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中国古今货币的演变

中国古今货币的演变1. 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公元前770年:原始货币时期在原始社会,人们没有货币的概念,直接用物物交换。
但是,一些物品具有交换价值,例如布匹、实物、瓷器等,它们被称为原始货币。
在商周时期,麦子、布匹、印绸成为商品交换媒介,消息传递比以前更快,金属器具的出现和使用,奠定了货币的基础。
青铜是商周时期的主要货币,通常是成包销售。
货币化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商人使用铜钱来代替物品的交换。
铜钱是规格标准化的货币,它可以被熔化并重新铸造。
铜钱为经济建立了一个新的基础,使贸易更加方便。
秦朝的始倡一次全国统一货币的改革,并将中国货币化的进程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战国时期时就有铜铸的小金锭“交子”,可作百转千挑之用,称得上是中国第一种真正的金属型货币。
而在汉朝时期,由于“寸制”和“両制”铸行量大增,还有两种区别的单位“五铢钱”和“五通”等等。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货币贬值时期。
为了解决黄金不足的问题,北宋政府首次发行纸币。
纸币不仅解决了货币长时间储存和携带的问题,还可以用来印刷钞票,为国家财政收入提供了保障。
然而,在纸币的流通中,也出现了诸如伪造、盗窃、激励物价等问题。
5. 公元1279年至1911年:银元和钞票时期元朝的银子流通使得货币的逐渐流通变得活跃。
明代的铜元、玉符、宣和换宝等货币揭开了新时代的序幕。
清朝时期,银元成为了流通货币,国货规格化,把一些银元制造成货币。
1935年,国家发行了第一个纸币——五角钞,标志着中国纸币制度的开始。
6. 1911年至今:现代货币时期民国时期的1914年,首次出现了“壹圆纹银币”,标志着中国的近代货币制度已经形成。
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的货币制度也随之改变,改XX元为人民币,正式脱离了外币的束缚。
此后,中国的货币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人民币开始稳步上升,被国际认可和欢迎。
综上所述,中国货币的演变历程丰富多彩,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经济文化变迁。
中国古代货币演化

中国古代货币演化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化过程经历了从自然实物货币到人工铸币,再到纸币和机制货币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大致的六个重要演变阶段: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最初的货币形态是贝壳、珠玉、龟壳等自然物品,因其在原始社会中具有稀有性和易于交换的特点而成为早期的商品交换媒介。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开始出现金属货币,如最早的铜贝,之后发展出形式各异的地方特色铸币,如铲币(布币)、刀币、环钱以及楚国的爰金和蚁鼻钱。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货币标准化,铸造了“秦半两”,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货币统一,结束了各地自行铸造不同形状货币的局面。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汉武帝时期,推出五铢钱,确立了以货币标明其实际重量的制度。
唐高祖李渊时则发行开元通宝,改变了以往直接标注重量的方式,开创了新的货币体系,随后出现了宋朝的“元宝”等称谓的货币。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宋代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时代,北宋时期的“交
子”作为世界首例官方纸币,逐渐取代部分金属货币的功能,预示着货币形态的重大变革。
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
这一阶段发生在近代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货币制造也开始采用机器压制的方法,提高了铸币质量和效率,实现了从手工铸币到现代机械化生产的转变。
以上概述了中国古代货币从自然物货币到规范化金属货币,再至纸币,并最终迈向工业化生产的过程。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

中国钱币发展史(带图解说)先秦钱币(一) 先秦时期经济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
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
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
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
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
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
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
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
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
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
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
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和原因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趋势和原因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主要有三种:
一是从木钱到金钱的转变。
中国古代木钱是以木器为媒介的货币,古代木钱有多种形式,如木条、木簋、木片等,古代木钱的特点是其使用范围广泛,但是由于木钱的特殊性,木钱的流通环境受到限制,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木钱逐渐被金钱取代。
二是从金钱到纸币的转变。
金钱在古代中国是最主要的货币,金钱的优点是可以抵债,容易流通,但是金钱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它不易于存储,而且流通成本也很高。
因此,为了解决金钱的不足,中国古代政府在宋朝开始发行纸币,纸币在宋朝后期发行量大大增加,纸币逐渐取代了金钱成为主要的货币。
三是从纸币到现代货币的转变。
纸币在中国古代是主要的货币,但是纸币的流通存在着一定的不便,它不易于存储和流通,而且易被伪造,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货币应运而生,现代货币的优点是它可以大范围的流通,而且不易被伪造,因此,现代货币已经取代了纸币成为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而传统的货币形式,如木钱和金钱,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改变。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1. 货币萌芽阶段(先秦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采用了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等价物作为一般等价物,如贝壳、玉石等,这标志着货币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铁器被广泛用作货币。
2. 铜钱时代(秦汉至隋唐)
公元前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铸造了圆形孔钱,标志着我国货币正式步入铜钱时代。
汉代重铸五铢钱,成为长期通行的主要货币。
隋唐时期,出现了开元通宝、永徽重宝等名钱。
3. 纸钞货币时期(宋元明清)
北宋时期,由于铜钱贬值,政府开始发行交子和会子,为纸钞货币的雏形。
元代正式发行纸钞交子。
明清两代均沿袭纸钞制度,并出现了一些地方钞。
4. 近代货币时期(1840年至1949年)
鸦片战争后,洋钱(主要是银元)流入中国大量使用。
1935年发行了法币,但由于战乱无法统一管理。
1948年发行人民币,为新中国货币制度奠定基础。
5. 新中国人民币时代(1949年至今)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根据地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1987年发
行第四套人民币。
2005年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我国货币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实物货币到铜钱,再到纸钞货币,最后发展到统一的人民币制度,见证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中国古代货币

第二部分
货币——贝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
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 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 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 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 。商 和西周时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在商代的时候,由于商品经济的 发展,天然的贝供不应求,于是 出现了人工贝币,如石贝币、骨 贝币等。到商代晚期和西周,还 出现无文字的铜仿贝。
明朝 大力推行纸币——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改为 钱钞兼用,但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白银 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额交易多用银,小交易 用钞或钱。明代所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 字,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清朝 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清初铸钱沿 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 用机器制钱。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 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 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 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 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 演变。
流行于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 室等地。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而战国时 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
刀币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 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其形取象于北 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 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 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 铸币。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 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 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物物交换阶段:在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时代之前,人们通常采用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贸易。
这时货币功能由实物充当,例如谷物、贝壳、动物皮等。
这种货币形式的运作存在着困难和不便,易腐烂、易损坏、不便携带等问题,限制了交换的便利性。
2. 金属货币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金属作为货币的媒介,通常是以黄金、银等贵重金属形式存在,并在上面刻制标记,以减少假冒伪劣的情况。
金属货币的优点是通用性强,能够便携,易于储存,但它也存在重量、分割和锻造等问题。
3. 纸币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易规模的扩大,金属货币的使用面临着一系列的限制和问题。
人们开始尝试以纸币替代金属货币。
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唐朝时期,随后在世界各地逐渐流行。
纸币相对于金属货币而言,便于携带、分割和保管,但也容易造假和贬值。
4. 网络货币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开始兴起。
网络货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交易,既方便了交易的速度和范围,又增加了交易的安全性。
虚拟货币则是一种基于密码学算法的数字货币,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实物支持,如比特币等。
虚拟货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货币的形式和交易的方式。
总之,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货币形式的改进和创新。
货币的形式不断演变,主要是为了解决交换中的便利性、保值性和安全性等问题。
货币演变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货币不仅仅是一种交换媒介,还具备储藏价值和计量价值的功能,这也为货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一步阐述:1. 中央控制和信用的崛起:随着政治权力的集中和国家机构的出现,国家开始控制货币的发行。
国家货币的兑换力受到政府信用和背书的支持,信用背书逐渐成为保证货币价值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一些国家还通过设立国家铸币厂来统一货币的铸造和管理。
2. 金属含量和货币价值的关系:在金属货币阶段,金属的含量和纯度直接影响了货币的价值。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1.天然贝币: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天然海贝已经被用作货币,如商代的琥珀
金币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无文铜贝。
2.夏代至秦朝:中国的货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朝。
夏商时
期主要使用实物货币,即天然贝。
西周晚期除了贝币外,还流通了一些无固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3.先秦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推动了金属铸币的使用,货币形态多样化,
如空首布、铲布(农具铲的演变)、蚁鼻钱(铜贝的高级形式)、刀币等。
这一时期,货币体系因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4.秦朝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统一的货币制度,以秦半两为主,但由于政策问题
导致货币减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汉朝初期,刘邦为了筹集军需自行铸钱,并在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了五铢钱作为官方货币。
5.货币文化的演进:随后的朝代,如唐朝、明朝、清朝等,都在货币文化和铸造技术上进
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唐朝的开通元宝、宋朝的交子、元朝的纸钞等,都是各自时代的代表性货币。
6.货币体系的完善:中国古代货币体系非常完善,包括多种形态和用途的货币,如布币、
刀币、圜钱、蚁鼻钱、方孔圆钱等。
这些货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秦到隋的币制研究
1、秦朝到隋朝的货币演变过程
秦朝的货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颁布了货币改革令。
基本精神是“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
规定: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
秦半两钱,“质如周钱,文若半两,重若其文”
中国货币史--秦“半两钱”
西汉的货币
汉初沿用半两钱。
高祖实行自由铸钱政策。
民间铸的钱小如榆荚,称为“荚钱”。
经济凋敝加上钱币薄小,米一石贵至5000千或万钱。
后在汉惠帝时禁止私铸。
吕后铸八铢半两;文帝五年改行四铢半两;并废除《盗铸钱令》,再次实行自由铸钱的政策,造成“吴、邓氏钱布天下”的局面。
后又禁铸。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武帝即位时,经济实力大大增加,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
设“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均输,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重如其文,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
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
因五铢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
中国货币史--汉“五铢钱”
王莽时期的货币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八年间改了四次币制,导致币制混乱。
居摄二年(公元七年)第一次改变币制,新增错刀、契刀、“大钱五十”三种钱币和五铢钱并行;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第二次改变币制,取消五铢钱和契刀错刀,专用大小泉。
始建国二年(公元十年)第三次改变币制,实行宝货制,共5物6名28品:5物:金、银、铜、龟、贝。
6名:金货、银货、龟货、布货、泉货、贝货。
28品:
(1)金货1品:黄金每斤值钱10000;(2)银货2品:分朱提银和其他银两以每流(八两);(3)龟货4品;(4)布货5品;(5)泉货6品;(6)贝货5品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改革币制:废除宝货制,改成货泉和货布。
复杂的币制使“农桑失业,食货俱废。
民涕泣于市道”;“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陷大刑”。
随着新潮的被推翻,王莽推行的币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王莽时期的货币:大泉五十
东汉魏晋的钱币
王莽被推翻后,首先由更始帝(刘玄)在更始二年(公元24年)恢复五铢钱的铸造。
后来东汉各个时期基本上沿用五铢制式。
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大铸小钱。
结果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人们纷纷以谷帛为币,货币经济出现衰退景象。
三国鼎立,各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情况
曹操恢复五铢。
蜀汉除铸五铢外,还铸造直百钱。
孙吴仿王莽大钱五十形制,铸行大钱五百,大钱当千,当二千,当五千,都用青铜。
两晋政府没有铸钱,只是使用前朝货币。
南北朝的货币
这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形成的一个过渡阶段,是由于本期政治经济制度混乱决定的。
南朝刘宋于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开始铸钱,币文为“四铢”。
后反复,质量变化,后禁止流通。
史书记载,永光二年(公元465年)铸永光二铢,形式薄小。
始兴郡公沈庆之奏准允许私铸,“有时钱货败乱,一千钱长不盈三寸”,称为“鹅眼钱”。
更坏的叫“延环钱”。
“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货不行。
”(《宋书。
颜俊传》)
萧齐只有武帝永明八年在四川铸过五铢钱,后因成本太高而止。
梁武帝先铸五铢钱,重如其文。
后又铸无外郭的五铢,新旧并用,后禁用旧钱,后又铸铁钱,比较混乱,好在不久亡国。
陈国文帝天嘉五年(公元564年)铸五铢钱、一当鹅眼钱十枚。
宣帝太建十一年铸太货六铢,一当五铢钱十枚。
后又改当一。
太货六铢的“六”字,篆书像一个人叉着腰,民间借此发泄不满,说,“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后废之,专用五铢。
北朝北魏建国后仍然过游牧生活。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才正式铢钱,币文为“太和五铢”。
但由于粗制滥造,加之私铸严重,私铸钱“薄甚榆荚,上贯便破,置之水上,殆欲不沉”(《魏书、高道穆传》),有风飘和水浮之名称。
为整顿币制,孝庄帝永安二年改铸永安五铢。
东魏仍沿用永安五铢。
北齐文宣帝天宝四年,铢常平五铢。
西魏在文帝大统六年(公元540年)铸五铢钱。
十二年又铸减重五铢钱。
北周起初沿用西魏五铢钱,后铸大钱。
但由于编制严重,不能保证币值稳定。
隋朝的货币
隋文帝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统一中国,结束270年的分裂局面。
并铸标准的五铢钱,称“开皇五铢”,又叫“置样五铢”。
并对关外来人所带钱与样钱进行对比,不一样的予以没收,做到了“钱币划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
到隋炀帝时,政治腐败,私铸成风,最后甚至剪铁叶、裁皮、糊纸为钱。
隋朝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
2、货币演变的规律
钱币形制基本不变
纵观秦朝到隋朝年间的货币,大致都采用外圆内方的形制,这是什么原因呢?什么样的经济文化条件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货币图景,从经济意义上看,任何国家都要求其货币形制方便灵活,便于流转,不易磨损,圆形货币就具有这种客观上的优越性,因此被广泛的接受。
当经济力量稳定后,文化的影响力开始显现,由于先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代货币形成了外圆内方的形制,这体现了货币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是五铢钱流传700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货币重量稳定不变
自西汉的五铢钱发行以来历代都保持这个重量。
精整的西汉五铢,直径2.5厘米,厚0.12厘米,重约4克,南北朝的五铢大体上还是这个重量,隋代铸标准五铢钱。
彭信威先生说“也许是由于这样重量大小的钱币,从实践中证明是比较适当的”,加上人们的崇古思想,使得自命有为的统治者,总以恢复这个标准为功德。
如果单纯从经济方面分析,这是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
货币是经济的产物,货币与经济融合发展。
群众接受这个重量的货币是因为它的持币成本和交易成本都比较低,交易成本低则说明商品贸易额不是很大,因此货币重量稳定也侧面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缓慢。
根据彭威信的统计:公元前40年左右农业劳动者的月收入是3公石米,之后下降,直到约800年后的唐开元年间达到公石米,是历史最高纪录。
如此缓慢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收入几乎没有任何上涨,700多年流通差不多重量的货币也就不足为奇了。
畸形的铜本位
2.3.1什么是畸形铜本位
从秦到隋的历史看,古代人似乎对铜币有特殊的偏好,铜一直是铸币的主要材料,铜币也是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我们姑且可称之为主币;而金银虽然也是货币,却大多用于财政收支和贮藏财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畸形的铜本位”。
之所以说它“畸形”是
因为其货币的各种职能并不集中于一体。
金银在中国,自古就是储藏价值的工具,但中国古代没有铸造金银币,也不用金银为流通手段;流通手段基本上都是用铜钱。
历代虽有金银铅的铸造,但是这种金银钱,只具备货币的形式,目的不在于流通。
中国古代流通手段基本上都是用铜钱,从这种程度上说铜钱具备了货币的各种职能。
可是有些职能,主要不是铜钱,甚至有时完全不用铜钱。
例如储藏手段,主要用金银,铜钱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这种职能,而且限于合乎标准的铜钱,不合标准的铜钱,人们绝不用于储藏手段。
2.3.2造成“畸形的铜本位制”的原因
从交易成本角度讲,在商品交易额较小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币材是铁、铜等价值较低的金属,当商品交易额扩大时,要满足交易需求,就要运送大量铁、铜作支付之用,仅是运送费用就已经很高了,于是出现价值更高的贵金属即金银充当货币。
然而在秦到隋的这段历史时期,商品交易额显然没有扩大到这种程度,这是由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体制决定的。
中国封建各朝历来都有“农战论”,商鞅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认为农业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和战争的物质基础,只有发展农业,才能实现国富民强,因此各国普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长期对商业和商人的抑制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商业经济的长期不发达,这必然会局限货币经济职能的充分发挥,可以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史造就了其“畸形的铜本位货币史”。
3、参考文献
《天圆地方的困惑》张杰着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叶世昌着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货币演变史》千家驹,郭彦岗着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货币史》彭信威着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