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斑铜:中国金属工艺一绝
会泽斑铜·物以稀为贵的“中华一绝”

会泽斑铜·物以稀为贵的“中华一绝”展开全文点击「匠心馆」关注可免费接收精彩内容张伟 1988年生,张氏斑铜第十三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泽斑铜)传承人。
云南曲靖会泽县张氏十三代的铜匠家史上,重叠着300多年的斑铜历史。
年轻的第十三代传人掌握着绝不外传的独门秘技,刚刚继任,他努力地调整姿势,让这门手艺不仅能传承和发展,还必须能成为养家糊口的好营生。
斑铜顾名思义就是带斑之铜,在一定的温度和化学反应条件下,铜内的其他微量金属会结晶成斑并显露出来。
在金属工艺中,只有斑铜中的“生斑”必须用天然铜块锻打而成,不能冶炼,不能合成,错一步就前功尽弃全部废掉。
而“熟斑”原材料可由铜加其他金属冶炼合成,也能依模制型,相对平凡和常见。
在铜都会泽,纯天然铜的发现已类似寻宝,偶尔有人得到,首先会想着送到铜匠街张家,整个云南也就他家还在旗帜鲜明地做生斑。
打磨坯型。
就像“火腿里最核心的那几斤”张氏斑铜的第十三代传人张伟才26岁,一年前父亲张克康去世,他决定辞去工作回家当一名铜匠。
以前父亲做斑铜时,他只是在一旁打打杂帮忙,现在很多事突然都变成他做主担责了。
去年有人送来一块天然铜,表面已经能看到纯铜,他花了八千多元买下,没想到剖开里面全是砂石,毫无用处。
如果碰到好的坯料,也需要一次次在炉火中烧红后锻打,剔掉各种杂质,从奇形怪状的原矿石逐渐变成规整铜块,“像一只火腿,二三十斤,但我只取里面最好的那四五斤”,张伟现在存的天然铜原料只有那么几块,都奇形怪状的,表面或因氧化变成紫蓝杂色,或被其他物质覆盖包裹,跟普通石头无异,只有在锻打或剖开后,暗红的铜色才会显现,闪烁着真实的金属光泽。
能做斑铜的天然铜含铜量必须高达90%以上,并含金、银等丰富的其它有色金属。
会泽在明代曾是铸造铜币的最主要原料供应地,东川一代现在仍有许多铜矿,只是天然纯铜在清代就已经非常稀少,铸造斑铜工艺顺势而生,通过在融化铜中加入其他金属,并经过浇铸成型、磨光、用化学药品着色显斑等技术制作的“熟斑”工艺品,早已开始批量走入市场。
斑铜制作技艺

斑铜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以铜为原料,通过锻打、錾刻、镶嵌等工艺,制作出具有斑驳斑驳、古色古香的铜器。
斑铜制作技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将铜器表面打磨出斑驳的纹路,以增加铜器的美观性。
到了宋代,斑铜制作技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精美的斑铜器物,如花瓶、香炉、鼎、尊等。
斑铜制作技艺在明清时期有所衰落,但到了近代又重新兴起,并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艺术品。
斑铜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选料、锻打、錾刻、镶嵌等步骤。
选料时,通常选择优质的铜板或铜块作为原料。
锻打是斑铜制作技艺的关键步骤,通过锻打可以使铜器表面产生斑驳的纹路。
錾刻是将铜器表面的纹路进一步细化,使之更加生动逼真。
镶嵌是将金、银、玉、石等材料镶嵌在铜器表面,以增加铜器的装饰性。
斑铜制作技艺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斑驳纹路和古色古香的韵味。
斑驳的纹路使铜器表面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古色古香的韵味则为铜器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斑铜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复杂,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因此斑铜器物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斑铜制作技艺的实用价值在于其耐用性和装饰性。
铜器耐腐蚀、耐磨损,因此斑铜器物可以长期使用。
斑铜器物具有独特的斑驳纹路和古色古香的韵味,因此具有较高的装饰性,可以很好地装饰家居环境。
斑铜制作技艺的文化价值在于其历史悠久和文化内涵丰富。
斑铜制作技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斑铜器物常被用作礼器、祭器、陈设品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总之,斑铜制作技艺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斑铜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对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本试卷共四大题25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卷为试题卷。
考生解题作答必须在答题卷(答题卡)上。
答案书写在答题卷(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不能改动答题卡上的标题题号),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5题, 每题2分, 第6题6分, 共16分)春节期间,我们受到哈尔滨的热情款待,被亲切地称呼为“小菌主”,小西和小山也想向全国的朋友们介绍我们的家乡,诚邀大家来做客。
按要求完成1~4 题。
作家谭谈在《相依的山水——滇南记行》中说,“去了云南,才晓华夏山河之壮丽!”崇山峻岭之间,高原湖泊与巨大的江河共同着云南的万种风情。
云南是柔和丰饶的。
清晨的雾霭(ǎi),迷蒙中看到玉溪抚仙湖水天相接的淡远轮廓;夕阳余晖中,渔舟唱晚,抚仙湖的深邃(suí)、神秘,使玉溪成为名幅其实....的“滇中谷仓”。
云南是妩媚多姿的。
宁蒗泸沽湖在缥缈的行云下更具风韵,远山含翠,碧波荡漾,绿浪与岸边的青柳牵手,描摹着青春的恋歌。
晚霞铺开时,那五彩斑斓....的湖面和逶迤的青山便成了泸沽湖安澜的梦乡。
云南是明媚热烈的。
丽江程海五月,火红的凤凰花沿湖盛放,一团团、一簇簇,火树红花连绵铺展,与碧湖暖阳成画,一半是江水,一半是火焰,真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云南还是雄壮阳刚的。
你看,粗犷(guǎng)的金沙江在玉龙、哈巴两山的夹峙下,形成一身豪气、的“长江第一湾”虎跳峡;你看,在夏季,咆哮而来的怒江裹挟着千钧之力....,把江水砸向巨石,碎成粉末。
那些水啊,是天上的云,沈从文先生在云南悠闲地看云,范稳先生在昆明舒适地烤着太阳,汪曾祺先生在雨季里快乐地品尝鲜腴(yú)的牛肝菌。
云聚得多了,“哗啦啦”西南联大的教室里思想辩论开始了……好一场酣畅淋漓....的雨!壮哉,云南!1.文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霭(ǎi)B. 邃(suí)C. 犷(guǎng)D. 腴(yú)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名幅其实B.五彩斑斓C.千钧之力D.酣畅淋漓3.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表演穿过勾连雄奇隽秀B. 演绎透过勾勒雄奇威猛C. 表演透过勾勒雄奇隽秀D. 演绎穿过勾连雄奇威猛4.对文中画线句子病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搭配不当B.不合逻辑C.句式杂糅D.表意不明5.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东临淄是2023年出圈的网红城市,而2024年刚刚开始,网红城市就又“上新”了!今年大家想去“尔滨”的心情到达了巅峰。
浅谈斑铜艺术的传承与运用

浅谈斑铜艺术的传承与运用作者:晏阳震,王坤茜,胡林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8期一、前言云南斑铜作为云南工艺美术的著名品牌,被世人誉为“中华一绝,滇国奇葩”。
云南斑铜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云南传统工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因其以“斑”著称,金黄、橘红色中闪现金棱斑铜背金彩,材质与肌理独特,民族风格浓郁,造型浑厚,古朴雅致,艺术技巧精湛,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现代文化盛行的背景下,斑铜艺术的传承面临着重重挑战。
本文分析了当下云南斑铜工艺的生存现状及其原因,探讨了斑铜工艺面临的文化传承危机和解决方案以及本人在斑铜艺术与现代生活用品上的再设计探索。
二、云南斑铜的现状在国内,云南斑铜的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昆明、东川、会泽、江川等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昆明市斑铜场、江川铜器工艺制品厂等。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各大厂家的云南斑铜产品的主要创作题材也还是仿照云南出土的青铜文物,造型传统,缺乏新意,设计理念更新较慢,缺乏现代审美意识,缺乏具有艺术价值和地域特色的创新性旅游工艺品。
以上多种原因导致斑铜制品难以产生较好的市场效益,云南斑铜的现状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对斑铜工艺品的创新设计以及进一步提高云南斑铜工艺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云南斑铜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云南工艺品的改革之路。
在现代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抱着因循守旧的态度,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制约,也无形中扼杀了新文化因素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发展。
因此,在多变的文化环境下,文化传承作为不变的内核显得十分重要。
云南斑铜不仅是一件艺术品,其中凝结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以及丰富的民族记忆。
当下的斑铜已经明显不太适合传统经济发展的节奏,我们必须要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与创造,让传统的斑铜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使其能够在寄托民族情感的同时,又能够紧跟潮流,融入现代生活环境,实现当地斑铜产业的复兴。
80后云南小伙继承“赌铜”绝活,闭门打造数月,作品卖出上万元

80后云南小伙继承“赌铜”绝活,闭门打造数月,作品卖出上万元在云南会泽县,有一门叫斑铜的手艺,说是手艺,却跟赌石一样,可以让人经历一贫如洗与一夜暴富的轮回。
生铜的外表很普通,一块这样的生铜价值却上万元,经过铜匠秘不外传的手艺锻打之后,就会成为变化斑驳的铜器。
生铜,又称自然铜生铜生铜产自天然,都是矿工在山中采矿、或是樵夫进山砍柴时,偶尔捡到的,因为日渐稀少,价格不菲。
赌铜的不是一掷千金的商贾,反倒是一些靠手艺过日子的铜匠。
赌铜生铜之中,往往掺杂着金、银、铁等金属元素。
但是如果含的杂质太多,或是形成空洞,便成了废铜。
连最有经验的铜匠,也没法保证买的自然铜一定能做成铜器,这便是“赌铜”。
赌铜斑铜斑铜这门手艺,以自然铜为原料。
因为自然铜夹杂其他金属成分,做出来的铜器表面会分布着星星点点的斑点,离奇闪烁,因此得名。
据说从明朝宣德年间,宫廷匠师就开始用斑铜这种手法制造器具了。
著名的大明宣德炉,便是这其中的精品。
到了清朝,云南会泽成为铜钱的原料来源地,斑铜的手艺就在此代代相传。
云南会泽铜匠街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直在会泽铜匠街的张家,现在已经传到第十三代传人——张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斑铜制作技艺传承人——张伟一套完整的斑铜手艺,分为选料、剔料、成坯、造型、烧斑、整形、煮斑、擦洗、抛光等二十余道工序。
要经过数百次火烧,锻打上万次,大约会耗时2-3个月之久,铜匠得有足够的耐心。
将一块圆形的铜饼打成一个香炉不知道要经过多少锤,所有的斑铜都是整块敲打而成,这需要经年累月的经验。
烧斑铜块成坯后,经过简单造型,便进入烧斑工序。
烧斑是斑铜的点睛之笔,直接决定了斑铜的色泽与精美程度。
从烧斑开始,铜匠会闭门谢客,一连几天也不外出。
他们将烧制过程视为自己的独门秘诀,是断然不肯外泄半个字的。
张伟的父亲张克康张伟的先祖,是最早用自然铜做斑铜的工匠,手艺代代相传。
191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在法国开幕,国民党政府选中斑铜参展,张宝荣、张宝华兄弟俩打的“斑铜鼎”获得国际银奖。
斑铜工艺品的收藏与鉴赏价值

斑铜工艺品的收藏与鉴赏价值斑铜工艺品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工艺品,其独特的工艺技巧和精美的外观使其在收藏界备受关注。
斑铜工艺品的收藏与鉴赏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艺术表现力和历史价值上,还反映了当地文化和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斑铜工艺品以其特殊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了许多收藏家的注意。
斑铜工艺品是使用铜和其他金属材料进行制作的,通过特殊的工艺和技巧,在表面形成了独特的纹理和色彩变化。
这种独特的工艺使斑铜工艺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被视为艺术品和收藏品。
收藏家可以欣赏斑铜工艺品的独特之处,并通过收集不同种类、不同时期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收藏。
斑铜工艺品的收藏价值还反映在其艺术表现力和历史价值上。
斑铜工艺品在设计和制作上融合了当地文化和艺术风格,体现了某种特定时期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斑铜工艺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对于生活和自然的表达,以及他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理想的体现。
同时,斑铜工艺品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记录了某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
通过研究斑铜工艺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文化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
斑铜工艺品的鉴赏价值也可以从工艺技巧和制作工艺上进行评价。
斑铜工艺品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包括设计、雕刻、蚀刻、着色等。
其中,雕刻技巧和蚀刻技法是斑铜工艺品制作的关键环节。
艺术家们通过巧妙的雕刻和蚀刻技法,将纹理和色彩应用于斑铜工艺品的表面,使其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这种精湛的工艺技巧不仅要求艺术家有深厚的技术功底,还需要其对于材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欣赏斑铜工艺品,我们可以欣赏到艺术家们的工艺技巧和创作才华,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到斑铜工艺品的价值所在。
斑铜工艺品的收藏与鉴赏也需要关注其市场价值和投资潜力。
斑铜工艺品作为一种艺术品和手工制作品,市场需求相对稳定。
随着人们对于文化艺术品的关注度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斑铜工艺品的市场价值也得到了稳定的提升。
斑铜工艺品的起源和发展

斑铜工艺品的起源和发展斑铜工艺品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形式,以其独特的金属质感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备受人们喜爱。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介绍斑铜工艺品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技艺。
斑铜工艺品起源于古代的铜器制作技术。
铜器作为最早的金属器物之一,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使用铜合金制作工具和装饰品。
而斑铜工艺品恰恰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斑铜工艺品的最早形态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工匠们开始尝试将不同金属材料进行熔炼和混合。
他们通过将不同的金属融化后倒入模具中,制作出具有多种颜色层次的装饰品和器皿。
这种制作方法被称为焊铜法,也是斑铜工艺品的核心技术之一。
到了秦汉时期,斑铜工艺品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个时期,斑铜工艺品的制作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项重要产业,并且得到了贵族和皇室的青睐。
许多铜钟、器皿以及各种装饰品都采用了斑铜工艺,极大地丰富了它的形式和功能。
斑铜工艺品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斑铜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闻名。
它们常常运用了烧红铜的技术,创造出富有神秘感和立体感的作品。
而宋代时期,斑铜工艺品更加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色彩的柔和,以细腻、典雅的风格吸引了大量的欣赏者和收藏家。
到了明清时期,斑铜工艺品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随着新器械和制作技术的引入,铜器制作的工艺发生了革新。
斑铜工艺品开始借鉴外来的金属工艺技巧,注重雕琢和镶嵌等细致的工艺,使得作品更加精美和独特。
值得一提的是,斑铜工艺品在现代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虽然现代的斑铜工艺品使用了更加现代化的设备和工具,但其核心原理和工艺技巧仍然保持不变。
工匠们通过掌握传统的斑铜工艺技艺,创造出了许多独特且具有现代感的作品,使得斑铜工艺品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斑铜工艺品起源于古代的铜器制作技术,经历了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华一绝 云南斑铜与乌铜走银

中华一绝云南斑铜与乌铜走银
2010年01月11日
“云南斑铜”是我国独具特色、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传统手工艺品,采用独特的配方和复杂的工艺过程制作而成,表面显现出各种不规则的瑰丽花纹,色彩金红交错。
因而取名为斑铜。
乌铜走银是我国另一濒临失传的特种手工工艺。
相传创始于清代云南石屏岳家,后由昆明市斑铜厂老艺人于1958年成功恢复制作。
乌铜是一种金与铜等多种贵重金属合金,其表面经处理后色泽墨黑细润;乌铜走银(乌铜走金)即:书法、山水、花鸟或其它图案纹样,以刀代笔刻于乌铜表面,再将银汁(或金汁)“走”,而填之,器物表面经最后打磨处理后,呈现墨底银画(或墨底金画),色彩鲜明、协调、工艺考究,格调典雅。
因此,乌铜材料自身的贵重价值再加上工艺品的艺术价值,使乌铜走银工艺品一贯具有硬通货性质和收藏功能,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堪称绝技的一支奇葩!
昆明市斑铜厂生产的斑铜工艺品,不仅在工艺制作及造型制作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特色;而且还汲取了古滇青铜文化以及云南26个民族富饶、淳厚的文化艺术营养,使之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形成了充满云南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精品系列。
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增添了一项独特而珍贵的内容。
昆明市斑铜厂是生产“云南斑铜”与“乌铜走银”的专业厂家,国内外仅此一家,产品在国内外展评中获奖四十多次、项,历史上和现在常被作为国家级礼品赠送外国元首和贵宾,精品被列为国家珍品永久收藏。
现有品种花色数百个,档次齐全,为各阶层人士之高雅馈赠品和收藏品。
1997年为祝贺香港回归祖国,云南省人民政府委托昆明市斑铜厂创制了命名为《吉祥》斑铜孔雀瓶作贺礼,代表4000多万云南人民赠香港特别行政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斑铜:中国金属工艺一绝
斑铜是云南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至今有300多年历史。
云南斑铜金属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合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砚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而独树一帜,堪称中国金属工艺之冠。
“集古隆”是昆明制作云南斑铜制品的老字号,因历史的原因,公改私后,“集古隆”代表人物李真到省博物馆工作,不再经营老字号。
老字号虽然随岁月而消逝,但其技艺得到传承,并在李真弟子杨崇光和云南铜业的合作下传承并发扬广大。
如果不是那场发生在明朝宫廷内的一场大火,也许就没有发现斑铜、制作斑铜的慧眼……那场大火,宫中珍贵的工艺品没有幸存,却让宫廷艺师们发现了其中的铜制品在大火烧后残留着金属矿粉的特殊成分,他们为此而四处寻找那“带有斑花的铜矿”。
这些宫廷艺师,是当年大明宣德炉的工匠主力。
宣德炉因铜中含有金、银矿而从内透出奇光,显示尊贵气质。
明代在云南出现了可以媲美“大明宣德炉”的民间工艺“斑铜制品”,它内含特质的锡、锌等而显出瑰丽的棱斑花纹,闪耀着金黄色泽,显示出华贵高雅。
而这一制作手法均出自宫廷艺师同一批人。
铜与云南的缘分难割难舍,追溯久远,尤其是云南铜业的开采、铸造与辉煌。
从3000年远古战国青铜器史料来看,殷商王朝处于兴盛时期,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去世了,随她一起下葬了大批青铜器物,据今天的科学数据分析,这些青铜器的原料就是产自今天的会泽、东川、巧家一带的金沙江边,这一发现使会泽产铜的历史追溯到了3200 年前的商朝晚期。
而明朝的云南铜业史,无疑要以“斑铜”为骄傲。
乱世中明太祖朱元璋派沐英大将南征,并留守云南,宫廷艺师们随沐英大将南下,留在了云南会泽,留下了会泽“铜匠街”的铸造艺术和历史。
在300年后的今天,云南斑铜也注定成为“中华一绝”,被称作“金属宝石”。
和着云贵高原的灿烂阳光,斑铜制品在阳光下呈现出瑰丽的光芒,那光泽似乎是从斑铜里面散发出来的,仿佛件件珍品中都蓄满了挥之不尽的璀璨,难怪有人说:云南的斑铜是和着高原的阳光锻打出来的。
“一两黄金一两铜”,斑铜制品手工艺经历了手工作坊、创作、拿奖、造厂,研发的阶段,300 年来,它不曾在市场上走弱,相反,越来越彰显出它尊贵的价值。
斑铜制品,分为“生斑”和“熟斑”两种。
生斑即采取天然铜矿石加工而成,斑矿罕得,原料不易,产品甚少,被称之为稀世珍品。
熟斑是通过独特的冶炼熔铸加工而成,工艺虽复杂,但不愁原料,产品较为丰富。
斑铜工艺,无论“生斑”还是“熟斑”,自问世之时起,就以其精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优美的神韵使人倾倒。
昆明老字号“集古隆”,民间手工作坊,它集传统斑铜制作手艺为一体,讲究“时代性创作”,代表作有世界闻名的“牛虎铜案”。
“集古隆”传人李真,在昆明创造了斑铜辉煌,也促生了昆明斑铜。
那是1959年,李真的斑铜作品《跳马》获得国际大奖,外交官将物件送回国,周恩来总理得知有此宝物,调看这一作品,知道它的珍贵之处,开始重视对斑铜工艺品的制作,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1957年,昆明开始组建斑铜厂。
“集古隆”这一民间老字号,随着解放前的公私合营,省博物馆遍寻手艺精湛的手工艺人成为旗下艺师,“集古隆”掌门人李真也被纳入省博,成为一名国家正式职工,老作坊便随之关门。
但是,“集古隆”的技艺得以传承,李真在晚年将这一手艺交给了徒弟杨崇光。
斑铜书写着云南手工艺史的辉煌。
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陈列品中就有斑铜工艺品。
它还被作为馈赠给外国元首的国家级礼品,在2006 年5 月15日被云南省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被誉为“金属宝石”和“稀世珍品”。
明清时期它就被作为进贡皇宫的贡品,孔雀瓶、大犀牛、仿古牛、五型炉、孔雀明王、如来佛祖等被国家珍宝馆列为珍品永久陈列。
1997 年,“吉祥孔雀瓶”被云南省政府作为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贺礼。
它获过无数的奖,国际展评大奖,以及国家工艺品行业最高奖“百花奖”。
在很多深受东方文化熏陶的国家和地区,斑铜工艺品一直在市场上走俏。
(转自云南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