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的历史与历代名家

合集下载

工笔画的历史与历代名家

工笔画的历史与历代名家

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

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

工笔画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历史唐代花鸟画杰出代表边鸾能画出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

作《牡丹图》,光色艳发,妙穷毫厘。

仔细观赏并可确信所画的是中午的牡丹,原来画面中的猫眼有“竖线”可见。

又如五代画家黄筌写花卉翎毛因工细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苍鹰视为真物而袭之,此见于《圣朝名画评》:“广政中昶命筌与其子居农于八卦殿画四时山水及诸禽鸟花卉等,至为精备。

其年冬昶将出猎,因按鹰犬,其间一鹰,奋举臂者不能制,遂纵之,直入殿搏其所画翎羽。

[1]”工笔画在唐代已盛行起来。

绘画技法日臻成熟,绘画的材料也有很大改进。

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

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

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

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工笔画是中国绘画历史长河中出现较早的表现方法。

远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工笔画的精髓在于充分展现了独具魅力的东方神韵。

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

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

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一种精细、细腻的绘画技法,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工笔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唐代有一位大画家王维,他的工笔画创作为之后工笔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宋代的到来,中国工笔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时的画家李唐、姚瑗、李公麟等人都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了工笔画技法的特点,画面中蕴含着极高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价值。

明代是中国工笔画的高峰期,当时的画家们尤其善于运用工笔画技法来表现细节和色彩。

明代有许多著名的工笔画家,如徐渭、唐寅、仇英、文征明等,他们的作品继承了宋代工笔画传统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他们的作品不仅技法高超,而且也有很强的个性特点,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清代是中国工笔画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当时的画家们继承了明代工笔画的传统,但也加入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造诣。

清朝有许多优秀的工笔画家,如八大山人、石涛、谢希德等,他们的作品包括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都表现出了工笔画独特的特点和美感。

近代以来,中国工笔画也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渐融合了西方绘画的一些元素,同时保持了自身独特的韵味。

近年来,中国工笔画在国际上也逐渐受到了认可和关注,成为了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跨越了数千年,它一直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拥有着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和精神财富。

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

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

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发展至明清至今,其影响深远。

在中国绘画史上,工笔画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历程也是丰富多彩的。

本文将从唐代开始,详细介绍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

唐代是中国工笔画的萌芽时期。

唐代的工笔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这个时期的工笔画以细腻的线条和精致的描绘技巧而闻名。

著名的唐代工笔画家有张择端、吴道子等人,他们在工笔画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择端的山水画以其线条的流畅和质感的丰富而著称,吴道子的花鸟画则以其动态感和写实感为人称道。

唐代工笔画在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特色,为后来的工笔画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中国工笔画的鼎盛时期。

在宋代,工笔画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和作品。

宋代工笔画家擅长以工笔精细的技法表现山水、花鸟等对象的神韵和气势,而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更是宋代工笔画的典范之作。

宋代工笔画家在表现对象的造型、色彩、形态等方面展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绘画技巧。

这个时期的工笔画家有赵津、阎立本等,他们在工笔画的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元代是中国工笔画的重要阶段。

元代的工笔画在技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将寫意的表現手法和工笔绘画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元代著名的工笔画家有顾恺之、董源等人,他们在工笔画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们的作品在传承唐宋工笔画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写意元素,使得工笔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

明代是中国工笔画的兴盛时期。

明代的工笔画家不仅在技法上有了新的突破,而且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明代工笔画家善于表现人物、山水、花鸟等对象的形态和气势,其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明代著名的工笔画家有唐寅、文征明等人,他们在工笔画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们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使得工笔画在明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从唐代开始到明清,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

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

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工笔画,是一种以细腻、准确的线条描绘以及强调用笔的精细描绘来表现对象的传统绘画形式。

它起源于唐代,经历了宋代、元代、明代等历史时期的发展,而后在清代达到了顶峰,到现代也有一系列的发展。

以下将对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做简要介绍。

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工笔画主要用于绘制经典文学作品的插图,作为文人雅士的绘画技法而存在。

在宋代,中国工笔画开始独立发展,不再仅局限于插图的角色。

宋代工笔画多以水墨、淡彩为主,以绘制人物、花鸟、山水等主题为主。

元代时期,随着元旦徽州画派的兴起,工笔画技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代工笔画注重色彩的运用,用彩色绘制人物,使画作更加鲜明、生动。

明代时期,工笔画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和绘画家,如巨然、仇英等人。

明代工笔画不仅有绘制人物题材的作品,还有花鸟、山水等题材的作品。

在明代,工笔画开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绘画流派。

到了清代,中国工笔画达到了一个高峰。

清代工笔画以绘制人物题材为主,画家们在人物造型、服饰细节、面部表情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

清代工笔画家黄伯思、李可染、徐悲鸿等人都是杰出的代表。

清代工笔画还在花鸟、山水等题材上有所发展,有了更多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绘画的引入,中国的工笔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和变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工笔画逐渐开放,吸收了绘画的多种技法,融合了西方的绘画理念。

这一时期的工笔画家们,如吴冠中、于非闇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工笔画在形式和风格上不再局限于传统。

到了现代,中国工笔画发展更加多元化。

不仅有传承古法,延续传统的工笔画家,还出现了一批新锐的工笔画家,他们在绘画题材和技法上都进行了创新。

如陈逸飞的作品充满了现代气息和思考,王前进在工笔画中融入了写意的元素等。

中国工笔画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经历了唐代、宋代、元代、明代等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到近现代也有了一系列的革新和变革。

从简单的插图到独立的绘画流派,从水墨、淡彩到彩色,从人物到花鸟山水,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丰富与多样性。

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

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

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工笔画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绘画形式,起源于唐代,经过宋代的发展达到鼎盛,历经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唐代至宋代中国工笔画最早起源于唐代,当时的工笔画以线条勾勒轮廓,平面表现为主,主要以描绘佛教故事、宫廷人物、山水图等内容为主。

而在宋代,工笔画开始发展成熟,线条更加精细、用色更加丰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北宋人物画、南宋花鸟画等流派。

第二阶段:元代至明代元代是中国工笔画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工笔画逐渐发展为一种注重细节描绘、追求写实主义的艺术形式。

元代的工笔画主要以人物和风景为主题,画家追求表现人物的神情、服饰和环境的细节,通过逼真的写实手法来表现作品的真实感。

明代是中国工笔画发展的黄金时期,明代的工笔画以画面丰满、线条精细、色彩鲜明为特点。

明代工笔画的重要流派有达摩院派、建宁府派、吴门派等,这些流派在绘画题材、技法、风格上都各具特色。

第三阶段:清代至现代清代的工笔画受到西洋绘画的影响,开始融入一些西方绘画的技法和风格。

清代的工笔画逐渐注重光影效果和透视原理的运用,画面更加具有立体感。

而在现代,尤其是近现代,工笔画的发展更加多样化,艺术家开始尝试不同的创新,融入了一些抽象元素和当代艺术的概念,使得工笔画与时俱进,展现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

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丰富多样性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它承载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遗产和学习的资源。

无论是古代的经典作品还是现代的创新作品,中国工笔画都展现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

工笔花鸟发展历程简述

工笔花鸟发展历程简述

工笔花鸟发展历程简述
工笔花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技法流派,起源于宋代。

它以精细的细节和精确的描绘而闻名,注重表现花鸟的真实性和精致之美。

在宋代,工笔花鸟绘画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艺术家们着重绘制鸟类的神态和羽毛,以及花卉的姿态和色彩。

这一时期的工笔花鸟作品注重形态的准确性,线条清晰,用色均衡,给人以规整和平静的感觉。

到了元代,工笔花鸟绘画开始融入了一些写实主义的元素。

艺术家们在描绘花鸟的同时,注重表现生命力和动感。

他们运用更多的细节和层次感,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逼真感。

明代是工笔花鸟绘画的鼎盛时期。

在明代,工笔花鸟绘画的技法进一步完善,艺术家们开始更注重刻画细节,将花鸟的神态和动态表现得更加生动。

明代的工笔花鸟作品色彩鲜艳饱满,构图丰富多样,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清代是工笔花鸟绘画的转折期。

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绘画的传入和影响,工笔花鸟绘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新的表现手法,突破传统的束缚,加入了更多的写意元素。

近现代工笔花鸟绘画依旧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艺术家们更加注重创新,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创作出更具当代特色的作品。

同时,工笔花鸟绘画也开始出现了更多的主题和风格,反映了
社会和艺术家个人的思考与表达。

总的来说,工笔花鸟绘画经历了从初步发展到完善,并受到外来影响逐渐演变的过程。

其描绘的花鸟形象更加栩栩如生,色彩丰富多样,构图细致繁复。

工笔花鸟绘画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种艺术技法的传承,更是中国绘画艺术不断推陈出新的缩影。

浅谈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

浅谈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

2023-11-09•引言•工笔人物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宋代工笔人物画的繁荣•元明清时期的工笔人物画演变•近现代工笔人物画的新发展目•结论录01引言背景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笔人物画不断发展和演变,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意义研究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传承,同时也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为当代艺术家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背景与意义通过对工笔人物画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其历史演变和艺术成就,为深入研究和欣赏工笔人物画提供参考和依据。

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梳理、艺术鉴赏和历史分析等方法,对工笔人物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点、表现形式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探讨。

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工笔人物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洞窟壁画在许多洞窟壁画中,都可以看到早期工笔人物画的雏形。

这些壁画通常用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并注重细节的描绘。

墓葬壁画在中国的一些古代墓葬中,也发现了许多工笔人物画。

这些画作通常以死者生前的形象为主题,用精细的线条描绘出人物的形象和服饰。

起源:远古时期早期发展:汉唐时期汉代画像砖汉代画像砖是一种以砖石为材料的壁画,其中的人物形象通常用线条勾勒,并注重细节的描绘。

这些画像砖为后来的工笔人物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吴道子唐代画家吴道子是工笔人物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的画作注重线条的运用,人物形象生动,被誉为“吴带当风”。

03宋代工笔人物画的繁荣宫廷绘画的兴盛技艺传承与规范化宫廷画家将技艺传承给弟子,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绘画流程和技巧,使工笔画更加精细和逼真。

历史记录与文化传承宫廷绘画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活动,还传承了前代的绘画技艺,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宫廷赞助和文人参与宋代宫廷对绘画的赞助力度大,同时文人画家的参与也提高了工笔画在宫廷中的地位。

宋代文人阶层的兴起,他们将绘画视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推动了工笔画在文人中的流行。

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

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

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和发展。

工笔画以细腻、细密的线条和色彩运用而著称,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

古代的中国工笔画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和宋代。

在唐代,工笔画主要是用来装饰宫殿和寺庙,艺术风格受到唐代宫廷画风的影响,画面常常以花鸟、山水、人物为主题,形象写实,色彩饱满,线条细致。

在宋代,工笔画逐渐成为绘画的主要形式之一,艺术家们开始尝试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更为精致的细节,同时探索了更为丰富的色彩运用。

这一时期的工笔画作品常常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题,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

明清时期是中国工笔画的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明代,工笔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艺术家们在绘画技法、题材和创作风格上都有了更大的突破。

明代工笔画注重画面的写实性,注重线条的精细和用色的饱满。

著名的画家如唐寅、文征明等都是明代工笔画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而在清代,工笔画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以四大家(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之一的石涛为代表,他在山水画上有着很高的造诣,成为了清代工笔画的代表人物。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工笔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20世纪初,中国工笔画面临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冲击,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结合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观念,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现代气息的工笔画作品。

这一时期,著名的画家徐悲鸿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传统工笔画的又运用了一些西方绘画的技法和理念,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个性。

一些画家也开始将工笔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了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工笔画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高潮。

在当代,工笔画不断吸收外来艺术的元素,融合当代审美和文化,展现出了更多元化的艺术特点。

一些画家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创作手法在工笔画领域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

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

工笔画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历史唐代花鸟画杰出代表边鸾能画出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

作《牡丹图》,光色艳发,妙穷毫厘。

仔细观赏并可确信所画的是中午的牡丹,原来画面中的猫眼有“竖线”可见。

又如五代画家黄筌写花卉翎毛因工细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苍鹰视为真物而袭之,此见于《圣朝名画评》:“广政中昶命筌与其子居农于八卦殿画四时山水及诸禽鸟花卉等,至为精备。

其年冬昶将出猎,因按鹰犬,其间一鹰,奋举臂者不能制,遂纵之,直入殿搏其所画翎羽。

[1]”工笔画在唐代已盛行起来。

绘画技法日臻成熟,绘画的材料也有很大改进。

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

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

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

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工笔画是中国绘画历史长河中出现较早的表现方法。

远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工笔画的精髓在于充分展现了独具魅力的东方神韵。

20世纪80年代,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工笔画作为中国视觉艺术中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艺术门类,在风格样式、技术手法、表现形式的拓展与创新中,出现了新的面貌。

艺术家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了重新认识与挖掘。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工笔画沿着融合文学、书法、哲学、诗兴语言的轨迹深入发展。

吸收了东西方新视觉艺术语言的元素,扩展了材料、技法的新领域。

将传统工笔画的勾勒、渲染,平面表现的装饰性以及西方写实主义手法和梦幻般的意境都融入到当代工笔画中。

使工笔画从传统走向当代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繁荣。

历代名家仇英、张大千、潘洁玆、沈铨、王维、赵佶、于非闇、张东林[3]仇英仇英,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注:也有人认为是150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

存世画迹有《赤壁图》、《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

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

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从而业画。

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仇英的好友彭年记载:"十洲少既见赏于横翁(文征明)",又拜周臣门下学画,并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

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

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尤长于临摹。

他功力精湛,以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如《临宋人画册》和《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前册若与原作对照,几乎难辩真假。

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

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

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

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

杰出作品有《竹林品古》、《汉宫春晓图》卷(配图为此画局部)、《供职图》等。

仇英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传统,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唐风格变化而来,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

常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渭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

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对其评价说:仇英画“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之,种种臻妙”。

明代董其昌题其《仙弈图》谓:“仇,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还有一种水墨画,从李实父是赵伯驹后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

” 后继仇英画法者,有沈硕、程环、尤求、沈完等。

张大千张大千,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

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

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石涛、八大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诸家乃至敦煌壁画。

60岁后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受西方现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独创泼彩画法,那种墨彩辉映的效果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独具气息。

自古以来,一个画家能否承前启后、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传统功底是否深厚。

张大千的传统功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特别是他临仿石涛和八大的作品更是维妙维肖,几近乱真,也由此迈出了他绘画的第一步。

他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

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一挑出,由近到远,潜心研究。

然而他对这些并不满足,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临摹了历代壁画,成就辉煌。

这些壁画以时间跨度论,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

历史上许多人临摹的画一般只能临其貌,并未能深入其境;而张大千的伪古直达神似乱真。

为了考验自己的伪古作品能否达到乱真的程度,他请黄宾虹、张葱玉、罗振玉.吴湖帆、溥儒、陈半丁、叶恭绰等鉴赏名家及世界各国著名博物馆专家们的鉴定,并留下了许许多多趣闻轶事。

张大千许多伪作的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之古代名家的真晶已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藏有他的伪作,如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他的《来人吴中三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他的《石涛山水》和《梅清山水》,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叠嶂图》等等。

师古人与师造化历来是画家所遵循的金玉良言。

在大千游历过的名山大川中,他始终把黄山推为第一,曾三次登临。

大千之所以偏爱黄山,主要来自于石涛的影响,黄山既为石涛之师,又为石涛之友。

大千说“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

别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后数百里方圆,无一不佳。

但黄山之险,亦非它处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

”大千在50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50岁之后更是周游欧美各洲,这是前代画家所无从经历的境界。

张大千先后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居住,并游遍欧洲、北美、南美、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的名胜古迹。

所到之处,他都写了大量的纪游诗和写生稿,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同时为他日后艺术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读书对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传说有人问唐伯虎的老师周臣,为什么他画的画反不如他的学生唐伯虎,周臣说:“只少唐生数千卷书。

”与其他成功的画家一样,大千也是一个用功甚苦,读书渊博的画家。

他平时教导后辈:“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画画和读书都是大千的日常生活。

过去是如此,借居网狮园后更是这样,朝夕诵读,手不释卷。

在外出旅途的车中船上,大千也都潜心阅读。

一次,大千从成都到重庆,友人托他带一本费密的《荒书》。

到家后,大千即把路上看完的《荒书》内容、作者的见解、生平以及这位明末清初的四川学者和石涛的关系,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实在令人惊讶。

因为这是一本艺术之外的学术著作。

读书的习惯一直伴随到大千晚年。

他常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

大千读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并不只限于画谱、画论一类的书。

何家英何家英,男,1957年生,天津人。

著名国画家。

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何家英是当代中国画坛的著名工笔人物画家,被誉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年轻一代画家”。

他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在两者的契合点上参悟因革,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问途城外而不流于追随。

他的创作高扬写实精神,注重生命体验。

作品刻画具微,布置谨重,人物清丽莹洁。

他的写意作品也能别创新意,含蓄、虚豁、自然大方。

作品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为中国人物画的创新作了富有成就的探索。

先后到日本、韩国、印度、香港等地参加画展,已出版的画册有《何家英作品集》、《何家英画集》、《当代实力派画家——何家英》、《名家手稿——何家英》、《当代国画大师代表作品集》等。

张东林张东林:老雨,致远堂主人。

安徽省蚌埠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东林安徽省政协委员,中国产业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毕业于天津工艺美院,先后师从赵树松、阮克敏、何家英、孙本长诸先生;主攻山水,亦涉足人物、花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