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精神的三间小屋省优质课一等奖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1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构建积极健康的精神空间。
2. 理解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3.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 的深刻内涵,品味文章独具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的空间,比如我们居住的房子。
但是,人的精神也需要有一个栖息之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作者是如何为我们的精神构建小屋的。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 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三、字词积累1. 请同学们朗读下列词语,注意字音:广袤(mào) 积攒(zǎn) 宽宥(yòu) 游弋(yì)惊骇(hài) 濡养(rú) 麾下(huī) 嘟囔(dūnang)坍塌(tān) 灰烬(jìn) 窗棂(líng) 轻觑(qù)赘生物(zhuì)___间不容发(jiān) 自惭形秽(huì) 抽丝剥茧(jiǎn)鸠占鹊巢(jiū)___ 相得益彰(zhāng)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宽宥:宽恕,原谅。
游弋:在水中游动。
濡养:滋养。
麾下:将旗之下,即部下。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坍塌:倒塌。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矗立精神的大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作者为毕淑敏,课文选自《毕淑敏散文》。
该单元的选文是议论性文章,都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议论性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一个话题,阐发自己看法的文章。
其基本特点在于说理。
'理'即作者对事物、问题的看法、主张。
为了把这个'理'说清楚,让人信服,作者需要摆出自己的观点,并用材料论证这个观点⑴学习此单元课文,要引导学生把握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化对人生的认识,提高理性思辨能力。
《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从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人类精神大厦的建立问题,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学习这篇课文时,需要巩固所学知识,对课文的说理特色、论证方法进行学习探究。
“根据双线组元的要求,单元主题是'思想的光芒',本文观点对学生的生活有指导性和启发性,可以在情感态度方面加以引导。
"⑵课文描述了三间精神小屋:盛放爱恨,盛放事业,盛放自身。
文章釆用的比喻贴近日常经验,文字优美,论证形象,可读性很强,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读,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提升精神境界,对生命有积极独立的思考。
自读课文需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读时间,但自读课不等同于课外阅读,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由于这篇课文贴近日常经验,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分享,锻炼表达能力,增进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在讨论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
【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与关系。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探寻说理特色。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行文特点。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4.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难点:学习课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资料助读,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精读、理解第一部分的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走近作者。
(一)导入课文。
有句名言说:“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
那么,我们心灵活动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是否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我们的心灵空间里能盛放哪些东西?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一文,会给你满意的答案。
(二)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历任卫生员,军医。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二、检查预习,识记字词(1)读一读,写一写。
襟怀(jīn)广袤(mào)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濡养(rú)麾下(huī)驰骋(chěng)坍塌(t ān)窗棂(líng)矗立(chù)困厄(è)积攒(zǎn)灰烬(jìn)赘生物(zhui)自惭形秽(huì) 嘟囔(dūnang)鸠占鹊巢(jiū)李代桃僵(jiāng)金戈铁马(gē)形销骨立(xiāo)(2)注意易错字(括号中为错别字)。
9.《精神的三间小屋》一等奖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学习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 涵及关系。 2.学会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走近作者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 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1952年生于 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 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 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 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 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 业写作。
2.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间精神小屋的?他希望 我们怎样处理小屋中爱与恨的关系? 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 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 接着又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形象地写出 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最后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 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 般深广的胸怀。
“精神垃圾”比喻心中的恨以及 不健康的情感; “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指除掉 那些不健康的情感,让关心、爱 等健康的情感注入心间。
2.在描绘第二间小屋时,作者用了一个成 语“鸠占鹊巢”,结合文章,分析“鹊” 指什么?“鸠”指什么?“鸠占鹊巢”在 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鹊”指的是“事业”。 “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
一、整体感知
课文标题说的三间小屋指的是哪三间小屋?文章一 开始就从第一间小屋写起的吗?快速阅读课文,理清作 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 们的 提出 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的三间小屋” 问题 第一间(7—8):盛放着 第二部分(7—18):分 爱和恨的小屋 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 第二间(9—14):盛放 分析 该建立“三间小屋” 着事业的小屋。 问题 第三间(15—18):安 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9—20):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的 解决 问题 三间小屋建筑的美观结识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 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9*精神的三间小屋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重点)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重点)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难点)4.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难点)1.品读法;2.讨论探究法。
1课时【A:导入新课】导入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该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B:自主阅读】1.作者简介毕淑敏:女,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2.字词积累积攒.(zǎn)宽宥.(yòu)游弋.(yì)困厄.(è) 惊骇.(hài) 濡.养(rú)麾.下(huī) 灰烬.(jìn) 矗.立(chù)襟.怀(jīn) 广袤.(mào) 驰骋.(chěng)坍塌.(tān) 自惭形秽.(huì)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广袤:开阔,广阔。
广,从东到西的长度。
袤,从南到北的长度。
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
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坍塌:倒塌,崩塌。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渐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你想拥有一套精神的别墅吗?如果你的精神大厦 有10间小屋,你打算安放些什么呢?
——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指出,如果我 们的精神世界里拥有了爱心,事业和自我, 那么我们生活里就拥有了健康,庄严,努 力和真诚,那么,我们的精神小屋将会美 观结实;如果我们扩大疆域,增修新舍, 把诸如宽容,理想,希望,坚强,友爱, 谦逊,勇敢,勤劳,善良,正义,无私, 豁达,开朗,感恩,奉献,亲情,爱情, 友谊等等都放进我们的精神大厦,那么我 们精神的宇宙,该是多么的辽阔啊!!
精神的三间小屋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4.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作者简介
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祖 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 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 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 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 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 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鹊”指的是“事业”。 “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 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 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2、作者认为第二间小屋的理想效果 是什么?这种效果怎样才能实现?
——使人生和事业缤纷和谐相得 益彰,小屋坚固优雅。找适合自己 的事业,适时播种辛勤耕耘,快乐 收获。
3、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 小屋坚固优雅?
事业
自我寻找
选择自己适合和爱好的事业 (努力向上的小屋)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1、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 有我们认识的人,我们 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 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 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 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 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 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 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生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理解本文使用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和作用。
4.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1.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
2.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使用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和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x疆伊宁。
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2)背景链接: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家”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身体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宽敞,可人们是不是也该想到“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需要拓宽,也需要达标呢?正如书中所说,“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是应该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2.生难字词: (1)字音: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 麾下(huī) 广袤(mào) 赘余(zhuì) 窗棂(líng) 坍塌(tān)要诀(jué) 困厄(è) 襟怀(jīn) 灼晃(zhuó) 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wù)(2)词义【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形容品种繁多。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建造三间小屋的过程,来阐述人们应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课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渴望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容易迷茫和困惑。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中的理念,学会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3.案例分析法: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精神空间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这些对比,把问题的正反面 都展现出来,强化了对精神的三间小 屋内涵的阐释,使人印象深刻。
课堂小结
本文构思新颖独特。以三间小屋为载体, 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 注自己的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本文是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 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 阐述,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 精神生活的思想。
比喻论证的作用:增强了材料的形象性,使要阐述 的道理可见、可感,同时又使得文章文辞优美,增 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
对比论证
写第一间小屋时:假如爱比恨多……你会精 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写第二间小屋时: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 你的爱好……针芒在身。 写第三间小屋时: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 人思想汽车……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
业”,即规划事业生涯,寻找并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因
为事业对精神有濡养的作用,并且合适的事业并不容易追
寻。所以第二间小屋盛放事业,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
和充沛。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独立自主
的思想,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独立,这又是一个提升。
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从情感到理性的构建,
逐步提高,共同构建了作者心目中的精神大厦。
品味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
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请从文中找出
具体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论证
1、如“如果想重温祥和……从天窗洒入”一句,
以“精神垃圾”指心中的恨以及不健康的情感; 以“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指除掉那些不健康 的情感,让关心、爱等健康的情感驻足心间。 2、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
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健康、美 丽索
1、写第三间小屋时作
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
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
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
们自己”?
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
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有的
人渐渐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
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
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
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
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所以说“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2、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
样“安放我们自身”呢?
安放自身需要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3、如何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 及彼此间的关系?
第一间“盛满我们的爱和恨”,即安放精神世界的喜 怒哀乐等情感。其内涵侧重人之常情,这是精神世界最普 遍、同时也是最基础性的情感。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
整体感知
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
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8)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 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9)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
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4)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 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8)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 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9—20)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 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
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文章结构 引入话题——论述观点——总结深化观点
细读感悟
1、作者认为应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 什么? 2、课文提出人应该为自己的精神修建哪三 间小屋?人们又该如何把小屋建的更加牢 固?
作者认为应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新课导入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 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梭罗《瓦尔登湖》
走近作者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 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著有《毕淑敏文集》 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字词积累
huì
mào
yòu
yì
自惭形秽
qù
广袤
rú
宽宥
huī
游弋
tān
轻觑
濡养
麾下
坍塌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 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
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
显出各自的好处。
板书设计
爱和恨—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精 神 的 三 间 小 屋
事业—自我寻找—选择自己适合和爱 撑起 好的事业 精神 世界 (努力向上的小屋) 大厦 自身—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庄严、真诚的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