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24讲生物的进化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届高三生物总复习练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7-24Word版含解析

7-24(时间:40 分钟分值: 100 分 )一、选择题(共10 小题,每题7 分,共70 分)1. (2018·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高三放学期期末考试云)以下图是某昆虫基pen 突变产生因()抗药性表示图。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基因 pen 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B.杀虫剂的使用促进昆虫发生抗药性的变异C.昆虫种群抗药能力的加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D.昆虫遗传多样性的上涨有益于生物的适应性进化【分析】基因突变拥有不定向性, A 项错误;杀虫剂不过对原有的抗药性的变异起了选择作用,不可以促进昆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 项错误;昆虫种群抗药能力的加强是杀虫剂选择的结果,属于自然选择, C 项错误;昆虫遗传多样性为自然选择供给了原资料,昆虫遗传多样性的上涨有益于生物的适应性进化, D 项正确。
【答案】D2.(2018 ·超级全能生“ ”全国卷 26 省 9 月联考乙卷 )下表所示为海南岛上某动物种集体色的基因型频次变化状况,由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时间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AA 频次0.990.810.640.490.360.250.160.09Aa频次0.010.110.200.300.280.260.200.10aa 频次00.080.160.210.360.490.640.81A.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基因型,aa 频次才会逐年上涨B.2005 年,该种群中 a 基因的频次为49%C.a 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D.该种群的进化使基因频次发生了定向改变【分析】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 A 错误; 2005 年,该种群中 a 基因的频次= 0.49+1/2 ×0.26= 62%, B 错误;依据表格剖析可知, a 的基因频次渐渐高升,说明 a 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 C 正确;自然选择使得种群基因频次发生了定向改变, D 错误。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跟踪练(含解析)

第24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 )①生物的多样性②新物种产生③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④变异的不定向性和选择的定向性⑤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⑥生物的生存斗争A.①②B.④⑥C.④⑤D.③⑤2.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3.下列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种群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②种群之间的双向迁移,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减小,种群内变异量增大③生物的各种变异均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④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间在存活率上出现了差异,能够体现发生了自然选择⑤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相互影响能改变该地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⑥新物种只能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⑦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⑧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A.①②④⑤B.②④⑤⑥C.③⑤⑥⑦D.②③⑥⑧4.马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典范,其现存品种约有200多个。
北美洲是马的起源和演化中心,然而,最晚到大约两万年前,马却在北美洲彻底灭绝了。
下列相关推测或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上丰富的马化石是研究马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北美洲的马不会因为捕食者的捕食而彻底灭绝C.若达尔文研究马的进化,则他会认为种群是马进化的基本单位D.现存的200多个品种马的所有基因并未构成一个种群基因库5.下表为某种群的遗传学测量数据。
关于其中的数据分析,错误的是( )年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份0.996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B的频率基因b0.01 0.19 0.36 0.51 0.64 0.73 0.84 0.90 的频率A.1900年显性个体数量远远大于隐性个体B.1930年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数量最为接近C.70年中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隐性纯种能适应这一时期中的环境变化6.100万年前,刚果河将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隔离成两个种群,在刚果河北岸的种群要与大猩猩争夺食物,南岸的种群生活安逸轻松。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四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教学案含解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第四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专题一遗传的分子基础【最新考纲】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Ⅱ)。
3.基因的概念(Ⅱ)。
4.DNA分子的复制(Ⅱ)。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
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3.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所以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4.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DNA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有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
6.基因的本质描述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7.DNA复制的场所并非只在细胞核,真核生物中,除细胞核外还有线粒体、叶绿体;而原核生物中,DNA分子复制的场所有拟核、细胞质。
8.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思考答案思考一:不是,差速离心需在同一过程中多次改变转速,以分离多种不同物质(或细胞器)。
思考二:不是,HIV。
思考三:不携带,遗传信息是指能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或RNA酶的碱基序列)的信息,tRNA 只是搬运氨基酸的工具。
思考四:细胞生物和DNA病毒考点1 探索遗传物质历程的经典实验一|线|考|情【样题1】(2019·江苏高考)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 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解析蛋白质和DNA都含有N,所以不能用15N代替32P标记DNA,A项错误;噬菌体外壳蛋白是由噬菌体体内控制噬菌体外壳蛋白合成的相关基因编码的,B项错误;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会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DNA,C 项正确;该实验证明了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项错误。
2020版高考生物课下达标检测二十四生物的进化含解析09

课下达标检测(二十四)生物的进化一、选择题1.(2018·绍兴9月选考诊断)通过对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的翅膀和蝙蝠的翼手的相互比较,可以说明( )A.生物在分子层次上存在高度统一性B.生物在细胞层次上存在高度统一性C.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统一性D.真核生物之间存在统一性解析:选C 通过对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的翅膀和蝙蝠的翼手的相互比较,发现这些器官的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属于同源器官,因此可以说明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统一性。
2.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C.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D.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原因解析:选D 基因频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都不能代表一个种群,两者无法比较基因频率的大小;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而非基因型频率的变化;Aa个体逐代自交的过程中A、a传递给子代的概率相同,因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相等;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通过突变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发生进化。
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解析:选C 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物种,不能表现为共同进化;基因突变是自发的,环境只是对其起选择作用;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2022高三生物专题24生物进化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2

课时训练 24生物进化一、选择题1.2022·徐州模拟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址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经过生殖将各自的基因传达给后辈。
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次发生定向改变B.种群基因频次的改变以致生物进化C.种群经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D.种群经过地理隔绝可能达到生殖隔绝分析:种群的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进行的。
答案: C2.2022·青岛二模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害虫抗药性加强,是因为杀虫剂刺激害虫产生抗药性,并在后辈中不停累积B.食蚁兽拥有长舌,是因为它长久频频取食树洞中的蚂蚁不停伸长的结果C.狼和鹿经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长久的互相选择,结果发展了各自的特点D.春小麦连年冬种能够变为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分析:此题四个选项中, B 选项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A、D 选项明显表达错误,只有C选项表达正确,且切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答案: C3.2022·银川一中一模以下不.切合现代生物进化论看法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不一样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互相影响中不停进化发展,形成生物的多样性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次定向变化,以致生物朝着必定的方向不停进化D.隔绝是生物进化的根来源因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供给进化原资料;隔绝是物种形成的必需条件。
生物进化的根来源因是遗传变异。
答案: D4.2022·江西十校一模以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图中①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资料B.种群基因频次的定向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C.图中②表示地理隔绝,是生物进化的必需条件D.图中③表示生殖隔绝,指两种生物不可以杂交产生后辈分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进化的原资料,图①还应包含染色体变异,A错;隔绝是物种形成的必需条件不是生物进化的必需条件,形成了新的物种,生物不必定发生进化, C错;生殖隔绝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可以自由交配,或许交配后不可以产生可育后辈,D错。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专练(24) 种群“J”形和“S” 形增长模型的分析及应用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专练(24) 种群“J”形和“S”形增长模型的分析及应用从“高度”上研究高考[典例](2022·山东高考)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
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
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解析]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体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由图可知,亲体数量等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已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C错误;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答案]B从“深度”上提升知能1.坐标模型中K值确认与λ值变动分析(1)K值确认:K值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实际环境中种群数量往往在K值上下波动,如图所示:(2)λ值变动分析:“λ”表示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
由此,若λ=1,则种群数量不变(稳定);若λ>1,则种群数量增长;λ>1且恒定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若λ<1,则种群数量下降。
如下图所示:2.“S”形曲线中K值的变化分析:(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可能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可能会上升。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二十四 有关“中心法则五大过程”

警示二十四有关“中心法则五大过程”失分要记(1)需要解旋的过程及相关酶:DNA复制(两条链都作为模板),需解旋酶解旋;转录(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需RNA聚合酶解旋。
(2)高等动植物只有DNA复制、转录、翻译三条途径,但具体到不同细胞情况不尽相同,如根尖分生区细胞等分裂旺盛的组织细胞中三条途径都有;但叶肉细胞等高度分化的细胞无DNA复制途径,只有转录和翻译两条途径;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信息传递。
(3)RNA复制和逆转录只发生在RNA病毒中,是后来发现的,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完善。
(4)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上述五个过程都有;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场所有四个,即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3·2微练47.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A.遗传信息从RNA→DNA,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B.遗传信息从DNA→RNA→蛋白质,实现了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C.遗传信息从DNA→RNA,只存在A与U、G与C的碱基配对D.遗传信息从DNA→DNA、从RNA→RNA,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48.青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利福平对细菌的作用部位或作用原理分别对应图乙中的⑥⑧⑨⑦,图甲为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环丙沙星和红霉素都能抑制②③过程B.青霉素和利福平都能抑制细菌的①过程C.结核杆菌的④⑤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中D.①~③过程可发生在人体的健康细胞中答案精解精析警示二十四有关“中心法则五大过程”47.C 遗传信息从RNA→DNA是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A正确;DNA→RNA→蛋白质是基因表达过程,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实现对性状的控制,B正确;DNA→RNA是转录过程,这一过程中有A与U、G与C、T(位于DNA上)与A(位于RNA上)的碱基配对,C错误;DNA→DNA、RNA→RNA分别表示DNA复制、RNA复制,它们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D正确。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下达标检测二十四生物的进化含解析201905171109

课下达标检测(二十四)生物的进化一、选择题1.(2018·绍兴9月选考诊断)通过对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的翅膀和蝙蝠的翼手的相互比较,可以说明( )A.生物在分子层次上存在高度统一性B.生物在细胞层次上存在高度统一性C.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统一性D.真核生物之间存在统一性解析:选C 通过对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的翅膀和蝙蝠的翼手的相互比较,发现这些器官的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属于同源器官,因此可以说明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统一性。
2.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C.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D.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原因解析:选D 基因频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都不能代表一个种群,两者无法比较基因频率的大小;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而非基因型频率的变化;Aa个体逐代自交的过程中A、a传递给子代的概率相同,因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相等;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通过突变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发生进化。
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解析:选C 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物种,不能表现为共同进化;基因突变是自发的,环境只是对其起选择作用;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讲 生物的进化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题号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2,4,5,11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6 3.基因(型)频率及相关计算 7,9,12,15 4.综合考查 8,10,13,14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D )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决定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产生抗药性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C.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可以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 D.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不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就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只是青霉素对其起了选择作用;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 2.(2018·山东日照高三一模)随着抗生素的使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研究人员合成的新型万古霉素,能以新方式阻止细菌细胞壁的构建,还能导致细胞膜渗漏,让致病细菌死亡。该药物进行耐药性细菌测试时,50轮后也没有耐药性个体产生,这表明新型万古霉素可能比目前的抗生素更耐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新型万古霉素不会诱导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B.新型万古霉素可能抑制细菌高尔基体的活动 C.新型万古霉素使用后细菌将不再发生进化 D.若出现抗新型万古霉素的个体,说明产生了新物种 解析:细菌无高尔基体;新型万古霉素的选择会使细菌发生进化;只有产生了生殖隔离,才会形成新物种。 3.(2019·山西大同月考)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共同进化是通过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基因突变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 解析:共同进化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实现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自然选择的对象是个体即个体的表现型。 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的比例发生了改变,表现为共同进化 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的两个Abert松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解析:“狮虎兽”高度不育,说明了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黑色与灰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比例的改变不属于共同进化;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但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表明豌豆没有进化。 5.(2018·河北张家口高三月考)某地有一种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其传粉者包括当地的天蛾和7月中旬将开始陆续迁徙离开的蜂鸟。下图表示7月30日至8月15日前后,当地各类群生物的数量变化。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 )
A.8月份该植物种群的白花基因频率升高 B.该植物的花色变化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C.该植物的白花更容易吸引天蛾完成传粉 D.开红花时的该植物需要蜂鸟传粉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与传粉者的选择作用有关,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控制花色的基因没有改变,只是开白花的数量增多,因此8月份该植物种群的白花基因频率不变。 6.(2018·吉林长春高三检测)关于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生物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 D.共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 解析: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之间或者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7.设某种群中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两个种群甲和乙,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可能相同 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为0.5 C.甲、乙种群从T时刻开始出现生殖隔离 D.环境直接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 解析:T时刻甲种群中A的频率为0.8,a的频率为0.2,乙种群中A的频率为0.2,a的频率为0.8,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都是0.8×0.2×2=0.32;由于甲和乙这两个种群的大小不知,因此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无法计算;T时刻无法确定甲、 乙种群是否出现生殖隔离;环境直接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影响基因 频率。 8.(2018·湖北联考)在17世纪,鸣禽A和鸣禽B的喙大小相仿,均捕食树枝头上的昆虫,在21世纪,鸣禽A依然捕食树枝头上的昆虫,而鸣禽B的喙发生显著变化,捕食树干上的昆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鸣禽B通过自然选择导致遗传物质发生相应的改变 B.进化过程中,鸣禽A和鸣禽B的种间关系未发生改变 C.21世纪两种鸣禽呈现垂直分布,有利于资源的利用 D.进化过程中控制喙的基因频率只在鸣禽B中发生改变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会导致遗传物质发生相应的改变;17世纪两种鸣禽竞争食物和空间,到21世纪基本不发生竞争;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有利于资源的利用;进化过程中,两种鸣禽控制喙的基因频率都会发生改变。 9.(2018·山东德州高三期末)玉米的白化基因a纯合时出现白化苗,白化苗在幼苗期死亡。在一个非常大的、处于成熟期的玉米种群中,AA占1/3,随机交配两代,发现两代中AA所占比例均小于理论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C ) A.亲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1/3 B.理论上,子一代成熟植株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相等 C.理论上,a的基因频率逐代下降,AA所占比例不变 D.AA所占比例均小于理论值的原因可能是Aa具有杂种优势 解析:由题意可知在亲代成熟的种群中AA占1/3,Aa占2/3,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1/3。因为是随机交配,理论上子一代成熟植株中,AA和Aa都占1/2,它们的基因型频率相等。理论上a基因频率逐代下降,AA所占比例升高。Aa具有杂种优势,则Aa个体数量会多于AA的个体可导致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小于理论值。 10.(2018·山东潍坊高三二模)下列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会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B.染色体变异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C.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D.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解析:染色体变异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隔离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 11.某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原为分趾型,以后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如图表示这两种性状与基因型比例变化的过程。对此图解释正确的是( D )
A.小岛环境诱导蜥蜴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B.上图两种性状比例变化表明两个物种的兴盛与衰退 C.小岛上蜥蜴的基因库就是全部W和w基因之和 D.①至④中基因w频率定向增大体现了进化的方向 解析:小岛环境对蜥蜴基因突变后的性状进行选择,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图示两种性状属于同一个物种的性状;小岛上蜥蜴的基因库指的是其含有的所有的基因之和,并非全部W和w基因之和;①至④中基因w频率定向增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12.(2018·广东佛山高三模拟)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在一个数量较大的群体中,男女比例相等,XB的基因频率为80%,Xb的基因频率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该群体男性中的Xb的基因频率高于20% B.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不可能生出患色盲的孩子 C.在这一人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2%、10% D.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色盲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 解析:基因频率在男性和女性中相等,因此该群体男性中的Xb的基因频率等于20%;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女性可能是携带者,可能生出患色盲的孩子;按照遗传平衡定律计算,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20%× 20%=4%,但男女比例为1∶1,则XbXb在这一人群中的频率为4%×1/2=2%。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性染色体,则X的基因频率就是基因型频率,则XbY在这一人群中的频率为20%×1/2=10%;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可以降低色盲的发病率,但是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色盲的发病率不会越来越高。 二、非选择题 13.20世纪时,人们在对某地区一湖泊中蚊子进行了如下有关研究。 (1)在对蚊子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 (2)人们用DDT(双对氨苯基三氯乙烷,一种高效杀虫剂,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来防治蚊子在某湖泊中大量繁殖(蚊子的幼虫生活在水中)。人们在1949年至1954年间反复使用DDT,在如图的b点至c点之间,蚊子幼虫的数量出现了增加。从遗传与进化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解析:(1)根据第一年的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及Dd占20%计算出D基因频率为20%;根据第二年的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及Dd占32%计算出D基因频率为20%,基因频率没有变化,表明该种群没有进化。 (2)DDT的使用,抗药性蚊子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逐代积累,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 答案:(1)否 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2)DDT的使用将蚊子种群中抗DDT的基因选择下来,逐代积累,使得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增高 14.(2018·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研究化石时发现,某地区在距今10 000年前生活着长尾山鸡和中长尾山鸡。距今5 000年前,该区域出现了一条宽阔的大河,将该地区分割为甲、乙两区域。距今约30年前,统计发现甲区域山鸡仍为长尾和中长尾山鸡,乙区域全部为短尾山鸡。研究发现,甲区域的长尾和中长尾山鸡能正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甲区域的长尾和中长尾山鸡与乙区域的短尾山鸡均能交配,但受精卵不能发育。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的山鸡个体间尾部形态的差异,体现的是 多样性。 (2)乙区域出现的短尾山鸡 (填“是”或“不是”)一个新物种。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乙区域出现短尾山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