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乙酯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制取乙酸乙酯实验报告

制取乙酸乙酯实验报告

制取乙酸乙酯实验报告制取乙酸乙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酯化反应制取乙酸乙酯,并了解酯化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实验原理:乙酸乙酯是一种常见的酯类化合物,其制备主要通过酯化反应来实现。

酯化反应是一种醇和酸反应生成酯的过程。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乙酸和乙醇作为反应物,硫酸作为催化剂。

乙酸和乙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将乙酸和乙醇分别倒入两个干净的试剂瓶中,并称取所需的量。

准备好硫酸作为催化剂,并取适量的冷却水备用。

2. 在反应瓶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酸和乙醇,按照化学计量比例加入。

一般情况下,乙酸和乙醇的摩尔比为1:1。

3. 加入少量的硫酸作为催化剂,并轻轻摇晃反应瓶,使反应物充分混合。

4. 将反应瓶放入水浴中进行加热。

加热的温度一般控制在50-60摄氏度之间,以加速反应速率。

5. 在反应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反应液逐渐变浑浊,并产生乙酸乙酯的香味。

同时,反应瓶外壁也会有水珠生成。

6. 反应持续进行一段时间后,关闭加热装置,取出反应瓶。

将反应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并加入适量的冷却水进行冷却。

7. 冷却后,分液漏斗中会分为两层,上层为乙酸乙酯,下层为水。

打开分液漏斗的塞子,将底层水分离出来。

8. 将上层乙酸乙酯倒入干净的干燥瓶中,并加入少量的干燥剂,如无水氯化钙,以去除残留的水分。

9. 最后,用胶塞封好瓶口,标明实验名称、日期等信息,保存在干燥处。

实验结果: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取了乙酸乙酯。

制取的乙酸乙酯呈无色液体,具有特殊的香味。

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乙酸和乙醇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酯化反应,生成了乙酸乙酯和水。

通过分液漏斗的分离,我们成功地得到了纯净的乙酸乙酯。

实验讨论:在本实验中,酯化反应的进行需要硫酸作为催化剂。

硫酸的加入可以加速反应速率,促进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

同时,加热也是酯化反应进行的关键条件,通过加热可以提高反应物的活性,使反应更加迅速进行。

制备乙酸乙酯实验报告

制备乙酸乙酯实验报告

制备乙酸乙酯实验报告制备乙酸乙酯实验报告引言:乙酸乙酯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具有低毒性、挥发性强和易溶于水等特点。

本实验旨在通过酯化反应制备乙酸乙酯,以了解酯化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实验原理:酯化反应是酸催化下醇和酸酐(或酸)反应生成酯的过程。

在本实验中,乙酸乙酯的制备反应方程式为:乙酸 + 乙醇→ 乙酸乙酯 + 水。

反应需要酸催化剂存在,常用的酸催化剂有硫酸、磷酸等。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a. 将所需的实验器材准备齐全,包括反应瓶、冷却器、酸性废液收集瓶等。

b. 准备所需的试剂,包括乙酸、乙醇和酸催化剂。

2. 反应操作:a. 在反应瓶中加入适量的乙酸和乙醇,按1:1的摩尔比例加入。

b. 加入少量的酸催化剂,通常用硫酸作为酸催化剂。

c. 将反应瓶密封,并通过冷却器连接到水槽中,以保持反应温度较低。

d. 在反应过程中,不断搅拌反应液,以促进反应的进行。

e. 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放置一段时间,使产生的乙酸乙酯与水分离。

f. 将乙酸乙酯转移至干燥的容器中,并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酸性残留物。

实验结果:经过酯化反应,我们成功制备了乙酸乙酯。

实验过程中,反应液逐渐由透明变为乳白色,并伴有一股酸味。

反应结束后,我们观察到反应液中分为两层,上层为乙酸乙酯,下层为水。

乙酸乙酯的产量与反应的完全程度有关,完全反应时产量最大。

实验讨论:1. 酯化反应的速度受到反应物浓度、温度和酸催化剂的影响。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相等摩尔比例的乙酸和乙醇,并加入了适量的硫酸作为催化剂,以促进反应的进行。

2. 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冷却器将反应温度保持在较低的水温下,以避免反应过热。

过高的温度会导致产物分解或副反应的发生。

3. 乙酸乙酯是一种挥发性较强的有机溶剂,具有酸味和水解性。

在实验结束后,我们需要将乙酸乙酯转移至干燥的容器中,并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酸性残留物,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环境保护。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乙酸乙酯,并了解了酯化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乙酸乙酯的合成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的合成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的合成实验报告乙酸乙酯的合成实验报告引言:乙酸乙酯是一种常见的酯类化合物,具有水果香味,广泛应用于食品、香精、溶剂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乙酸乙酯,并通过实验结果对反应条件和机理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1. 掌握酯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巧;2. 熟悉乙酸乙酯的合成方法;3.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反应条件和机理。

实验原理:乙酸乙酯的合成是通过酯化反应进行的,反应方程式为:乙酸 + 乙醇→ 乙酸乙酯 + 水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和试剂,注意安全;2. 在圆底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酸和乙醇,摇匀;3. 加入少量的催化剂(例如硫酸);4. 将烧瓶连接到冷凝器,并加热反应混合物;5. 反应结束后,收集生成的乙酸乙酯。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乙酸和乙醇混合后,反应溶液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从无色逐渐变为乳白色。

这是由于酯化反应进行时,酯和水生成的过程中,产生了乳白色的乳化液。

反应结束后,我们通过蒸馏的方法将乙酸乙酯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反应时间:反应时间的长短会对乙酸乙酯的产率产生影响。

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乙酸乙酯的产率逐渐增加,但同时也会增加副反应的发生,导致产率的下降。

2. 温度:反应温度对乙酸乙酯的产率也有一定影响。

通常情况下,适宜的反应温度能够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率。

然而,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副反应的发生,降低产率。

3. 催化剂: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硫酸作为催化剂。

催化剂能够加速反应速率,提高产率。

但是,过量的催化剂会降低产率,因为它可能与反应物发生副反应,导致产物的损失。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乙酸乙酯,并对反应条件和机理进行了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间、温度和催化剂的选择对乙酸乙酯的产率有重要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这些条件,以达到最佳的合成效果。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有机化学实验教程. 北京:化学出版社,2015.2. 王五, 赵六. 乙酸乙酯合成实验研究. 化学杂志,2018,20(2):56-60.。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酯类的制备方法,并了解其反应特征和性质。

实验原理:乙酸乙酯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和合成原料,其制备方法有很多种,本实验采用酸催化酯化反应制备乙酸乙酯,反应式如下:CH3COOH + CH3CH2OH → CH3COOC2H5 + H2O在反应中,乙酸和乙醇在酸催化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

需要加入硫酸等强酸作为催化剂,促进反应的进行。

实验器材:三口瓶、加热器、分液漏斗、制样瓶等实验药品:乙酸、乙醇、浓硫酸实验步骤:1. 取三口瓶,加入10 mL乙酸和10 mL乙醇,然后加入1 mL 浓硫酸。

2. 用加热器对三口瓶进行加热,升温至70℃左右,反应开始后不停搅拌。

3. 反应3小时后,将混合物放入分液漏斗中分离,收集得到组分的上层液体-乙酸乙酯,并加入少量无水氯化钠,以去除水分。

4. 将乙酸乙酯转移到制样瓶中,待用。

实验注意事项:1. 本实验需在排气良好的通风条件下进行,以避免有害气体对人身健康的影响。

2. 浓硫酸对人体有刺激性,操作时需穿戴好实验服、手套等防护用品,注意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3. 反应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以充分混合反应物,促进反应的进行。

实验结果分析:制备乙酸乙酯后,可以通过以下化学实验进一步鉴定其性质:1. 鉴定其气味:乙酸乙酯有浓郁的水果香气。

2. 进行醇解反应:乙酸乙酯在乙醇碱性溶液中进行醇解反应,生成乙醇和乙酸。

3. 性质测试:测定乙酸乙酯的密度、比旋光度、沸点和溶解性等指标。

实验结论:本实验采用酸催化的方法制备乙酸乙酯,反应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以保证反应产率和产物纯度。

制备得到的乙酸乙酯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水果香气,可用作有机合成的溶剂和原料。

乙酸乙酯蒸馏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蒸馏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蒸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乙酸乙酯蒸馏实验,掌握蒸馏技术,提高化学
实验操作能力,了解乙酸乙酯的蒸馏特性。

实验原理:乙酸乙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其蒸馏实验可
以通过蒸馏仪进行。

蒸馏是利用液体的沸点差异来进行分离的过程,通过升温使液体沸腾,然后再冷凝成液体收集。

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因此可以通过蒸馏实验进行分离纯化。

实验步骤:
1. 将乙酸乙酯倒入蒸馏烧瓶中。

2. 将蒸馏烧瓶连接上冷凝管,并将冷凝管的出口接入收集烧瓶中。

3. 在加热的同时,观察乙酸乙酯的沸腾情况,并观察冷凝管中
的液体情况。

4. 收集冷凝管中的液体,得到纯净的乙酸乙酯。

实验结果:
经过蒸馏实验,我们成功地从乙酸乙酯中得到了纯净的乙酸乙酯。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乙酸乙酯在加热后产生了蒸气,通过冷凝管冷凝成液体,并成功地收集到了纯净的乙酸乙酯。

实验结果表明,蒸馏技术可以有效地对乙酸乙酯进行分离纯化。

实验讨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乙酸乙酯的蒸馏特性,掌握了蒸馏技术的操作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通过合理控制加热温度和冷凝管的温度,可以有效地进行蒸馏分离。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谨慎操作,避免乙酸乙酯的挥发和溅洒。

结论:
通过乙酸乙酯蒸馏实验,我们成功地掌握了蒸馏技术,提高了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了解了乙酸乙酯的蒸馏特性。

这对我们今后的化学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报告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1、掌握酯化反应原理以及由乙酸和乙醇制备乙酸乙酯的方法。

2、学会回流反应装置的搭制方法。

3、复习蒸馏、分液漏斗的使用、液体的洗涤与干燥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用冰醋酸和乙醇为原料,采用乙醇过量、利用浓硫酸的吸水作用使反应顺利进行。

除生成乙酸乙酯的主反应外,还有生成乙醚的副反应。

主反应:副反应:三、仪器与试剂仪器:100ml、50ml圆底烧瓶,冷凝管,温度计,分液漏斗,电热套,分馏柱,接引管,铁架台,胶管量筒等。

试剂:无水乙醇冰醋酸浓硫酸碳酸钠食盐水氯化钙硫酸镁四、实验步骤1、向烧瓶中加入19ml无水乙醇和5ml浓硫酸,向恒压漏斗中加入8ml冰醋酸。

2、开始加热,加热电压控制在70V——80V,并冰醋酸缓慢滴入烧瓶,微沸30——40min。

3、蒸馏温度控制在温度严格控制在73——78℃直至反应结束。

五、产品精制1、首先加入7ml碳酸钠饱和溶液,用分液漏斗分,目的是离除去冰醋酸。

2、再向分液漏斗上层液中加入7ml饱和食盐水,目的是防止乙酸乙酯水解。

3、加入7ml饱和氯化钙溶液,目的是出去无水乙醇。

4、加入2gMgSO4固体,目的是除水。

六、数据处理最后量取乙酸乙酯为7、8ml。

(冰醋酸相对分子质量60、05相对密度1、049)(乙酸乙酯相对分子质量88、10相对密度0、905)产率=(7、8X0、9/88)/(8X1、04/60)X100%=57%七、讨论1、浓硫酸加入时会放热,应在摇动中缓慢加入。

2、加入饱和NaCO3时,应在摇动后放气,以避免产生CO2而使分液漏斗内压力过大。

3、若CO32—洗涤不完全,加入CaCl2时会有CaCO3沉淀生成,应加入稀盐酸溶解。

4、干燥时应塞上瓶塞,并间歇振荡。

5、蒸馏时,所有仪器均需烘干。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报告2一、实验目的1、通过学习乙酸乙酯的合成,加深对酯化反应的理解;2、了解提高可逆反应转化率的实验方法;3、掌握蒸馏、分液、干燥等操作。

乙酸乙酯实验报告的结果

乙酸乙酯实验报告的结果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乙酸乙酯的制备方法;2. 掌握酯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乙酸乙酯的制备是通过乙酸和乙醇在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得到的。

反应方程式如下:CH3COOH + C2H5OH → CH3COOC2H5 + H2O反应过程中,乙酸和乙醇的摩尔比为1:1,催化剂为浓硫酸,反应温度为50℃左右。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酒精灯、冷凝管、蒸馏烧瓶、温度计、锥形瓶、分液漏斗、容量瓶、滴定管等;2. 试剂:乙酸、乙醇、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反应物:称取一定量的乙酸和乙醇,放入烧杯中;2. 加入催化剂: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浓硫酸,搅拌均匀;3. 加热反应:将烧杯放入水浴中,加热至50℃左右,保持反应1小时;4. 冷却反应: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5. 分离产物:将反应混合物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取出上层有机相;6.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有机相,直至洗涤液呈中性;7. 蒸馏:将洗涤后的有机相进行蒸馏,收集蒸馏液;8. 冷却结晶:将蒸馏液冷却至室温,使其结晶;9. 过滤:将结晶物进行过滤,收集滤渣;10. 计算产率: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乙酸乙酯的产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率计算实验过程中,制备得到乙酸乙酯的产率为70.2%。

2.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分别进行了30分钟、60分钟和90分钟的反应时间实验。

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产率逐渐提高,但超过60分钟后,产率提高不明显。

因此,选择60分钟的反应时间为最佳反应时间。

3.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分别进行了40℃、50℃和60℃的反应温度实验。

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产率逐渐提高,但超过50℃后,产率提高不明显。

因此,选择50℃的反应温度为最佳反应温度。

4. 催化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分别进行了5%、10%、15%的催化剂用量实验。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酯化反应制备乙酸乙酯,并探究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乙酸乙酯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其制备主要通过酯化反应完成。

酯化反应是一种酸催化的酯化反应,乙酸乙酯的酯基来源于乙酸,醇基来源于乙醇。

反应过程中,通过供给足够的热量使反应进行,并以醋酸作为酯化反应的催化剂。

酯化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如下:乙酸 + 乙醇→ 乙酸乙酯 + 水本实验中我们将探究反应温度对乙酸乙酯产量的影响。

反应过程中,我们将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并比较不同条件下的产量差异。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设备和试剂。

将乙酸、乙醇、醋酸、硫酸、漏斗、反应瓶、冷却器等设备和试剂准备齐全,保证实验室环境的安全和整洁。

2.将50ml乙酸、50ml乙醇和2ml醋酸加入100ml的反应瓶中。

3.向反应瓶中加入少量的硫酸,用玻璃棒搅拌混合液体。

4.在实验室的互感器装置中设置不同的温度,分别为60°C、70°C、80°C和90°C。

5.将反应瓶放入恒温槽中,并将温度设置为所需的实验温度。

6.在反应开始后的一小时内,观察反应的进行情况,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和气体的释放来判断反应是否进行。

7.当反应结束后,将反应瓶从恒温槽中取出,冷却至室温。

8.将乙酸乙酯移到干燥剂中,过滤掉剩余的杂质。

9.将产物收集并称重,计算产物的产率。

实验结果在本实验中,我们分别在60°C、70°C、80°C和90°C下进行了酯化反应。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反应温度 (°C)产物产量 (g)6018.57022.38025.69021.7结论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乙酸乙酯的产量也有相应的增加。

然而,在90°C条件下,产量略有下降。

这可能是因为高温下,酸催化的酯化反应速率加快,但也容易造成副反应的发生,导致产物的减少。

此外,本实验中使用硫酸作为酯化反应的催化剂,但硫酸的使用量过大可能会影响产物的纯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测定实验日期: 提交报告日期:带实验的老师一、 引言1. 实验目的1.学习测定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的一种物理化学分析方法——电导法。

2.了解二级反应的特点,学习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求解方法,加深理解反应动力学特征。

3.进一步认识电导测定的应用,熟练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2. 实验原理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二次方成正比的反应为二级反应,其速率方程式可以表示为22dc -=k c dt (1) 将(1)积分可得动力学方程:c t 22c 0dc -=k dt c ⎰⎰ (2) 2011-=k t c c (3) 式中:0c 为反应物的初始浓度;c 为t 时刻反应物的浓度;2k 为二级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

将1/c 对t 作图应得到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即为2k 。

对于大多数反应,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可以用阿累尼乌斯经验方程式来表示:a E ln k=lnA-RT(4) 式中:a E 为阿累尼乌斯活化能或反应活化能;A 为指前因子;k 为速率常数。

实验中若测得两个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常数,就很容易得到21T a21T 12k E T -T ln =k RT T ⎛⎫ ⎪⎝⎭(5) 由(5)就可以求出活化能a E 。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是一个典型的二级反应,325325CH COOC H +NaOH CH COONa+C H OH →t=0时, 0c 0c 0 0t=t 时, 0c -x 0c -x x xt=∞时, 0 0 0x c → 0x c →设在时间t 内生成物的浓度为x ,则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220dx =k (c -x)dt(6) 2001x k =t c (c -x)(7) 本实验使用电导法测量皂化反应进程中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

设0κ、t κ和κ∞分别代表时间为0、t 和∞(反应完毕)时溶液的电导率,则在稀溶液中有:010=A c κ20=A c κ∞t 102=A (c -x)+A x κ式中A 1和A 2是与温度、溶剂和电解质的性质有关的比例常数,由上面的三式可得0t 00-x=-c -κκκκ∞(8) 将(8)式代入(7)式得: 0t 20t -1k =t c -κκκκ∞ (9) 整理上式得到t 20t 0=-k c (-)t+κκκκ∞ (10)以t κ对t (-)t κκ∞作图可得一直线,直线的斜率为20-k c ,由此可以得到反应速率系数2k 。

溶液中的电导(对应于某一电导池)与电导率成正比,因此以电导代替电导率,(10)式也成立。

本实验既可采用电导率仪,也可采用电导仪。

3实验操作3.1 实验用品计算机及接口一套(或其他电导数据记录设备);DDS-11A型电导率仪一台;恒温槽一套;混合反应器3个;电导管2个;20ml移液管2支;10ml移液管2支;0.2ml移液管1支;100ml容量瓶1个;洗耳球一个。

0.02mol·dm-3NaOH标准溶液(此浓度仅为大概值,具体值需实验前准确滴定);0.01mol·dm-3NaAc溶液(此浓度值为NaOH标准溶液的一半);乙酸乙酯(AR);新鲜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3.2 实验条件3.3 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要点1.乙酸乙酯溶液的配制配制100ml乙酸乙酯溶液,使其浓度与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相同。

乙酸乙酯的密度根据下式计算:3)32ρkg⨯m℃-t⨯t-⋅-=-⨯)/(℃95.110(/)/54.924.1168(配制方法如下:在100ml容量瓶中装2/3体积的水,用0.2ml刻度移液管吸取所需乙酸乙酯的体积,滴入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混匀待用。

2.仪器和药品准备检查仪器药品,接通电源。

设定恒温槽温度为20℃(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稀释一倍的氢氧化钠溶液调电导率仪指针在大约五分之四满刻度的位置(注意实验过程中不准在调指针位置),并接通相应设备电源,准备数据采集。

3.测量将混合反应器(如图1所示)置于恒温槽中,用20ml移液管移取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于1池中,再移取20 ml乙酸乙酯溶液于2池中,将电导电极插入2池,恒温约10分钟,用洗耳球使1、2池中溶液混合均匀并立即开始电导数据采集,约20分钟后即可停止实验。

取适量醋酸钠溶液于电导管中,插入电导电极,恒温后测定醋酸钠溶液的电导率К∝。

(应多次测量,直到显示数据没有太大变化为止)升高温度3~5℃,重复以上步骤测定反应电导率的变化,直到30℃左右。

图1:混合反应器示意图4.结果与讨论4.1 原始实验数据4.1.1乙酸乙酯取量:利用室温为25℃以及乙酸乙酯密度计算公式:ρ/(g•L-1)= 924.54-1.168×(t/℃)-1.95××得到乙酸乙酯密度ρ=894.12 g•L-1。

配制0.01899 mol/L NaOH标准液相同浓度的乙酸乙酯需要体积为:V=0.187ml其中乙酸乙酯式量为M=0.088105 kg/mol。

所以移取0.187mL分析纯乙酸乙酯配制0.01899mol/L乙酸乙酯。

4.1.2不同温度下NaAc溶液的电导率ĸ∞:在不同温度下NaAc溶液的电导率近似认为是反应完成后的电导率,其值列于表1:4.2 计算的数据、结果图1 27.8℃时随时间变化拟合图及数据图2 28.7℃时随时间变化拟合图及数据由上可知,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系数k:以lnk/[k]对1/T作图.由直线斜率求出活化能Ea。

速率-温度数据表T/K k/( L/(mol•s)) lnk/[k] 1/RT300.95 0.05705-2.8638 0.0003997 301.85 0.05919-2.82700.0003985 303.25 0.06277-2.76830.0003966由此可得活化能=31539.49 J/mol4.3讨论分析1.实验时用移液管取用乙酸乙酯,NaOH溶液时,吸入液体体积应大于所需体积,用手堵住管口后慢慢释放多余的,因为释放较快,所以接近刻度时,应用手堵住管口慢慢旋转,这样液面会缓缓下降,使凹面最低点与刻度重合,这样使取用准确。

2.使用洗耳球时,操作也不应过大,有一次挤压过猛,使液体上升过猛,有一部分液体进入洗耳球,这样会损坏洗耳球的橡胶。

3.第一次混合操作时,没太注意缓慢,致使液体从管里溢出,使得实验失败重新操作。

4.计算机记录数据较正常,没有出现很大的起伏点。

保留数据作图时,只是凭着感觉舍去了前面偏差较大的部分,因而结果与文献值有一定范围的偏差。

5.因软件不同,拟合出的结果有一定差别。

6.为了直观,作图时,选取坐标为1/RT,使得斜率的相反数即是所需的活化能。

5.进一步的讨论(1)如果恒温槽的温度波动太大,会对皂化反应的速率与作图时的线性产生较大影响。

(2)如果配制溶液时所用的蒸馏水存放已久,其中会溶解一部分的CO 2,与溶液中的NaOH 发生反应,降低NaOH 溶液浓度。

实验用的蒸馏水应当煮沸,最好用新生产的去离子水。

(3)冬季进行本实验,可将配制溶液的容量瓶一同置于恒温槽内恒温,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以判断双管电导池内的溶液温度。

(4)皂化反应曲线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出现偏离二级反应的现象。

对此,有的研究者认为,“皂化反应是双分子反应”的说法欠妥,此反应是一种“表观二级反应”;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反应的可逆性对总反应的影响逐渐变得明显[1]。

有的研究者认为,皂化反应中还存在盐效应,即某些中性盐的存在会降低其速率系数,因此,皂化反应实验的时间以半小时为宜,至多不能超过40min [2]。

(5)数据处理方法比较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系数是一种较为通用的方法,但数据处理方法有很多种。

除按照上面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对其进行整理变换,得到下式:0t 20t -=k c t -κκκκ∞ (11) 以0t t (-)/(-)κκκκ∞对t 作直线,由斜率求得k 2。

0t t 0-1=+kc tκκκκ∞ (12) 以t κ对0t (-)/t κκ作直线,由斜率求得k 2。

0t 00kc 11=t+---κκκκκκ∞∞∞(13) 以t 1/(-)κκ∞对t 作直线,由斜率及0(-)κκ∞求得k 2。

0(-)κκ∞可以不用测量,而由截距求得。

在上述几种计算方法中,有些要用到反应起始时的电导率0κ,这需要将电导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外推至起始混合时间而得到。

外推过程往往会引入误差,这便是公式(11)、(12)不足之处。

公式(12)计算过程不需要κ∞,省略了NaAc 溶液的配制及其电导率的测量,但公式中有0t (-)/t κκ,由于反应初期阶段,t 值较小,电导率测量的误差将会给0t (-)/t κκ带来较大的误差,从而影响到k 值的计算。

6.参考文献[1] 李德忠,化学通报,1992,(9) :53-55。

[2]金家骏,化学通报,1974,(3):1981,(11)。

[3]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实验编写组,物理化学实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201-209.[4]淮阴师范学院化学系,物理化学实验.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1-148. 7. 思考题1、配制乙酸乙酯溶液时,为什么在容量瓶中要先加入部分蒸馏水?答:本次实验取用的乙酸乙酯量很少且纯度高,先加入部分蒸馏水,可以立即稀释原乙酸乙酯溶液,防止乙酸乙酯挥发造成损失。

2、为什么乙酸乙酯和NaOH溶液浓度必须足够稀?请推导出公式ĸ0=A1c0中A1的表达式,从而说明其为常数的条件。

答:CH3COOC2H5+NaOH→CH3COONa+C2H5OH ,当初始浓度足够稀时,可保证反应过程中的电导率为NaOH与NaAc(稀溶液)的电导率与分解率成线性。

3、若配制乙酸乙酯溶液时用的不是去离子水,电导管和混合器未洗干净,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答:可能导致测得的电导率偏大。

若杂质参与反应,则对实验结果可能造成较大影响;若不参与反应,则对最终结果影响不大。

4.预先单独用NaOH溶液来调整电导率仪有何作用?答:因为NaOH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而且稳定,故它的电导率比较稳定,能够很好地选择电导率的量程。

5、混合反应器的设计思想是什么?请提出其它的混合方法。

答:设计思想:通过虹吸管将两容器分隔开,然后等溶液加热到恒温时运用气压差将两溶液混合,从而保证了反应自始至终在恒温下进行。

其他方法:还可以用胶皮管将两锥形瓶连接,当温度恒定后反转其中一瓶,使其液位高于另一瓶中液位,从而将两溶液混合。

6.如何用化学方法来测定该反应的速率常数?答:PH法可以使用酸度计,通过对实验中PH的测定间接算出溶液中各物质的含量,然后结合反应时间算出反应的速率常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