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点)监控管理记录
企业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情况

企业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情况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上述情况的组合所形成的根源或状态称为危险源。
为了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依据现代安全管理的理论,应根据企业的施工特点,依据承包工程的类型、特征、规模及自身管理水平等情况,辨识出危险源,列出清单,并对危险源进行逐项评价,将其中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源定义为重大危险源,如可能出现的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中毒以及其他群体伤害事故的状态。
同时必须建立管理档案,其内容包括危险源的识别、评价结果和清单。
对重大危险源可能出现伤害的范围、性质和时效性,制定消除和控制的措施,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和应给予安,且纳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技术措施中。
1、危险源的辨识危险源辨识应全面、系统、多角度、不漏项,重点放在能量主体,危险物及其控制和影响因素上。
2、危险源的辨识范围①单位工程在其生产活动中,因自身活动,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危险源,包括:a)施工准备阶段的危险源;b)基础施工阶段的危险源;c)结构施工阶段的危险源;d)装修施工阶段的危险源;f)工程验收交付阶段危险源;g)停止施工阶段的危险源。
②相关方(包括供货方、分承包合同方、劳务方等)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危险源,包括:a)材料供应方提供原材料及产品的危险源;b)工程分包方在施工活动中的危险源;c)设备租赁方的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危险源;d)劳务方在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c)其他相关方(参观、访问、检查、实习)活动中的危险源。
③考虑三种状态下的危险源a)正常施工情况下的危险源;b)异常施工情况下的危险源;c)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抢险等)的危险源。
④考虑三种时态下的危险源a)过去曾出现的危险源;b)现在正在发生的危险源;c)将来可能出现危险源。
根据建筑施工特点,对现有的或计划中的作业环境和施工组织中存在的危险源和风险进行辨识、预测和评价。
危险源交底监控制度(3篇)

危险源交底监控制度是指为了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防范潜在危险,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程序的监控制度。
以下是危险源交底监控制度的几个关键要点:1. 监控目标:确保员工在工作时了解并遵守危险源交底相关的安全措施,减少工作事故的发生。
2. 监控内容:包括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估,相关安全规程和操作程序的交底和培训,危险源预防和控制措施的落实等。
3. 监控方法:主要通过内部监督、考核和审核来保证危险源交底措施的有效实施。
4. 监控措施:包括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和演练,设立危险源巡查和安全检查制度,建立事故回顾和总结机制,加强安全意识和沟通等。
5. 监控责任:企业应指定专人负责监控危险源交底工作,并设立监控制度的监督机构和责任追究机制。
危险源交底监控制度对于保证工作场所的安全和预防工作事故具有重要作用,但实施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危险源交底监控制度(2)是指对于工作场所的危险源进行交底,并监控相关措施的实施情况的制度。
1. 制定交底计划:根据工作场所的危险源情况,制定交底计划,明确需要交底的危险源、交底的目的和内容、交底的时间等。
2. 进行危险源交底:负责人或相关管理人员对危险源进行详细的交底,包括危险源的特点、可能产生的危害、相应的防控措施等。
3. 确保员工理解掌握:交底时应确保员工对危险源的性质和相关措施有清楚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员工进行互动。
4. 监控措施的实施情况:负责人或相关管理人员应定期监控措施的实施情况,包括员工是否按照交底内容执行、措施的有效性等。
5. 风险评估与改进:定期对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进行交底监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通过实施危险源交底监控制度,可以提高员工对危险源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减少工作场所的事故发生率,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危险源交底监控制度(3)是指公司或组织对危险源交底活动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危险源交底活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水平。
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监控及安全管理制度范文(3篇)

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监控及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____,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控制能力和事故预防能力,实现中国建材集团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第三条企业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相应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机构,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责任制度,明确所属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对重大危险源日常安全管理与监控职责,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
第四条单位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其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监控工作。
第二章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第五条单位必须按照《安全生产法》、《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见附件一)和申报登记范围(见附件二)的要求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并填写《重大危险源申报表》(见附件三),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
第六条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管理数据库、档案库和定期报告制度,实现自身重大危险源的简易辨识与危险源的危险等级初次评估。
第三章重大危险源监控评估第七条单位应对重要的设备、设施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检测,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评估监控的日常管理体系。
第八条单位应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重大危险源档案应包括:(一) 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二) 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三) 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第九条应该每两年至少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一次安全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
第十条安全评估工作应由注册安全评价人员或注册安全工程师主持进行,或者委托具备安全评价资格的评价机构进行。
第十一条安全评估报告应包括(一) 安全评估的主要依据;(二) 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三)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第十二条重大危险源的生产过程以及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公司及所属企业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并将有关情况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和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备案。
危险源监控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危险源监控安全管理制度范本【危险源监控安全管理制度】一、目的与依据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企业内部危险源监控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员工和设备的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本制度依据《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责任与义务1. 企业员工有责任遵守公司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危险源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2. 监管部门有义务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与培训,以保障员工的安全知识和意识。
3. 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制定和完善危险源监控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其有效实施。
4. 相关部门和岗位负责人有责任贯彻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维护危险源监控设备设施。
三、危险源识别与评估1. 企业应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识别与评估,详细记录各种危险源的性质、位置、数量及可能带来的风险。
2. 企业应将危险源分级分类,并根据风险等级确定相应的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3. 危险源识别与评估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
四、危险源监控设备设施1. 企业应购置符合国家标准的危险源监控设备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监测。
2. 危险源监控设备设施应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并保持其灵敏度和准确性。
3. 检修和维护记录应详细记录设备的运行情况、故障和修复情况。
五、监控参数设定与报警处理1. 危险源监控设备的参数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确保能及时检测到异常情况。
2. 一旦危险源监控设备检测到异常情况,应自动发出警报,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3. 相关人员应迅速响应警报,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4. 处理结果应及时记录,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和预防措施。
六、应急预案与演练1. 企业应制定健全应急预案,并将其公布于员工中。
2. 应急预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演练和验证,以确保员工对应急措施的熟悉和有效应对能力。
3. 演练过程中要注意协调配合,记录问题并及时改进。
七、培训与教育1. 企业应经常开展危险源监控方面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对危险源的认识和了解。
重点危险源安全监测、监控制度模版(3篇)

重点危险源安全监测、监控制度模版为确保公司的安全生产稳定进行,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杜绝重大生产事故发生,依据《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作业规程,以及总部有关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重点危险源安全监控管理制度。
一、矿山重点监控范围:石灰石矿山、平峒溜井、炸药库、加油站、发电分厂、变电站等有可能发生坍塌、倾覆、压埋、爆炸、火灾、高处坠落、触电、机械伤害等场所。
二、重点危险源安全检查时间:1、班组对重点危险源要每天检查一次,并认真做好记录。
2、分厂对重点危险源要每月检查一次,并认真做好记录。
三、重点危险源安全检查内容1、检查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执行落实情况。
2、检查安全预案执行情况。
3、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运行情况。
4、对查出的各类事故隐患按照公司《事故隐患整改制度》执行。
四、安全管理部门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重点危险源采取定期检查、随时抽查的方式进行安全检查。
重点检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并组织实施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特殊工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安全生产技措落实情况;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整改情况和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及上报情况。
对重点监控危险源每三个月组织一次全面检查,研讨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
五、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管理制度,提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六、加强对各单位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现状、重大危险源监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以及检查情况等内容的全面了解和监控,建立管理档案,做到每次检查有记录,隐患整改有反馈,并实行负责人签字制度,促进公司安全管理科学化、部门管理规范化。
七、建立重点危险源监检查月报制度。
八、完善危险源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网络体系,促进危险源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九、突出重点,完善程序,加大对重大危险源安全隐患查处力度。
十、各班组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依照安全生产分级管理的监督管理体制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实施动态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万无一失。
危险源(点)监控管理

危险源(点)监控管理危险源监控管理,是指通过对危险源(点)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以预防和控制可能产生的各种危害和风险,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本文将从危险源监控管理的概念和意义、危险源监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危险源监控管理的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危险源监控管理的概念和意义危险源监控管理,指对危险源(点)进行监控和管理,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产生的危险和风险,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危险源可包括化学品、高温高压设备、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等多种因素,这些危险源可能存在泄漏、火灾、爆炸、事故等风险,对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危险源监控管理的意义在于:1. 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通过对危险源进行监控和管理,可以在事故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风险,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2. 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
通过对危险源进行监控和管理,可以及时排除或修复故障,避免因危险源出现问题而导致的生产中断和损失,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
3. 合规和防范法律风险。
危险源监控管理是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安全标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可以确保企业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防范法律风险。
4. 增强企业形象和竞争力。
危险源监控管理体现了企业对人员和环境安全的关注和保护,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危险源监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1. 危险源监测。
危险源监测是危险源监控管理的基础,包括对危险源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可以通过安装传感器、监测设备等手段,对危险源的参数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如温度、压力、液位、气体浓度等。
同时,可以采用远程监控和云平台技术,实现对危险源的远程监控和数据分析。
2. 风险评估和分级管理。
通过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管理,可以确定危险源的重要性和风险等级,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综合考虑危险源的潜在风险、可能影响的范围、可能造成的后果等因素,评估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煤矿重大危险源安全检测、监控管理制度(4篇)

煤矿重大危险源安全检测、监控管理制度煤矿是危险的工作环境,安全检测和监控管理制度对于预防事故和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煤矿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安全检测的目的和内容、监控管理制度的要求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煤矿重大危险源的定义煤矿重大危险源是指那些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设备、设施或者工艺,例如大型机械设备、高压电气装置、火灾易燃物贮存场所等。
重大危险源的存在对矿工生命安全和矿山环境产生潜在威胁,因此需要建立安全检测和监控管理制度来确保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二、安全检测的目的和内容安全检测的目的是通过对煤矿重大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以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
安全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设施的完好性检测:对矿山设备设施进行定期巡检,确保其运行正常、完好无损。
例如,对矿井运输设备、坑口提升设备等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修复存在的故障和缺陷。
2.安全设备的功能性检测:对矿山的安全设备如喷雾系统、防尘设备等进行检测,确保其功能正常。
例如,检查喷雾系统是否可靠运行,确保矿井内部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处于安全范围。
3.火灾和爆炸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对煤矿内火灾和爆炸危险源进行检测,确保其控制措施有效。
例如,对矿井内的可燃气体浓度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4.环境因素的监测:对煤矿环境因素如噪音、震动、粉尘等进行监测,确保其不超过国家标准。
例如,对矿工作面的粉尘进行定期抽样检测,控制粉尘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5.应急救援设施的检查:对煤矿的应急救援设施进行检查,确保其完备可用。
例如,检查矿井内的安全避难所、安全出口等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能在事故发生时提供矿工撤离的安全通道。
三、监控管理制度的要求监控管理制度是指对煤矿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的规定和要求。
有效的监控管理制度对于预警和防范事故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监控管理制度的要求:1.建立完善的监控设备:煤矿应配备高效可靠的监控设备,如摄像头、传感器等,覆盖重大危险源所在区域。
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制度(3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制度一、引言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制度是指企业为了确保工作场所安全和保护员工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该制度主要目的是对工作场所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和监控,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预防和控制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危险源辨识评价1. 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中可能引发事故和职业病的各类因素进行系统的辨识和分析。
其目的是找出企业工作环境及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危险源,了解其性质和内在联系,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危险源辨识包括以下内容:(1) 确定辨识的对象:对工作环境中所有可能引发事故和职业病的因素进行辨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各类危险源。
(2) 辨识方法:根据不同的危险源,采用不同的辨识方法,如调查、观察、测量、检测等方法。
(3) 辨识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对辨识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是否存在风险和危害,并给予相应的风险等级。
3. 危险源辨识评价的要求危险源辨识评价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 全面:对工作场所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危险源进行辨识,确保辨识结果的全面性。
(2) 科学:采用科学的辨识方法和评价标准,确保辨识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 及时:对工作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定期辨识和评价,确保辨识结果的时效性。
(4) 可行:对辨识结果的控制措施应该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帮助企业实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危险源监控管理1. 危险源监控的目的危险源监控是指对工作场所的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的过程。
其目的是实时掌握危险源的变化和动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和职业病发生。
2. 危险源监控内容危险源监控包括以下内容:(1) 监控对象:对工作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监控,包括各类设备、装置、物质和工作过程等。
(2) 监控方法:采用各种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监控,如传感器、摄像头、实时监测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