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的悖论

合集下载

关于无聊的时代悖论

关于无聊的时代悖论

关于无聊的时代悖论文|黎荔从数量上看——如果无聊可以数得出来的话——现在的无聊一定要比从前的无聊多得多。

这是因为,从前人们的工作,至少对大部分行业来说,根本无法想象大家不把热情灌注在工作上。

如余华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对于从前的人们来说,很少有“所谓生活的意义”这样的问题。

很自然地,意义和他们在一起。

在作坊里、田地里、店铺里日复一日劳作,这就是他们安然接受的一种生存方式。

为什么说现在的无聊要比从前的无聊多得多呢?从前的无聊可以忍受,现在的无聊难以忍受。

为了摆脱无聊,人们不得不去做更多无聊的事情,来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变成了一个环节和片段,变成了生产机器上一个小小齿轮。

对有些人而言,工作和劳动或许只是养家糊口的手段,他们很难意识到明显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意义。

因此,我们常常花费大量时间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与不感兴趣的人在一起,生产着不感兴趣的东西。

不生产时就消费,仿佛生命的目标就是拥背景提示6ZXSBK·YQC观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有更多的东西、消费更多的东西——这是一种特别能生成烦闷和制造无聊的生存状态。

此外,我们被越来越多的空洞无聊的节目包围,如综艺网剧、名人八卦、广告营销以及其他一些享乐主义的琐碎事情。

在互联网环境中,无聊几乎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宿命。

而无聊之所以让人难以忍受,是因为其中隐含着放弃。

数字海啸带来令人眼花缭乱的海量选择,导致我们的注意力极其分散,不断切换,频繁更迭。

一个人感觉无聊时,其实感知到的是机会成本的上升。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当你因为做某件事时,不得不放弃其他事情能带来的好处。

打个比方,如果只有一个网络游戏,你能玩得很投入,但如果有1000个网络游戏排山倒海而来,那么你在玩其中某一个的时候,就意味着放弃了另外999个。

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

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

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文史谐谈2010-09-01 20:26:1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1、亚里士多德:人的本性在于求知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第一句话是:“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

”亚里士多德用这一格言来说明哲学的起源。

与这句格言相类似的一句格言是:“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

”亚里士多德解释说:人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

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诧异就是好奇心。

最早的哲学家出于追根问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对眼前的一些现象,如日月星辰、刮风下雨等,感到诧异,然后一点点地推进,提出关于宇宙起源和万物本源的哲学问题。

除了“诧异”以外,从事哲学活动还必须有“闲暇”。

设想,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为生计而奔波,哪还会时间去“诧异”?一个人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哪会有心情去探究近乎奢侈的哲学问题?在古希腊,哲学家多为贵族,他们不必为生计操劳,因此才能从事纯思辨活动。

亚里士多德正确地把“闲暇”作为哲学思辨的必要条件。

古希腊拥有比任何其他民族都要发达的奴隶制,贵族享有充分的闲暇。

但闲暇只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能够利用闲暇从事哲学思辨,这是希腊人的特殊之处。

很多爱好哲学的朋友经常问这样的问题:哲学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确实让人很难回答。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求知是人的本性,人们为求知而求知,为智慧而求智慧,而不是一心想在哲学思考以后得到另外的东西。

海德格尔也说,如果非要追问哲学的用途,我宁愿说:哲学无用。

一个青年来找苏格拉底,说:“苏格拉底,我想跟你学哲学。

”苏格拉底问他:“你究竟想学到什么?学了法律,可以掌握诉讼的技巧;学了木工,可以制作家具;学了商业,可以去赚钱。

那么你学哲学,将来能做什么呢?”青年无法回答。

苏格拉底是想启发这位青年,哲学是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

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位哲学家与船夫正在船上进行一场对话。

几个经典有趣著名的悖论

几个经典有趣著名的悖论

几个经典有趣著名的悖论
1、鸵鸟悖论:这是一个著名的哲学悖论,主要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假设:如果时间
可以往回流,那么鸵鸟将把自己背向石块,从而把自己砸死。

这考验的是一个空间的逻辑
悖论,即选择它自己的也是选择自己将死去的结果。

2、贪婪骑士之类:贪婪骑士期望谋取一块金子,但不欲立即获得它,而是想要先把
它放在一边,但一旦他把它放在一边,这件金子就不会再存在了,然后他必须决定是谋取
它还是不谋取它。

因而,不论他怎么做,都是逃脱不了无奈的结局,这便是“贪婪骑士之类”的悖论。

3、拉尔夫悖论:拉尔夫悖论是来自于英国哲学家拉尔夫的悖论,他在他的著作《自
然与神的完美论》中阐述了:如果神的性质决定了他的操作,那么他就不能有任何自由;
而如果神有自由,那么他就不可能有性质。

这就是拉尔夫悖论。

4、Haywire悖论:这是一个唯心主义悖论,起源于美国哲学家汉斯·费尔德曼(Hans Feldmann)提出的一道问题:如果一个系统自身具备自行调节的能力,并且确定有一个能
把它控制住的因素存在,如何用现有的知识让系统可以预测这个控制因素呢?为什么系统
会出现矛盾,也有人称Haywire悖论为“空中谜”。

5、倒悬线悖论:这是著名的“运动悖论”,它最初源自希腊哲学家庚达拉斯(Gangas)的推理。

他说:如果一段绳子像悬线一样垂直挂在两边柱子之间,只要不施加
任何力量,那么它就会维持不动,但是从物理原理上来看,两边柱子承受的绳子重量是引
起绳子的倒悬的。

所以,只有当绳子保持不动时两边柱子才能支持它,但是如果它保持不动,两边柱子就不能支持它。

因此,它既不能保持不动,也不能倒悬,这就是倒悬线悖论。

朱自清 对闲暇的论述

朱自清 对闲暇的论述

朱自清对闲暇的论述一提起“闲暇”,许多人就把它看做是无所事事,也就是说,“闲暇”是一种没有什么价值的时间,因此,它是一种可以随便打发的时间。

其实,这是对“闲暇”的一种误解。

因为在人的现实生活中,“闲暇”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时间,同样有着肯定的价值。

就“闲暇”的含义来说,它是指职业工作之余的时间,俗称“业余时间”,或者说“八小时之外”。

“闲暇”的实质,是指除了公共职务工作、个人及家庭生活必须支出的时间之外的,可以完全由个人自由支配的那些时间――“个人的时间”。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个人,存在着一种我的时间,即主观时间。

”“闲暇”就是一种完全属于个人的自由时间。

因此,“闲暇”这样的自由时间,对每个人都具有特殊的价值。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真正的“闲暇”,是一种难得的时光。

这段时光之所以难得,因为它是不受任何人干扰、而且是完全由自己自由支配的。

而对于那些勤于思考的人来说,“闲暇”尤其可贵,这是由于它给予了人们进行任何一种不受束缚的思想探索机会。

这就是说,“闲暇”是人的天赋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的自由时间。

我们在科学史中可以看到,不少的科学家正是利用“闲暇”,在自己的“第二职业”中,做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

这样的例子能够举出很多。

哥白尼的正式职业是大主教的秘书和医生,而他在“闲暇”中从事的“第二职业”却是研究太阳系学说,正是这个研究成果,成就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爱因斯坦开始的职业是专利局的职员,而他在初期的“闲暇”中,从事的“第二职业”却是力学研究,其成果就是作为划时代贡献的“相对论”。

费尔马的本职是律师,而进行关于概率论、解析几何的研究并作出了巨大贡献,则是这位大数学家的“第二职业”。

如此等等。

为什么人在“闲暇”中能够释放出如此巨大的潜能?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个人兴趣的满足,必须有充分的自由时间,而个人兴趣是人的创造性能力尽情发挥的广阔天地。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种被称之为“闲暇”理论的一些思想中,得到某种印证。

悖论—搜狗百科

悖论—搜狗百科

悖论—搜狗百科悖论与解悖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 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

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

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

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

所谓解悖,就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

[1][2][3][4][5][6][7]用对称逻辑解“说谎者悖论”用对称逻辑解“说谎者悖论”“说谎者悖论”即“我在说谎”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悖论。

这个悖论表面上由“我在说谎”和“我说实话”这两个对立的“命题”组成,实际上这两个“命题”并不等价——前一个命题包含思维内容,后一个“命题”只是前一个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因此后一个“命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命题。

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把其看成悖论,是由于把两个“命题”看成等价,即都是思维内容和语言表达式统一的命题。

只要把思维的两大层次:命题的思维内容和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区别开来,“我在说谎”这个悖论即可化解。

[7]西元前6世纪,克利特哲学家埃庇米尼得斯(Epimenides)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

”这句话有名是因为它是一个经典悖论,即“说谎者悖论”。

因为如果艾皮米尼地斯所言为真,那么克利特人就全都是说谎者,身为克利特人之一的埃庇米尼得斯自然也不例外,于是他所说的这句话应为谎言,但这跟先前假设此言为真相矛盾;又假设此言为假,那么也就是说所有克利特人都不说谎,自己也是克利特人的艾皮米尼地斯就不是在说谎,就是说这句话是真的,但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又会产生矛盾。

徘徊在忙与闲之间——对威廉·亨利·戴维斯名作《闲暇》一诗的社会学分析

徘徊在忙与闲之间——对威廉·亨利·戴维斯名作《闲暇》一诗的社会学分析
s ee ”
、 “

ps” as等表达人的动作的词汇相互搭 配 , 描绘人们 “ 伫
对闲暇缺失 的忧虑正 是戴维斯 《  ̄ (e u ) 诗 的 立在 树林下面 ” “ 闲H)Li r - ) se 、 良久 的凝视 ” “ 、从树林 边走过 ”等种 种行
为, 勾画出一 幅幅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 在诗中 , 诗
角度剖析《 闲暇》 一诗如何揭示上述主题 。


对 闲 暇 稀缺 的忧 虑
NJ 帕里 (ar, &J《 . . P r N ) 文化 与休 闲》 文指 出 , 语 的 y 一 英
闲暇 ( e ue 一词源 于古 法语 “ e i , 指人们 摆脱 生产 L i r) s L ir 意 s”
忙碌 , 没有心情 、 没有时 间停下 来关注 自然 , 品味人生 , 享用 自然和生活之美 . 在对缺失闲暇的忧虑中承载着对 自由的向 往 , 大 自然 的依恋和对生活的热爱。本文 主要从社会学 的 对 事物 的情景 , 表达他对现代人缺乏闲暇的忧虑 。
该诗分别用两组意象象征 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 在讴歌 自然 之美方 面 。 诗人 通过将 “h e ” “O S 、sur l 等指 sep 、CW ” “q ies r ”
湖 北 社 会科 学 2 1年 第 9期 01
徘徊在忙与闲之问
对威廉 ・ 亨利 ・ 戴维斯名作 《 闲暇 》 一诗 的社会 学分析
付 静
( 武警警种指挥学院 语言教研室 , 北京 12 0 0 2 2)
摘要 : 闲暇是休 闲社会 学研 究的主要 内容。 闲暇的稀缺造成 了生活的单调和人生意义的缺失 , 不利 于人 的生存
称动 物的词 汇和“tr” “ as 、hd ” s e 、p s” “ie 等表达行为 的词汇相 a 互搭 配 , d y gt、s r” “t a ” “ke” “ i t等代 将“ al h” “t s 、sems 、si 、ng ” i a r s h 表天 空和大地 的的词 汇和 “ra ” “ul、l e 等表达 状态 bod 、fl “k ” ” i

你不知道的6个著名的经济学悖论,看后人类都无法阻止你装逼了

你不知道的6个著名的经济学悖论,看后人类都无法阻止你装逼了

你不知道的6个著名的经济学悖论,看后人类都无法阻止你装逼了一、丰收悖论设想某年大自然对农业格外恩惠,寒冷的冬季冻死了所有的害虫,适于播种的春季早早到来,没有发生恶性霜冻,细雨滋润了成长中的禾苗,阳光灿烂的十月使得收割顺利并得以运往市场。

年终时,那么一家愉快地坐下来计算一年的收入,但他们会大吃一惊:好年景和大丰收反而降低了他们的收入。

二、节俭悖论经济学家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指出:节俭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美德,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有害的,讲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与贫困,促成贫困的“恶性循环”,他甚至形象地告诉人们,如果“你们储蓄5先令,将会一个人失业一天”。

三、价值悖论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价值悖论:没有什么比水更有用,然而水很少能交换到什么东西;相反,钻石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却经常可以交换到大量的其他物品。

换句话说:为什么对生活如此必不可少的水几乎没有价值,而只能用做装饰的钻石却能索取高昂的价格呢?四、金钱悖论金钱原本是一种好东西,它是社会财富的标志,意味着对无论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的价格的肯定和承认。

即使在古代社会,金钱所代表的哪个东西即物质财富,也总是社会追求的首要目标,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

为了金钱,可以生产出许多丑恶的事来,从勾心斗角、小偷小摸,到杀人放火、铤而走险、世界大战。

同时,“金钱”这个词听起来又总是透着那么一股“俗气”。

为什么人们一方面要追求金钱,另一方面却又贬低金钱呢?五、囚徒困境博弈论中有个经典案例叫“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人一起做坏事被警察抓走,被分别关在两个不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

警方告诉他们,如果你们中的一个背叛,即告发了同伙,就可以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而你的同伙就会以最重的罪被判决。

当然,如果两人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判以重罪。

六、劣币驱逐良币这是著名的经济学定律。

该定律指出: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铸币--“良币”收藏起来。

41.闲暇 惊异 自由

41.闲暇 惊异 自由

闲暇惊异自由——哲学产生和发展的三个条件摘自《哲学精神》一、闲暇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劳作以求生存的历史。

但劳作不是人生的目的,而是达到人生目的的手段。

所以,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人的本性谋求的不仅是能够胜任劳作,而且是能够安然享有闲暇。

这里我们需要再次强调,闲暇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

假如两者都是必需的,那么闲暇也比劳作更为可取,并是后者的目的,于是应思考,闲暇时人们应该做些什么。

”他认为,哲学和科学就是人们在闲暇之时能够做、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现在使用的“学校”一词即源于希腊语的“闲暇”,可见,对于希腊人来说,闲暇和求知有天然的联系。

哲学属于有闲阶层,是人类摆脱了实际生存压力以后才有的“高级”文化活动。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的时候,在那些人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才首先被发现。

”“只有在生活必需品全部齐备之后,人们为了娱乐消遣才开始进行这样的思考。

”叔本华也说:“要真心探究哲学,我们的精神思想必须处于真正悠闲、自得的状态之中。

我们的精神思想不能追随任何实际的目的,亦即不能受到意欲的指挥。

”希腊之所以能够成为哲学的故乡,这与自公元前6世纪开始出现的有闲阶层有关。

这个阶层的出现,有赖于下述几个条件地存在:第一,奴隶制的存在。

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出现了奴隶制城邦。

到了公元前6世纪,奴隶成了希腊经济中的重要因素。

奴隶的来源不外三个渠道:部分希腊本地人沦为奴隶;海外扩张过程中的战俘:用钱购买蛮族人为奴。

关于各个城邦中拥有奴隶的数量,说法不一。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埃吉那拥有47万名奴隶,科林斯则有46万奴隶。

这个数字很可能有些夸张,至少包括了奴隶的家属在内。

但在很多城邦,奴隶的数量至少是成年男性公民的两倍。

在雅典,奴隶人口也超过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毫无疑问,大量奴隶人口的存在,使得一部分人摆脱了体力劳动,成了有闲阶层。

第二,男性公民特权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年第 3 06 期
是 闲暇时间。历史地看待以往的每个时代本
质而 言 ,闲暇 时 间是 人 的发展 时 间 ,是 人 主动 地 接 受教 育 ,从事 科 学 、艺 术 和 交往 等 活 动 ,以促 进 人 的全 面发展 的时 间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讲 ,人 的 发展 的 问题 首先 是 时 间 的 问题 ,尤 其 是 闲暇 时 间 的 问题 。 因此 ,马克思 说 :“ 时间 实 际 上 是 人 的 积 极存 在 ,它 不 仅 仅是 人 的 生命 的 尺 度 ,而 且 是 人 的发 展 的 空 间。 [ ’3 ’]
维普资讯
第8 卷第 3期 2 0 年7 06 月

北京邮 电大学学 报 ( 会科学版) 社 Ju a o B P (oi c ne E i n or l f U T Sc l i cs dt ) n aS e i o
V0 . . N . 18 o3
的 可供个 人 随意 支配 的时 间 ,是劳 动者 生活 时 间的一 部分 。
当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劳动者能够超 出 自身的需要而为社会提供剩余 劳动时 ,即劳动者 的劳动时间可以区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 劳动时间两个部分时 ,人类就无需再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 花 费在 物质资料 的生产 上 , 而是 可以腾 出一部分时 间去从事 物质生产 以外 的科学 、 艺术等活动 , 即 这
在一 般 的意义 上 ,闲暇时 间与 劳动 时 间往 往是 对 立 的 ,作 为 一 种 计算 时 间 的方 式 ,闲暇 时 间是 闲
暇的基础 ,在马克思那里 ,又称为 “ 自由时间” 。他认为 自由时间是感性的、个人的和有 自身丰富意义 的时间,只有 自由时间增加了,个人才有充分发展 自己、展示 自身价值 的时 间;反之 ,如果个人的全 部时间都成为劳动时间 , 个人就不能全面地发展 自己、展示 自己的多种存在价值 ,成为马尔库塞所说 的 “ 向度 的人 ” 单 。
那 么 ,什 么是 闲暇 时 间呢 ?
历史上,对闲暇时间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把 “ 惊奇、闲暇和 自由” 看作是哲学和科学诞生的条件 ,赋予闲暇 时间以很高 的地位 。然而 ,第一次对闲暇 时间做 出科学 的界 定 ,并揭示 了闲暇时间对于人的全面发展 的根本意义 的人是马克思。在他看来 ,闲暇时间,即可以 自 由支配的时间,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的时间 ,具体而言就是 “ 个人受教育 的时间 ,发展智 力的时间,履 行社会职 能 的时间 ,进 行社交 活动 的 时间, 自由运用体 力和智 力 的时 间,以至 于星期 天 的休 息 时 间。_ 总之 ,闲暇时间,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提供 了时间上 的保障,它是 指必要 劳动时间以外 ” 2 J
Jl, 2 0 uy 06
哲 学研 究 ・
闲暇 的悖 论
刘 梅 ,王 佳
10 1) 30 2
(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 长春

要 :闲暇作 为人的一种生命状态 ,是一个人发展 自己丰富个性的前提条件 ,对于人的生活具有本体论 的意义 。在现
代社会 ,由于资本 逻辑的控制 ,表面上现代人 获得 了前所未有的闲暇时间 ,然而这种 闲暇带给我们更多 的却 是束缚和压
学位论文刘一成北京市初三学生闲暇活动的研究2007我国从1995年5月1日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2000年1月3日教育部又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中减轻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随着一系列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中小学生每年在校学习时间减少至190天以下学生的闲暇时间明显增加因此客观上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闲暇时间的利用状况以及闲暇活动状况给与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为 “ 闲,暇时” 空 。二是指人的一种存在状态。《 辞海》 优闲 自得貌” “ :“ 。 闲”通常引 申为范 围。多指 道德 、法度 。其次有限制 、约束之意 。此外 ,“ 闲”还通 “ ,“ 娴” 文雅貌” ,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 安宁的意思。从词意的组合上 ,就表 明了闲暇本身所特有的文化 内涵。因此 ,闲暇是人在劳作之外 的 生存状态 ,它喻示着人的物质生命活动之外 的精神 生命活动。作为一种存在状态 ,闲暇本身就代表着 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马克思曾说 ,“ 自由王国只是在 由必需和外在 目的规定要做 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 开始 ” _这就 在一 定 意义 上表 明 了劳动 之外 的 闲暇在 人追 求 自由的过程 中具 有无 限的 意义 。 。l J
二 、闲暇的本体论意义
亚里 士 多德认 为 ,德行 的生 成 和政 治行 为 或活 动都 需要 以闲暇 为前 提 ,“ 闲暇 的德 行 ”是 “ 优 秀 最
抑 ,闲暇又一次与 自由擦肩而过 。 关键词 :闲暇 ;闲暇时问 ;劳动时 间; 自由时间 中图分类号 :C 1 . 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7 2 20 )0 —02 0 08— 7 9(06 3 09— 5


闲暇与 闲暇 时间
“ 闲暇 ”在一 般 意义上 指 两 个 方 面 。一是 指 “ 暇 时 间” 闲 ,即有 空 闲 的 时 间。在 《 海》 中被 解 释 辞
因此 ,我们可以说 ,闲暇时间是相对于劳动时间而存在的 ,即在劳动时间以外可 以自由支配 ,最 能体现人的个性 的时间。马克思 曾经深刻地指出 :闲暇时间是 “ 不被生产劳动 吸收 的,而用于娱乐 和 休息从而为劳动者的 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 的余 暇时间” 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发展所需要 ,“ 的时 间 。 J 这里 ,马 克思一 方 面指 出了 闲暇 时 间 的来 源 ,即它 是 由劳动 时 间 的节 约 获得 的 ;另一 方 ” 在 面,他又把 闲暇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明确指 出,闲暇时间是人 的全面发展 的必要 的基本条 件 。所 以,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对人的解放 ,说到底 ,无非是时间解放 ,是 自由时间的涌现。
收 稿 日期 :20 —0 —0 06 4 6
作者简介 :刘梅 (99 ,女 ,河北 冀州人 ,吉林 大学哲学社会学 院 20 17 一) 05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 :辩证法理论 。

2 ・ 9
维普资讯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