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读后感
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1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15篇)国家宝藏观后感篇1我从小就喜欢读历史书,总是津津有味。
这不,最近出了一部历史纪录片——《国家宝藏》,让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国家宝藏》主要介绍在中华辉煌灿烂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中,人们呕心沥血创造出的艺术瑰宝。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两件文物——曾侯乙编钟和云梦秦简。
曾侯乙编钟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文物,在湖北出土。
它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的乐器。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在《国家宝藏》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这一个小小的编钟,可以敲出两个不同的音,互不干扰,和谐共处。
这不就像曾国和楚国吗?在相邻的土地上生活,共同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与文化。
”这种相处模式,不就是人们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心愿吗?邻里和睦,和谐相处。
云梦秦简则是由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的小官吏一条条书写累积而成,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竹简里主要记载了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这都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至今,已有一万多云梦秦简出土。
看完不由让我感慨,从古至今,都是这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创造出了无数让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因为《国家宝藏》,我知道了,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或感人,或悲伤的故事。
它们不是死寂沉闷的,而是鲜活的。
只有我们用心聆听,走进文物中,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2最近央视出现的一个非常火的综艺,就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我花了一晚上看了两期,感受颇深。
首先,有十分有文化底蕴又不失颜值的文物,其中包括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曾侯乙编钟、“中华第一古物”石鼓以及各种釉彩大瓶,每一件文物都穿越了历史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其次,还有李晨、王凯、梁家辉等明星的助阵,加上主持人张国立的精彩演绎,让整个节目看起来即有历史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
《国家宝藏》观后感(1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国家宝藏》观后感(15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近日,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了。
这档耗时两年制作的诚意之作,受到了观众好评。
而这所以备受欢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
通过情景剧的方式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台词中还穿插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虽然不乏争议之声,但在我看来要达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让大众有了解的兴趣,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人愿意看也是做无用功。
以明星提升人气,正是大胆创新之举,况且在节目的效果呈现上,各位明星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另一方面,《国家宝藏》的好,还在于在文物背后见人、见情。
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
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
这让我想起曾引来万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国家宝藏》观后感2《国家宝藏》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是一种全新的原创模式,即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首先,《国家宝藏》用年轻人的语言和他们沟通在播出之后,很意外地在B站上火了,全集播放量为30万+,还有4万密集弹幕。
要知道,B站上的用户大多都是95后、90后的年轻人,其中90%的用户是25岁以下。
《国家宝藏》观后感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5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国家宝藏》是一类的文博探索类的题材,主旨主要是让文物活起来,走进去,传下去。
而它的阵容主要是主讲人张国立001号讲解人(类似主持)、九大馆长(故宫、上海、南京、湖南、河南、陕西、湖北、浙江、辽宁博物馆),及请的明星类人物。
不瞒大家说,本人基本上仅仅去过恐龙博物馆,惭愧,惭愧。
自身的知识受限,对于博物馆来说始终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储备不够,恐有沽名钓誉之嫌,故至此不敢踏入其中。
而看了第一期的《国家宝藏》之后发现,在下简直是幼稚,五千年的文化,器物、画卷、书法等,光是一项就足以让人研究数十载。
实在感到羞愧。
27件国宝共赏,27位国宝守护人(明星阵容),演译国宝的前世今生(是真的进行表演啊喂)。
(这样的形式其实倒是让我想起了哑舍那本书)每期有三个国宝进行讲解,由三件选一件,CCTV《国家宝藏》官方微博微信进行投票。
有如下几个特点:1、以每一个国宝的背后的故事作为代入点,解读它的生命密码,把我们拉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而对于人员的选择上则是李晨这一类的演员,保证了表演的可观性和真实性,与此同时舞台的效果也是极为用心将用3D效果完全呈现了出来,当时的铺陈摆设,及气氛的渲染,都添上了一笔。
2、讲解细致、问题深入浅出,同时又具有趣味性,不同于以往的讲解人独自解说,而加入了张国立老师和李晨作为代表,以大众与自己的角度进行发问,这样保证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以这第一幅《千里江山图》为例,首先李晨寻问了它的制作过程,而这位冯海涛老师,他事先自己还原了它的画法,来进行的讲解(以VCR作为辅助)。
再有当我看到这幅青绿山水画时,我在画中却看到最后一层是蓝,故而有此问,不是蓝吗?哪来的青?没想到刚想出来,张国立老师就问了起来,原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时的第一个感觉,震撼。
简直不要再亲民了。
让我们知道这幅画的珍贵之处在哪里,经千年而不变色来自于宝石颜料,“上等的材料都用来画画,中等的才用来吃”这也是没谁了。
《国家宝藏》观后感六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六篇《国家宝藏》观后感六篇第一季《国家宝藏》里,故宫博物院特别挑选了《千里江山图》、各种釉彩大瓶、石鼓三件文物,这三件文物,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都是极能体现大国风采的存在。
如果按照同一个逻辑去挑选,第二季里,故宫博物院符合要求的国宝还有很多,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例如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例如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例如沈子蕃缂丝《梅鹊图》,例如展子虔的《游春图》,例如董源的《潇湘图》,例如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
例如青玉云龙纹炉,例如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例如太和殿里那把明代龙椅。
但故宫偏不,挑选了样式雷建筑烫样、《上阳台帖》和金瓯永固杯。
不是说这三件东西不好,只是这三件东西体现的恢弘感,比起第一季的三件,着实是弱了许多。
节目组别出心裁,借王菲之口,引导观众直面心中存有的疑问——“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回到历史中去看,紫禁城,或者说所有年代里的帝王家,一直以来都在扮演两个很重要的角色。
第一个角色是汇聚一个时代里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精致的文化,不仅作为展示者存在,还作为守护者、推行者存在。
这个角色,第一季里的故宫博物院也是这么做的。
第二个角色更重要,那就是力所能及的维护当下时代的江山稳固,用更符合当下语境的词来说,就是长治久安。
第二季的故宫博物院用了三件国宝,就是想讲这样一个事关长治久安的主题,那就是文化自信。
中国早期的建筑以木构居多,比起建筑坚固久远,更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故而更新换代较快,早期许多特定时代的建筑特征和时代演变缺乏直观的实物展示和比较。
而且,关于旧时建筑,中国官方样式档案留存也不多,更多的历史细节,都无迹可寻。
这些原因,导致了中国建筑史在世界建筑史中,研究的深度上远远不及外国建筑。
更有许多著名学者,都认为中国民间工匠不需要画图就能盖起各种各样的房子。
而雷家积藏的设计烫样和相关档案,让后人有机会一窥中国传统营造工作的全貌,以及匠人的技法、才智与匠心。
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22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22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家宝藏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112月17日晚,央视《国家宝藏》播出河南博物院专题。
河南博物院三大镇院之宝贾湖骨笛、云纹铜禁、妇好鸮尊惊艳亮相,蔡国庆父子、雷佳音、刘涛分别担当护宝人,演绎国宝前世传奇。
其中,雷佳音演技爆棚,得到网友广泛赞誉。
但是,真正引起网友共鸣的是云纹铜禁的今生故事。
这个强国梦故事让张国立和雷佳音也为之震撼。
为何2000多年前的“云纹铜禁”和强国梦产生关联?中国航发高级工程师吴庆辉作为这件国宝的今生故事讲述人给出了答案: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铸造的神秘基因就藏在云纹铜禁中。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所使用的熔模铸造,就是向中国古老的失蜡法学来的。
他说:“中国现在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四个能够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之一。
”这些话燃爆全场,自豪感油然而生,网友也纷纷评论:太震撼!《国家宝藏》述说国宝历史、传承中华文化。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需要我们掌握扎实、丰富的知识。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2在《国家宝藏》第一期播出后的第三天,同学跟我说,《国家宝藏》这个节目非常好看!于是我也去看了《国家宝藏》,看完之后有了很多感想。
通过这个节目,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古人是多么的聪明,我们的历史是多么的源远流长,5000年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多少宝藏,这些国宝犹如颠沛流离,失散千年的游子,又似历经劫难,九死一生的幸存者。
拂去几千年历史的尘埃,依然风姿绰约,烁烁生辉。
在这些国宝的身上,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缘起和漫长岁月的积淀,镌刻着不屈的民主精神与不灭的人文之光。
我会努力学习历史文化,为我们的珍贵文物做出我力所能及的贡献。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3《国家宝藏》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节目,宣传古代文物历史,也让我们了解全国九大博物馆的代表文物。
《国家宝藏》观后感6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6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诗,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
从大禹建立夏朝开始,我国历史序幕拉开,中间经历了无数王朝更迭。
时代变迁,一转眼,我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灭亡,封建社会自此烟消云散,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如今,我们想探索历史的奥秘、古人的智慧,只能从一件件珍稀的文物中探寻些许。
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国家宝藏》。
其间的内容很快让我着迷。
这个节目就让我打开了通往古代的穿越之门。
中国九大博物馆强强联手,邀请了二十七位国宝守护人,为我们带来国宝的前世今生,看透背后的历史故事,了解中国古文明的灿烂与辉煌!细细观赏《千里江山图》中,它不仅诉说了北宋的大好河山,更体现了少年王希孟的惊人画技。
透过壁画《阙楼仪仗图》,它能带我们一览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
而一枚小小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它见证了丝路文明,更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凄美爱情的体现。
我最喜欢的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当年,曹植乘船行于洛水之上,在梦中遇见洛水女神宓妃,心生爱慕。
但船身一抖,美梦破碎。
曹植文兴大发,写就千古名篇《洛神赋》。
百年后,东晋一代画圣顾恺之,用他的画笔,描绘出了这一凄婉绝伦的爱情故事。
画中人物鲜活,跃然纸上。
但是因为顾恺之已没有真迹传世,此乃“下真迹一等”。
曹植与洛水女神最终因为人神殊途而终要分开,更是成为遗憾。
一曲《仙才叹》流露出两人的难过与不舍,更是牵动着我们的心灵。
“求不得,放不下”是人生中最苦之事啊!而在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也是大火。
当然,是跟着它的仇人吴王夫差矛一起火的。
据说这两位在博物馆里还想打一场呢!越王勾践剑现代科技感也是十足,剑身上镀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
身为君王剑的它,身上背负的责任重大。
勾践剑在节目前世传奇中是作为勾践嫁女的礼品送到楚国去的。
它历经两千四百年,依然寒气逼人,锋利无比,更是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剑”。
而乾隆帝更是在节目播出后受到万众瞩目,因为这位皇帝“农家乐”的一面暴露在了阳光之下。
关于《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范文6篇

关于《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范文6篇关于《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范文6篇1这个星期天我领略了大国风范,真正了解了华夏文明。
具体从何说起?那就从这档综艺节目的开头讲起,开头就是雄壮浑厚的音乐,宛若几千名战士在边疆擂鼓一般,震撼人心。
这期讲述的是九个国宝的诞生,每个馆的竞选都异常激烈,群雄逐鹿,不知花落谁家?随着节目一路往下播放着,一本朴素的几乎不加修饰的书却吸引了我的目光。
他看着是那么的不起眼,可是封面上那几个苍遒有力的字,却让我不禁紧盯屏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我立刻端正姿势,用心地记着关于它的前世故事:是建国工程孙膑与乱臣贼子庞涓的斗争,是看似忠诚却暗地里背弃主子的阿离,是每个人心里都存在的那么一丝不甘。
看完了前世故事后,我还是意犹未尽,已经被孙膑前所未有的智慧和识人的精准所折服。
这两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初稿,可谓是非常珍惜。
我一向不怎么想看世界名著,可了解完它的今生故事,我却想好好深入了解一下《孙膑兵法》。
这是为何?因为这本书,在外国友人看来是必不可少的绝世佳作。
他在外屋国每个书店都能买到,可谓是老少皆知。
在记者对外国人的采访中,有一个和蔼的老爷爷,让我记忆深刻,他不仅中文说得一口流利,而且对《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比中国人还要了解透彻。
除此之外,他还品读了一番《中庸》以及其他中国古典古籍。
他不仅把这个作为一项兴趣爱好,而且还通过翻译这两本书发家致富了,这不禁让我佩服不已。
另连外国人都对我们中国文化如此热情,作为炎黄子孙,我更应该好好守护这两本书的初稿,并了解这两本书的文化,把它发扬光大。
不得不说,看了《国家宝藏》后我收获了很多,既了解了国宝的前世今生,又从心里想发愤图强传扬中国文化。
那么,如果你也对这个节目感兴趣,那我们就一起守护国宝吧。
关于《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范文6篇2又被玩坏了。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对于乾隆农家乐审美的调侃更是直接被演绎到了真人秀中,这可算是正宗的官方“吐槽”,直接戳中广大年轻受众的点,在网上又掀起了一波热度。
关于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10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关于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10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在《国家宝藏》这个节目里看到科技和历史的结合,高精尖的技术和舞美(舞台美感)应用在文物和历史上感觉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请明星来演绎前世故事,去守护文物是一种既吸引流量又与时俱进的做法。
公众人物的影响就是应该往这些方面去引导。
这个节目需要沉下心,需要感慨和自豪。
如今的观众已经慢慢地不在意流量,开始在意实力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见字如面》《今日影评·表演者言》包括《明星大侦探》。
现在能看到一档档用了心的节目,说实话,我愿意等,只要你值得等。
以前对一些专业的东西(比如:演技)没有认知,当你见过真正的好东西,你的“品味”自动就会上去了。
国家宝藏观后感2在《国家宝藏》第一期播出后的第三天,同学跟我说,《国家宝藏》这个节目非常好看!于是我也去看了《国家宝藏》,看完之后有了很多感想。
通过这个节目,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古人是多么的聪明,我们的历史是多么的源远流长,5000年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多少宝藏,这些国宝犹如颠沛流离,失散千年的游子,又似历经劫难,九死一生的幸存者。
拂去几千年历史的尘埃,依然风姿绰约,烁烁生辉。
在这些国宝的身上,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缘起和漫长岁月的积淀,镌刻着不屈的民主精神与不灭的人文之光。
我会努力学习历史文化,为我们的珍贵文物做出我力所能及的贡献。
国家宝藏观后感3近日,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了。
这档耗时两年制作的诚意之作,号召九大最具分量的国家级博物馆(院),每家甄选出3件镇馆之宝亮相。
每件国宝都有一个“保护人”,由明星演员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
在华丽的外表之外,《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
《国家宝藏》广受欢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文化传承,不能守旧僵化,更不能拒绝创新。
只有用当下的社会语言讲出来、用当下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赋予其时代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宝藏读后感
时间:2019-10-04 12:44:14 | 作者:洪俊杰
暑假里,我阅读了《国家宝藏》这本书,书中介绍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13个历史时期当中最为重要的27件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
这些文物涉及艺术、建筑以及军事等方面,充分展示了古代上下五千年的智慧。
其中我最为着迷的就是越王时代的越王勾践剑了,它深埋于湖北江陵望山的楚墓2400余年,1965年出土时竟然寒光醒目,毫无腐朽。
根据书中的介绍,它有着菱形花纹的剑身,虽然是青铜色的,但是我们可以在复原图上看到这种青色的纹路其实是银色的锡;往末端看,就可以看见“越王鸠浅自乍用剑”的铭文,说明这是越王勾践使用过的剑。
它的剑刃是金色的,而且异常锋利,据说锋利到二十余层纸一划而破。
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剑柄底端翻卷成圆箍形,而内铸有0。
2毫米的11道同心圆,据说到现代还没有工匠可以还原这样子的圆环。
这就是越王勾践剑,可见当时的铸造工艺是如此让人惊叹,已经到了黑科技的地步,甚至超越了现代工艺!
古人们是如何运用智慧和技艺来完成这样一件精湛的作品的?剑刃和剑身看上去颜色不同,材质也有所区别,它们是怎么连接在一起的呢?剑身上的菱形纹路又是怎样铸造出来的呢?难道它真的运用了黑科技做成了千年不腐吗?通过考古学者的努力,我们了解到越王勾践剑是通过一种叫做树枝晶的金相组织连贯剑刃和剑身,从而一次性铸成的;剑身的菱形纹路则采用了铸槽填锡的方式;而剑本身含铅量少、墓葬环境适宜、带有剑鞘也决定了它的千年不腐。
如果这把剑的铸造工艺传承到现在,肯定会让人们啧啧称奇的。
《国家宝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人是如何完成各种不可思议的作品,如何用文字或绘画来传递想法和观念,从而认真、深刻地了解到我们华夏名族智慧的结晶。
而书里的这把剑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沉睡千年的的剑魂,是剑的传奇,我们也要向这把剑一样,发挥科技的力量,创造出人类的传奇。