那些在社会上广泛接受和认同的观念和行为。

9. 群体归属感人们有一种强烈的需求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归属感。

群体归属感可以帮助人们满足社交需求,获得认同和支持,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以上是9个有趣的心理学小知识,希望能够增加您对心理学的了解,并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21个秒懂人性的心理学效应

21个秒懂人性的心理学效应

21个秒懂人性的心理学效应1、最后通牒效应某件事情,一旦敲定了截止时间,人就会下意识的赶在截止时间之前把事情做完。

这个是治疗拖延症的方法之一,一旦敲定了期限就很容易见效。

2、贝勃定律原本 20 块的外卖,免费配送。

当配送费突然变成 5 块的时候,你一定觉得没办法接受,但是当配送费从 5 块变成 6 块的时候,你的反应就小多了。

这是因为,当人第一次经历某种强烈的刺激后,情绪会波动很大;再受到类似的刺激时,情绪反应往往要小很多,因为第一次的刺激已经冲淡了第二次刺激的感受。

3、巴纳姆效应比如,闺蜜被渣了,你安慰她:感性的女孩就是非常善良,容易被骗。

她绝对相信,心情也会好一些。

另外,还有:你表面上看着文静,其实内心也有狂野的一面。

你跟不熟悉的人聊天会觉得没有话题,但跟熟悉的朋友就侃侃而谈。

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模糊的性格预测,而不管这个预测是不是真的准确。

某些特别灵验的算命大师是此中高手。

4、三明治效应把批评的内容夹在表扬之中,更能让人接受,而且对批评的印象更深刻。

比如:今天这个汤真好喝!(表扬)就是有点咸!(批评)要是下次清淡点,我能喝三碗!(表扬)这样的话女朋友就容易接受多了,下次煲汤时也会少放点盐~5、鸟笼效应假如某个人无意间得到一只空鸟笼,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而不直接把笼子丢掉。

这个效应,指人们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物品的基础上,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添加更多自己原本不需要的东西。

我想我大概知道,为啥之前元旦送领导一条名牌领带后,几天后他穿着同品牌的衬衣和西装来上班的原因了。

6、破窗效应一座房子的窗户破了,如果没有人去修补,要不了多久,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被人砸破。

这说明,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你因为有一天太累了,之前坚持了 80 来天的健身,想着今天先休息一下,明天再补回来…… 接下来几天一直保持这个心态,大概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八块腹肌和马甲线,因为从休息那天之后你就没有锻炼了。

心理学中的十大心理效应

心理学中的十大心理效应

心理学中的十大心理效应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涵盖了诸多有趣且复杂的心理效应。

这些心理效应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十大常见的心理效应:1.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这一效应描述了人们倾向于认为模糊、一般化的个性描述适用于自己,这种现象在占星学、心理测验等领域经常出现。

2.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指人们在知晓自己正被观察时表现出的比平常更好的行为。

这种效应揭示了人们对于外部关注和期望的积极回应。

3.多数人效应(Majority Illusion):指人们倾向于高估群体里某一部分的比例,将少数人看作多数。

这种错觉导致了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偏差。

4.审美心理学效应(Aesthetic Experience):研究发现,人们对于审美的偏好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对称性、颜色、线条等。

审美心理学效应解释了为何人们对于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审美感受。

5.薄冰效应(Thin Slicing):指人们通过极短时间内的观察或体验就能形成观点和做出决策的现象。

这种效应说明了人类对于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快速性。

6.暴力观看效应(Mean World Syndrome):指长期接触暴力内容的人倾向于认为世界处处充斥着危险和暴力。

这种效应暴露了媒体对于公众观念和态度的塑造力量。

7.社会认知效应(Social Cognition):描述了人们如何借助社会和情境信息来理解自己和他人。

社会认知效应帮助我们解释社交互动和行为的动机。

8.金字塔原理(Pygmalion Effect):指他人对我们的期待或评价可以影响我们的表现。

这种效应揭示了人际关系对于自我认知和表现的重要性。

9.对立效应(Reactance):描述了当人们感受到自由被侵犯时,会产生一种反对的倾向。

对立效应解释了为何有时候指示越多反而会获得更多的反抗。

10.新奇效应(Novelty Effect):指人们对于新奇事物更感兴趣和注意。

人类十个有趣心理效应

人类十个有趣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莎翁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心理学把这种爱情中的人儿“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即,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这是有关爱情的一种“怪”现象。

认知失调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颇具罗曼蒂克色彩的效应。

当人们被迫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对象的喜欢。

因此,人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时,由于人们对父母反对等恋爱阻力的心理抗拒作用,反而会使双方的感情更牢固。

当这种恋爱阻力不存在时,双方却有可能分开。

经历过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验的爱情,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冲击。

当爱情的阻力消失时,也许曾经苦恋的两个人反而失去了相爱的力量。

二、从众心理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

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

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

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

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

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

有趣的心理效应1、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

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

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

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

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

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 | 9个「心理学效应名词」,增加你作文的“高级感”!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 | 9个「心理学效应名词」,增加你作文的“高级感”!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 | 9个「心理学效应名词」,增加你作文的“高级感”!①狄德效应【名词释义】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们在得到了新的财产后,心境就会发生变化,进而不由自主地区追求更多与之相适应的物品。

【名词由来】狄德罗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有卓越贡献,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思想巨人。

有一天,一位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酒红色长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并马上丢弃了旧的长袍。

然而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开始觉得自己的办公桌和漂亮的新长袍不匹配,于是他换了新的办公桌。

又觉得墙上的挂毯与新办公桌不配套,又买了新的挂毯。

随即他又更换了诸如椅子、雕像、书架、闹钟等物件。

最后他突然发觉,自己居然被一件长袍胁迫,更换了那么多原本无意更换的东西。

这就是狄德罗效应,也称「配套效应」。

它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统一的追求,同时也是促进事物变化发展和更新的动因。

然而该效应也带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非必需的东西尽量选择不要。

因为你一旦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或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素材运用】淡泊是一种智慧。

孔明有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需知人的欲望就是一个无底的深渊,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物质裹挟,陷入狄德罗效应的怪圈。

与其在欲望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如过一种淡泊的生活,绿蚁酷酒,蓑笠孤舟?【适用角度】知足常乐、淡泊明志、批判享乐主义、物质主义、讨论物质和精神等②旁观者效应【名词释义】当意识到还有他人存在的时候,人们考虑是否提供帮助的时间会变长,伸出援手的可能性则会变小。

【名词由来】1969年,拉塔尼和罗丹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

让参加实验的人(被试)听到隔壁办公室女士从椅子上重重摔下来的声音并大声呻吟,事情的全部过程大约持续两分钟,观察被试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应。

第一种情境下,被试单独在场,结果有70%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第二种情境下,事情发生时有两个陌生人在场,结果有40%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第三种情境下,被试与一位消极的实验者助手在场,他对被试说不用帮忙,结果只有7%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2、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

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

20个常见的心理效应

20个常见的心理效应

20个常见的心理效应1.蝴蝶效应细节决定命运。

亚马逊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威力巨大的龙卷风!2.布里丹毛驴效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人们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思考、缜密斟酌。

决策者必须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避免成为布里丹的毛驴!3.多米诺骨牌效应第一棵树遭砍伐,可能导致森林的消失;一日的荒废,可能是一生荒废的开始……一个很小的力量引起的或许只是察觉不到的渐变,但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是翻天覆地的!4.皮革马利翁效应美好的期许,不懈的耕耘,加上百分百的真诚,即便不能创造奇迹,也能获得成功——只要认准了目标,选对了道路,就要持之以恒,加倍努力!5.木桶效应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综合体,任何局部的缺陷,都会影响整体作用的发挥。

当缺一不可时,一就是一切。

6.边际效应如果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构成了生活圆圈的内核,幸福感受是生活圆圈的边际的话,那么,幸福的边际将随着内核的扩大而扩大,随着内圈的缩小二缩小。

7.乘数效应创新,是一个民族生错和发展的动力,创新也是最有价值的乘数效应。

一项科学发明,会带动行业效益乃至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向新技术的突破,会创造巨大的深灰财富……8.南风效应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其实,人们都乐意接受正确的批评,所不愿接受的,往往是批评的方式方法。

方法不当,解决问题的初衷,可能成为制造麻烦的根源。

9.晕轮效应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人,而往往是从其所具有的某个特征出发,对他的其他方面进行推测,进而推人及物。

于是就有了铁杆“粉丝”们狂热与失态。

10.过度理由效应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人们总是喜欢为其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扎弄到足够的原因,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

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

11.龟兔效应世界上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潜在的优势,在人生的赛跑中,暂时的落后不是失败者,只有那些失去斗志的人才是失败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个有趣的心理效应
作者:
来源:《晚报文萃》2009年第02期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

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

同任何事一样。

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

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罗密欧与朱丽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大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感情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从众现象
一则笑话这样说道: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物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溜”。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晕轮效应
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歌声等,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

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

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
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鲇鱼效应
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

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

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

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

他们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

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

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

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

可是当学期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

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他们的成绩这才得以改善。

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都反映了期望的作用,所以又称为期望效应。

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

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物质构成。

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

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霍桑效应
为了调查研究各种工作条件对生产率的影响,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一个大车间的6名女工被选为实验的被试者。

实验持续了一年多。

这些女工的工作是装配电话机中的继电器。

首先让她们在一个一般的车间里工作两星期,测出她们的正常生产率。

然后把她们安排到一个特殊的测量室工作五星期,这里除了可以测量每个女工的生产情况外,其他条件都与一般车间相同,即工作条件没有变化。

接着进入第3个时期,改变了对女工们支付工资的方法。

以前女工的薪水依赖于整个车间工人的生产量,现在只依赖于她们6个人的生产量。

在第4个时期,在工作中安排女工上午、下午各一次5分钟的工间休息。

第5个时期,把工间休息延长为10分钟。

第6个时期,建立了六个5分钟休息时间制度。

第7个时期,公司为女工提供一顿简单的午餐。

在随后的三个时期每天让女工提前半小时下班。

第11个时期,建立了每周工作五天的制度。

最后第12个时期,原来的一切工作条件又全恢复了,重新回到第1个时期。

老板是想通过这一实验来寻找一种提高工人生产效率的生产方式。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不管条件怎么改变,每一个实验时期的生产率都比前一个时期要高,女工们的工作越来越努力,效率越来越高,根本就没关注过生产条件的变化。

之所以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女工们感到自己是特殊人物,受到了格外好的待遇,她们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注意,因而感到愉快,便遵照老板想要她们做的那样去做。

通过操纵一个人的环境,让他与众人分离,特别密切地关注他,使他感到很特别,都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压力。

如果他知道人们期望他干什么,只要没有想要拒绝的特别理由,他会尽一切努力按人们的期望去干好每一件事。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