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总结课)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总结课)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总结课)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复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前人敢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授课过程:导课: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华民族陷入苦难和屈辱的深渊。

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六专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梳理:教师出示幻灯片“复习目标”,学生朗读目标。

屏幕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一、洋务运动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学案上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梳理表格。

做完之后,教师出示课件洋务运动的表格,学生同为之间交换学案,相互检查有无错误。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复习课件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复习课件

20、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 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 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先生把“社会革命”概括为(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21、 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 的冬天。”“民国六年”是指( )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 .1918年
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而维新派主张除技术之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⑷康有为的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请举出一例予以说明。(2分)
不能,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8、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 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结合有 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哪一次侵华战争打开了中国的 大门?简要说明这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3分) 鸦片战争。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有些什么 体现?(4分) 政治: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济:洋务运 动;思想:新文化运动
8、 有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来 比喻洋务运动。所谓“插柳”是指( ) A.诱导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B.引进了近代科学 技术 C.培育近代海防和教育 D.抵制了外国资本主 义的扩张 9、洋务运动虽然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它 仍然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失败的 根本原因是( ) A.只重视军事技术的引进,忽视人才的培养 B.没有兴办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 C.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D.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案.docx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案.docx

蕿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莄复习目标: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羂1、知识与能力:蚁(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羀(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肆(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羅(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螁2、过程与方法:肇(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螇(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螄(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袁3、情感态度价值观:蒇(1)学习前人敢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芅( 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薂(3)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羁重点与难点:袈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羇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芁授课过程:肁导课:1840 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华民族陷入苦难和屈辱的深渊。

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六专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艿知识梳理:蒅教师出示幻灯片“复习目标”,学生朗读目标。

莄屏幕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

(四)中共在领导民主革命过程中的挫折及纠正
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中共认识到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独立领 导革命的武装,走武装革命道路。 2.1927年以武装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南 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 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 3.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开始长征。 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 误,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中共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 。
2、军队建设 (1)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 骨干的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 的称号。 (2)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 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3)1927年9 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建 立工农革命军。 (4)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 军第四军。 (5)1937年9月,抗战开始后,根据国共两党 协议,西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 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二、资产阶级探索——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 混战、②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③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尖锐冲 突。 2、主张:提倡民主和科学,实质上是资产阶级 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 3、意义与启示: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 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 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创造了条件。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 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5、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改良运动。
6、影响: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 产阶级参政,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传播 西方的科学技术; 7、失败原因:(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 敢发动群众,没有群众基础。(2)资产阶级力量薄 弱,光绪皇帝没有实权。(3)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 顽固派势力强大。

中国近代史复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重要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重要资料)

3、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是 A.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B.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C.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D.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
4、“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首绝命诗 出于一位甘为变法流血的维新人士,其作者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光绪帝 5、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 A.商鞅变法 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光绪维新 6、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A.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B.一次知识分子参与朝政的运动 C.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15、“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C.清政府腐朽统治 D.《马关条约》的签订 16、“公车上书”里提出要“变法”,这里的“变法”是指要建立 A.资产阶级的君主专制政体 B.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C.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 D.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度 18、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顽固派的强大 B.光绪帝被囚禁 C.袁世凯的告密 D.帝国主义的破坏 19、维新派的改革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因为 A.维新派反对清政府B.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 20、假如你是生活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你最赞同下 列哪项法令 A.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B.广开言路,裁撤冗官, 精简机构C.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D.训练和装备新式 陆、海军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次变法运动的悲剧性结局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仅缺乏经济 基础和民众基础的骤变根本不可能,而且无实权的皇帝和无权力的维新士子结 合形成的变法集团的软弱,有实权的太后和有权力的守旧官僚结合形成的反变 法集团的强大。 材料二 过去的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属于改良运 动。其实,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都是以改良面目出现而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运 动。 材料三 古有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近代的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到了80 年代,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步骤,实施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不能不说是汲取了前人的历 史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嘛。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我们奋 发图强,中国是会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是哪次变法运动?结合材料说出这次变法运动为什么 “悲剧性结局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2)比较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说明它们“都是以改良面目出现而性质根本 不同的两种运动”。 (3)“古有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近代的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20世纪 8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总结课)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总结课)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复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前人敢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授课过程:导课: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华民族陷入苦难和屈辱的深渊。

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六专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梳理:教师出示幻灯片“复习目标”,学生朗读目标。

屏幕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习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一、洋务运动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学案上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梳理表格。

做完之后,教师出示课件洋务运动的表格,学生同为之间交换学案,相互检查有无错误。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件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件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总结词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
详细描述
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发的革命运动,旨在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革命后颁布了《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等现代政治制度,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政治基础。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总结词
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详细描述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兴起,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 的知识分子通过创办杂志、发表文章等方式,宣传民主科学 思想,推动了中国思想的现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 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直到20世纪中叶新中 国成立后才基本完成。
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社会结构变化
随着近代化的推进,传统的社会结构逐渐瓦解,新兴阶层如知识分子、 企业家、工人等开始崛起。
思想观念变革
近代化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变革,西方的民主、科学、自由等思想逐渐 深入人心。
经济发展转型
近代化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转型,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 转变。
政治制度改革
随着近代化的深入,中国进行了多次政治制度改革,如戊戌变法、辛 亥革命等,旨在建立现代民主政治制度。
04
中国近代化的反思和启示
近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
中国在近代以前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了 对外交流和贸易,导致国家无法及时了解和适应 世界的变化,错失了发展机遇。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总结词
政治改革,推动现代化
详细描述
戊戌变法是1898年光绪皇帝推行的政治改革,旨在通过改革官制、提倡新学、废除八股文等措施,推动国家的现 代化进程。清末新政则是1901年开始的更为全面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包括建立新式法律、推行地方自治、 发展实业等。

中国近代化探索

中国近代化探索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近代化的探索1.阶段特征:在1919年以前,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于在经济上学习西方的技术,如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第三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如新文化运动。

从整体上看,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2、主要内容:奕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同: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目的:都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方法:都主张学习西方;艰难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影响:都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经验教训:只有争取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富强;要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要依靠人民群众;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先进文明;要坚持思想解放,更新观念。

4、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外国的侵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5、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6、近代化探索的启示: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健。

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历史感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论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挽救民族危亡,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依靠朝廷本身改革社会不过是幻想;我们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吸收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先进的外国文明和科学技术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国策;我们只有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复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前人敢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授课过程:导课: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华民族陷入苦难和屈辱的深渊。

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六专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梳理:教师出示幻灯片“复习目标”,学生朗读目标。

屏幕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一、洋务运动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学案上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梳理表格。

做完之后,教师出示课件洋务运动的表格,学生同为之间交换学案,相互检查有无错误。

教师小结本部分内容,强调洋务运动开启了是中国的近代化。

学生速记洋务运动的评价,然后找三五个学生展示速记情况。

活动一:思考讨论: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改变封建统治制度。

二、戊戌变法根据学案上设计的戊戌变法表格,学生采用口述的方式,自主完成。

完成之后,教师找学生口述答案。

教师小结本部分内容,强调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辛亥革命教师将本部分知识整理,用幻灯片展示,学生阅读,巩固记忆。

幻灯片内容如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取得胜利(历史上称之为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师让学生总结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

学生整理候,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完善答案。

幻灯展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

1906年提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成为领导革命的旗帜。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一系列法令。

教师总结: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20世纪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革命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的革命功绩和精神永远为后人所牢记。

四、新文化运动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用学案设计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相关问题,同位之间相互提问,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机会。

之后,教师找三组同桌站起来,现场展示提问过程。

活动二:巩固拓展:中国近代史上,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

请回答:(1)在上图所示的人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

他于1915年创办了《新青年》。

请写出他的名字。

(2)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3)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作用,谈谈该运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课堂小结(板书)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追求民主和科学)活动三:归纳总结试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学生答出个人归纳的特点,教师总结完善,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1、在方法上:向西方学习。

2、在学习层面上;从学习西方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3、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反映中国先进人物为挽救民族危亡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

活动四:感悟升华学生讨论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请写下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之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附:《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学案一、中考解读:1、(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二、知识要点梳理:(快速浏览课文,完成知识要点梳理)1、洋务运动活动一:思考讨论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2、戊戌变法3、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取得胜利。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3)总结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4、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主阵地主要思潮内容地位作用活动二:巩固拓展中国近代史上,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

请回答:(1)在上图所示的人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

他于1915年创办了《新青年》。

请写出他的名字。

(2)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3)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作用,谈谈该运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活动三:归纳总结试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中考再现——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④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A、顽固派B、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3、19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经营的外国轮船公司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生意大受影响,中国海关进口的洋布等数量也大大减少。

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吸引了私人资本投向近代民用工业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D.洋务运动达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4、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自强新政B、发展资本主义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D、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5、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A、顽固派的阻挠、破坏B、洋务运动未彻底变革封建制度C、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D、未真正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6、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应当是()A.洋务运动一无是处B.洋务运动劳而无功C.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D.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7、践行了自己“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

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的豪言壮语,为变法图强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A.邓世昌B.康有为C.梁启超D.谭嗣同8、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A、发起了洋务运动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C、领导了辛亥革命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9、下列不属于百日维新变法内容的是()A.改革政府机构B.不许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训练新式军队D.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10、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C.学习西方经济技术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11、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质是()A.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D.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学的斗争12、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13、今年是辛亥革命98周年,小张想实地考察辛亥革命首先爆发的地方,他应该到()A.上海 B.北京 C.天津 D.武昌1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A.人文主义 B.启蒙思想 C.三民主义 D.社会主义15、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

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16、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包括()A、民权主义B、民主主义C、民生主义D、民族主义17、由于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对革命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A、革命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B、革命阵营成分错综复杂C、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D、资产阶级革命派总想妥协18、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巨变的是()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B.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C.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D.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采用民国纪年,一位老人出生于民国23年,请问他出生于公元多少年()A.1934年B.1936年C.1938年D.1939年20、若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归纳为一个专题,这个专题的名称可以确定为()A.思想解放的作用 B.民主革命的影响C.政治改革的意义 D.民族战争的结果二、材料解析题21、材料一:“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