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课程的价值悖论_工具逻辑与人本逻辑的对立统一_陈桂云
浅谈大学物理课程思政——以“动量守恒定律”为例

浅谈大学物理课程思政——以“动量守恒定律”为例
陈清琴;陈绍敏
【期刊名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年(卷),期】2022()10
【摘要】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中,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而大学物理作为大学理工科类的一门基础课程,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其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此,本文深入挖掘大学物理课程思政元素,以“动量守恒定律”为例,在分析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现状以及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该门课程的有效方案,以期充分发挥大学物理课程专任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路上得到精神的濡养。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陈清琴;陈绍敏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大学物理中的课程思政——以"角动量守恒定律"为例
2.大学物理中的课程思政——以动量守恒定律为例
3.大学物理中的思政元素教学探究——以动量守恒定律
为例4.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以“角动量守恒定律”为例5.大学物理“动量守恒定律”课程思政的实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逻辑中的作用并...

On Peng Yilian’s New Explotion to dialecticallogicCandidate Chen XinSupervisor Wang XiangqingColleg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cultureProgram LogicSpecialization History of Logic in ChinaDegree Master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Date 5 / 4 / 2010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迎来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作为逻辑学重要分支的辩证逻辑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彭漪涟教授长期从事辩证逻辑的教学和研究,对辩证逻辑科学领域的许多问题作了富有成效和个性特点的探索。
他撰写了《逻辑规律论》、《逻辑范畴论》等十余种辩证逻辑专著,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辩证逻辑理论体系。
本文试从彭漪涟教授对前人逻辑思想的引申和发挥这一角度进行梳理,阐述其在辩证逻辑规律、具体概念、辩证逻辑范畴及辩证逻辑应用问题上的成就。
就辩证规律而言,彭漪涟教授站在史论结合的角度作了富有新意的探讨,提出了形式逻辑规律与辩证逻辑之间是互补的关系;认为辩证逻辑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分析综合统一律、归纳演绎互渗律、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律是辩证逻辑的基本规律;并且指出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是历史的与逻辑的相一致。
高师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高师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王朝晖;陈志云
【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4)002
【摘要】高师数学教育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不断变化的中小学数学教育,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完善课程结构,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高师课程数学知识应由"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总页数】3页(P57-59)
【作者】王朝晖;陈志云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数学系,安徽,黄山,245021;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2.307
【相关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J], 林铭
2.高师数学专业数理逻辑教学的一些思考 [J], 李杰民
3.关于改进高师数学教育的一些思考 [J], 孟世才;张辅;敖明惠
4.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一些思考 [J], 胡啸威
5.关于高师数学模型课及其教学的一些思考 [J], 高金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将科学方法模式运用于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探究.doc

将科学方法模式运用于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探究作者:梁会琴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1期[摘要]科学思维方法是人类科学素养中高层次的认知,科学方法模式是对人类遵循共同机理的思维方法的总结,科学方法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章介绍了将科学方法的模式结构引入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之中的应用实例。
作为对大学生实施科学素质培养的一项具体措施,此举不但促进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及原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还对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增强大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科学方法模式物理课程教学科学素质教育[作者简介]梁会琴(1956- ),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分子光谱学及其应用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研究。
(河南洛阳 471022)[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7-0100-02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的大学基础课的教学中,科学被看做是需要记忆的事实、定义、概念与规则的集合,科学方法被视为科学家们的天才灵感。
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时,几乎很少涉及科学方法的教授与训练。
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培养的高学历人才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多数为低效的思考者和低能的问题解决者。
21世纪的人才培养从“专业知识型”转向“能力创新型”,教育重心从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科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实施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方法的掌握对于大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与建构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对其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就大学物理课来说,物理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精妙的思维方法,每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科学方法的结晶。
包括杨振宁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曾经指出,科学发现的关键不是靠知识的丰厚而是靠思想方法的正确。
但是如何将科学方法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
悖论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改革研究悖论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吴育平内容提要 本文用简约的文字介绍了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悖论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热情、技巧、效果与体验。
关键词 物理 教学法 悖论吴育平,江苏省盐城市文峰中学中学物理一级教师 224002 悖论是逻辑学名词,源于古希腊,其希腊文被称为“疑难”,意思是说“无路可走,无法解决”。
其实它就是一种逻辑矛盾,它指的是从某一前提出发推出两个逻辑上自相矛盾的命题,或从某一理论中推出的命题与已知科学原理或实践产生的逻辑矛盾。
科学悖论是以其逻辑手段深入到原有理论体系的根基,揭示原有理论隐含的客观矛盾,以极大的尖锐和明鲜性迫使科学家重新审查原有理论基础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科学悖论成为理论诞生的催生婆,成为科学理论获得突破的强大刺激力量。
在物理学中,悖论常译作佯谬,实践证明物理学的发展都与悖论的研究有直接的关系。
例如,十九世纪末在研究黑体辐射时出现的“紫外灾难”这一佯谬,揭示了经典物理的局限性,激发了很多物理学家的探索热情,最后创新量子物理理论,又如,对流体动力学佯谬的研究,发现了伯努利原理;研究光电效应实验时出现经典电磁理论与实验矛盾,吸引物理学家对新领域的探索,导致了爱因斯坦理论的诞生。
因而,物理学悖论是进行物理学探索创新的动力,促使了科学创新精神的发挥和思维方式的创新。
一、什么是导致悖论教学法中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与科学家探索科学规律的过程虽然在目标、难度上是迥然不同的,但在认识上是相似的。
中学物理教学中也存在悖论,中学物理教学中悖论的特点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方法之间的矛盾。
把悖论思想和方法借鉴到物理教学中来,就能得到一个行知有效的教学方法:导致悖论教学法。
常规的课堂教学一般程序是直接由“根据A”→“获得结论D”,此外的“根据A”可以是生活经验,自然现象、实验数据等,或者是已经证明正确的某一规律。
在大学物理课堂中采用类比法教学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大学物理课堂中采用类比法教学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王文春李雪春郑殊李淑凤(基础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116024)摘 要 本文论述了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类比法教学的体会,重点介绍了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所应用的对称类比和协变类比方法。
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类比法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内容及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物理学中的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对学生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类比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可以使学生掌握类比方法,学会运用类比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去发现科学问题和积极探索科学规律。
关键词 对称类比;协变类比;物理教学;创新思维1 类比法在物理学研究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谓类比法,就是指依据两个对象的已知相似性,有可能把一个对象已知的个别知识推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从而获得对后一对象的新知识的逻辑方法。
类比法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历史上许多重要的科学结果都是通过该方法得到的,因此,类比法受到科学家、哲学家和革命导师的充分肯定和评价。
哲学家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指导我们前进。
”人们利用类比法探索了许多未知领域,在提出假设和理论方面有着十分可贵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解决了许多物理学中的难题[1],在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列举几个物理课教学中讲授的例子。
自然界中的正电荷与负电荷除了极性相反之外,其他属性皆相同,这就是所谓对称性。
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带负电荷的电子,这就引起了人们去思考另一个问题,是否也存在与电子质量相同而电荷相反的电子? 于是从已知的正负电荷相对称的属性,人们断定可能存在正电子,1928年狄拉克从理论上推算出正电子,1931年安德森便在宇宙射线实验中找到了正电子,这一例子所用的方法是对称类比法。
基于学生质疑创新思维发展的概念转变教学设计——以高中物理“光的全反射”为例

基于学生质疑创新思维发展的概念转变教学设计——以高中
物理“光的全反射”为例
张雪;张静;许桂清;熊建文
【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年(卷),期】2024(25)2
【摘要】在概念为本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质疑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系列认知冲突事件筑桥搭架,设计基于质疑创新发展的概念转变教学流程。
以高中物理“光的全反射”为例,遵循检测迷思概念——修正迷思概念——建构科学概念——促进观念完善的设计逻辑,结合认知冲突事件来激励学生不断提出质疑、深化创新思维。
研究认为:合理设计认知冲突能为概念转变教学提供契机与条件,同时促进学生从“引导质疑”到“主动质疑”、从“体验创新”到“自主创造”的思维发展。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张雪;张静;许桂清;熊建文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长江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物理教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7
【相关文献】
1.基于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概念教学内容整合实践研究
——以"定量探究安培力大小定义磁感应强度"教学为例2.基于STEM的高中物理
教学设计——以“光的全反射”为例3.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以“光的反射”教学为例4.基于大概念培养小学生设计思维的教学研究——以浙美版四年级上册《椅子的设计》为例5.践行项目化教学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以“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物理学科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落实途径分析

大学物理学科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落实途径分析作者:林陈贝来源:《科教导刊》2021年第33期摘要在大学人才教育中,除了要关注于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专业能力培养之外,依然要牢牢把握住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学生的政治站位,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而且为了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作用面,应当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在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学科的教学当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人成才,实现更全面的发展,为社会的建设做出更加有益的贡献。
本文以大学物理学科为例,首先分析了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及基本元素,然后主要就物理学科实际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落实途径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物理学科;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2021.33.030Analys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Ways of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inCollege Physics TeachingLIN Chenbei(Zhicheng College of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Abstract In university talent education, in addition to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of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knowledg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we should still firmly grasp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do a good job in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students' political position, and establish students' correct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values. Moreover, in order to broaden the coverage and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implement the ideas and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filt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other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knowledge disciplines and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discipline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truly become adults and achieve mo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make more beneficial contributions to social construction. Taking college physic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irstanalyzes the consistency and basic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s teaching, and then mainly puts forward some exploratory sugges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way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actual teaching of physics.Keywords university; Physics;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教育的根本任務始终是立德树人,尤其是在大学阶段,面对即将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建设的大学生来说,更是需要做好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关系着大学生其自身的个人发展,更加关系着国家社会的建设与民族的复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物理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08021)。
收稿日期:2010-11-12作者简介:陈桂云(1971-),女,工学院基础课部,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课程论及大学物理教学研究。
高等农业教育,2011-3,3:33-36H igher Ag ricu ltural Education ,2011-3,3:33-36大学物理课程的价值悖论:工具逻辑与人本逻辑的对立统一陈桂云(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1)摘要:大学物理课程未能正确处理自身的价值取向,造成工具逻辑和人本逻辑之间的尖锐对立,直接引发了课程的价值悖论。
其深层原因是物理本质主义的极端发展带来的单向度的思维方式。
课程可以用真善美的统一追求,去回归教育的本真,建立起以社会本位为前提,知识本位为条件,个人本位为目的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并在回复理性本身的多维角度中,不断变革自身,使两种逻辑既对立又统一,逐步消解课程的价值悖论。
关键词:大学物理;课程;价值悖论;工具逻辑;人本逻辑中图分类号:G 642 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981(2011)03-0033-04科学常被定义为 对真理的追求 ,而回避 对意义的探寻 。
科学类课程同样如此,基本不屑于追问课程价值这一类问题。
但相对于课程涉及的知识论、方法论范畴,价值论实际上是课程的逻辑起点。
价值论问题的忽视,使课程易于陷入物的教育,发展人的同时,也束缚人,最终可能因远离人的心灵,导致课程价值悖论的出现。
因此,试图回归课程的逻辑起点,从价值论范畴探讨课程问题。
通过对课程现实困境的哲学反思,探讨大学物理课程内含的价值悖论,尝试揭示悖论根源,并对如何消解悖论提出策略建议。
一、课程的现实状况和价值之争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院校中,理、工、医、农、林等各类非物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高等院校中科学类课程的典型代表。
我国本科教育基本上是专业教育模式一统天下。
其课程体系从纵向层级结构来说,从低到高依次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的现实地位基本上也依此顺序依次递升。
大学物理课程作为基础课,其现实状况非常不容乐观:管理层不重视,教学软硬件舍不得投入;专业需要始终凌驾于基础课程之上,物理课程学时学分屡遭压缩;学生学习没兴趣,消极应对,只求顺利过关攒学分现象非常普遍;教师教学投入没回报,还不如专心搞科研心态日渐滋长。
课程困境的出现固然与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密切相关,也固然与现实人才方案的内在不足及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导向等等紧密联系。
但是,更与课程自身从未进行过真正触及本质的变革有关。
课程似乎更应反省自身,从自身涉及的价值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等领域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
其中,课程价值的再度追问是反思的逻辑起点。
关于大学物理课程的价值通常有以下几种典型的观点:观点一:物理学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其研究成果不仅渗透在自然科学各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它甚至于还延伸至人文社科领域。
物理学具有广泛渗透性的根源在于它揭示的规律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在科技导向的现实世界,离开物理学,人们几乎寸步难行。
这是物理学基础课程的回答,也是其绪论课通常的逻辑,将课程价值简单等同于物理学的价值。
课程涉及的认识论成果是有用的(对推动社会发展和增强个体社会适应性),所以学生必须努力学习该门课程。
观点二:本科教育重心是专业教育,学生学会一技之长,可以服务社会。
物理学课程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应该密切联系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专业课程高 等 农 业 教 育需要的,可以深入些;专业课程不需要的,没必要多讲。
这显然是典型的专业教育模式下专业课程才会有的强势口吻。
观点三:基础课没有专业课重要,没必要投入太多时间,只要通过课程考试,拿到学分即可。
这是部分学生的回答。
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此种观点在学生中也为数不少。
不难看出三种观点各有偏颇,都有功利主义的深重影响。
观点一和观点二更多是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其中观点二更急功近利一点。
观点三则是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也把急功近利推向了极致。
以至于把个人发展狭隘地简化成学位的获得,大学物理课程只是换取学分的工具。
课程价值之分歧固然与不同的立场和利益诉求有关,但大学物理课程自身是否蕴含价值悖论,内蕴逻辑冲突呢?二、课程的价值悖论:两种逻辑的对立课程通常有三种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知识本位和个人本位。
大学物理课程一般以前两种价值取向为核心,认为课程教育首先是传承知识,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结果自然是发展人,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自然而然、内在包含的,因而不言而喻的。
其实仔细分析不然,这样的价值取向实际上蕴含着内在的逻辑冲突,会直接导致课程的价值悖论,从而瓦解自身的价值。
(一)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及其内在逻辑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引入,与社会功利主义息息相关。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其基本指导思想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因此,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一开始,就打上了社会功利主义的深深烙印。
事实上,科学和技术,在近现代发展中,也正是由于和功利主义紧密结合,采取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才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物质创造能力。
随着科技在人类生活领域无所不入地渗透和主宰,科学和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同时,自身也迅猛发展,并很快就处于强势地位,以致整个社会都笼罩在 科技万能论 的思维定式之下。
[1]科学和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技术在前沿冲锋陷阵,用理性力量直接改变人类生活,使人们拜服在其巨大的物质创造能力之下。
科学则在后方所向披靡:通过数学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强调,实现了对自然的立法。
寻求对科学现象进行独立于任何物理解释的定量的描述 [2]渗透到所有的学科领域,包括人文社科。
科学被视为人类所有理性实践的典范。
物理学更是试图以物理语言一统所有学科,而成就自身在科学中的霸主地位。
物理学语言是所有科学的统一语言,任何门类科学的语句都可以借助于科学逻辑翻译成对等的物理语言陈述,所有的科学可以统一于物理学 。
[3]可见,功利主义对于科学和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霸权地位可谓是善莫大焉。
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典型的科学类课程,大学物理课程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课程要用物理学的理性力量去打造理性的人,打造推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具有理性力量的人,最终为推动社会发展服务。
但是,对于大学物理课程,功利主义使其能够引入我国高等教育的同时,却又使其陷入了现实的尴尬地位:第一,社会功利主义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理所当然地青睐专业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下,专业课程利益高于其他一切课程利益。
大学物理课程不得不屡屡受到专业课程的压制,因为基础课程似乎没有专业课程更为实用。
第二,功利主义深刻影响学生的求知态度,一切以有用来度量的结果,使大学生把学习目的畸形地建立在了个体狭隘的功利性需要之上,以至于课程沦落成换取学分的工具。
过度的功利主义事实上已在瓦解课程的价值,给课程带来了发展悖论。
课程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背后深藏的是工具主义思想。
这种思想必然会过分强调效益,必然以有用性为标准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取舍。
在这种思想下,知识和课程根本上就是工具,甚至于人,在社会角色的要求下,同样被物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
该价值取向的内在逻辑是一种物的逻辑:用科技理性将人打造成最有效益的工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物的逻辑应用于主体的人时潜藏着发展和束缚的双重悖论:它在将人打造成更有效益的工具即发展人时,必然会无视不同主体的发展差异,用工具的统一要求去奴役人、束缚人。
人在被异化成物的发展中陷入片面的思维,其突出表现就是技术理性的极端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匮乏。
[2]其结果只能是片面的发展,使人失去人的意义而成为单向度的物的意义上的人。
这种片面发展到极致必走向反面,最终因个体主体意识与社会批判精神的严重缺失,[4]推动社会发展终极目标不仅不会实现,反而会被自身所瓦解。
(二)知识本位价值取向及其内在逻辑大学通常被认为是追求高深学问的地方,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是大学课程的必然选择。
大学物理课程一般开宗明义地指出,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寻物质世界34第3期陈桂云 大学物理课程的价值悖论:工具逻辑与人本逻辑的对立统一构成及运动的本质规律是物理学的永恒追求。
这种追求背后的知识论观点是显然的:物质世界存在着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抽象本质,它客观地存在于万千现象背后,有待人们用物理学赋予的理性力量去揭示。
物理学知识就是对这种抽象本质的普遍认识结果,具有统一性、客观性和真理性的内在品质。
而物理学知识认识过程则可分为由低到高的四层次:实验层次、唯象理论层次、体系化理论层次、数学层次。
四个层次螺旋上升,直至洞悉整个物质世界的抽象本质。
物理学以揭示超越万千表象的数学层次的自然规律为其终极目标。
这种学科本身的知识本位价值取向深深渗透进课程教学之中,化为课程的价值取向。
这种价值取向使得课程理所当然地以传承物理学认识成果为己任,把物理学认识论的追求作为课程追求,将涵盖价值论、知识论、方法论等多个领域的课程论问题简化为纯粹的认识论问题,并使其成为课程的主宰。
这种价值取向视课程为知识传承工具,视人为传承知识的对象和载体,而知识则变成了追求的终极目标和逻辑起点。
可见其内在逻辑同样是工具逻辑(物的逻辑):课程和人都被物化为成了追求知识的工具,知识及其本身内含的科学逻辑主宰着课程内容的一切演进。
这种价值取向背后深藏的是追求永恒不变真理与终极价值的本质主义思维,[4]这种物理本质主义情结使得课程拒斥心理主义,[3]重视知识传承远大于知识的发展和创新。
课程通常无视知识的多元性、发展性、建构性等品质,而采取知识的非个体性、非价值性立场与逻辑,[4]课程教学为此常常陷入理性至上的泥沼。
譬如:忽略兴趣培养和动机激发的一言堂灌输式教学;省略对知识发展过程的质疑讨论,直接将课堂等同于传授正确知识;常常脱离现象谈本质,偏爱纯数学演绎和理性推导;过于执着地追求知识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忽视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心理感受等。
这种过度的理性使课程逐渐远离人的心灵,最终沦为物的教育。
知识被绝对化、真理化传承的同时,固定了的绝对知识又变成了一把把理性枷锁,成了束缚人的工具。
结果,被大量正确知识束缚的思维只能僵化地运用与传承知识。
人成了只能消极适应过去的物化了的人,无法创造未来,最终知识发展无法借助于物化了的人来实现而陷入僵化。
课程的知识本位至上同样会引发悖论,知识追求亦被自身所瓦解。
(三)人本位价值取向及其内在逻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指人是所有价值的根本指向,人的生存、尊严和自由受到尊崇,所有 物 的发展皆以人性的实现与升华为旨归。
[5]此价值取向认为培养人,完善人,成就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及其课程的最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