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实用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的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的积极意义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具有积极意义。
这句话源自《论语·为政》中的一段话:“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
”意思是说,一个有德行的政治家必然有好的言辞,而一个有好的言辞的人未必具备德行。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即是指一个政治家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要以德作为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这种方式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首先,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一个政治家如果以德为准则进行政治活动,必然会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他会坚持依法治国,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他会重视人民的权益和福祉,努力消除社会不公和差距,让社会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
其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助于提高政治信任。
一个政治家如果能够始终以德为准则进行政治活动,他的言行一致,能够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他会坚持诚信,信守承诺,言行一致,使人民对其充满信任。
只有政治家以德立德,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形成政治的合力,推动社会稳定和发展。
再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一个以德为准则的政治家,会树立起勤政为民的意识,努力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行政效率。
他会注重权力的行使,强化规范和约束,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程序和腐败行为。
他会尊重市场规律,倡导市场经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只有政治家以德为准则,才能够实现政府的良好执政和高效运转,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
最后,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有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伦理观念。
通过为政以德道之以德,能够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激发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守法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政治家的文化素养和责任感,使其更加注重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具有积极意义。
一个政治家如果能够始终以德为准则进行政治活动,他将能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政治信任,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并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
为政以德ppt实用课件23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为政以德”的历史内涵、实践和当代价值

04
总结与展望
“为政以德”思想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
现实意义
“为政以德”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强调了 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在古代社会,它对于规范统治者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 进国家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政以德”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 为现代政治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古代“为政以德”的实践案例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强调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注重道德 教化。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期间,以儒家的道德准则为指导,实施仁政,注重民生,使得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
“为政以德”思想在古代社会的影响
社会稳定
在古代社会,“为政以德”的思想强调社会秩序的维护和道德价值的传承,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为政以德”的历史内 涵、实践和当代价值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历史内涵 • 实践价值 • 当代价值 • 总结与展望
01
历史内涵
儒家“为政以德”思想的发展
早期儒家思想
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了“ 为政以德”的思想,强调统治者了“ 为政以德”的思想,强调“内圣外王 ”的统一,即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 的政治实践相结合。
共同的精神支柱
为政以德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 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前者是中国传统 政治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后者则是当代 中国构建社会秩序和推动发展的核心价 值观。两者在精神内涵上相互呼应,共 同构成了中国社会治理的精神支柱。
VS
互补性
为政以德思想强调的是为政者的道德品质 和人格魅力对于治理的重要性,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则更注重构建一个公正、和 谐、文明的社会秩序。两者在实践上具有 互补性,前者为后者提供了道德基础和人 格典范,后者则为前者提供了社会实践的 平台和保障。
为政以德治国理念

为政以德治国理念
"为政以德治国"是一种传统的治国理念,强调在执政过程中应注重道德和德行的引导,通过良好的品德和操守来实现有效的统治。
这个理念体现了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以及在治理国家时应该遵循的价值观。
以下是关于"为政以德治国"理念的一些关键要点:
1.德行为先:强调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操守。
在"为政以
德治国"的理念中,德行被视为治理的首要条件,政治领导者应
该成为道德楷模,以身作则。
2.以道德引导政策:在制定政策和决策时,应该考虑到道德原则,
确保政策的公正、合理、符合伦理。
这有助于建立社会的公平
正义,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民众的信任。
3.关注社会公德:强调社会成员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关心社会公
德和社会责任。
政府不仅仅是法律和制度的执行者,还应当在
道德上引导社会行为,推动社会向着更为和谐和善的方向发展。
4.倡导诚信和公正:强调政治领导者应该言行一致,保持诚信,
同时在治理中追求公正。
这有助于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政治
体系。
5.促进社会稳定和团结:德行和道德的引导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
定和团结。
当领导者以德治国时,能够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减少社会矛盾和分裂。
总体来说,"为政以德治国"强调在治理过程中注重道德的引导,认
为政治领导者的德行对于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起到关键作用。
这一理念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体现,是许多政治哲学和文化传统的共同关注点。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翻译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翻译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意译:
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一个团队或组织,从行为上,自己必须身体力行,成为表率;从思想和战略上,自己要明白这个团队的使命和任务并且坚定不移,就像天空中的北斗星,处在他应在的位置,永远是那么的从容和淡然。
白天,大家见不到他;而当夜晚大家看不清前面的路时,就会看到灿亮的北斗星,指示着自己前行的方向。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的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的积极意义道家思想中的“以德”是指以德治国、以德行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而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以德为政是一种积极的做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德为政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
在一个以德为政的社会中,政府会通过制定公平公正的法律和政策,引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政府官员也会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廉洁奉公,树立良好的榜样。
这样的做法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以德为政可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当政府以德为政,公正无私地行使权力,人们会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更加信任和支持。
政府也会更加关注民生,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这样的做法能够建立起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好关系,形成政府与民众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三,以德为政可以提升政府的形象和国家的软实力。
一个以德为政的政府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高度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担当。
通过坚持公正、平等、合作的原则,以德为人,以德治国,政府可以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这样的做法能够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增强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以德为政可以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
一个以德为政的政府会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鼓励创业创新,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政府也会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
这样的做法能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以德为政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它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提升政府的形象和国家的软实力,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
因此,政府应该以德为政,将德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将德行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
为政以德全篇原文

为政以德全篇原文以为政以德政治是指国家的管理和治理,是国家权力的表现。
德,指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准则和品德规范。
以政以德则是指在国家管理和治理中,以道德为基础,以德治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以德治国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古代中国,以德治国被视为最高的政治价值观,被视为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
以德治国的核心思想是以道德为基础,弘扬美德,倡导公正和善良的行为,以实现国家的和平、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以德治国强调的是政府应以身作则,以高尚的品德来影响人民。
政府官员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成为人民的榜样。
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形成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
以德治国要求国家制定合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保护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公平公正的法律,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进而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以德治国还强调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政府应该加强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和塑造,倡导公正、诚信、友善和勤劳的价值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以德治国还要求政府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以德治国的基础。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性,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公民,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以德治国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价值追求。
在现代社会,政府的治理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始终不能忽视道德的力量。
只有以德为基础,弘扬美德,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以德治国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理念,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价值观念。
通过以德治国,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以德治国的重要性,积极践行道德,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为政以德的现实意义

为政以德的现实意义
“治国安邦,靠德才两结合”一句古语,准确指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以德治国,早在古代就成为当年统治者希望追求的境界。
因此,学者也提出了“政以德”这一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政以德”概念日益清晰。
“政以德”一词,是经过调整后得出来的。
凡是获得政治权力的人,就应
当以德行政,而不应该独断专行。
这是不仅在古代,而且在现代,可供推行的深刻观点。
高校将施行“政以德”的指导思想深深的融入他们的日常学习教育中。
高校对“政以德”的理解,就是倡导学生文明行为,从与学术文明发展较
好的国家和地区汲取经验。
比如,倡导学生尊重师生,不能有任性的改写教材,只有学习标准的课本才能更好的学习,以及在生活中有秩序,自尊自信。
学校可以以比较以德治国的案例让学生学会自律,懂得节制和辅导不优秀学生,从而搭建起一个新的以德治国的理想。
有这样的理念,就可以将以德治国的理念从口头上传达给学生,而且高校
在施行以德治国的理念还要及时做出吸收,建立起学术思想,使学生有自律自强的态度,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之上,保持良好心态,把以德治国的理念做到极致。
所以说,以德治国也有着不可抹灭的重要性。
以德治国,是一项全民共享的责任。
如果没有大家浓厚的文化底蕴,没有
共同的道德观念可以依附,那么“政以德”的理想就可能错失,以至社会的长期和谐面临更大的风险。
所以我们应该在尊重传统文化和继承古老道德的基础上,将“政以德”的理念融入高校的学习之中,经过一代代的传承,激发中华文化的独特的的魅力,以此达成“政以德”的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3/11
4
❖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 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 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 曾修《诗》、《书》,定《礼》 、《乐》, 序《周易》,作《春秋》。
❖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 影响。
2020/3/11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 明辨不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 段的总结.
2020/3/11
6
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 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 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 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 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 知礼闻名于鲁国。
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
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
至于道”。。
他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主
张“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在
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
过犹不及。 2020/3/11
12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来源复 杂,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 东西。在当世他不愧为伟大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也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8
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季氏家
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
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 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 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
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
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季氏又接受
了齐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朝,
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
到别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
2020/3/11
9
但他的思想被认为不合时宜, 虽受人尊敬,但不受重用。晚年应 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国老待孔 子,虽遇事多有征询,又不听用其 言。孔子也不求仕,专心于古代文 献的整理工作。
2020/3/11
10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
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
只是大致以类相从,并且有重复的
章节出现。 2020/3/11
14
❖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重点应注意常用的且古今有异义的词语及成语与名言。
1、重点掌握以下词语: 斯 ①指示代词:这 于斯三者何先
逝者如斯夫 有美玉于斯《论语》
②连词:就,那么 如知其非义,斯速而 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
2020/3/11
13
▪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
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
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
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
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的内
容被分散地一条一条记述下来,集
腋成裘,经过了一个不断编集的过
程。《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
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章与
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无严密联系,
语,语气助词“为”加强询问语 气。可译为:“还用······做什 么”“为什么要······”“有什 么······呢” 匈奴未灭,何以家 为?《汉书·霍光传》
信 ①诚信,言语真实: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202②0/3/11信任:民无信不立《论语》
19
❖ 道德 先秦道德两字很少连起来用的,
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是一
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
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
的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
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
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
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
而是有着现实基础。 2020/3/11
11
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
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
道是道,德是德。“德”表示好的行 为的成果和作用。古人解释“德者得 也。”因此孔子讲的“为政以德”是 好行为的成果。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 得,若其所固有,故谓之德性。(钱穆) 道 的本义是人走的路,然后再引申出方 法、引导、道德等意思,如 : 道不同 不相为谋 道之以政 道千乘之国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
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
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
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年初
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
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
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
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
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
去找智慧…… 2020/3/11
2020/3/11
7
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年过三十,就退出仕
途,在家授徒设教。其学既非当时
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
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
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
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
育家。年轻时曾做过小吏。从事教
育,整理《诗》、《书》、礼、乐,
学生越来越多。 2020/3/11
2
走近《论语》
你所知道的《论语》名言?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学而时习之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020/3/11
3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 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 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的言 语行事。
1
孔子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中国
乃至世界几千年,至今仍有深远意 义,《论语》有“东方圣经”之称, 近年来的高考题不断出现以《论语》 里的语录作为作文的话题趋势: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 不和。”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
2者020/3/1静1 ;知者乐,仁者寿。
②劝告,劝说:劝秦王显岩穴 之士 (《史记·商君列传》)
❖时 按时: 使民以时 习之 《论语》
2020/3/11
学而时
17
❖就 ①靠拢,接近:陈力就力, 不能者止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论语》
②完成,成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伤仲永》
③成全,成就: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史记》
2020/3/11
18
❖何以……为:表示反问。其中疑 问代词“何”表询问,动词做谓
③句中句末语气助词:哀我人斯(《诗 经·豳风》)
2020/3/11
15
❖相 ①赞礼之人:端章甫,原为小相 焉《论语》
②扶盲人走路的人: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则焉用彼相也《论语》
③观察,视: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诗经·相鼠》)
2020/3/11
16
❖劝 ①勉励,奖励:惩恶劝善 (《左传》) 举善而教不能,则 劝《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