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统计分析
人工智能时代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变革与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变革与挑战1. 内容概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城市空间、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学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
本文将对人工智能时代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变革与挑战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传统的城市地理学研究主要依赖于统计分析、GIS技术和实地调查等方法,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驱动的城市地理学、网络分析、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新兴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的主要手段。
这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精度和效率,还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数据来源和分析工具,从而拓展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人工智能时代,城市地理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而是与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等多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这使得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同时也为城市地理学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
人工智能时代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城市地理学研究所需的数据量不断增加,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也是影响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关键因素,如何在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能导致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可能改变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的方式,这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也可能加剧城市的不平等现象和社会分化。
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保障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公平性、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城市地理学的发展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与创新,城市地理学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等。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1.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市的本质特征:1.密集性------物质的和精神的密集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3.多元性------特征多样、类型多样4.非农性------非农人口、非农活动5.区域性------区域中心6.系统性------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二.问答题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d)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e)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a)是地理学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b)在我国,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则把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c)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区别:1.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2.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及研究领域a)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b)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c)注重城市化研究;d)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
城市地理学

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发展、组合分布、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的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的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3、我国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城市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4、美国国情普查局规定,全国的城镇人口由居住在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以上“地方”的全部人口组成。
5、城市化地区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国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6、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7、以美国为例,从城市的景观地域出发,美国全国可以分成城镇和乡村;从城市的职能地域出发,全美国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
8、城市的经济活动按服务对象可划分为基本活动部分和非基本活动部分;以基本活动部分占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基本部门;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9、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有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和过渡类型。
10、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具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分为离散阶段、极化阶段、扩散阶段、成熟阶段11、我国的城镇人口统计标准规定:城镇人口由市人口和镇人口两部分组成;市人口是指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市所辖的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也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第一章1、城市: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的特点:动态性、区域性、综合性3、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4、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5、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1)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的一门地理学科;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2)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3)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城市规划学需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
(4)两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的关系。
第二章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答:⑴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的居民点;⑵人口规模上,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⑶景观上,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⑷物质构成上,城镇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广场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⑸职能上,城市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的地域概念分三种类型:城市的行政地域、城市的实体地域、城市的功能地域。
4、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5、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6、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答:⑴多核心⑵交通走廊⑶密集的交互作用⑷规模特别庞大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城市地理学——精选推荐

城市地理学第五章城市地理学第⼀节复习指导⼀、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概况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这⼀特殊的地理环境,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按它研究的空间尺度。
⼜可以分为国家或区域中的城市的空间组织(也称城市体系)和城市内部的组织(也称城市内部结构)两⼤部分。
(⼀)熟悉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解西⽅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西⽅城市地理研究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可以分成四个阶段1.1920年以前20世纪早期城市地理学作为—个专门的新领域出现了。
由于当时认识上的局限性,地理学思想以地理环境决定论占优势。
反映在城市地理学上,当时的基本思想就是⽤城市位置的⾃然条件的作⽤来解释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2.1920⼀1950年这⼀时期,城市地理学的两⼤贡献⾜德国地理学家克⾥斯泰勒(WalterChristaller)中⼼地学说的诞⽣和美国芝加哥⼈类⽣态学派提出的城市⼟地利⽤模式。
前⼀成果的巨⼤影响虽然在战后才感觉到,但它的出现说明,城市地理已从单个城市的研究向城市体系的研究迈进;后⼀成果则标志着城市地理学的注意⼒从对城市简单⽽肤浅的总体认识转向城市景观的复杂性。
3.1950—1970年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发⽣了地理学的所谓“计量⾰命”。
数量地理学家布赖恩·贝⾥(B·J·L·Berry)⽤数理统汁⽅法对中⼼地学说进⾏了许多实证性研究,他的《城市作为城市系统内的系统》⼀⽂,把城市⼈⼝分布与服务中⼼的等级联系起来,是城市系究的⼀个重要转折点。
“计量⾰命”使城市地理研究从形态学的城市景观转到了空间分析上来。
20世纪50年代空间学派兴起以后,城市地理学的框架建⽴了起来,其研究对象可分为宏观城市空间和微观城市空间两⼤部分。
4.1970年以来地理学的新思潮层出不穷,⽽且在城市地理学中都有最充分的反映,先后形成了区位学派、⾏为学派和激进马克思主义等⼏个流派。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地理学(一)_真题-无答案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地理学(一)(总分126,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不在中心地理位置的省会城市是( )。
A. 成都B. 贵阳C. 广州D. 杭州2.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具有的优势的区位是( )。
A. 产业基础好,技术水平高B. 能源充足,土地丰富C. 国家政策优惠,经济腹地大D. 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3. 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城市金字塔与城镇体系规划哪一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 )A.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B. 城镇空间分布结构C. 城镇人口年龄结构D. 城镇职能结构4. 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存在着( )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A. 外延和飞地B. 向心与离心C. 景观和职能D. 积极和消极5. 假定S代表“4城市指数”,P1,P2,P3,几分别代表城镇体系人口规模前4位的城市,P1>P2>P3>P4,指出以下方法中哪一种是计算4城市指数的正确方法?( )A. S=(P1+P2+P3+P4)/4B. S=(P1+P2+P3)/P4C. S=P1/(P2+P3+P4)D. S=(P1+P2)/(P3+P4)6. 城市的内部结构有“经典三模式”之说,正确的“经典三模式”是( )。
A. 霍伊特的同心圆模式、麦吉的东南亚港口城市模式、曼纳的英国工业城市模式B.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C. 麦吉的扇形模式、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曼纳的英国工业城市模式’D. 霍伊特的同心圆模式、伯吉斯的扇形模式、曼纳的多核心模式7. 下列对中心性和服务范围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的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②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能用来测量城镇的中心性;③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商品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④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商品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A. ①③④B. ①②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8. 关于城镇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
2、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
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
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
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5.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大类型。
6.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
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的收入。
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
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城市是指具有一定的,并以为主,具有的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和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其次是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
4、标志城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三大标志分别是:、、。
二、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三、简答题1、列举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3、列举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一、填空题1、广义上的城市等同于城镇,包括和,狭义上的城市仅仅包括建制市.2、城市地域涉及三种类型:行政地域、、。
3、哈尔滨辖9区9县(县级市),该地域是哈尔滨的。
4、在面积上,哈尔滨市的实体地域城市规划区的面积(大于?小于?)。
5、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在范围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前者后者,这种情况多在国内出现;另一种是前者后者,国外多出现。
6、美国的城镇实体地域由和人口超过2500以上的居民点两部分组成。
7、美国的城市化地区由一个或几个设有建制的以及与之有紧密联系的组成。
8、大都市带是由法国学者于1957年首次提出。
9、有关我国城镇设置标准,我国先后提出了5个标准,分别是1955年标准、1963年标准、年标准、年标准以及年标准。
10、1984年标准中只针对做出修改。
11、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的内容包括、、。
12、改革开发以前,我国城镇设置模式主要为;1986年以来则主要的。
13、哈尔滨管辖面积有53840km2,该地域为哈尔滨的;9个建制区的面积为10198km2,该面积为哈尔滨的。
2013年,该市的建成区面积450 km2,该地域为哈尔滨市的。
14、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城镇人口由人口和人口两部分组成.15、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市人口包括所辖区人口和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包括不设区市所辖居委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
16、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提出了和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6期2011年06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0,No.6June,2011收稿日期:2010-08;修订日期:2010-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1041);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7FY140800);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
作者简介:刘云刚(1973-),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地理学史研究。
E-mail:liuyung@681-690页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统计分析刘云刚(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摘要:以《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自创刊至2009年底所刊载的城市地理学相关论文共523篇为数据源,对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论文数量、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作者单位等方面归纳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动态特征,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估算了核心作者群及其论文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视角由侧重宏观逐步转变为宏微观并重,使用数量方法的研究明显增多,基于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逐渐成为主流。
在研究主题上,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成为研究热点;在作者群变化上,核心作者人数及其论文篇数增加但比重下降,说明中国城市地理学正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本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呼吁中国城市地理学注重研究规范的引导和核心作者的培育,以利于学科持久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载文量;研究类型;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群;统计分析1引言20世纪初,中国城市地理学从西方引进过来。
1930年代起,中国地理学家开始发表关于城市研究的学术论文[1-6]。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师从原苏联,地理学被划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部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受到抑制。
作为其分支之一的城市地理学发展也放缓了步伐,只有少数零星的成果隐含在经济地理研究中[7]。
1961年,在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内,成立了以严重敏、孙盘寿、仇为之三人组成的人口居民地理组,其中严重敏、孙盘寿两位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的研究,但他们的工作很快就因“文革”而被迫中断[8]。
在1960-1963年三次全国经济地理学术议论文集中,只有1篇有关城市问题的论文入选[9]。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由于国家把城市重新置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城市化得以提速,城市规划工作也得到重新重视,城市地理研究才开始焕发生机。
1979年华东师范大学在国内首次招收城市地理学方向的研究生;1993年在中山大学召开的“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教育”国际学术会议上,许学强等人联名向中国地理学会建议成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
1994年6月,中国地理学会在北京举办了“地理学与持续发展”大会,会议期间宣布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8]。
在此前后,于洪俊和宁越敏(1983)[10],许学强和朱剑如(1988)[11],崔功豪(1992)[12],周一星(1995)[13],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1997;2009)[14-15],顾朝林等(1996;1999)[16-17]等城市地理学的教材和专著陆续推出。
围绕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学者们在中外比较的基础上展开了热烈讨论,推出了一系列实证成果。
如在城市化方面,地理学者探讨了城市化的区域差异[18-2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22]、城市化的资源环境基础[2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24-29]、城市及城市化的认知和度量[30-32]、城市郊区化[33-38]、绅士化[39]等;在城市体系研究方面,探讨城市的位序—规模[40-45]、职能分布[46-49]、空间结构[50-55],着眼于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化地区实证了都市区[31,56-62]、城市群[63-67]、都市圈[68-71]等地理概念;在中微观尺度,展开社会区与社会空间分析[72-84]、CBD [85-87]、城市边缘区[88-92]、信息空间[93-95]、意象空间[96-99]、生活空间[100]、行为空间[101-104]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成果积累(本文这里仅列出部分代表文献,未及详尽)。
关于这些领域研究的详细内容,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总结和展望[8,105-114],这里不再赘述。
地理科学进展30卷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3个期刊自创刊至2009年底所刊用的城市地理学论文为例,通过论文统计分析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动态特点。
上述3个期刊均为国内地学核心期刊,在学界内具有一致的口碑和学术认同,办刊历史较久,具有典型性和可比性。
统计分析的内容涉及城市地理研究论文的数量变化、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及作者的变化。
以下先介绍本文的数据来源和数据选取过程,然后介绍在此基础上的统计分析结果,最后进行总结和讨论。
2数据来源表1是本文选取的《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3个刊物的基本情况。
其他相关期刊如《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等等,其中也含有大量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但由于这些期刊均偏重某一领域,且数据量较大,故暂未列入本次统计分析的范畴。
表2是从上述3个期刊中选择的城市地理学研究论文的数量和比重。
3个期刊共选出城市地理学论文523篇,其中《地理学报》195篇,《地理研究》175篇,《地理科学》163篇,以上论文约占3个期刊刊载论文总数的6%。
这些论文按以下原则选出:首先,本文按一般理解将“以城市为对象的地理学研究成果”区分为“of the city ”(直接以城市作为研究主题)和“in the city ”(把城市作为研究尺度)两类。
后者同时也属于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历史地理、社会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GIS 等其他学科,故本文通过对其作者、署名单位及个人简介的表述进行甄别,将其中非明确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论文作者及其作品排除在外[115]。
这样取得的结果当然样本量较小,是一个相对狭义的定义。
但正如约翰斯顿所说,“学科领域的划分本不是自然的结果”[116],城市地理学本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本文偏小的定义,也可使后面的统计结果相对清晰。
另外,在统计中本文未包含关于乡村的研究在内,因为在国内乡村研究是一个单独的领域。
以上界定的结果按不同时期分别统计可见,3个期刊城市地理学论文数及所占比重均随时间推移稳步增长。
1980年前仅有地理学报11篇,约占同期刊载论文数的1%;到80年代增长到48篇,占同期刊载论文数的3%;90年代则相应增长至104篇,占同期刊载论文数的5%;2000-2009年则达到370篇和10%。
特别是2000年后,城市地理学论文数量的增长尤为明显,显示了城市地理学科蓬勃发展的态势。
3研究动态统计分析3.1研究方法变化对样本论文按研究方法可分为3类:主要使用定性分析方法的定性研究、主要使用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和使用较复杂的计量模型(含GIS 、城市模型)的计量研究。
统计结果显示(图1),20世纪80年代以来使用计量方法的研究具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尤其是计量模型类方法的运用日益增长,从80年代初不到30%增加到2009年末的将近60%;定性方表1样本期刊基本情况Tab.1Basic situation of the three sample journals表2三个期刊的城市地理学论文及比重Tab.2Distribution of the papers on urban geography published in the three sample journals1980年前 1980-1989 1990-1999 2000-2009 数量/篇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地理学报 11 1.3 28 4.8 37 4.1 119 7.8 地理科学 - - 15 3.3 28 4.9 120 12.7 地理研究 - - 5 0.9 39 4.9 131 11.0 汇总 11 1.3 48 3.1 104 4.6 370 10.3 注: 数量指该期刊中城市地理学论文数;比重指(该时段)城市地理学论文占该期刊论文总数的比重。
期刊名称 创刊时间 主办单位 期刊荣誉 出版周期 地理学报 1934年 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自然科学核心期刊、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方阵、CJFD收录刊 单月刊 地理科学 1981年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自然科学核心期刊、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双月刊 地理研究 1982年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自然科学核心期刊、ASPT来源刊、CJFD收录刊 双月刊 6826期刘云刚: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统计分析法类论文比重下降趋势明显,30年间降幅达50%。
定量方法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0%左右,变化不大。
具体从各个期刊来看(图2),《地理学报》和《地理研究》刊载的城市地理学论文计量化趋势表现更加明显,截至2009年计量类论文的比重分别达到了70%和60%左右,而《地理科学》虽表现了同样的趋势,但计量化程度相对较弱。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史表明,数量方法和模拟分析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广泛应用,是西方城市地理学在短期内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117]。
同理,中国城市地理学论文的计量化,可能也代表了如今学科发展的内外在需求。
只是,不同杂志之间计量化程度的不同,说明在学科内部对于这一取向仍有温度的差别。
3.2研究类型变化将所选论文按照理论方法、综合分析、案例研究3种类型分类统计,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理论方法类包括了一般理论探讨、研究方法探讨和文献综述类论文;案例研究类则指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的论文(case study);而综合分析类则介于两者之间,指没有明确研究案例的实证性论文。
统计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理论方法类论文比重呈减少趋势,而另一方面案例研究的比重则逐步上升,2000年后超过了50%。
综合分析类比重略有下降趋势,但相对不很明显。
这也说明了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变化,基于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逐渐成为主流。
进一步对比重下降的理a.《地理学报》b.《地理科学》c.《地理研究》图2三刊中城市地理学论文研究方法的比重变化Fig.2Changes in the methods of the urban geographical research in the three sample journals图1城市地理学论文研究方法的比重变化Fig.1Changes in the methods of the urban geographicalresearch in four periods图3城市地理学论文研究类型的变化Fig.3Changes in the research types of the paperson urban geography in three periods 图4城市地理学理论方法类论文的结构变化Fig.4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s on the theoriesand methods of urban geography683地理科学进展30卷论方法类论文进行分析(图4),其中下降最快的是理论探讨类论文,而另一方面综述类论文则有明显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