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分析:娃娃家交往能力
区域活动《娃娃家活动观察记录》

区域活动《娃娃家活动观察记录》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娃娃家一直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一个角落。
通过对娃娃家活动的观察,我能够深入了解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发展和需求。
以下是我对一次娃娃家活动的详细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具体时间观察地点:幼儿园班级名称娃娃家区域参与幼儿:幼儿姓名 1、幼儿姓名 2、幼儿姓名 3等观察背景:娃娃家区域布置温馨,有模拟的小厨房、卧室、客厅等场景,配备了各种仿真的家具和玩具,如小床、小桌椅、厨具、娃娃等。
观察目的:1、观察幼儿在娃娃家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和社会交往能力。
2、了解幼儿在游戏中对生活经验的反映和运用。
3、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表达和问题解决能力。
观察记录:活动开始后,几个孩子兴奋地跑进娃娃家。
幼儿姓名 1主动拿起小锅和铲子,说:“我来做饭。
”幼儿姓名 2则抱起了一个娃娃,轻轻地说:“宝宝乖,妈妈抱抱。
”幼儿姓名 3走进卧室,开始整理小床上的被子。
不一会儿,幼儿姓名 1端着“做好”的饭菜来到客厅,喊道:“开饭啦!”大家纷纷围坐过来。
幼儿姓名 2一边给娃娃喂饭,一边说:“宝宝要多吃点才能长大。
”这时,幼儿姓名 3说:“我还没洗手呢。
”说完就跑到“洗手池”假装洗手。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姓名 1和幼儿姓名 2因为谁来洗碗发生了小小的争执。
幼儿姓名 1说:“我做饭了,应该你洗碗。
”幼儿姓名 2则坚持:“我照顾宝宝很累,你洗。
”最后,经过商量,他们决定一起洗碗。
过了一会儿,幼儿姓名2发现娃娃的衣服脏了,她对幼儿姓名3说:“我们给娃娃洗衣服吧。
”幼儿姓名 3点头同意,两人一起把娃娃的衣服放进“洗衣机”里,还假装倒了洗衣液。
分析与评价:1、角色扮演方面孩子们能够明确自己的角色,并根据角色进行相应的活动,如做饭、照顾宝宝、整理床铺等,说明他们对家庭生活中的角色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
在角色互动中,如妈妈照顾宝宝、一起做家务等,体现了孩子们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责任的初步感受。
2、社会交往能力孩子们在游戏中能够积极与同伴交流、合作,如一起商量谁洗碗、一起给娃娃洗衣服等,表现出较好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幼儿园中班娃娃家案例分析

中班娃娃家案例分析第一篇: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能发挥主体性的活动,也是幼儿以自己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游戏中孩子们与同伴商议角色分配、模仿各种角色的活动,这就促使儿童不断地认识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在游戏中游戏兴趣显著增强,非常喜欢模仿,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语言学习能力大大提高,还出现了以物代物等替代行为,表征水平有了提高。
幼儿将平时所观察到的大人的行为在游戏中得到实践,并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之间的守则,在游戏中反映了生活中角色的关系,所以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愉快性的对社会准则进行学习。
案例描述:情景一:游戏开始了,在娃娃家里有的做“爸爸”,有的做“妈妈”,孩子们认真、投入地扮演着各种角色。
“妈妈”忙碌着,一会儿抱抱娃娃,一会在阳台摆弄植物浇花浇水,爸爸在厨房间切菜。
突然爸爸叫了起来:“啊呀,宝宝尿床啦!妈妈你快来呀。
”妈妈抱起了娃娃说:好像拉大便了,宝宝肚子不舒服,是不是感冒了?““妈妈”又从娃娃的小床上拿起了一条小被子,使劲地抖了两下,接着把小被子堆在了桌子上。
爸爸也拿来了尿片、替换的衣服,桌子上摆满了衣服、裤子。
我有点生气了,平时再三强调“爸爸”“妈妈”们要整理好娃娃家的物品,今天怎么又乱放了呢?刚想上去制止,妈妈主动上前对我说:“我们家宝宝尿床了,把衣服、裤子和被子都尿湿了,等会被子要晒一晒。
”原来如此,“但是光晒晒是不行的,宝宝的脏的东西还在上面呢,要洗洗后再晒就干净了。
”“妈妈”听了我的话,又开始忙碌清洗起来。
爸爸、哥哥也在一旁帮忙整理。
忙的比亦乐乎。
情景二:今天,我去娃娃家作客了,刚坐下爸爸就倒了一杯茶,说请喝茶。
妈妈也倒了一杯茶送到我的嘴边,哥哥拿了一个碗端到我面前说:我倒是饮料,是用橘子做的饮料,爸爸连忙改口说:“我是用棃煮的水,可以润肺,现在雾霾,你喝我的水。
幼儿园小班教师观察案例娃娃家的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师观察案例娃娃家的反思第一篇:幼儿园小班教师观察案例娃娃家的反思幼儿园小班教师观察案例——娃娃家的反思蟠桃花园中心幼儿园周苗苗背景资料:最近我在关注孩子们区角活动的情况,发现去娃娃家的孩子越来越少。
观察时间:2011年11月观察地点:蟠桃花园中心幼儿园小一班区角观察对象:蟠桃花园中心幼儿园小一班全体幼儿观察目的:探究最近为什么去娃娃家的孩子越来越少的问题,寻求问题的根源以及思考如何解决。
观察实录: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在娃娃家游戏时总是重复类似的活动内容比如:烧饭,吃饭,喂娃娃吃饭和给娃娃过生日等。
分析与措施:作为老师,我敏感的意识到这样的游戏活动状况处于停滞状态,于是我在游戏分享的时候,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关于娃娃家孩子们能作什么事情的讨论。
幼儿们听了纷纷举手,样子十分激动,很想说给大家听。
通过讨论,孩子似乎对娃娃家又有了新的游戏欲望。
效果: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到“娃娃家”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还会换着角色玩。
这次指引让我由衷的感到:孩子就像漂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当它不再前进的时候,我们老师就像是一缕海风轻轻的吹动它,直到它靠岸,走向人生的旅途,我们只有默默在内心祝福每个孩子走好人生!作为教师,要求我们应该保持一点儿童的兴趣。
幼儿期是“疑问期”,它突出的表现是好奇、好问和好尝试,在这一时期,许多成人看来是视而不见的事物,却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为对他们来说,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身体所接触到的,都是新鲜的。
“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多营造一个儿童的世界,你便多了一条通向心灵的途径,在与孩子嬉笑游戏时,当你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儿童越会对你油然而生亲切之感——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第二篇:小班娃娃家观察笔记观察时间:5.7 观察地点:区域娃娃家观察对象:娃娃家幼儿观察内容: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情况实录:区域活动前,我在娃娃家的介绍时以小娃娃过生日的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时说:“你们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们过生日的呢?”孩子们简单的说到“蛋糕”“吃饭”,虽然不怎么会说,但他们个个都很兴奋。
幼儿园娃娃家游戏活动案例分析

娃娃家游戏活动案例分析一、案例描述: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区域中安静的游戏,我发现小超市一个人也没有。
于是,我暗示到:“这里的小超市谁愿意去玩啊?”可是没有人理睬,也许是幼儿光顾着玩游戏没有听见吧,于是我耐心地提高了嗓门:“小朋友们,今天谁愿意去当小小收营啊?”这时,小宝举手说:“我去吧。
”后来有几个幼儿也陆续的响应了,要求去小超市玩。
角色游戏室的每个区角又开始有条不紊的开始了,过了一会会,小宝和他的大哥哥走过来,对我说,老师能不能换个角色啊,我不要玩这个了,一点都不好玩的。
他的大哥哥也随声附和说不想玩了。
面对不止一次的这样情况,我分析了下:1、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高了,没有及时的调整材料,材料也比较单一。
在小超市里,只有单纯的物体摆放,和真实的超市环境相差太多,可能使幼儿难以投入到游戏的情景中去。
只有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当他觉得游戏也就如此时,她们就会失去活动的兴趣,也就不愿意再玩了。
2、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
我们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
我的指导对于幼儿来说没有具体的评价,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兴趣,出于我的威严才继续游戏的,没有足够的空间给他们,应该给予鼓励,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
3、虽说是混龄活动,但是在大哥哥的经验水平和中班幼儿的经验水平差不多的基础上,两者之间没有能力高的小朋友带领,在本来就对游戏不感兴趣的情况下,就更觉得游戏没真实性了,缺少去游戏的想法。
三、对策与思考根据超市的材料单一的情况,我们又增添了一系列超市的必备品,比如收银台,收银台前的小柜子,和小篮子等一系列的真实东西的缩小版。
并对一些物品及时进行补充、调整,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改进或摒弃不适合的材料。
在观察指导的时候,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去发挥,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去讲述他们的需求、困难等等。
科研论文以娃娃家游戏为例谈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科研论文以娃娃家游戏为例谈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科研论文:以娃娃家游戏为例,谈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交往是一个人生存的必备技能,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思想传递的纽带。
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
通过交往,人们能够相互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
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所以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然而,如今很多孩子在家都是能说会道的,可一旦到了外面却胆小、自卑、孤僻,交往能力明显减弱。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生活、知识经验相对缺乏,并且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而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因而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
他们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不能顺利与同伴交往,强占、独占玩具,攻击性行为较多,经常与同伴产生矛盾与冲突,很难与同伴友好相处,有的幼儿不能接纳同伴提出的合作玩游戏的要求,孤立、惟我独尊,常喜欢以哭闹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不知道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来解决。
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幼儿进行频繁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对幼儿势必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小班幼儿交往意识、交往能力的强弱对其今后参与社会、参与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小班孩子尤其爱玩角色游戏,而娃娃家游戏就是角色游戏中的一种,是幼儿在特定的“家庭”及相关区域内,通过扮演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再现家庭及周围生活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验与周围其他人、事、物情感与态度的角色扮演活动过程,是幼儿现实生活的缩影,也是培养幼儿交往兴趣与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下面就以娃娃家游戏为例,谈谈我们在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创设温馨的游戏环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
”《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的,可想而知,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的影响力是多么巨大。
因而我们在鼓励幼儿交往时,创设一个温馨、良好的游戏环境是必备的前提。
幼儿园大班娃娃家游戏案例与分析

幼儿园案例分析阶段一:案例表现:?观察背景:娃娃家是创造性自主游戏中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形式。
我们从小班开始到大班一直在开展着这个游戏。
幼儿进入大班,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游戏经验,为了了解娃娃家游戏的开展情况,对其进行了两周的观察。
?观察实录:娃娃家的妈妈一手抱着娃娃一手拿着勺子,给娃娃喂水。
爸爸则在一边摆弄着桌子上的锅、碗。
这时,妈妈说:“哎呀,家里没有菜了,我要去买点菜。
”爸爸在一旁听到了,丢下手上的东西就往外跑,边跑边说:“我去买菜,我去吧。
”过了一会儿,爸爸买好菜回来了,但他菜全是散着拿在手上。
买得太多了,手上的菜掉了一地,于是又去捡,就这样边捡边掉,等菜拿到家时,地上还是掉了一些。
妈妈看见了,说:“你是怎么回事呀!”?分析与思考: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娃娃家中的游戏情节也在不断丰富。
他们能够迁移生活中买菜的经验。
但幼儿去买菜时都是空手去的,菜场也没有装菜的东西,有时多买两种菜手就不够拿了,于是就发生了上述的情况。
?实施措施:A:与幼儿共同讨论,让幼儿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B:拓展谈论,游戏中还会预见什么问题?并鼓励幼儿积极动脑自己解决问题。
阶段二:案例表现:?观察背景:通过上次活动的讨论,孩子们觉得应该找个东西来装这些买来的菜。
于是,在娃娃家投放了两个小篮子,在菜场中投放了一些塑料袋,在百宝箱中也放了一些塑料袋。
?观察实录:娃娃家的宝宝睡在床上,妈妈拿了一个小被子盖到娃娃的身上。
坐下来拿了一个锅,放到煤气灶上,用小铲子铲了几下,爸爸看了说:“你在烧什么?”妈妈说:“烧饭。
噢,要去买点菜了,说完就往外走。
”这时,爸爸喊:“哎,你不拿篮子呀?”妈妈说:“哦!说着拿起了篮子,走了。
”妈妈拿着篮子到银行,对银行的人说:“我要取钱。
”“拿多少”“十块”。
银行的人给了十元钱妈妈。
妈妈拿着钱到菜场,指着菜说:“我要这个,嗯,还有这个这个”菜场的人把菜放到秤上秤了一下,把所有的菜放到一个塑料袋里,给了妈妈。
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中班娃娃家游戏案例与分析

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中班娃娃家游戏案例与分析简介娃娃家游戏是幼儿园中一种常见的角色扮演活动,对幼儿的社会情感发展和与同伴互动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某幼儿园中班娃娃家游戏案例的分析,探讨其意义和推动幼儿园教育的相关措施。
案例描述在某幼儿园中班,老师设计了一个娃娃家游戏的角色扮演活动,旨在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家长、孩子、宠物等,模拟家庭生活的场景,共同完成各种任务和活动。
活动目的•促进幼儿的社会情感发展•培养幼儿合作和沟通能力•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动流程1.安排游戏时间2.角色分配3.游戏开始4.结束整理案例分析促进社会情感发展娃娃家游戏提供了一个模拟家庭场景的机会,让幼儿学会关怀、分享和尊重他人。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培养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通过合作完成游戏任务,幼儿可以学会与同伴进行有效沟通,协作解决问题。
这有助于培养幼儿团队意识和社交技能。
提升想象力与创造力娃娃家游戏需要幼儿自主构建人物角色和情节,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可以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措施建议提供丰富的角色扮演道具幼儿园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道具,如玩具厨具、玩具电话等,激发幼儿的兴趣,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真实感。
引导有效沟通与合作老师在游戏中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注重游戏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在游戏中,老师应引导幼儿表达情感、尊重他人,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总结通过对中班娃娃家游戏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角色扮演游戏对幼儿的社会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幼儿园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道具、引导有效沟通与合作以及注重情感教育等措施,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希望此案例分析和措施建议能够为其他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小班角色游戏行为解析 以“娃娃家”为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小班角色游戏行为解析以“娃娃家”为例小班角色游戏行为解析以“娃娃家”为例——以“娃娃家”为例苏州市工业园区新馨花园幼儿园周颖佳一、研究背景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邱学青在其《学前儿童游戏》中指出:“儿童早期就是游戏的时期,童年的游戏不仅带给儿童快乐,而且是帮助儿童按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学习和发展的有价值的活动。
游戏在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知识的、社会性的和情绪情感的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所表现的内容都是自己对生活的体现。
“娃娃家”是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一个重现。
因此,本文以小班幼儿玩“娃娃家”游戏为例,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选取若干观察案例,简要地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二、案例描述及分析(一)游戏中的冲突小班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矛盾与冲突总是难免的。
究其原因,是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包括物质上的与精神上的,主要有以下方面:案例1.1冲突之新鲜体验鹏宇和嘉何在“娃娃家”玩,只听见“哇”的一声,我闻声一看,原来是鹏宇哭了。
我走上前问:“鹏宇,你怎么啦?”“她抢我的煤气灶。
”鹏宇指着嘉何说。
“嘉何,你为什么要和他抢东西呀?”“他不把煤气灶给我烧菜呀!”“你们今天在‘娃娃家’里做什么?”“我当妈妈,他当爸爸。
”嘉何告诉我。
“那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里抢东西吗?”他们两个直摇头。
“对呀,爸爸妈妈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你们今天当的是爸爸妈妈,所以也要相互谦让,好吗?”他们俩听了以后使劲地点头。
【分析与对策】进入小班集体生活才一个多月,大多数幼儿刚刚开始接触角色游戏,所以对角色游戏很感兴趣,很喜欢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别喜欢扮演爸爸、妈妈。
但是一旦他们真正玩游戏的时候又经常会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当幼儿之间出现争夺某一件他们共同喜欢的东西时,他们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角色,于是就出现了“爸爸”和“妈妈”争夺东西的场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案分析:娃娃家交往能力
【观察内容】
区域活动开始了,小朋友在各自得区域里扮演着角色,忙碌起来,由于娃娃家提供了一些游戏材料:妈妈的包、爸爸的眼镜、围裙等。
重点观察和指导娃娃家小朋友是怎样开展游戏情节的,张陈雨琪扮演爸爸,很快的把围裙穿上了,其他宝宝还能扮演爷爷、奶奶呢,平时分工合作的不错,妈妈把包欣赏了一遍,挂在肩膀上,翻开包看了一下里面,然后抱起宝宝就对爸爸说:我要带宝宝出去买东西,爸爸叮嘱着:别忘了给宝宝买好吃的,玩得真不错,像一家人!这时旁边吵了起来,原来爷爷在抢爸爸的围裙,爷爷说:客人来了,你要陪客人说话的,我来做饭,可是爸爸不让:我们家是爸爸做饭的,你看报纸去,爷爷抓着爸爸身上的围裙不放:老师说的,有客人来,爸爸妈妈要招呼客人的,爸爸就是不肯,于是开始争抢互相推了起来,忘记了自己是一家人。
【分析】
游戏材料玩具以其的独特性吸引着孩子,激发起孩子摆弄操作的愿望。
一些能力、规则意识、交往等能力强的小朋友能合理的使用游戏材料,一些缺乏角色意识的孩子则会为游戏材料引发矛盾。
【措施】
作为老师,应该利用游戏材料来促进孩子动作和手眼协
调、交往能力发展,也引发孩子在游戏中积极快乐的情绪,对于产生的矛盾而引起的纠纷,帮助孩子分析和解决的办法,在不断挖掘游戏材料内在的教育价值,充分利用玩具材料,让它们真正成为孩子游戏的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