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角下丝路主题茶器设计与文化传播的新思考

合集下载

丝绸之路的茶文化分析

丝绸之路的茶文化分析

“丝绸之路”的茶文化分析一、对陕茶文化历史的简要回顾发现和利用最早源于神农时期,系农业之神炎帝氏,陕西宝鸡市姜城堡一带就是他诞生的地方。

所以唐朝陆羽〈〈茶经》中概括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从〈〈茶经》中记载的史料推断延伸,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说道:“鲁周公旦,鲁是国名,公是封爵,旦是人名。

”按史料所说:在西周文王时,他辅佐武王伐纣,封於鲁。

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一直是在辅佐武成王,因而被称为周礼或“周公之典”的楷模,而今岐山县周公庙古遗址就是人们寻根祭祀的圣地。

与茶相关的还有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曾在〈〈大雅绵》中有这么说:“周原言寺言寺,堇荼如饴”。

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中有七处,其中三处让人以茶比较,分别是在〈〈诗郸风谷风》中有记:“谁谓荼苦?其甘如养。

”;又在〈〈诗豳风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璃号鸟豳风二》:“予手拮据,予所捋荼” 从字面意思来说,更接近茶生活,有人指是说采茶,也有人说是指采“苦菜”,但已经普遍被人们认为是在说茶事。

地处秦巴东南之端,川陕鄂三省交汇处的安康地区,是以紫阳茶为代表性的,确是陕茶的“鼻祖”。

唐朝陆羽〈〈茶经八之出》写道:“山南: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意指今日的紫阳一带,也是陕茶的源头。

又据〈〈紫阳县茶业志》载:白唐代始,本地即有贡茶生产,今’紫阳毛尖’的前身为唐代金州土贡’茶芽’ 的传统产品。

我国茶学界研究认为在宫廷贡茶中:“陕西紫阳毛尖(原名紫邑宦镇毛尖,贡茶时间最早,始于东汉末献帝年间,距今1700多年)”。

紫阳县也曾惊现出了清朝光绪年间的官府文件,显示在光绪三年(1877)正月,陕西省紫阳县知县唐清辅差遣衙役办理贡茶事宜的“贡茶事案”信票,其字迹至今清晰可见,上面写有:“照上届贡茶数目严催采办,务于二月内申解”字样。

其中还提到在今紫阳县境内的麻柳坝、毛坝关、权河及盘厢河等地采办春茶的具体数目。

茶具文创产品设计理念

茶具文创产品设计理念

茶具文创产品设计理念茶具文创产品设计理念茶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如今,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茶具文创产品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茶具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需要将传统茶道文化与时尚元素融合,既传承了传统的雅致,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茶具文创产品设计理念的核心是“传统创新”。

茶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形态、材质和工艺。

传统的茶具设计多以简约、朴实为主,呈现出一种古朴、淡雅的美感。

但是,传统茶具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有一定差异,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造。

首先,在茶具文创产品的设计上,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可以借鉴传统茶具的形态和元素,但加入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通过对传统茶具的重新诠释、改良和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使用习惯。

其次,茶具文创产品的设计还需要关注材质的选择。

传统茶具多以陶瓷为主,但在现代茶具文创产品中可以尝试利用不同的材质,如玻璃、金属、木材等,赋予产品更多的时尚感和现代气息。

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3D打印、激光雕刻等,使茶具文创产品更具创新性和独特性。

再者,茶具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还要注重与当代文化和审美趋势的结合。

今天的茶具文创产品设计不仅仅追求形式美,更要关注使用者的情感体验和使用场景的融合。

可以借鉴现代艺术、时尚设计等领域的元素,使茶具文创产品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最后,茶具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还可以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在茶具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可以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设计可拆卸、可循环利用的茶具,促进茶具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茶具文创产品设计理念旨在将传统茶道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传承和发展传统茶具的美学价值。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材质的选择、与当代文化和审美的结合以及环保和可持续性的考虑,设计出更加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茶具文创产品。

茶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影响

茶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影响

茶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影响茶文化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独特的传统和习俗。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茶文化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影响,成为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茶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影响。

茶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时期。

作为重要的贸易品,茶叶通过这条古老的商路传至中亚,中东乃至欧洲,促进了文化和商业的交流。

中国的茶艺、茶道和茶具在经过了数个朝代的培育和发展之后,开始进入国外,深受其他国家的欢迎。

例如,日本的茶道就是在唐朝时期由中国传入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茶道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继续扩大其影响力。

在16世纪的明朝时期,欧洲开始了大规模的海洋探险,茶叶成为了航海家们带回的珍贵货物之一。

茶的引入为欧洲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成为上流社会的象征。

茶具的使用和茶文化的流行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还在艺术、文学和室内设计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现代社会,茶文化依然持续发展。

互联网和全球旅游的普及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更加容易接触到茶文化。

茶文化透过影视作品、网络平台和旅游体验传播,受到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群体的喜爱和推崇。

例如,世界各地的茶会、茶艺表演和茶叶展览成为了人们了解茶文化的窗口,并且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

茶文化的国际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流行趋势上,还体现在全球市场和贸易中。

中国作为茶叶生产大国,其茶叶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满足了国际市场需求。

而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茶叶品牌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茶叶的供应和质量。

茶文化的国际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茶叶交流增多,相互借鉴和融合,创造出更多元、丰富的茶文化体验。

茶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影响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扰。

茶的认知和理解因不同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可能导致误解或误传。

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茶文化,需要制定相应的文化交流政策,加强茶文化的研究和教育,并积极组织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共享。

“一带一路”下中国茶文化走向阿拉伯世界

“一带一路”下中国茶文化走向阿拉伯世界

2018年第01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茶自古就是和平友好的使者,中国早期茶文化向阿拉伯世界的传播是经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相辅而行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倡议,融古通今,连接中外,顺应了时代潮流,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茶作为和平友好的使者,以其国际化的属性,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茶文化走向阿拉伯世界的主要渠道。

1中国茶文化西传入阿拉伯国家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茶文化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们在种茶、制茶、喝茶过程中产生的精神享受,并基于此产生的各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中国茶文化兴于两晋时期,繁荣兴盛于唐、宋、明时期。

唐朝已有探讨饮茶艺术的专门书籍,茶道精神也初见端倪;到宋代,茶文化在皇族和民间广为传播,人们都普遍饮茶;至明清时期,茶叶的种类、泡茶技术、茶具样式等都有了很大发展,茶文化的内涵变得更为广阔,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作用不仅在于彰显了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更在于其以茶叶为载体传播至全世界。

在伊斯兰教向东方传播的同时,中国茶文化也逐渐经由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传至阿拉伯国家。

如今,茶已经成为阿拉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并对阿拉伯国家人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阿拉伯语中,茶被发音为“Shay ”,与汉语中“茶”字发音甚为接近,也体现了中阿茶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

在唐朝,著名的“茶马互市”将中国茶叶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亚和阿拉伯国家,其数量不比输往东方邻国少。

应该说,我国早期茶叶的外传基本上是与陆路通向西亚的丝绸之路相辅而行的,亦可称“丝茶之路”。

据黄时鉴先生资料研究认为,“从十四世纪起讫至十七世纪前期,经由陆路,中国的茶在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播。

”在元朝,茶叶虽进一步在中亚和西亚传播,但那时珍贵的茶叶仍是奢侈之品;至明朝,随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程遍及阿拉伯半岛,茶叶的对外输出进一步扩大,那时生活在中亚和西亚的阿拉伯人民开始普遍饮茶。

敦煌茶叶设计理念

敦煌茶叶设计理念

敦煌茶叶设计理念敦煌茶叶设计理念敦煌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迹。

茶叶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与敦煌这样的文化圣地相结合,既有着历史的传承和文化内涵,又能展现现代设计的独特魅力。

敦煌茶叶的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敦煌茶叶的设计要突出敦煌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古代丝路上的各种文化交流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敦煌文化。

茶叶的包装设计可以运用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元素,展现敦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韵味。

茶叶包装上可以印制敦煌文物、敦煌风景等,让人们一眼就能联想到敦煌的文化底蕴。

其次,敦煌茶叶的设计要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茶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茶叶也需要与现代的审美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人们的需求。

可以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法和风格,让茶叶包装更加时尚和有吸引力,吸引年轻人的眼球。

同时,保留传统茶叶的独特香气和口感,给人一种古今相融的感觉。

再次,敦煌茶叶的设计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茶叶是一种自然资源,茶叶的生产和包装也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可以采用可回收的包装材料,减少包装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负担。

同时,要注重茶叶的质量和安全,在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做好质量控制,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最后,敦煌茶叶的设计要注重消费者的体验。

包装设计不仅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还要便于消费者拿取和使用。

可以设计合理的包装形式,便于储存和携带,提供便利的茶叶饮用体验。

同时,可以在包装设计中添加互动元素,让消费者在品茶过程中能够有一种探索和发现的快乐。

总之,敦煌茶叶的设计理念包括突出敦煌的历史文化特色,传承传统与融入现代,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注重消费者的体验等方面。

通过精心设计和包装,让敦煌茶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传递出敦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味敦煌茶叶。

一带一路政策对茶文化传播的

一带一路政策对茶文化传播的

一带一路政策对茶文化传播的古代丝绸之路的茶文化传播古代丝绸之路(包括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是贸易之路,承载了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为代表的无数商品,以及来自西亚、欧洲的种类繁多的特产。

又是技术交流之路,传播了来自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和航运、农业等重要技术,以及来自沿路地区西方的某些工农业技术。

又是文化交流之路,通过这条路,东西方文化双向传播,相互影响。

其中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茶。

来自中国的茶,最初只有贵族和富有阶层才享受得到,随着贸易发展,茶逐渐走进平民生活,以至于18世纪末,仅英国人年消费茶叶总量达到6800吨,而当时英国的总人口还不足5000万。

茶兼具物质与文化双重属性,还是诸国互相交流与理解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切入点。

中国茶文化由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成,综合了儒家思想、道家伦理以及中医药文化等,体现了中国人遵从天时、注重养德、归于修心的朴素的和谐大同思想。

这一点,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谐、稳定、幸福生活的目标是相一致的,是关乎人内心的深层次精神需求。

中国茶与茶文化与各国各地区社会文化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态,如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以摩洛哥为代表的阿拉伯世界的茶饮方式等民族的、地域的茶文化,丰富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

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2006年英国BBC网站对“英国的国家象征”进行票选,“茶”以35.03%的得票率在12个选项中高居榜首。

可以看到,茶与茶文化是古今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贸物资和文化力量之一,是“一带一路”上许多国家的重要文化象征。

“一带一路”倡议文化布局中的茶文化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有着重要角色的茶和茶文化,在今天的“一带一路”中又处于何种地位呢?在中国,发现茶树,利用茶为生活作贡献已有近5000年历史。

世界上第一部药物书、战国时代的《神农本草》一书,便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茶解之”的记载。

这充分说明,中国早期文明中,茶已经有着极高的地位。

“一带一路”背景下茶文化的传播

“一带一路”背景下茶文化的传播

2019年第12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TPP 、TTIP 对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影响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应对研究(项目编号:16BGJ012)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一带一路”与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研究(项目编号:15YJCGJW00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艺迪(1995-),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14日。

茶文化是极其彰显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它在种茶、制茶、饮茶的过程中融入了儒家礼仪、佛家禅道和道家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意象之一。

茶文化在我国广博丰富、博古通今。

自从西汉形成以来,庙堂便开始将其推送至民间。

1茶文化的科学意蕴1.1中国茶文化的科学内涵关于茶的起源,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我们习惯于把一切与农业、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神农成为农之神。

除了陆羽的“神农说”,还有“西周说”、“秦汉说”和“云南说”等。

纵观各种有关茶的起源之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世界各国茶饮品的发源地是属于中国的。

茶叶,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形成发展于魏晋时期,在唐宋时期处于繁荣状态,于明清时期得以成熟。

在茶叶形成的初期,基本上只有在贵族家庭才能够饮用,或者当做一种治病的药材使用。

自唐朝开始,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茶叶的生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使得茶叶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普遍的东西。

1.2儒释道家的茶文化思想茶经由不同的文化冲泡便会散发出不同的文化味道。

茶文化最本质的特性是包容性,儒家文化中以茶示和,茶客在品一杯香茗时,可感受茶在色、声、香、味等方面给身心所带来的放松、恬静等的感受。

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铸上了儒、道、佛家文化的烙印,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表达了抽象的、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美感。

儒家的中庸亦称中和思想,是不同事物或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不偏不倚,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

“一带一路”下江西茶产业发展探讨

“一带一路”下江西茶产业发展探讨

“一带一路”下江西茶产业发展探讨朱敏婕(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330202) 摘要:介绍了江西省茶产业发展概况,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一带一路”的视角提出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的三大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茶产业;发展建议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实现“一带一路”的远大战略发展规划。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欧亚经济大走廊,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主渠道,也是江西弘扬茶文化、振兴茶产业的重大机遇。

江西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产茶省份之一,拥有庐山云雾、狗牯脑茶、浮梁茶、婺源绿茶和宁红茶等优质名茶。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中国茶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在给江西茶产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江西茶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1 江西省茶产业发展概况1.1 茶叶总产量持续稳定增长2017年江西省茶园面积10万hm2,同比增长11%;全年干毛茶总产量6.38万t,同比增长12%;全年干毛茶一产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22.7%。

其中,“四绿一红”所在市县茶叶总面积5.33万hm2、总产量4万t,第一产业总产值达到31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3.3%、62.69%、56.36%。

1.2 茶叶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2017年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中,庐山云雾茶价值19.91亿元,较2015年品牌整合伊始增20%,全国排名保持在22位;浮梁茶17.71亿元增46%,全国排名30位,增长15位;婺源绿茶15.86亿元增25%,全国排名34位,增长4位;狗牯脑15.42亿元增34%,全国排名36位,增长7位;宁红茶12.49亿元增29%,全国排名50位,增长5位,“四绿一红”全部进入全国茶叶品牌50强;在杭州的2017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江西省庐山云雾茶位列总排名第13位,同福鼎白茶、安吉白茶同列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三甲。

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100个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江西共有10个,其中茶叶就有3个,分别为遂川狗牯脑茶、庐山云雾茶和宁红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带一路”视角下丝路主题茶器设计与文化传播的新思考
作者:邹玉清林美君
来源:《中国市场》2018年第27期
[摘要]由“一带一路”以及“丝路”的视角来看文化与艺术的传播是一个新的视角。

艺术设计与产品设计自古以来都在丝路、茶路、瓷路的往来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记载了历史,传播了文化和生活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工艺产品设计通过文化贸易,传播了中华的大美文化,这是新时代的价值。

[关键词]一带一路;茶器;文化传播;新思考
1“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与文化历史视野下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瓷器之路——古丝绸之路绵延了万里,持续时间上千年,积累了以合作包容、互相交流学习、共同发展为基调的伟大丝路精神,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伟大精神遗产。

从整体的欧亚大陆历史交流的视角来看千年的文化交流,由文明的十字路口向东传播到华夏中原故地,随着中亚商队来到的除了商业上的交换,还有随之而来的西域及以发源于中亚的宗教文化。

商队带走的更多的是中国特有而在西域世界无法复制的物品,即是丝绸、陶瓷、茶叶等等。

从悠扬安静的历史中可以看到西王母的传说、佛祖西来、波斯祆教、阿拉伯商人的故事。

几千年来润物细无声的融合在中原的商业与文化中,历史上来看,由西而东,在经度方向的交流上相对柔和。

与此同时,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北戎、匈奴、蒙古、等激烈与对抗等形成了某种对比,从南北方向强烈快速的混合了原有的中原文化,生存与军事的南北混合在历史中也周期性的出现,这样的场景不单在中原,在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上,北纬度的北方草原民族一直在周期性的不断南下,最终与原有的文化一起消融与同化。

现有文化研究轮廓中的茶叶之路、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基本是与文化交流之路融合,是一条商业与交换之路。

以至马可波罗在元朝的辽阔疆域下游历中国的地方,他笔下类似天堂的描述足迹对后来的西方航海以及新世界的发现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葡萄牙的达伽玛到东方寻找财富,与郑和下西洋炫示天威、泽被西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2 以茶器和天下
中国文化与东西方世界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依附在络绎不绝于茶路、丝路、瓷路之上而通向远方的。

全世界总共具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115个国家或地区进口茶叶产品,还有
170多个国家的人们有饮茶的传统,茶在世界上那个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任何物质的载体,其最核心的是文化精神,作为贡献。

中国茶与茶文化走出去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就像中国人比较喜欢饮茶,而比利时人比较乐于喝啤酒,茶的内敛含蓄与酒的奔放豪爽代表了对待生命和世界的两种态度,但茶与酒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我们既可以朋友相见不醉不休,也可以与知己品茶品人生。

中国推崇和而不同的理念,而欧洲强调文化多元融合。

中国要和欧洲国家一起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和伟大的人类文明。

这段话是对不同文化类型的精彩论述,实质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凝练概括,是对多样性文化相互兼容的充分肯定,这样的视野,这样的论断,同样适用于茶叶之路的文化体现。

在古代,中国作为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宗主国,不仅输出汉字,还输出了大量的典籍,使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学术等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产生了慕华的心理。

汉字文化圈中,日本、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亚洲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以中国为文明的中心,向慕华风。

从生活文化上来说,汉文化圈的特点,除了主食稻米、使用筷子以外,以中文汉字为传意的媒介,以传统儒家文化为思想基础,以律令为法政的体制,以大乘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等作為共同的价值取向。

这其中,一个生活中共同的体现,就是懂得品茶。

通过茶道来体现生活和文化哲学,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3 物以载道
著名的茶学家陈椽在他的作品《茶业通史》中谈到欧洲相关国家开始饮茶时说道:“16世纪初,葡萄牙入侵我国,欧洲人就开始了饮茶,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开始荷兰的船队从爪哇岛来到澳门运去了绿茶、1610年转运到了欧洲,欧洲人开始饮茶,中国的茶叶陆续地运往欧洲的各个国家,一直到了乾隆年间,茶叶已经在对荷兰商品输出中占了主要份额。

这样长期且大规模的茶叶商品输出,使得中国的茶文化在欧洲各国迅速蔓延。

而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叶、前期也正是紫砂壶的兴盛和繁荣的最好的一段时期。

外销的宜兴紫砂壶在欧洲各国引起了非常巨大的反响,甚至还有很多个国家进行了仿制。

早在1667年(康熙六年),荷兰德尔夫特已经出现了模仿宜兴壶的制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荷兰DE奔马款的仿制宜兴壶。

英国茶器具的制作开始于1672年左右。

根据陈椽教授《茶业通史》中讲述:“富尔罕的陶工知威特仿我国的宜兴瓷的高火红色茶壶制品,制造出了当时英国最早的茶壶制品。

”德国人那时也有仿制的现象。

在1709年的一个活动纪念仪式当中,德国人波格向他们的皇帝奥古斯塔斯大帝宣布了他们六个重大发明,其中就包含仿造宜兴的红色瓷器品。

格物致知。

眉山氏(苏轼)有言,穷一物之理,则可尽南山之竹,其斯之谓欤。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本研究尝试通过江苏文人紫砂器物的设计研究来传播江苏茶文化与茶器传统文化“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通过研究江苏文脉传播下的茶器设计,更好地了解江苏文化,并推动江苏文化积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要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挖掘那些超越地区和时代的伟大精神宝库,把继承传统文化又弘扬伟大时代精神、立足于本国又要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优秀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这一论述为我们指出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新途径。

设计驱动创新的背后文化觅母力量的强大以及对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和自我身份的强烈的追寻与认同,同时,文化的研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强大的驱动力。

4 设计提炼价值观的物化信息与中国文化价值的输出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舶来品都是青眼有加,很多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物品附着对远方的伟大想象来到了主人面前。

这既是物质世界的极大丰富,也是精神世界的伟大盛宴。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那些舶来品也许早已消亡,但它们的影响力有如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描述,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得以长期保存。

或许这就是访客对文创产品的潜在愿念。

当下的“一带一路”工艺与文化产品设计方兴未艾。

本人认为如果没有非遗融入的文创产品是没有持续的生命力的。

和文化传承、文化贸易,以及文化遗产相关的一些工艺品设计是一个动态化不断迭代的过程,这里的产品不仅包含哪些有形的产品,更重要的是那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无形产品。

同时,一带一路概念下的工艺和文化创意商品具备文化与商业的双重属性,且由政府的文化平台来进行主导而不是由文化创意商品由市场的风向任意发展。

所以,通过设计提炼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传播是一带一路茶器设计的本源目的。

参考文献:
[1][美]薛爱华.撒马尔汗的金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新的世界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3]纪瑞祥.陶瓷茶具的艺术设计与应用[J]. 福建茶叶. 2017(10).
[4]刘和山,周坤鹏.论影响中国古代设计的儒家美学思想[J].装饰,2005(11).
[5]汪冲云,汪阳坤.论茶文化影响下的瓷制茶壶演变历程[J].农业考古,2015(05).
[6]饶舜.唐代茶饮风尚与陶瓷茶具审美研究[J]. 农业考古,2014(02).
[基金项目]南京艺术学院教材立项(项目编号:JWZYQCY17);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LMJCQ17)。

[作者简介]邹玉清(1977—),男,江苏东台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理论及实践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