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选题忌讳什么
教科研论文小标题的注意事项

教科研论文小标题的注意事项
教科研论文小标题的注意事项
教科研论文论文讲究科学、准确、精炼,而不能为了论文而论文,编造不合理、不恰当的内容。
同样,教科研论文的小标题也要结合论文内容,不能无病生有、凭空捏造。
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能削足适履。
在教科研论文中,小标题整体上不和谐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为了小标题的美观而擅自改动论文的内容、结构。
2、不能牵强附会。
在教科研论文中,不要为了名言而肆意增添文字。
论文的文采靠论文内在的.逻辑、结构,而不是仅仅凭借论文的小标题,把关系不大的文字强扯在一起会引起“东施效颦”之类的错误。
3、不能弄巧成拙。
为了体现论文的深度、力度而擅自创造一些大家没听过的“时髦”提法,弄得读者一头雾水。
所以写论文要杜绝前后搭配不当,不能生造词语,令人费解。
4、不能矫揉造作。
语句要尽量简炼,词汇要丰富多彩,各小标题之间要错落的致,相同的字不宜过多。
总之,教科研论文的拟定,关系这论文的质量和吸引力,我们要重视教科研论文的小标题,使小标题为教科研服务。
通过小标题的斟酌增添论文的文采,使小标题与论文交相辉映。
学术论文题目选择要遵循的原则

学术论文题目选择要遵循的原则在撰写学术论文之前,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读者对论文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因此,在选择学术论文题目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题目准确、恰当,并且能够吸引读者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学术论文题目选择时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1. 简洁明了学术论文的题目应当简洁明了,能够用尽量少的词汇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过长或者晦涩的题目容易让读者产生疲劳感,降低其对论文的兴趣。
因此,在选择学术论文题目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修饰性词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可以选择直接、明确地表达论文主题和研究目的的词汇,以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论文的内容。
2. 准确恰当学术论文的题目应准确反映出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避免产生误导或者混淆读者视听的情况。
题目应该选择那些与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关键词汇,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出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结论。
此外,还要确保题目恰当,符合学术规范和论文要求。
3. 吸引读者兴趣一个好的学术论文题目应当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论文内容的好奇心。
可以在选择题目时考虑采用一些具有吸引力的修辞手法,如使用震撼性的词汇、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等。
这样的题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和共鸣,激发他们主动去了解和研究论文的内容。
4. 独特与创新学术界对创新性研究非常重视,因此,学术论文的题目也应该体现研究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选择一个独具特色的题目能够使论文在众多同类论文中脱颖而出,吸引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
可以尝试运用一些新颖的观点、方法或者途径来命名题目,以展示研究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总之,学术论文题目的选择是一个重要且需要谨慎的过程。
在选择学术论文题目时,应力求简洁明了、准确恰当、吸引读者兴趣,并体现研究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可以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为论文的写作和阅读带来更好的体验。
通过清晰、明确的题目,读者能够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师作文命题的三大注意点

教师作文命题的三大注意点
《教师作文命题的三大注意点》
嘿呀,说起教师作文命题,那可是有讲究的哦!
第一大注意点就是得贴近生活呀!可别弄那些虚无缥缈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的。
就说有一次吧,我们老师出了个题目叫“探讨宇宙深处的神秘世界”,哎呀妈呀,这可把我们难坏了呀!我们这些小家伙连地球还没研究明白呢,咋去探讨宇宙深处呀!你说这命题不就得实实在在点嘛,像什么“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的家人”之类的,这样大家都有话说,也能写得精彩呀。
第二大注意点呢,就是要有趣味性。
别总是那些枯燥乏味的题目,学生们兴趣都提不起来还怎么写好作文呀。
有回老师出了个“描述一个最无聊的一天”,这题目倒是挺有趣的哈,大家都绞尽脑汁地想自己哪天最无聊,然后还写得挺有意思的呢。
这可比那些死板的题目有意思多啦!
第三大注意点呀,就是要有启发性。
得让学生们能通过这个题目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像是有个题目叫“如果我有超能力”,这就让大家展开想象啦,想着自己有超能力后会做什么,能让大家的思维活跃起来,多好呀。
总之呀,教师们在作文命题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这三点哦,这样学生们写起作文来才会更带劲,也能写出更好的作文啦!嘿嘿,这就是我对教师作文命题的一点小看法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论文选题的五个陷阱

论文选题的五个陷阱本文为科研写作研究所原创,在选题环节,我们列举了五个方面的陷阱。
01第一个方面,选题就是选择一个题目。
事实上,学术论文的选题是一个题目,这是目前中文工具书里对选题的定义,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选题的定义是:选择题目。
在这里,我们为什么把它列为一个陷阱呢?因为“选题就是选择题目”这样的定义是无助于我们的论文写作的,相反,它容易造成我们对选题片面的、简单化的理解。
因为题目可能只是一句话、两句话,最多可能有三句话,但是选题不是这样的。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选题,它有三个要素。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选题,它有四个步骤。
所以,不管是从静态或从动态来看,我们都不应该把选题简单地理解成选择题目。
02第二个方面,选题要创新,而创新很难。
不管是写学位论文,还是写期刊论文,我们都知道选题要有所创新,但同时,我们都知道创新是非常难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理解?可能是由于我们分不开写作和学术研究的这样一种思维习惯。
毫无疑问,学术研究要创新,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里。
如果你做了一个研究,没有什么创新性,也没有什么新意,那么你所做的研究的整体价值和意义可能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怀疑。
但是,在论文写作时,虽然我们也强调论文要创新,选题要创新,但是这个创新与学术研究的创新是不同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事实上,在论文的选题环节,我不太提倡大家过度地去追求选题上的创新。
一般来说,在一篇论文中,要写什么或不写什么,大家不要去考虑过多的限制,不要考虑自己的选题有没有新意,值不值得去写,一般我不推荐大家去做类似这种问题的过多考虑。
在选题环节,基本上是可以不考虑创新问题的,你只要思考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研究对象就可以,你想写什么,你的兴趣点在哪里,你实际上能写什么,写就行,不要考虑它是不是有所创新。
因为选题的创新性不是在这个环节产生的。
根据本书第四篇“好选题的过程公式”,大家会很容易理解这句话:选题所表现出的创新性不是在选题环节产生的。
教师论文题目拟定中的问题与对策

教师论文题目拟定中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中小学教师拟定教育科研论文题目时存在的问题(1)题目涵盖范围过于宽泛。
由于范围过于宽泛,论题不集中,或者题目太大,所要讨论的问题一篇论文难以容纳;或者题目中包含两个以上的论题,使文章的论述无法集中。
如《中西教育比较研究》《探索语感教学新策略,创建工具人文统一新途径》,前者范围过宽,后者表面上是做法与结果的关系表述,实际并非如此,而是隐含两个论题。
(2)题目涵盖范围过于窄浅。
由于范围过于窄浅,文章只能讨论教育活动中的某个细节问题,就事论事,不具备可推广、可操作性,价值不大。
如《“三二一”课堂口令清晰发音的几种方法》,这样的文章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推广使用的共性价值。
(3)题目的理论性过于高深。
由于题目过于生涩高深,一般中小学教师难以驾驭。
这类文章由于难有真正的理论突破或建树,常常流于泛泛而谈,失去实际意义。
如《论有效教育的三大理论基础与突破》,这样的论题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及实践深度、广度及理论思考深度都非常高。
(4)题目言语表述缺乏新意。
言语表达的平庸,不仅增加研究表述的难度,而且影响论文的价值。
如《语文课堂导入艺术之我见》,该如何去具体搭建框架表述?难度不小。
另外,在第一印象上,很多读者都会不自觉地跳过——太老生常谈了,有什么好看的,从而直接影响论文信息的传递。
(5)题目涵义表述含糊不明。
有人为了追求文字的新颖、生动,行文含义模糊,不能很好表达文章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或主要内容。
比如《教学创新是语文的灵魂》这种口号式的题目、《语文路在何方》这种提问式的题目、《语文是一个家园》这种意义含糊的题目。
(6)题目指向内容价值失衡。
此类论文着重于对教学内容本身进行学术性的深入探讨,而不是从相应学段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来研究教学内容,偏离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十二大毕业论文写作禁忌

十二大毕业论文写作禁忌十二大毕业论文写作禁忌论文写作有哪些致命的禁忌?请看下文。
一、忌选题不当,题目大小不宜万事开头难,选题是起点。
我们所说的选题,是指挑选用来作为毕业论文论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中心问题。
主攻研究的方向明确了,才能明确从何下手。
一般说来,毕业论文论题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四点:一要选客观上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论题;二是要选主观上有条件、有能力驾驭的论题;即选与自己的专业或工作有关的论题;三要选难易适当的论题;四是选有新意的论题,或前人从未研究过、或有人探讨过但不尽透彻、或研究角度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论题。
而有的学生在选题时,不是首先考虑论题的价值,而是首先考虑参考资料多不多;或虽然考虑了论题的社会价值,但题目大小难易限制不适中。
有的选题太大,太复杂,写起来像“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由于作者把握不住选题的原则,因而写得肤浅,甚至半途而废。
有的选题太窄太容易,没法展开也难以深入。
因此,论文选题要从自身条件出发,尽量选大小适宜、难易适中的题目。
从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开个口子去作文章,容易写得深刻切实。
联系实际,从具体事物着手,分析归纳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易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也易于解决问题,这种“小题大作”的论文一般效果很好。
二、忌懒于实践,眼高手低有的学生由于平时读得多、动笔少,一动笔好象非要一鸣惊人不可。
看别人的文章,初看钦佩有加,久看觉得平庸肤浅,不过如此而已。
而自己真正动笔写又写不出来。
久而久之,心灰意懒,写作兴趣索然,正所谓眼高手低。
写作文是真功夫,不仅要语言文字功底扎实,而且要思想严谨而有深度。
这就需要经常实践,反复实践。
对于毕业论文则可先写出提纲,打出初稿,然后反复思考研究,反复修改,决不能有半点畏难情绪。
人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是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的,写作能力也是在写作实践中提高的。
要想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一是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认真深入的探索,二是要对思考研究的所得进行归纳整理,理清头绪,写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文章。
选题的注意事项有哪些方面

1、选题要力求明确具体
课题的选择是否具体、明确和适度,往往会影响研究的成败。
所以课题的选购则必须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界线清楚、范围适宜,不能太笼统。
那种大而空、笼统、模糊、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科学性较差,主攻目标不清楚,无从下手,使课题研究难以进行。
因此不宜把课题选得太宽、太大、太复杂。
尤其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开始应以小课题为主。
2、选题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
选择课题应紧密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可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研究解决,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同时从研究的角度和思考工作步骤,用科学的方法展开工作,不仅可以高质量地做好本职工作,还可促使研究者本人事先从经验型向研究性的转化。
3、选题要注意提高研究者自身的素质
正确的选择课题是衡量研究者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为好的研究课题的确定,意味着研究者善于从理论本身、理论与实际之间、行业发展现状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种种矛盾的分析中,发现和形成一个有意义、有创见的问题,它综合反映了研究者的洞察力、判断力及胆识。
4、选题不要超出课题指南范围
课题指南是选题的方向性指导,有的规定直接作为课题研究题目,有的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化,而且符合课题指南的选题,才更能预算其研究价值,更容易被评审方认可,立项的几率就大。
教育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方法

教育(jiàoyù)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方法论文的选题与科研的选题是一致(yīzhì)的。
选题一般放在选题调查之后,在摸清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或在查阅资料中,或在教学实践中将自己发现的问题确定为研究的题目或论文的题目。
选题不能闭门造车,主观臆断。
选题要特别慎重,因为选题是为科研或论文定性、定调、定质、定向,直接影响着科研的成败与论文(lùnwén)的质量。
选题(xuǎn tí)时要做到主客观相结合,主观上有“三有”(即有专业知识、基础能力(nénglì)、个人志趣);客观上有“三要”(即教学上、生活上,理论发展上需要)。
一、选题的依据选题要避免盲目性,要力求做到主客观相结合,符合实际,量力而行。
通常的课题有两类,一类是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类是教育理论上还没有人研究的问题,或有争论的问题。
要选题准确,切实可行。
选题的依据很多,归纳主要有三种:1、结合教学实践。
一类是教师经过调查,找出当前教学上的问题,设计改革的实验方案,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进行多项测试,并作统计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
还有一类是教师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想到的、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经过思考以后,形成的改革设想写下来。
然后在改革实践过程中细致地观察、分析、比较、评论,把一切有关的知识都积累下来,到了一定的时候,改革效果就显示出来了,经验也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了。
这样结合教学进行选题、研究并撰文.可以使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掌握学术动态。
选题前要掌握特定范围的学术动态,即学术情报。
如不了解研究动向与前沿,就难于避免盲目性。
选题有可能过时或是别人已经研究过。
当前,各学科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是破除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诸如大面积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后进生的智能;讨论改编新教材,建立新的教学体系,探讨各学科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教育目标的分类与编制,各学科考试标准化研究;布鲁姆掌握学习法的引进与试教,计算机多媒体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有关学生学法规律的探讨;如何提高各学科教师的素质等均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ome research do not support the complementarity of FP and other Participation
Robinson and Zhang, 2005 (UK data) Kalmi, Pendleton & Poutsma (2005) (6 countries data)
Share related schemes (incl. Stocks Options) (ESO)
Future performance Ownership – commitment – identification – alignment (voice??)
WOW, Griffith, August 13 2009 4
Debate (4) FP and DP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and DP preventing free rider problem
Kruse, Freeman, Blasi, 2004;
Pay off for direct participation Levine & Tyson, 1990 Return on investment in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made by employees Kochan & Blair, 2000
Pendleton 1997; De Varo & Kurtulus, 2006
Works councils positively related to FP
Heywood & Jirjahn, 2006 (for Germany)
Possibility of insider coalition “management – RP”
WOW, Griffith, August 13 2009 5
Debates (2) RP
Multiple channels of representative participation (RP) Different bargaining levels; Trade union; discretion developments Company level representation; union – non union developments Works councils – Joint consultation committees; (in)dependence developments
WOW, Griffith, August 13 2009
6
Debates (3) RP – DP
Representative participation (RP) and direct participation (DP) Efficiency arguments for DP; ineffective RP Recent more balanced approach adopting the language of „partnership‟
Guest & Peccei, 1998; Ackers, Wilkinson et al., 2006
Added value of both forms of participation; acceptance and quality of decisions; improve employee management relations
The debates (1)
Βιβλιοθήκη Multiple channels of voic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substituting or crowding out; Direct (DP) versus representative participation (RP); what role plays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FP)? FP as part of HPWS bundles? including diverse forms of participation (DP and RP) Social embeddedness of DP,RP and FP within different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and varieties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Gregory Jackson, 2004
WOW, Griffith, August 13 2009 10
Unions, FP and DP
Negative relationship Confuses identity of employees Undermining employee representation Unions in contradictory position of representing both capital and labour Use of FP and DP for union avoidance FP and DP used to decentralise bargaining Consequence: Unions ignore DP and FP Is that the right attitude?
WOW, Griffith, August 13 2009 2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is?
The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voice mechanisms in different economies differently related to performance? No. Unique universal contribution of DP and PS to performance. Unions not (wanted to be) involved. Management targets for flexibility wins over security. It is time to be involved to reach flexicurity!
WOW, Griffith, August 13 2009 11
Broadening the partnership agenda?
Complementarity of FP and DP on performance
Bryson & Freeman, 2007 and forthcoming Dube & Freeman, forthcoming
WOW, Griffith, August 13 2009 3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Basically two forms; return and control rights Profit sharing schemes (PS)
Past performance Incentive – productivity – collective performance
Suggest an independent role of FP in its impact on performance
WOW, Griffith, August 13 2009 12
Research 1 FP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F,
G, NL, UK & AUS
Gollan & Markey, 2001; Marsden, 2007
„local flexicurity‟: collective regulation (RP) safeguarding flexibility (DP) and security
Haagen & Trystadt, 2008
WOW, Griffith, August 13 2009
9
RP and Financial participation
Bargaining level related to FP; more decentralised more possibility of flexibility in pay and wages FP considered as tool to circumvent collective bargaining Unions oppose FP; however mixed results (country dependent)
WOW, Griffith, August 13 2009 7
Local flexicurity
Freedom = Flexibility ; Equity = Security Multi-levelled model of employment relations in which various interests are mediated at various levels. Collective agreements and participation at the workplace are complementary. Direct participation = responsible individual autonomy: positive performance outcomes due to more flexibility. However, negative outcomes due to a possibility of exploiting individual employees to unhealthy levels. Individual flexibility in working conditions and labour terms appears rather costly to organ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