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梳理思路感知形象--讲义

合集下载

【精品】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景抒情散文阅读-梳理思路,感知形象 课后练习二及详解

【精品】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景抒情散文阅读-梳理思路,感知形象 课后练习二及详解

学科:语文专题:景抒情散文阅读——梳理思路,感知形象题1:雨(冯剑华)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

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

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

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

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

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

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

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

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

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

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

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

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

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

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景抒情散文阅读-梳理思路,感知形象-练习【1】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景抒情散文阅读-梳理思路,感知形象-练习【1】及答案

学科:语文专题:景抒情散文阅读——梳理思路,感知形象题1:歌,一条无尽的路王宗仁这次重返高原,我心力太重,都因为一首歌。

生命有各种无奈,人都应该顽强地活着,要执著地追求。

我总以为在这个氧气只有内地一半的世界屋脊上,说句话都喘得像失去脚跟似的站不稳,唱歌?不敢想。

即使想吧,谁能唱出一颗心?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却是这些脸庞被紫外线照射得紫红泛黑的五大三粗的战士唱的一首歌,把我的五脏六腑搅得翻江倒海。

那歌是一条无尽的路,一半含着寂寞和思念,一半含着血与泪。

今天的酸楚在这歌的音符中,明天的黎明在这歌的余音里。

在高原的军营里不管谁唱起这首歌,都是以泪洗面,情动昆仑。

那是足以使我支撑一生的歌声,让我甩掉了许多虚幻的梦想。

我在高原所有的感觉都是从这支歌开始的,又从这支歌结束。

我坚信数年乃至数十年以后,风吹长空,闪电驰过,我耳畔仍会有这歌声——儿当兵到多高多高的地方/儿的手能摸到娘看见的月亮/娘知道这里不是杀敌的战场/儿却说这里是献身报国的好地方儿当兵当到多远多远的地方/儿的眼望不见娘炕头的灯光/儿知道娘在三月花里把儿望/娘可知儿在六月雪里把娘想/寄上一张西部的雕像/让娘记住儿现在的模样……我的眼前交替出现着两幅画面:在冰山雪岭间守卫国门的士兵和手扶家门思念儿子的母亲。

高原军人同样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骨肉,他们有本该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有妻室儿女。

但是,他们最思念的是母亲。

母亲——娘,这是一个脸上刻满皱纹饱经沧桑但却使人青春焕发的形象;这是一支百唱不厌永远都不过时的歌;这是一个走到天涯海角都牵动着儿心的情结。

我终于明白了这首题为《西部好儿郎》的歌为什么在高原军营里流传这么广。

战士们被暴风雪围困在山上吃冰咽雪的时候,围着篝火唱;在国境线上单独执勤时,咀嚼着单调枯燥的日子唱;在被可恶的高山病折磨得死去活来时,望着天边遥远的星辰唱。

爱在荒原入土,情在雪山闪烁。

他们投入地唱了一遍又一遍:儿当兵到多高多高的地方……唱歌的是黑脸大汉郭和奎营长,三十岁刚挂零,可看上去皮肉粗糙,胡子拉茬,要比实际年龄大多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梳理思路感知形象(名师讲义,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梳理思路感知形象(名师讲义,含答案)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梳理思路,感知形象开篇语散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1、读不进去、读后不知所云。

2、阅读无方法,无章可循。

3、答题时跟着感觉走,文章不会用,用不上。

冯骥才:趣说散文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何谓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我开玩笑,打比方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

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

一个人从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

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

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

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

在艺术中,深刻的都不是制造出来的。

散文生发出来时,也挺特别的,也不像小说和诗歌。

小说是想出来的,诗歌是蹦出来的;小说是大脑紧张劳作的结果,诗歌却好似根本没用大脑,那些千古绝句,都如天外来客,不期而至地撞上心头。

那么散文呢?它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

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

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片断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

我喜欢这样的散文:它是悟出来的。

知识梳理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例如:朱自清《背影》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写景抒情散文:借景抒情的散文。

例如:宗璞《紫藤萝瀑布》朱自清《春》(3)托物言志散文:以物之象征意义言明中心的散文。

例如:茅盾《白杨礼赞》阅读思路:金题精讲题一:冬日香山①天寒地冻的时节,我来到香山,领略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②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香山。

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

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

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挑着些已弹去种子的空壳。

八年级语文上册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课后练习一及详解.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课后练习一及详解.doc

学科:语文专题: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题1:2019-2020 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写景抒情散文阅读- 语言赏析课后练习一及详解我愈来愈爱着生我养我的土地了。

就像山地里纵纵横横的沟岔一样,就像山地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样,我一写山,似乎思路就开了,文笔也活了。

甚至觉得,我的生命,我的笔命,就是那山溪哩。

虽然在莽莽的山的世界里,它只是那么柔得可怜,细得伤感的一股儿水流。

我常常这么想:天上的雨落在地上,或许会成洪波,但它来自云里;溪是有根的,它凉凉地扎在山峰之下。

人都说山是庄严的,几乎是死寂的,其实这是错了。

它最有着内涵,最有着活力;那山下一定是有着很大很大的海的,永远在蕴涵的感情,永远是不安宁,表现着的,恐怕便是这小溪了。

或许,它是从石缝里一滴儿一滴儿渗出来的;或许,是从小草的根下一个泡儿一个泡儿冒出来的。

但是,太阳晒不干、黄风刮不跑的。

天性是那么晶莹,气息是那么清新;它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

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

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铜的韵味的声音;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叵不可测的深沉。

它终于慢慢地大起来了,要走更远的道儿;它流过了石川,流过了草地,流过了竹林,它要拜访所有的山岭,叩问每一次石头,有时会突然潜入河床的沙石之下去了呢。

A 于是,轻风给了它的柔情,鲜花给了它的芬芳,竹林给了它的凉绿,那多情的游鱼,那斑斓的卵石,也给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它在流着,流着。

它要流到哪里去呢?我想,山既然给了它的生命,它该是充实的,富有的; B或许,它是做一颗露珠儿去滋润花瓣,深入到枝叶里了,使草木的绿素传送;或许,它竟能掀翻一坯污泥,拔脱了一从腐根呢。

那么,让它流去吧,山地这么大,这么复杂,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

我是这么想的, C我提醒着我,我鼓励着我,我便将它写成了淡淡的文字,聊作这本小书的小序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

12 . 第 ② 段 写 太 阳 花 的 美 丽 时 , 是 如 何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 (6分)
如何进行正面描写:
如何进行侧
面描写: 法
表现手
13.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太阳花的世 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 界”? (6分) 事物特征
14.文中的太阳花给了你哪些人生启 迪?(写出两点即可) (2分)探究主旨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12.第②段写太阳花的美丽时,是如何进行正面描写和 侧面描写的? (6分) 答:正面描写:从形态、色彩及变化等方面进行多角度 描写;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生动描写。 侧面描写:写最不爱花的人也被深深吸引,以衬托(或 突出)太阳花的美丽。
四 题型归纳
(四)表现手法类
应试策略:搞清对象,抓住特点,准确判断
具体方法: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以物写人是象征, 褒贬不一是抑扬,另写它物有衬托;抒情表意巧 借景,托物言志是常情。都是为了突出此景物的 某一特征,使形象鲜明。 (3)答清所用表现手法表达的情、理、趣。
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
四 题型归纳
(三)概括特征类
应试策略:分析语境,找准词语,概括要点
具体方法: ①找原词概括:提取描写景、物的修饰语
(形容词);利用上下文中作者评价景物特 征的词;
②提炼词语概括: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 括画面、特定物的特征。
实战演练 【探究事物特点】
《枫叶礼赞》 5.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
三 题型归纳
(一)内容概括类
应试策略: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要点
具体方法:化整为零,概括段意。 找每一 段落的“关键句”或“中心词”;中心句 (起始句、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过 渡句;指代词。 提醒:写景状物类写作顺序一般是

【精品】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讲义

【精品】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讲义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课前一开心考试的十种“死法”:1、老师不打招呼就考试,居然考得不错,意外死。

2、考试前怀着隐隐期待,兴奋死。

3、一考完就想知道自己成绩,好奇死。

4、期末考试后放长假,憧憬死。

5、因为考试,音体美全部被语数外代替,遗憾死。

6、明天又要考试,还没复习好,焦虑死。

7、一次考场失利,使我领悟到我只是未成功,并未失败,哲理死。

8、一次成功的考试,使我领悟到上帝只会保佑成功的孩子,明白死。

9、忽然发现,考试是通往世界的尽头和冷酷仙境的通关密语,解开它们,自豪死。

10、遇到不会做的题,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全身通泰死。

知识梳理阅读思路:写景抒情散文阅读中的语言赏析,是所有阅读要点的综合运用思路整理——规范的表达赏析——①选词/修辞②对象的特征(先外后内)③作者情感/读者共鸣金题精讲题一:冬日香山①天寒地冻的时节,我来到香山,领略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②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香山。

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

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

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挑着些已弹去种子的空壳。

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她的音容。

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茸茸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

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

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

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08 散文阅读(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08 散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八散文阅读(基础梳理)知识归纳一、明确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或(1)写景散文(2)状物散文(3)叙事散文(4)说理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概括主题的方法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

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

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

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题。

4.联系背景法。

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

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释说明的文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优质课件【最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优质课件【最新】
对比
将不尽如人意的个人生命与“脏了”“破了”的衬衣 进行对比,化抽象为具体,以衬衣可以洗涤、补好来反衬 生命逝而不能返、难以转圜,使无奈、遗憾之情更加强烈。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 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 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深入探究
下面是课文最后一段的另一版本译文,与课文相 比,你认为哪一版更好?请简要陈述理由。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 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孟宪忠译)
课文译文好。课文译文比较简洁,口语色彩 较浓,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感情让读者感 觉发自肺腑,使人们能感同身受。
赞美生命 议论现实——赞美
生命的礼赞——奇迹——赞叹
主旨归纳
本文从个体生命写到生命史,揭示了个体生命 的短暂易逝和生命本身的永久不朽,表达了作者积 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抒发了要感谢生命,并以 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的意愿。
我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20世纪西方 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 之一,除哲学、数学、文学外,他的著述还涉及 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因而被称为“百科全书 式思想家”。主要著作有《哲学原理》《哲学问 题》《论教育》《物的分析》《西方哲学史》等。
• 遏制:制止,控制。
• 流转: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wéi
整体感知
说说本文是按怎样的结构来表达观点的。
总 三种感情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梳理思路,感知形象
开篇语
散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读不进去、读后不知所云。

2、阅读无方法,无章可循。

3、答题时跟着感觉走,文章不会用,用不上。

冯骥才:趣说散文
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何谓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我开玩笑,打比方说:
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

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

一个人从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

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

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

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

在艺术中,深刻的都不是制造出来的。

散文生发出来时,也挺特别的,也不像小说和诗歌。

小说是想出来的,诗歌是蹦出来的;小说是大脑紧张劳作的结果,诗歌却好似根本没用大脑,那些千古绝句,都如天外来客,不期而至地撞上心头。

那么散文呢?它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

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

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片断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

我喜欢这样的散文:它是悟出来的。

知识梳理
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例如:朱自清《背影》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写景抒情散文:借景抒情的散文。

例如:宗璞《紫藤萝瀑布》朱自清《春》
(3)托物言志散文:以物之象征意义言明中心的散
文。

例如:茅盾《白杨礼赞》
阅读思路:
金题精讲
题一:
冬日香山
①天寒地冻的时节,我来到香山,领略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②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香山。

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

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

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挑着些已弹去种子的空壳。

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她的音容。

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茸茸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

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

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

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

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

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感觉到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

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

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遒劲的枝,枝上持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

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羞脸。

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

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只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

柏树或矗立于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

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凛冽寒风中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却无人光顾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柏的骄傲。

他们不因风
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依然尽情地展现着盎然的绿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

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

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

你看这山,她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

山路寂寂,阒(qù)然无人。

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

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

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

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1、文章第②~④段描写了冬日香山的主要景物特征及其给人的感觉,仔细阅读文章,补全下面图表的内容。

2、仔细阅读第⑤段,在作者的笔下,冬日香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春夏秋的香山又给人什么样的美感?题二:
山的图腾
①一到西宁,便感觉到青海山川的不同凡响。

这里的奇峰峻岭和条条深邃的沟壑,使我的心灵受到阳刚的洗礼,引起我精神上的强烈震撼。

②那天我们乘车沿山谷间的栈道盘旋而去寻觅黄河的源头时,只见山路侧旁皆为红色的高山峻岭。

车子行驶于其中,如同盘旋在燃烧的火焰之中,让我内心升腾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

友人邓友梅在途中看见山上耸立着的一块充满曲线美的红石时,诙谐地喊道:“看呐!那是诗人舒婷在山巅上向大地吟唱她的新诗呢。

”这个比喻可谓天衣无缝,因为那天舒婷刚好穿着一件红色的外衣,亭亭玉立之姿,颇像峰顶上那块婀娜多姿的红石。

舒婷没有反驳,她看着窗外的大山,自语道:“人在旅途中,已是美的享受。

”她的喃喃之语道破了高原上红色大山诱人的奇丽与娇美。

③我也沉醉于大山的遐想之中:我曾游历过美国西部的“红石山国家公园”,那儿的地质地貌与这儿红色山峦极其近似,但是从气魄上来衡量,“红石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那就如同一匹孤驼与一条绵延无尽的棕红色的驼队之分。

这是远古天崩地裂时,天地造物之神,让大海沉沦地下,让红色高山凸起于东
方大地上的杰作。

它诱惑一切游人的想象,因为这里不仅有友人戏言的“舒婷读诗”,还有纯天然的“亭”、“台”、“楼”、“阁”;如果将它和时代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这层层叠叠耸立于云间的山峰,有的像原子弹爆炸后升腾起的蘑菇云,有的像是一条条虹鳟鱼遨游于太空……其形之怪,其貌之绝,真是让我目不转睛,直到我双眼酸涩时,才愿意眨一眨眼皮。

④我询问司机大山的姓名。

他说:“这峡谷叫‘拉水峡’”。

⑤第二座令我为之动情的山峦,当属日月山了。

它古时的名字叫赤岭,但是密密的青稞与碧树绿草覆盖了整座山,凸显出它生命的永恒青春。

间或,可遥见有一束束彩绸,飘逸在山间,导游告知我,那儿是藏族兄弟举行天葬的祭台。

⑥导游的一句话,便把我们带进了原始古老的氛围中:噢!这是到了古代汉、蕃的分界地了。

因而,当汽车向日月山的山脊上攀时,一个古老的故事盘升于我的心头。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就是穿越这个山口进入西藏的。

翻越这座大山时,她因惜别故土,曾拿出父王赐她的日月宝镜,观看镜中“八水绕长安”的美景,泪水凄然而下。

此情此景,被奉命来接她的使臣发现,这使臣为驱散她的离情悲楚,偷偷把宝镜换成了石镜。

聪颖过人的文成公主见到石镜后,便将宝镜摔碎了,以示诀别故土、踏进西藏的决心。

她没想到,此举成了日月山之名称的来由——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那颗亮若太阳和月亮般的心,将“赤岭”改为“日月山”。

“日月山”这圣洁的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⑦下车后,我无论如何也未曾想到,山顶的风有那么大,我差点被吹了个跟头。

在这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到了海拔3520米的青藏高原,它不仅让我倍感寒冷,而且心跳加剧、呼吸急促。

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去遥想当年宫廷中长大的文成公主,要经历这般磨砺,该有多么艰难!但她没有退却,而是为了民族和谐和中华大业,毅然迈过了这座山,进入海拔更高的西藏。

⑧我和友人把一路上藏族朋友送给我们的哈达都找了出来,将其系在祭台之上。

这既是向文成公主表示后来人的敬意,也是向日月山献上一份中华的赤子情怀——因为这座日月山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山岳中的精灵了!
⑨青藏高原的山,是迷人的。

西行路上,我在与大山无数次的对视中,心灵得到了最为完美的陶冶。

故而写此文,作为青藏高原之行的永恒纪念。

文章写了两座令“我”“动情”的山,请阅读文章②~⑧段,填写表格。

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小结收获
梳理思路,感知形象
勾画文章勤动笔,条理清晰有章法。

提取要点不遗漏,依据文本巧概括。

每课一积累
每一条走过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
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选择的方向。

坚持下去,不是因为坚强,而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梳理思路,感知形象
讲义参考答案
金题精讲
题一:1、
2、冬日香山的性格特点是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春夏秋的香山的美感是妩媚、丰腴、绰约。

题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